词条 |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生汝父母喜 |
释义 | 作品名称: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生汝父母喜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梅尧臣 内容简介生汝父母喜,死汝父母伤。 我行岂有亏,汝命何不长! 鸦雏春满窠,蜂子夏满房。 毒螯与恶噪,所生遂飞扬。 理固不可诘,泣泪向苍苍! 作品赏析这是诗人伤悼其幼女称称的诗。戊子为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诗人四十七岁,在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子博士。未成年而死叫“疡”。据诗人《小女称称砖铭》,称称生于1047年(庆历七年)十月七日,于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夭亡,还不足半周岁。就在称称死去的当天,诗人在极度悲痛中,写了此诗。原诗共三首,《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生汝父母喜》是其中的第一首,写的是称称不当死而死,使作者伤心不平。 子女夭亡是对父母的最猛烈的打击,诗的开头四句就是作者流着眼泪对死去的称称讲的伤心话。当孩子呱呱坠地以后,做父母的是非常喜欢的。称称出生时,作者就特别写了一首《宋中道快我生女》的诗,诗中说“慰情何必男,兹语当自戒”,表示了自己的喜悦心情。然而这种得女的欢喜,正加重了失女的悲伤;生时之客越甚,死时之悲愈烈愈深。开头两句生死对举,时间的距离是这样近,生之欣喜如同就在头一天,不到半年,这欣喜就变成了悲伤。所以下文接着就写称称生命的极其短暂。过去有一种迷信说法:如果一个人做了亏心的事,他就要受到“报应”,他自己或者他的子女就要遭到灾祸。“我行岂有亏”,这是用反问表示否定,意思是,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亏心的事,可是称称为什么却不幸夭亡了呢?“何不长”是用反问加重语气表示悲痛。诗中这样说,并不表示作者相信这种迷信说法,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怆的一种表现。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极强。这四句接连用了三个“汝”字,不假雕饰,如同脱口而出,正是含着眼泪呼唤死去的女儿的口吻。 称称死时还在襁褓之中,“其喜也笑,不知其乐;其怒也啼,不知其悲;动舌而未能言,无口过;动股而未能行,无蹈危;饮乳无犯食之禁;爱恶无有情之系:若是则得天真与保和”(《小女称称砖铭》),也就是说,无论在生活饮食或人事方面,都找不到任何原因。想来想去,作者后来只好想到环境方面了。诗中说:称称在时,春天,屋旁树上的乌鸦孵出小鸦,雏鸦成天乱叫;夏天,蜂巢里挤满了小蜂,它们常来螯伤称称。正是由于雏鸦的恶噪和小蜂的毒鳌,使得称称离去了。古时迷信,有鸦噪不吉利的说法,如《格物论》说:“老鸦鸣则有凶咎。”1048年(庆历八年)闰正月,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已入夏天,所以诗中提到夏日之蜂。不说“死亡”而说“飞扬”,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同第二句的“死”重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因为回忆起称称生时情景,因而觉得她仿佛并没有死的心理状态。这四句写的都是称称生前极细微的清节,表明在称称生前,就是在这些极细微的方面,作者也在为她操心,关心着她的成长;而且,只有对死者爱得极深,才会极力去寻究其死因。作者爱女之深,于此可见。 人们在悲伤欲绝之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常常会把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干的因素当作重要的东西,等到稍稍冷静下来,也会感到并非如此。此诗作者也是这样,后来冷静一想,也觉得“毒螯与恶噪”,很难成为称称的死因。她究竟为什么会死,作者终究找不到答案。“理固不可诘”是说称称之死是没有理由的,也就是说她是不该死的。正因为她不该死而死去,所以作者才会痛哭流泪,质问苍天。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把伤悼女儿之情写得非常真切沉痛,是作者用血泪写成的作品。近人陈衍评价说:“落想迥不犹人。”(《宋诗精华录》)评价极为中肯。 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皇祐(1049—1054)初期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预修《唐书》。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释《孙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