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伍毓瑞 |
释义 | 伍毓瑞 ,(1885—1972) ,号肖岩,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辟邪村人,毕业于江西武备学堂,后入日本士官学校进修,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1939年赴长沙任湖南省政府顾问,旋回江西,任江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伍毓瑞先后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候补委员,民革江西省委员会常委。 中文名:伍毓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辟邪村 出生日期:1885年 逝世日期:1972年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信仰:三民主义 军衔:中将 辛亥革命伍毓瑞于1902年年(光绪二十八年)考入江西武备学堂,与林虎、龚师曾同学。1906年由北京陆军部派赴日本补习日语,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静岗县陆军第三十四联队。1911年(宣统三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学习,在此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0月,武昌新军起义,他与龚师曾中断学业归国参加义举,赴江西任都督府学生军管带、江西都督府军务司军学科科长。后随李烈钧赴南京,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整编军队,任陆军七师第二十八团团长,率军开赴江苏睢宁、安徽五河一线讨伐张勋。 1912年,江西都督马毓宝为民众所不满,江西士绅电请李烈钧回乡督赣。李烈钧将入鄂赣军编为护卫军,以欧阳武为司令,伍毓瑞为参谋长,率护卫军回到江西。 李烈钧回到江西后,镇压了旧军兵变,整编了赣军,伍毓瑞任江西陆军第一师第二旅第三团团长。率军镇守九江。 二次革命1913年年,二次革命爆发,江西都督李烈钧起兵反袁,7月,伍毓瑞在九江响应,率九江驻军开赴姑塘与十里铺敌军作战。兵败赴湖口投李烈钧,湖口失陷,退守吴城,继而退守南昌,李烈钧任命他为南昌卫戍司令兼江西混成旅旅长,8日,李烈钧赴上海,行前委伍代理赣督。伍以四营 之兵与李纯的第六师在樵舍连番激战,力尽而败,经浙江、上海,流亡日本,赴日本士官学校补习。在日本期间,继续追随孙中山,加入了中华革命党。 护国战争1915年,袁世凯称帝。云南都督唐继尧会同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发动讨袁起义。他闻讯后即返国赴云南参加起义,任护国军第二军(军长李烈钧)第二梯团(方声涛)参谋长。随军攻入广东。 1916年11月,李烈钧辞去护国第二军军长职务,二军改为驻粤滇军,第二梯团改为驻粤滇军第四师,师第方声涛,朱培德、伍毓瑞分别任第七、八旅旅长,驻防广州西区。 后任援赣军第四军军长。 1917年,莫擎宇投靠段祺瑞,对护法军政府作战,1917 年 12 月 14 日,刘志陆之“平潮军”和伍毓瑞之滇军攻克潮安、汕头。二部留驻潮汕。 1919年秋兼任潮汕警备警司令,在潮汕练兵,准备配合驻防闽西的陈烔明驱逐桂系离粤,事为粤督莫荣新侦知,密令刘志陆夜袭潮州,伍全军皆溃,只身赴泸。 1921年7月,沈鸿英所部桂军宣布脱离桂系,拥护孙中山,伍毓瑞任沈鸿英部桂军总参议兼桂军第二军军长。 参加北伐1922年,孙中山组织北伐,伍毓瑞任北伐军大本营第五路游击司令。冬,任大庾防守司令,次年陈炯明在广州叛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下令征赣部队班师回粤讨伐陈炯明。伍部退回韶州后对陈作战失利,撤退时在东昌又遭士军偷袭,遂脱离部队赴上海。 1923年,孙中山命刘震寰为西路讨贼军总司令,任伍毓瑞为总司令部参谋长兼西路讨贼军第四师师长,开赴惠州作战。久攻不克,退回广州休整。后撤消西路讨贼军,改为驻粤桂军,伍任驻粤桂军第四师师长兼第七旅旅长。 1924年7月23日 ,孙中山任命鸿英为建国桂军总司令,伍任建国桂军第二军军长兼虎门要塞司令,又任桂军军官学校副校长。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伍任北伐军增援军总指挥,率部北伐。攻占赣州、吉安后,因部分湘军有变,退回广州。伍辞去桂军第二军军长职,赴上海。 南昌市长1926年,再赴长沙,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高级参事,随朱培德部挺进江西,在新建县西山击溃邓如琢部,进入南昌。后任江西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公路处处长,1927年1月,江西省政府成立后任省政府委员。1928年1月,省政府主席朱培德任他为南昌市市长。次年,任江西省惩共委员会委员、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1929年11月,辞去南昌市市长职,后任市商办电缆公司董事长。1933年,任江西协助“剿共”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孤儿所所长。1939年赴长沙任湖南省政府顾问,旋回江西,任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此后先后任生产建设促进会理事、南昌县房地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盲童学校董事、南昌县银行董事兼代董事长。 1942年7月,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7年2月15日 ,授中将军衔并退役。 建国新生新中国成立后,伍毓瑞先后为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候补委员,民革江西省委教育事业员会常委。 教育事业伍毓瑞重视教育事业。1928年在家乡创办绪远小学,在校学生200余名,全部免费就读;1940年,任泰和马家洲私立绪远中学校长。抗战后校址迁回南昌,伍集资200万元旧币,修建校舍;还曾慷慨集资为家乡修建圩堤以防水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