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伍廷芳 |
释义 | 伍廷芳(1842~1922)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后改名廷芳。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 中文名:伍廷芳 别名: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 出生地:新加坡 出生日期:1842 逝世日期:1922 职业:外交家、法学家 毕业院校:伦敦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生平简介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持修订法律,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等一系列先进主张。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主持南北议和,达成迫清室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广东省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因惊愤成疾,逝世于广州。广州越秀山上有伍廷芳墓园。 年表纪事1842年7月30日,生于新加坡,后随父回国居广州。13岁时曾被绑票,逃脱后只 身赴香港圣保罗学院求学,接受了六年的西式教育,5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求学期间,与黄胜—起创办第一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又协助陈蔼亭创办《香港华字报》。 1862年,担任香港高等法院译员。 1864年,与何进善牧师的长女、何启之姐妙龄女士结婚。 1870年,由高等法院调任巡理厅首席译员。 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斯满后取得大律师资格。 1877年2月返港,是获准在英国殖民地开业的第一位华人律师,同时又被港府选任为考试委员。洋务运动开始后,李鸿章深感到对外交涉人才的短缺,1877年10月6日,天津海关道黎兆棠将伍廷芳引荐给李鸿章,经过虚衷询访,李鸿章发现伍廷芳正是“物色数年”而未得的人才,当即决定将之延入幕府,以便“遇有疑难案件,俾与洋人辩论。凡折以中国律例而不服者,即以西律折之,所谓以彼之予刺彼之盾也”。港督轩尼诗对其服务精神极为赞许。 1878年12月16日,正式委派其为掌法绅士(后译太平绅士),开华人任太平绅士之先河。 1879年,律政司因事返英,港督委其署理。 1880年,裁判司返英度假,伍亦奉委署职。同年2月19日,由于港督轩尼诗和香港华人领袖的推荐,伍廷芳成为香港开埠以来第一位立法局华人议员。此后,积极支持轩尼诗的开明政策,反对歧视华人,废除公开笞刑,遏制贩卖女童等。其对香港的商业发展,城市建设及社会福利诸方面亦贡献良多。1880年与富商梁安等联名上书,请求成立华人商会。 1881年,他提议创建电车计划,并建议其妻弟何启进行九龙湾填海工程,他还多次捐款支持香港教育事业。 1882年,正式进入李鸿章幕府,其后主持办理了因北洋水师军舰停泊日本发生的“崎案”。 1896年,被清政府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 1897年2月25日,返港省亲,受到港督罗便臣、驻港陆、海军司令、立法局全体议员及士绅们的热烈欢迎。 1899年,奉命同墨西哥签订《中墨通商条约》。 1902年,应召回国,授四品候补京堂衔,先后任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拟订了民刑律草案,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狱政等等一系列先进的主张,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在修律过程中,他竭力主张全面引进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他的主张得到擅长于中国传统法律的沈家本的支持。辛亥革命后,伍廷芳继续致力于中国法律的修改,并得到孙中山的支持。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伍廷芳被任命为司法总长。伍廷芳一方面主张仿效西方,建立全面新的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律师制度。另一方面利用司法总长的身份,在具体的审判活动中率先推动律师辩护制度的实施。 1906年,伍夫人何妙龄捐巨款建成何妙龄医院。伍廷芳居港20余年。 1907年,再次出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两年后回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致函清廷,劝告清帝退位。上海光复后,与陈其美、张骞等组织“共和统一会”,又被光复各省推为临时外交代表,与各国交涉。旋任南方民军全权代表,与袁世凯派出的北方代表唐绍仪举行南北议和谈判,达成袁世凯迫清室退位,赞成共和,即选袁为大总统的妥协。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临时政府北迁,退居上海,先后被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推为首领,并被共和党列为理事,未就职。伍廷芳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极力加以反对。 1912年初,为对前山阳县令姚荣泽一案的审理,在有关律师的立法尚未出台,民国律师制度尚未正式建立的情况下,伍廷芳就坚持改变传统的的审判方法,包括司法独立、陪审制,并要求律师到庭辩护。对律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孙中山也给予大力支持。 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次年代总理,旋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令解职出京。 1917年,追随孙中山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 1921年,任广州军政府外长兼财政总长。北伐战争时,曾代行总统职权。 1922年4月,孙中山撤陈炯明广东省长职,由伍廷芳兼任广东省长。陈炯明叛变时,伍廷芳坚持与孙中山合作,于17日与魏邦平登上永丰舰,与孙会晤。孙对伍廷芳说:“今日我必须率舰队击破逆军,戡平叛乱而后已。”孙中山指示他通告各国驻广州领事,要各国严守中立,勿助叛军。伍忠实执行孙的指示,各国领事都接到伍廷芳发出的通告。其时,伍的年事已高,在叛军枪声大作、火烧观音山时,伍廷芳正住在总统府。火警和枪声,使得惊悸过度,住入医院。6月23日,不幸逝世。遗著有《伍秩庸先生公牍》。 在民国律师制度的建立和宣传方面,伍廷芳起到重要作用。 作品著述主要著作有《伍延芳集》、《中华民国图治刍议》、《美国视察记》、《伍秩庸先生公牍》等。 弱国外交家在我的记忆中,伍廷芳的名字只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出现过一次,也就是作为南方代表参与主持1911年的南北和谈。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历史事件中,并且对共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固然是伍廷芳生命中最耀眼的一次亮相,但细细想来,当时的伍廷芳其实已经是年近70岁的老人,此前他是晚清重臣,在中国的政治、外交舞台上活跃了30年之久,这之后,他周旋在各派势力之中,并最终选择与孙中山坚定地站在一起,也是当时政坛上的关键人物,由此看来,这次亮相就仅是历史的选择性记忆了。 一直以来,“弱国无外交”的想法将伍廷芳多姿多彩的内政外交生涯淡化了,事实上,正因为清末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弱势地位,才彰显出伍廷芳的个人作用。尽管是服务于封建王朝,但伍在外交中维护国家尊严和华侨地位、通过开办铁路等实业增强国力,通过修订法律、设立学堂奠定近代法律基础,功不可没。 而70岁之后的伍廷芳更是为资产阶级共和执着追求,尤其是1920年孙中山第二次举起***大旗后,伍跟随左右,除了历任***军政府的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广东省长外,还在孙中山北伐时代摄非常大总统,可见地位之重。 伍廷劳的照片,头戴瓜皮帽,身穿长马褂,至少从外表上,看不出西学的痕迹,但他却是中国自费留学第一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大律师。伍年轻时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做过报人和律师,这使他有一种职业精神。在自己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与时俱进更多地体现在制度层面,在政治观念、法制观念的层面,始终比较领先,这也使他的一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相当契合。 如果以“革命者”的标准来评价伍廷芳,他曾经退缩或徘徊过,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却始终恪尽职守。1922年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逃出火海的80岁的伍坚持登上楚豫舰,对孙中山说:“恐怕我没有替你出力的时间了。”几日后,伍在陈炯明的炮火声中因惊愤成疾,弥留之际“无一语及家事”,在职业精神之外,更体现了个人的信念和操守。 在求学的经历中,伍廷芳从东方到西方,并且接受了完整的西式教育;而在文化的认同中,伍廷芳则是从西方到东方,始终希望能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实现自己西方政治的理想。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风口浪尖上,在新旧政治交替的历史时期,伍廷芳表现得相当从容。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到东方,和一样出生于华侨家庭并留学海外的辜鸿铭相比,伍有更为宽容的心态和沉稳的个性;和同是广东人的留学生容闳相比,伍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好的机遇。——无论是作为政治家、外交家还是作为知识分子,伍在历史上都独具一格。(张丹萍) 南下·北上南方为接触西方文明的前沿,北方则为政治权力的中心,与近代文化史上诸多人物一样,伍廷芳一生的“南下”与“北上”轨迹,有着政治地理学的意味。广东人下南洋有悠久的历史,1845年,伍廷芳的父亲伍社常在远赴南洋谋生多年后,携家眷返回广州定居。先南下,再北上,究其原因,除了有叶落归根之意外,对刚刚3岁的伍廷芳寄予厚望,希望他接受传统教育并有所成就当是主要目的。 伍在少年时也有为科举读书的经历,而当时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屡败,已经打击了“天朝上国”的尊严,尤其是当时的广州,口岸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富庶,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中央***的影响微乎其微,科举似乎已经不是惟一进入社会核心阶层的道路。少年时代异常聪明的伍廷芳喜读“子书、史鉴、小说”,对科举“兴趣索然”,1856年,伍到香港求学,放弃了科举,重走南下之路。 伍在香港圣保罗书院接受的是全新的近代教育,1874年,对英国政治感兴趣的伍廷芳又赴英国留学,在林肯法律学院攻读法学,毕业后回香港做律师。他受到香港第八任总督轩尼诗的赏识,于1880年任香港定例局非官方议员,成为第一个华人议员,在港为华人利益奔走,“俨然为华人之代言人”。在进入清政府做幕僚之前,伍已经在西方的政治体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广州到香港,从为科举读书到选择西学,伍廷芳的求学之路和严复、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粤人相似,伍在香港实现了部分理想,但对于伍来说,香港仍旧不是一个好的政治舞台,中国积弱,令香港华人更有抑郁之感,伍选择再次北上,经上海到达天津,向清政府的政治核心步步靠拢。 六千金·正二品从未参加科举的伍廷芳能够官至“正二品”,除了有1905年科举废除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无人能及的外交、法律能力,使他成为处于中西方剧烈碰撞中的清政府最需要的人物,也使他在近代史上独放异彩。 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称伍虽“熟习西洋律例”,但“恂恂然有儒士风”,并根据伍在香港做大律师的收人水准,为他向朝廷申请“六千金”的高额年薪。除了李的知人善任,也可见出泱泱大国,在外交法律方面人才之匮乏。 伍从此开始了仕清之路,与江苏人马建忠(《马氏文通》作者)、福建人罗丰禄被今天的研究者戏称为“李鸿章幕府中三个重要的‘海归派’”。在做李鸿章幕僚的14年间,他代表清政府参与了马关谈判等重要谈判,签订了一系列重要条约,并先后出使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几乎所有中国的内政外交活动都有伍廷芳的身影。在法律上,他先后任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拟订了民刑律草案,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狱政等等一系列先进的主张,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 蓄发·剪发研究晚清的历史,自然了解头发与政治的关系。接受西学的伍正值壮年之时,以蓄发仕清,而历经30年重臣生涯,又以70高龄剪发“革命”。从蓄发到剪发,从仕清到反清,不单是伍个人思想的变化历程。 1877年,中国近代首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当时正在林肯法学院留学的36岁的伍廷芳登门拜访,郭有意留用不得,多次向朝廷举荐,使伍名噪一时。伍延芳踏入政坛,出任李鸿章幕僚,皆从此次拜访开始。 与郭的第一次会面,伍延芳将英国政体归纳为“君主之,实民主之”,并详加解释,这一点深得对英国政治相当推崇的郭的赏识,郭对这次会面作了记录,尤其提到伍氏蓄发的细节:“其人尚文雅,为西洋装,而蓄发约长丈许,云为回家后尚可结辫也。”当时的伍延芳“发约长丈许”,又着西装,“易服”是留学生身份使然,蓄发则代表了伍想回国效力的想法。除了头发的政治意义,伍的蓄发也表现出他性格中传统的一面,并没有因为西学而改变自己沉稳、节制的个性。 1910年,第二次出使美洲回来的伍称病请辞,“浩然归去”,寓居上海,当年向清廷上书《奏请剪发不易服折》,清廷当然不会准奏,但伍我行我素,在上海开剪发大会,“以身为率”,剪去辫子。 出世·入世时人在伍廷芳去世后评价他“能以出世之精神,作入世之事业”,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中最为积极的一面,而身处权力核心的伍能得此评价,可能更为不易。官至二品的伍坚定地退出清政府的政治圈,选择出世的生活方式,闲居上海,主要原因还是对清政府的失望,此时的伍虽然休闲度日,但“身***湖,心悬廓庙”。 武昌起义之后,历史再次选择了伍廷芳。肩负11省人民重托,伍出任南北和谈代表。从晚清的重臣到代表资产阶级的“谈判代表”,70岁的伍廷芳似乎并没有经历过多的思想转变,毕竟,即使是在仕清的30年中,伍思想的核心仍旧是与封建社会不相融合的法制、平等观念,从这个角度看,这位老人的思想还是走在历史前面的。 和谈的意义在于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宣告封建帝制的终结,奠定了共和的基础。伍也就此开始了与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合作期,出任***临时政府的司法总长,参与民国初年的司法建设。造成伍与革命党人关系疏远的直接事件是“姚案”与“宋案”,伍认为革命党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法制理想,遂退居沪上,并写成《延寿新法》,探求延年益寿的秘诀,大有“退而独善其身”的态势。对于一个有30年任职经历的职业外交家来说,这可能只是一种姿态,但对于沉醉于灵学研究的伍来说,倒没有太多矫情的成分。 寓居上海5年之后,伍先后加盟黎元洪当政时期的北洋军阀政府,继而加入以“***”相号召的西南军阀政府。张勋复辟期间,伍拒绝签署解散国会令,携外交总长印信离开北京,南下上海,采取拒不合作态度。1920年,在各路军阀垂涎伍为***军政府收取来的“关税余款”收入之时,作为财政部长的伍坚守职责,携关余180万元出走香港,拒以“国民之钱而资民贼”。 两次出走,一次携印,一次携款,伍都保证了自己的“合法性”,除了有对法律的精通之外,伍光明磊落的行事风格使他坚信“自有人格,自有名誉”,军阀不能够损自已名誉分毫。1920年11月,伍随孙中山重回广州,将关税余款用于***事业。 从19l1年“出山”参加南北和谈开始,耄囊之年的伍就不断周旋在革命党人、北洋军阀、西南军阀之间,并最终选择和孙中山并肩战斗,建立司法独立的现代法制国家的愿望,应是促使伍入世的最大动力。 相关资料悼挽伍廷芳联 长恨望中原,瘁躬乱世; 大星陨南海,痛失完人。 ——民国四大公子之一、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挽伍廷芳 革命未成功,扶植邦基思硕德; 善邻应有道,绸缪国际赖坚郎。 ——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挽伍廷芳 一夜白髭须,多亏东皋公救难; 片时灰骸骨,不用西门庆花钱 。 ——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炳麟)挽伍廷芳 章太炎素恶伍廷芳。伍廷芳逝世后,其子伍朝枢赴上海奔丧,特地拜访章太炎。伍朝枢说:“先父身体康健,只因总理(指孙中山)蒙难,奔走湘粤,操劳过度,遂致病倒,十天之中,须发皆白……”章太炎介面道:“伍子胥一夜须白过昭关,君家早有先例。”伍朝枢又说:“火葬如在欧美,极为寻常。惟在中国,尚属创见。”章太炎哂笑道:“我国古已有之,武大郎就是火葬。”次日,章太炎送去了这一副挽联(又有另一版本为): 一夜变须眉,难得东皋公定计; 及时移骨殖,不用西门庆花钱。 我公遐迩知名,内政外交,风流流传瀛海远; 此会华洋毕集,抚今追昔,湖声呜咽沪江寒。 ——北京国民政府内务总长许世英挽伍廷芳(1) 休休相度,寰海有声,当年坛坫东西,羞称毛遂; 莽莽神州,台星忽殒,异日沟通南北,空忆鲁连。 ——北京国民政府内务总长许世英挽伍廷芳(1) 附录:【伍廷芳轶事、趣闻】 拥护共和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伍廷芳革新的思想终于有了表达的机会,他上书要求清帝退位,旗帜鲜明地拥护共和。1911年宋教仁、陈其美等人商量在上海起义,成立“沪军都督府”。考虑外交总长人选时,踌躇良久,有人提出伍廷芳,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派伍廷芳的老朋友李平书前去。伍廷芳显得迟疑,自称年老力衰,难以再任,被李苦苦相劝,才勉强答应。毕竟是个外交老将,他上任后立即照会各国领事,加派警力保护租界,告知各国在中国内部的斗争中应严守中立,还发电要外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1912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伍廷芳被任命为政府临时司法总长。他高举以法治国的大旗制订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 在南北议和中,孙中山处于劣势,只好退让,而伍廷芳也辞职回“观渡庐”著书立说,写出《延寿新法》、《中华民国图治刍议》、《美国观察记》等。时任总统府顾问的有日本人贺长雄与美国人古德诺,他们发表文章,为袁世凯上台造舆论。伍廷芳洞悉这一阴谋,发表演说:“北京现有的政府,只算得上是戏场,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僚只算得上是戏子。我们看戏则可,若听了戏子的话当真就不可……问问过路的行人,有哪一个是喜欢人家做皇帝的。我们要努力坚持,不管他是洪宪,还是宪洪,只晓得今年是民国五年,明年是民国六年,维持这个年号以至万年,万万年!”虽然袁世凯还是当了“皇帝”,但在全国声讨中,很快命归九泉。1917年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逼迫总统黎元洪解散国会,伍廷芳知道,张勋其实是想取消共和制。所以黎元洪让他解散国会,他是万万不能同意的。新任国务总理江朝宗带领士兵包围伍廷芳的住所,让他交出总理印信,伍廷芳坚决不交,士兵们高声呼喊所要印信,直至深夜。伍廷芳无法休息,一怒之下把印信从楼上扔下,让他们回去交差。次日向黎元洪递交辞职信,回山海关去了。没料到在山海关听到张勋复辟的消息,便决心与北洋政府决裂,到南方去寻找新的出路,再次与孙中山会合了。 死得其所1917年9月1日,伍廷芳被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任命为中华民国外交总长,两个月后回到广州。但西南军阀岑春煊组织“西南各省联合会”,取代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这时的伍廷芳站在岑春煊一边,责备孙中山不顾大局。结果,1918年5月,军政府被改组,废除大元帅,孙中山离开广州。很快,伍廷芳也意识到自己在西南军阀前也是形同虚设,他这个“政务总裁”不过是个“伴食总裁”。1920年3月底,也离开了广东,找孙中山去了。在上海受到孙中山的热情欢迎,与其他革命者一起宣布西南军政府为“非法政府”。这年年底,与孙中山重回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次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宣誓就职,伍廷芳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革命军代表,广东省省长以及代总统等职务。这时他年事已高,还是不断向外国政府联系,争取他们的承认。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入永丰舰。第二天,80岁的伍廷芳立即上舰看望孙中山,共商反叛大计。回家之后,还愤怒不已,次日接到陈炯明来电,要求他向孙中山劝说,让他下野,言辞中对伍廷芳也颇为不敬。一气之下,他病卧不起,儿子伍朝枢立即送他进广州新公医院,被确诊为肺炎。6月23日,伍廷芳终于乘鹤西去。在永丰舰的孙中山悲痛万分,舰上他发表演说:“今日伍总长之殁,无异代我先死,亦即代诸君而死,为伍总长个人计,诚死得其所;惟元老凋谢,此后共谋国事,同德一心,恐无如伍总长其人矣。惟全军惟有奋勇杀贼,继成(承)其志,使其瞑目于九泉之下,以尽后死者之责而已。”“弥留时,犹谆谆授公子朝枢以护法本末,昭示国人,无一语及家事。”纪念伍廷芳的活动在全国展开,1922年12月17日,上海开了追悼大会。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