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舞鹦哥 |
释义 | 徐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搜寻之舞鹦哥舞鹦哥是湛江市徐闻县城地区春节闹元宵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由两个或四个武功较好的青年,穿戴着形似鹦哥鸟(鹦鹉)的服饰游行舞蹈或在直立的单杆上表演技艺和采青,原本最早是明清时代流行于县城城内的南门塘和西门、北门一带地区。 出现这种舞鹦哥相传是起源于明朝,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当时徐闻县城宾朴城被来犯的倭寇攻破,县治被迫迁往海安所城暂时安置,数十年后县城重新迁回徐城,知县平纲带领县民重新筑起城墙,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增修加固后逐渐形成规模。 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1年),知县方逢尧在县民和商户的支持下,又增加了护城河和月城,并在县城的南门、西门一带增设几座非常高的眺望楼,下令日夜在楼顶派人值班,如发现倭寇来犯就燃起放在楼顶的茅草及敲打铜箩示警,届时,防兵及民众接警后众志成城群起来抵御外来的入侵。 为了迷惑敌人,方逢尧令士兵在眺望楼的楼顶用茅草织做了一个的假鹦哥鸟的模型树立在上面,值班的人则每隔一段时间就观察敌情,定时向驻防的官兵和城防队通报,定时交接班,以保持很高的警惕。 后到了清代,开放海禁后盛世升平、居民数量剧增,徐闻地也再也没有海寇的滋扰,逢每年闹元宵时南门和西门的一些居民和境坊则仿照当年方逢尧制作的鹦哥鸟模型,并选由两个或四个武功较好的青年,穿戴着形似鹦哥鸟的服饰游行舞蹈或在直立的单杆上表演技艺和采青。 虽民国28年(1939年)日军入侵,县长陈桐下令将历经500多年的徐闻宾朴古城全部拆毁后逃亡。然而古城虽毁,但这种游舞鹦哥鸟的表演技艺和风俗却在西门、南门两村民众的大力提倡和纪念意味里保留下来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