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舞台美术
释义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概述

舞台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它涉及到许多艺术门类,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美术的规律。“舞美是寂静的戏剧”这句话十分形象地阐明了舞台美术与“戏”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艺术实践,对舞台美术继承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及艺术的综合性、创作的集体性、制作的工艺性有了较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舞台的一个重要的美术特征,即它的“虚拟性”。经营好虚实关系,是舞台美术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戏剧舞台的设计就是布景,运用实的布景为虚拟的戏剧服务,舞台上所有的布景和空间都具有假定性,一个景片或景块就可以是墙、门、山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实的营造,而舞台上空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百宝囊,是观众无限遐想的发源地。可以说舞台设计就是通过实在布景的规划来经营舞台上空的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布“空”而非布“实”。

戏曲舞台美术历来有关于“四个统一”说法,一是似于不似的统一,二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三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四是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在空间处理上,用“虚拟艺术手法”,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从而,丰富舞台环境。这时的舞台美术,既讲生活真实,又重艺术加工、提炼,讲艺术夸张。

大小型文艺晚会

随着表演艺术的形式增多,随着电视文化以及大众审美的偏爱性,舞美设计逐渐由剧院更多地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空间。这些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设计也称为综艺舞台美术设计,其实也是经济发展和表演艺术要发展的产物。“恢宏的场面,豪华的装置,闪动耀眼的灯光,奇异的服装”等等,使舞美设计者逐渐认识到“艺术包装”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LED显示屏幕,视频技术以及灯具和控制技术的提高,还有冷烟火,水造型的运用等,重要的舞台语汇不再像戏剧那样仅仅是演员和布景本身,新材料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

舞台美术的创新

这是一个当今舞台美术工作者常常谈到的话题,任何艺术的创新,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存在能否为观众所接受的问题。有着坚硬外壳的传统舞台的创新,更要驾驭“度”和观赏者的欣赏口味及欣赏习惯之间的关系。创新的定位应该建立在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之上,寻找不雷同于其他艺术,并且富有表现力的创造手段,使自己的舞台设计特色鲜明,更强烈。舞美设计样式不同,手法各异,但共同遵循的原则,是努力创造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

特性

① 属二度创造艺术。它须在剧本文学创作及导演总构思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其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剧作的内涵。舞台美术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须以剧中人物、事件和规定情景为依据,并须与表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协调。在演出中它起到了丰富、补充和加强人物形象塑造,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

② 从属于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的中心是表演艺术,景物不能脱离表演自我炫耀,而现代舞台美术则融入和加强了演员的表演,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③ 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在人物与景物造型方面无不具有空间特性。首先人物造型是依附于三维的演员身上,而景物造型则为演员表演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景片平台、道具等皆需占有空间。在演出的全过程中,时间在不断流动变换,人物造型也随角色行动而变化。人物景物皆须随着剧情发展而显示出时间的推移。

④ 具有综合性。舞台美术本身是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诸多造型因素的综合体,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一般来说布景、灯光担负着表现戏剧环境的作用,服装、化妆担负着表现人物的作用。灯光直接渲染人物,布景间接表现人物,人物塑造有时也间接表现环境。所以现代舞台美术虽然可以区别出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但塑造戏剧环境与人物的全部任务是由舞台美术综合体共同承担的。它是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⑤ 技术性较强。舞台形象要依靠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它的发展历来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古希腊悲剧中的天神下降,只不过从更衣室二层阳台上用篮筐将扮演天神的演员垂吊下来。而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则出现可用以飞吊云朵和天神的舞台机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添加了转台、升降台和推台等各种混合机械。16世纪欧洲剧场使用蜡烛和油灯照明。19世纪初煤汽灯出现后又改用气灯,直至发明了电光源,舞台灯光技术才发生了一次突变。近年来微机控制系统和激光技术的发展更开拓了舞台灯光的新领域。立体音响、幻灯以及电影放映设备及新型材料的涌现,都更丰富了戏剧演出的舞台技术手段。

功能

塑造人物形象

舞台美术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是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它在艺术创作上属二度创造,具有从属(演员表演)的性质。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人物造型是舞台美术中最早使用的部分。舞台演出中只要有演员出现,就会有人物造型问题。演员的化妆是为了模仿、再现、美化或装扮剧中角色(人、鬼、神以及动物等)。古希腊演员戴面具演戏。那时的悲剧演出多用朴素、庄严的程式化服装,后一直沿用百年不变。古希腊喜剧则用更为夸张和怪诞的面具与服装。服装主要用于塑造人物,由简单装扮发展为技术复杂、方法多样的人物造型专业。

景物造型也逐渐围绕人物塑造这一中心进行。中国剧团在《娜拉》、《雷雨》、《龙须沟》等演出中的不同场景处理,目的在于以具体环境烘托和刻画人物形象。焦菊隐说:“一切为了表演,为了刻画人。”A.阿庇亚也说过“不要创造森林的幻觉,而要创造处于森林气氛中的人的幻觉”,这就是舞台美术家的主要任务之一。

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

舞台美术创造和限定演员的表演空间并为舞台调度提供必要的表演区组合和支点。古希腊戏剧、中国古代戏曲、日本能乐和16世纪莎士比亚戏剧演出中,舞台上一般都不设布景,演员的上下场口也是基本固定的。当时演员的动作空间与建筑空间是重合在一起的。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舞台上出现了透视布景后,演员的动作空间开始受到布景的限定。19世纪箱式布景的出现,限定性就愈为突出。进入20世纪以来,传统镜框式舞台被冲破,并出现多种形式的演出场所,甚至走向咖啡馆、街头广场。从而在新的条件下使动作空间和建筑空间重合起来。

写实戏剧要求为演员提供符合生活逻辑的支点。如门、窗、阳台、桌椅、山坡、树墩等。这就需要设计师平时对生活认真观察、分析,并在创作中提炼加工。在写实剧的演出中,舞台美术必须组织和限定表演空间,提供演员上下场,安排景物和道具,使之符合剧中人物动作的需要。历代的舞台美术家为组织戏剧动作空间提供了多种手法。除常用的写实手法外,其他如阿庇亚的“节奏空间”,运用多平面、多角度的平台、台阶组成,不同场景,利用抽象的空间组合创造诗意的境界。В.Э.梅耶荷德的构成主义布景,以平台、台阶、斜坡、扶梯和走道等组成构架式空间,从而使演员的技巧性动作更充分地展开。

当代一些导演在探索中还发现在“环境”中的现场表演是富有魅力的,他们常走出剧场,利用特殊的“地点”,尽量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创建新的空间关系。有人则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与观众常交换地点,使观众不能坐定于某个固定座位上看戏。有的演出则运用多焦点的方法,让观众在同时出现的几个动作间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而使不同的观众看到不同的演出。

表现动作发生的环境和地点

戏剧动作大都发生于某个具体环境中,人物也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和活动。中国古典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通过演员台词、唱词、诗句或动作说明剧中地点。莫里哀的喜剧演出中则往往以巨室大厅为背景。18世纪欧洲剧场出现了定型化的“值班布景”,虽然当时的布景只能约略地说明动作的环境和地点。19世纪写实布景兴起后,舞台上出现了接近生活的具体地点与环境。它往往着重表现剧情发生的历史时期和地方色彩;反映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如夏衍《心防》中描写的敌伪时期的上海租界;表现某个特定的地点,如《雷雨》中周公馆的客厅等;说明季节转换、时间推移和气候变化。若干年以来出现的反写实的理论和实践,也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发展,给人以启发。德国B.布莱希特反对环境和地点的如实描绘,他创作的史诗剧的演出要求人物处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可以用空白的背幕,以代表整个现实社会,而不是它的某个局部。也有人认为布景作为参加演出的因素,似乎已无必要,因为时间与地点不一定必须通过布景来表现,而主要应通过观众的想象来完成。

创造情调气氛

舞台美术除形象地表现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外,更主要的是创造相应的气氛和情调。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舞台美术的作用,达到以艺术形象感染观众的目的。视觉形象一旦和观众的情绪、联想融会在一起,就会形成气氛。舞台上的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一旦和舞台气氛相感应,气氛就成为演员与观众的共同享有的精神因素和艺术信息的载体。

揭示戏剧思想

舞台美术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创造和组织动作空间,表现环境、地点,制造情调气氛等多种手段来揭示剧作主题思想的。剧作的思想内涵须融会于、贯串于舞台美术的多项功能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艺术整体之外。1954年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剧院演出《哈姆雷特》,为了突出“丹麦是个大监狱”的主题内涵,舞台上的大幕以两扇沉重的大铁门代替,铁门本身又被分成16个大格子,格子中分别嵌的皇族家徽和各式立体图案,加上门上的兽环和大铁刺,处处给人以冷酷、阴森的监狱印象。铁门上的每一大格根据需要可以分别打开露出里面城堡的某一部分,演员还可以在大格子内表演,也可以下到前面台唇上去演出。而当巨大的铁门缓缓地向两面推开时,一些规模巨大的戏剧场面就展现在舞台空间,这就大大深化了剧本的主题思想。

舞台美术的功能随着不同时代的戏剧发展,根据不同的演出要求而发展。每一项功能的发展又同时孕育着逆反方向的舞台实践。如人物造型技艺虽已达较高水平,但已经有人试用不经任何化装的演员上台,以本来面貌去扮演角色;也有运用面具或以木偶代替部分演员的实验性演出;在塑造环境方面,也有人从事于“光台板”上进行只用演员不用景的“质朴”演出;在舞台灯光上,还有人尝试完全以白光代替色光,否定任何气氛、情调的追求。

动作要求

戏剧以表演艺术为主导,而表演的核心就是动作。在考察舞台美术的功能时,必须围绕戏剧动作这一环节来研究舞台美术与动作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并且着眼于各要素间相辅相成的综合关系,以作总体考察。

动作环境 演员常说“布景就在演员身上”。一个圆场,演员就从甲地到了乙地;一抬手,一投足,就是室内室外、楼上楼下。因此,如果把景物造型的全部功能片面地归结为再现剧情的具体特点,不仅容易造成布景与表情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重复表现在美学上也毫无意义。

动作装饰 Stage decoration 在英语中有两层涵义:一是装饰,二是布景。故将装饰作为舞台美术的功能之一,是顺理成章的。有人说中国戏曲是“剧诗”,诗讲究节奏、韵律,这也正是装饰美术的关键要素。

动作空间 戏剧是空间艺术,这是不以任何舞台形式(伸出式舞台或镜框式舞台)为转移的。舞台美术不同于平面绘画,它是创造适合戏剧动作的三维空间。对于一些传统剧目,为了便于演员自由地施展歌舞化动作,在舞美设计上可以让出一个空台,把文章做在天幕背景或其他地方,但不能把这种操作方式当作所有戏的处理方法。

动作体格 体裁风格影响着舞美设计构思和造型的形式处理。不同体裁的戏,可以有不同的布景风格。风格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汉代简朴素雅的造型风格不同于清代绚丽繁琐的造型风格,初唐活泼向上的造型风格也不同于盛唐丰满华丽的造型风格。

动作内涵 形象往往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艺术主体向对象投射自己的情感感受、愿望、理想,“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朱光潜《谈美书简》)。

历史发展

舞台美术的这些功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最早出现于演出中的是和演员直接有关的化妆、服装和随身小道具。后来才逐渐有了布景。演出进入室内后又逐渐有了灯光照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它主要是在演出中发挥“实用”性功能。随着各种演出技术条件的日趋完善,艺术造型手段逐渐增多,它的艺术作用也逐渐加强,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品位也愈来愈高,遂成为戏剧综合艺术中重要的有机成分。在现代的戏剧演出中,舞台美术成了决定和左右演出艺术形式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抒情言志是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将话剧写实布景运用于秦腔舞台,导致见物不见人,堵塞了观众的想象力,这是不可取的。而“布景取消论”者,用因陋就简或“穷对付”的办法致使舞台苍白贫乏,也是不可取的。

戏曲舞台美术的各种功能如同“树状结构”,舞台美术的总功能应服务于戏剧动作,这是它的主干,是这个系统中的母系统。而舞台美术各个方面的功能则是它的分支,也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服从于总体目的的。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舞台美术就是这“行动”里进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戏剧能否“动”起来,要看舞台美术能否融入其中,能否体现必要的功能和效应。舞美必须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给予戏剧“恰当的要出空间区域”的舞台,是启动戏剧进行传情达意的开始。

二、“为表演提供富有充分表现力的动作支点和动作道具”的舞台,推动戏剧传情达意的深入。

三、“为观众提供想象空间”的舞台,是戏剧进行传情达意的完善。

舞台美术在戏剧行动中的从属性,必然令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其能为观众留出最大的想象空间的时候,戏剧与观众真正互动交流起来,也就是戏剧行动中传情达意得以走向完善的重要一环。

总之,舞台美术已成为戏曲舞台演出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创造力量。随着观众审美口味的提高和多元化,我相信,在更开阔的艺术创造空间里,戏剧舞台的舞台美术创造将会更加绚丽和夺目。

中国现代舞台美术

中国现代舞台美术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国现代舞台美术是民族戏剧综合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的延续性,而且更体现了拓展时代的创造性。它随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以“虚拟性”的自由舞台空间,“程式性”的场面布局和切末的运用,形成了装饰的外观、写意的神韵、民俗画的形式、文人画的意蕴的表现魅力。当然任何种类的文化艺术都要受到时代的变迁、多民族的融合、人文社会的精神及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舞台美术的样式也同样受到剧种、观念、流派以及受众审美心理、舞台的物质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何况戏剧综合艺术又是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组合,它呈现出丰富的式样、多姿多彩的景象,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

中国现代舞台美术作品无一不沉浸着民族文化思维,文化传统精髓的厚重底蕴。现代京剧《骆驼祥子》的舞美设计更具有开拓精神,黄海威先生的舞台美术设计也颇具匠心,他把握了多种的艺术手段,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的地域特征、强烈的、鲜明的色彩对比、夸张的线条、象征性的、写意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完成了现代京剧《骆驼祥子》的戏剧舞台美术演出空间的造型。设计者即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虚与实的艺术表现,在虚实相生、以虚拟实、因虚得实的种种表现手段和处理方法上,都达到了真境而升华神韵的艺术效果,再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空灵、运化、万物在虚空中流动的空间意识。而线性结构又使空灵的空间产生内在的动律,使时空合一,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连贯而又流畅的戏剧节奏。

现代京剧《骆驼祥子》的舞台底幕是一整面厚重厚黑的倾斜的城墙,它给观众一种喘不过气的艺术冲击力。在这片倾斜的天地里,既有元代戏曲壁画与梅兰芳的一套门帘台帐的传统基本元素和形制,又运用了现代写实绘画手法,在舞台美术的图案装饰上大胆的运用了厚重的城墙、斜置的狮子及流动的线条,更符合当代美学的原则和受众审美的需求。多种元素的组合与运用,继承传统和开拓现代的结合,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全新的艺术享受。

现代京剧《骆驼祥子》绘景的色彩运用,从深层次观察也尽显出了中国绘画的韵律,舞台上没有丰富的色彩,以黑灰色为主调的笔触却表现出强烈的对比,给剧情注入了历史的凝重和沧桑感。色彩的冷暖、光线、结构、透视等,寻找着人的精神,生命的渴望,人性的秘密。舞台色调服从剧情的二度艺术创作,虚实相生、隐喻象征的艺术手法给观众提供了更有力度和深度的审美。

中国戏曲多年完善起来的艺术美学特征,不受任何条件与观念的制约,在现代京剧《骆驼祥子》的舞台美术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自由的演出体制。中国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走的是不断延续传统,又创新与现代艺术的追求。

潮剧舞台美术

潮剧早期的舞台美术,可见之明刻本《荔镜记》 、 《荔枝记》的插图。陈伯贤着官衣戴纱帽,陈三入府为奴穿短衣裤,戴高罗帽,黄五娘穿帔裙梳高髻等服饰扮相,具有明代服制和地方风采。现存清代康熙年间潮州修堤竣工庆祝演戏图,系六柱戏棚,台中挂竹帘作幕,两边夹有绣帐为幛,帘后有扮八仙的演员,帘前摆一桌二椅,并有乐队分坐两边等,从中约可窥见明清时代潮剧演出的舞台概貌。潮剧舞台美术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早期潮剧是在乡村士台、神庙戏台或庭园戏台演戏,主要只提供演出场所,舞台装置很简单,服装多用布制,人物造型简朴,以桨代船,以鞭当马,围布作城等象征性砌末,也和许多兄弟剧种一样保持着它的古老形态。

舞台美术随着演出内容(剧目)、演出条件(舞台)的变化而变化。清光绪末叶,是潮剧一个繁盛的年代,当时有潮剧200余班,不仅活动于各地临时搭起的戏台,或泥土建筑的庙台,并开始进入市镇的营业性戏园。台面也逐渐扩大,戏棚从六柱、九柱到十二柱。物质条件促进了舞台装置形式的变革。在本世纪20年代,潮剧普遍采用绣花帐幔作舞台装置,初时与京剧的“守旧”相似,后来发展成为三门四柱式的传统绣棚面。金碧堂皇的绣帐幕,“顾绣”特色的戏服,以及桌围、椅帔、床帐等装饰砌末,都以绣为主,把潮州刺绣工艺特点表现于舞台,浑然一体,很具地方特色。此时舞台还没用布景,主要靠演员的表演,从表演中产生景。但却十分重视服装和头饰,人物穿戴不断创新,戏班常以“服饰新颖”的广告以招徕观众,并严格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戏曲服装穿戴规制,保持戏曲的特点。“五四”运动以后,话剧开始在中国兴起,潮剧除上演传统古装戏外,渐渐汲取话剧的剧材及演出模式,上演《绛玉掼果》、《群芳楼》及30年代前后,将电影改编为潮剧的《姐妹花》 、 《人道》等一批时装文明戏,演出形式较为自由,舞台装置也开始追求时代感,—废以前的绣幕台面,代之以布画幕景。时装戏的服装出现穿西装、长衫、马褂、旗袍一类现代服装和人物造型。时装剧目的演出,是对传统的演出形式的一次冲击,推动了舞台美术的变化。之后,接踵而来的是一些戏班排演《火烧红莲寺》等剑侠神怪的长连戏,大搞机关布景,舞台上出现水景、火景等“活景”,以追求票房价值。“活景”由于与写意性的戏曲风格不协调和成本高、装置困难等原因,未能持续和发展。

潮剧上演时装戏,经历二、二十年不衰。这段时期的舞台装置以绘画为主,仍挂绣花“太平圈”和绣花门帘。不论演传统戏或时装戏,都在台中央垂挂整幅式绘画的布景,分别宫殿、公堂、闺阁、庙寺或现代的富户、穷家、街道等景象,通过绘画透视以表现立体结构。并按剧中环境的变化而更换布景。这类布景,过分写实,局限性大,但也能满足当时观众对舞台布景的欣赏要求。

建国以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潮剧的舞台美术跟着戏曲改革的步伐向前迈进。50年代初,随着潮剧改革的开展,首先改革舞台台面,汲取话剧舞台装置模式,把绣幕台面改为镜框式的布幕台面。按每个具体剧目,结合编、导、演来设计布景、服饰,做到一戏一景。服装也成立制作工场,为全区6个职业潮剧团设计和制作服装。

1956年成立广东省潮剧团,该团的舞台设计,在潮剧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结合不同剧目设计出各种不同风格布景,又把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部门组成一个整体,统一在戏剧综合艺术的构思下,进行创作,为全区潮剧舞台美术的发展起示范作用。

60年代,以广东潮剧院舞台美术工厂为中心,各县潮剧团先后配置专职舞台美术设计人员,形成一个包括设计、制作、搜集、整理、研究的舞台美术设计系统,使潮剧舞台美术出现一个繁荣发展的局面。

80年代,舞台美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新时代人们戏剧观念的更新,现代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戏剧品种相互影响,灯光投影等现代舞台装置涌现于戏剧舞台,各种风格的舞美设计丰富多彩。舞台美术设计,有的侧重于纵向继承,力求符合潮剧传统表演风格,有的倚重于横向借鉴,力求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随着现代舞台美术的创新发展,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分工更加细致,舞台设施也日益庞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