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云
释义

乡镇简介

聚落地名。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江一级支流五云河注入干流南河处,揭西县境西南部,东与河婆镇、坪上镇相连,西北与上砂镇接壤, 西、南与陆河县螺溪镇相接,东南与陆河县水东镇交界,北与五华县桥江镇接壤。面积144.8410平方公里。陆河水、上砂水、赤告水在此汇合,距县城8公里。

隶属揭西县五云镇,包括京浦、下洞、流坪、岭子、鹏岭、石陂、梅江、郑塘、富厚、径下、岭下、罗洛、龙江、双岭、赤告15个管理区和新圩居委会,81个村民小组;下砂乡东与五云镇相连,西北与上砂镇接壤,西南与陆河县水东镇交界,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0.85万人,辖岭新、保新、陂苏、宝石、岽坑5个管理区,33个村民小组。

境内西南有牛头马面嶂、乳头嶂,海拔分别为880米和844米。燕山期花岗岩分布镇境内。镇内有丰富的水晶石、钾长石、稀土、铁矿等矿物资源。2003年底,总户数12837户,户籍人口55142人。下辖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有134个自然村。工农业总产值1.353亿元,地税收入54.2855万元,人年均收入2281元。 【邮编】515422

历史沿革

相传此处古代有5个仙洞,故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梅州彭氏一支迁到这里定居,形成今五云彭氏。明、清时期,五云洞作为陆丰县吉康都辖下的基层组织,或以五云洞为名,或简作五云村,民国时期,称五云乡,为县辖区的基层组织。1949年10月,五云属陆丰县第八区,1951年属陆丰十三区,1958年9月27日建立五云人民公社,1965年五云人民公社归属揭西县。1983年五云人民公社改称五云区。1986年,原五云区划分为五云镇、下砂乡。1987年起,五云镇因受非法组织干扰导致10年处于无政府状态,连续三届政府换届工作无法进行,各项事业建设受阻,社会不稳定。1997年4月,省、市、县基层建设工作团进驻五云镇,恢复基层党组织,召开镇党代会、人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政班子。2003年12月30日,下砂乡与五云镇合并,称五云镇。虽然五云洞已经演化为镇一级政区名称并简为五云,但五云洞仍成为迁居外地彭姓群众的氏族聚居符号,我国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彭姓乡亲仍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广东五云洞。

经济发展

农业

至2003年,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甘薯、玉米等;经济作 物有花生、大豆、甘蔗、蔬菜等。有林面积121670亩,占林业用地78.4%。主种松、杉,兼种橄榄、梅、荔枝、龙眼、柑橘、菠萝、香蕉等。

工业 以小水电和小手工业为主。民营企业有通保化工有限公司、广东粤威制药有限公司、中心场夹板厂。镇办企业有瓷厂、农具厂、砖瓦厂、水电站等。

基础设施

电力

镇内有大小水力发电站10座,装机容量4940千瓦,其中镇属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4100千瓦,村及个体办电站4座,装机容量840千瓦。

交通 村村可通汽车,有18个行政村铺设水泥路面。省道揭陆线(揭阳至陆丰)和安池线(安流至池尾)经过镇区。镇内设有客运站。

邮电通信

有电信支局2个,邮政支局1个。全镇电话容量9000门,固定电话5420户,公用电话16户,宽带业务62户,中国移动基站2个,中国联通基站2个。2003年邮政业务收入2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60万元。

医疗卫生 有卫生院2所,乡村个体医疗站21个,医务人员52人。

文化教育

2003年,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22所。在职中小学教职工479人,其中中学教职工133人,小学教职工346人。在校中小学生10113人,其中高中生410人,初中生2644人,小学生7059人。幼儿园1所,文化站2个,图书馆2座,影剧院和录影场各1座,露天影院2座。

一、镇名。

五云镇东与河婆镇相连,西与下砂乡毗邻,南与陆河县水东镇交界,北和五华县桥江接壤,距县城8公里,面积109.95平方公里,人口3.37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管理区,81个村民小组。

1949年10月,五云属陆丰县第八区,1951年属陆丰十三区,1958年9月27日建立五云人民公社,1965年五云人民公社归属揭西县,1983年改称五云区,1986年开始改称五云镇。

二、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

古人视云色占吉凶丰歉。《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关尹子·二柱》:“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云笈七签》卷四一:“五云交荫,六炁扇尘。”

三、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

《南齐书·乐志》:“圣祖降,五云集。”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瑞开三眷,祥洽五云。”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三折:“神霄绛阙,丽日五云浮,开绮讌,待宸游。”

四、指皇帝所在地。

唐 王建 《赠郭将军》诗:“承恩新拜上将军,当值巡更近五云。”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天书飞下五云傍,紫陌珂声夜未央。” 清 陈梦雷 《立秋后一日至都门即事赋感》诗:“遥向五云深处望,低徊今昔倍辛酸。”

五、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

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治黄白。”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服五云之法……服之一年,则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阙,可以役使鬼神。”参阅 杨明照 《<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

六、见“ 五云体 ”。

五云名人

彭翔兹

250多年前,在今揭西县五云镇上洞石陂寨,出了个嘉庆皇帝的老师——彭翔兹。

彭翔兹号石圃,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22岁时为廪生,27岁被选入京为选贡。乾隆十年(1745),翔兹33岁时,擢升为京都武英殿纂修官,后又晋升为正蓝旗官3年。此一期间,彭深受乾隆皇帝器重,且有时君臣二位对坐,常淡论着联对、歌赋及诗词格律,翔兹才华横溢,屡博得皇上嘉赞。

乾隆十六年辛未春,皇帝提翔兹为太子太傅(皇府教习、一品文官,专教颙琰太子读书。颙琰后继承皇位,帝号嘉庆)。但颙琰性喜嬉戏,厌恶读书。彭太傅治学严谨,一次,在指出太子习字马虎潦草时,被颙琰抓起一个瓷笔架,掷向老师头部。顿时,彭太傅额角鲜血涌流,太子也拔腿跑出。老师只好找来几页白纸,敷于额角止血。是日傍晚,乾隆帝恰好经过太子书房,惊问:“太傅为何额角流血?”翔兹不敢直言,笑吟二句诗:“圣主隆恩润中华,翔云喜化额上花。”帝听后甚为高兴,沉思一下对曰:“皆是大清皇赐福,吾臣方得涌流霞。”帝吟对之后大笑!彭太傅也随声赞道:“圣主捷才,好诗,好诗!”此刻,君是真笑,真乐!臣是假笑,假乐。又一次,君臣相遇,乾隆即兴吟道:“水于江汉星于斗。”要彭对出下联。彭即对:“鹤在云霄月在天。”对得工整绝妙。

彭翔兹在任“皇府教习”15年,直把太子教得知书识理,且善于诗文,真可谓“成才”矣。乾隆三十一年冬,他上表“谢职林泉”。帝阅表后准奏,亲赐彭“奉旨”金牌一支,锦绣罗盖凉伞一顶,旧龙袍一领,任其还乡或遍游天下。

是年十月,彭辞京取道四川,饱览嵋山风光,又在四川天门寺参佛诵经。直至年届花甲,才回归家乡广东省五云上洞石陂寨安度晚年。乾隆三十九年,翔兹谢世,享年62岁。

彭如槐、彭如干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陆丰县五云洞(今属揭西县五云镇)有个在揭阳县教书的彭先生,膝下的一对孪生子彭如槐、彭如干读书都异常勤奋,没有灯油,就上笔架山劈松木片,用来点火照明攻读。

十年寒窗之后,他们都准备上京赴考。在他们要起程上京的那天将要天亮时,鸡啼了一声、两声、三声……他们仔细一听,却不是雄鸡报晓,而是母鸡啼叫,兄弟俩同时惊叫兆头不好,便说要改日上京。他们的母亲却笑了,琅琅说道:“鸡麻啼出鸡公声,涯子今科中头名。”听母亲这么一说,兄弟俩都乐了,便决定上路。他们来到村前的长垅溪,谁知刚踏上木板桥,桥就断了,兄弟俩同时掉进了溪中,幸好溪水不深,但游得上岸来,却已是落汤鸡一般,不免又感到兆头不好,又想改日再登程。他俩回家换衣服时,母亲问明了原由,又微笑着念道:“树桥断了造石桥,脱去布衣换红袍。”兄弟俩听了,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几个月后,他们来到北京,正是开考之日。于是,他们马上赶往科场。到了那儿考场已经封禁,兄弟俩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擂起门来。门卫立即把他们揪住,说他们扰乱科场,要各打五十大板。兄弟俩连忙说:“我们是广东来的试士,请高抬贵手。”门卫一层层报进去,兄弟俩等了许久,才见考官出来说:“错过考时,本不许进去,但念你们万里而来,本官可稍作通融。现在我出句对,谁对得好就进去,对不上的就回去吧。”接着吟道:“小小彭皮(田沟里的小鱼也叫彭皮),焉能水中作浪?”彭如槐马上对道:“翩翩彩蝶,只要花下寻香。”主考官不禁叫了声:“好!”于是,彭如槐被放进去了。主考官又高声诵道:“两尾金鱼,岂敢龙门跳浪?”彭如干高声应道:“一双瓦雀,特来凤阁争巢。”主考官又不禁喊了声:“妙!”于是,彭如干也被放了进去。考试结果,兄弟俩双中进士!

不久,彭如槐到福建长乐县做知县;彭如干到河南汝宁府任知州,后又升任黄河南按察使,职管治黄工程。兄弟俩做官期间,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彭如槐被人称为彭青天,彭如干也有黄河两岸的百姓建了彭公庙来纪念他。

彭克猷

彭克猷(1891—1971),号靖卿,原籍陆丰县五云镇(今揭西县)京埔村,当代揭西名医,伤科“吊金散”发明者。1891年4月12日生。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8岁时入黄荆埔村私塾小学读书;15岁往五经富镇的道济中学求学(四年制的中学)。当时因家境清贫,靠兄长农耕,收入不足支出,故在学期间不得不兼做工谋生。 1912年考入当时粤东著名的五经富福音医院学习。25岁在五经富福音医院毕业。26岁至27岁(1917年至1918年)受聘于福建省上杭县任福音医院的医生。 在上杭工作两年后于1919年回到家乡河婆圩,任福音医院院长兼医生。因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福音医院停办,先生在旧医院的基础上创立河婆中华医院,并自任院长及医师。其时已招考取有志为医疗事业的男女学员,教以西医医学、助产、药剂和护士等工作,在1921年至1949年约30年的时间内,培养后大有成就的学生数十人。

这在当年中华大地,人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贡献极大。他的学生均学有所成,在粤东、港澳及国内外卫生机构任职或在海外执业成绩卓著者多人。医院自开创以来,前来医院求治或住院治疗者,彭院长均济困扶危,救死扶伤,有的免费义诊、赠医送药,其德大焉。

1925年蒋介石、周恩来先生率领黄埔军校组成的东征军,征讨陈炯明叛变,到达粤东重镇河婆圩(今揭西县城),当时有伤兵1000人,彭院长和他的学生均悉心治疗,成绩卓著。周恩来亦因眼疾及胃病住中华医院治疗,向医院赠送了上书“同心同德”的匾额,周恩来特赠相片1帧,并题赠“博爱”两字给院长彭克猷,悬挂在医院大厅的右侧,藉资勉励(皆失落于十年浩劫时期)。先生出身农村,业余喜欢种菜种果;一次他在锄草劳动时,周恩来曾拍着他的肩头时说:“你真是一位劳动人民的医生。”

1928年,因与海丰县农民领袖彭湃关系,受当时国民***通缉。故迁至汕头市创立“老彭医院”(今国平路小公园北侧),执行医药业务,开业时间约11年(1928年至1939年)。1934年兼任汕头市海滨师范学校校医,1935年兼任汕头市***贫民赠药处医师。1939年因日寇侵占潮汕,飞机滥炸汕头市,因而返河婆中华医院任院长兼医师。回河婆后,被聘请为河婆镇防空委员会救护股主任,又兼任河婆中学校医(1931年至1941年)。 当年潮汕金华镇的石牛埔有所著名的南侨中学,为爱国华侨黄声先生所创办。因亲近延安政权,被当时的国民***通令停办,南侨中学学生李新开、李俊、李旭明、李肃林、王炮光等均来中华医院学习,受到彭克猷的支持和掩护。

1971年3月,先生不幸因心肌梗死逝世于广州市人民医院,终年81岁。

彭克猷一生仁心仁术、博济世人,培育医务人才,桃李天下,德高望重,永远使人缅怀。

彭振升

清雍正<1727>生于五5云泥岭九斗村,幼喜文爱武,过目成诵,武艺超群,于乾隆丙午科<1786>恩拔明经进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