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台山佛光寺
释义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新村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东向西,依山势起伏而建,三面环山,整个寺庙围裹在苍松翠柏之中,寺前是山下平原,豁然开朗。

简介

一、建造历史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

二、建筑特色

佛光寺内殿宇高宏,布局舒朗,主从分明,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一院最低,三院最高,二院花香喷溢,环境最美。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此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土涂染,设有装饰彩绘;大殿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殿顶铺盖板瓦,脊料用兽开黄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整个大殿显得劲健绮丽、气度不凡。

三、地理位置

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因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开朗。寺区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寺况兴盛,远及日本。原有方要建筑弥勒大阁,宽七间,高约32米。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 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明,清重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石幢两座,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当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发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

建筑群落

一、文殊殿

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形制特殊,结构精巧,是金代以前的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 檐下补间铺作斜拱宽大,犹如怒放的花朵,具有辽金建筑的特征。为扩大殿内空间面积,前后两槽均用长中专之间用斜材递负荷, 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殿顶脊中琉璃宝刹,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烧造,形制秀丽,色泽浑厚。 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面相秀润,装饰富丽,是金代的雕塑遗物。 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是明宣德年间的作品。

二、东大殿

东大殿位于佛光寺内东向山腰。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根据殿前石幢刻字与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 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殿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 山后间安直楼窗,便于殿内后部采光。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状(露明梁架)和草状(隐蔽梁枋)两部分。梁枋嵌消规整,结构精巧,局部还保存有早期彩绘痕迹。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 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羰,使殿宇更加壮丽劲健。殿内佛坛宽及五间,满布彩塑三十五尊,比例适度,躯体自如, 面形丰满,线条流畅,都 是唐代作品;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 各间皆有主像一躯,分别为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 文贤,文殊二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待者牵引狮象。佛坛两角,有金刚待立。 坛上还有施主宁公遇坐像和主持修建的愿诚和尚像。此殿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三、祖师塔

祖师塔位于佛光寺内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 平面六角形,两层,第一层中空,正西面开门,门上有火焰形券拱, 塔檐用砖叠涩垒砌。上层各角砌有束莲式倚柱,正面饰以火焰式券拱假门,侧面雕砖破子楼窗,顶部置有覆钵,莲瓣及宝珠。无论外观形制, 局部装饰和细部手法,均属北魏遗构,这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

四、唐塔

唐塔在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七座,其中四座为唐塔。手法古老,形制特殊,为唐塔中所罕见。解脱禅师塔在寺西北塔坪里,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建,方形,两层,总高约10米。基座束腰须弥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门,塔内上部为叠涩藻井。塔刹有刹座覆钵及受花,宝珠已不存。无垢净光塔不在寺东山腰,天宝十一年(752年)建,平百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塔向残坏,塔内出土的汉白玉雕像(佛,菩萨,第子,金刚等),都是建塔时的原作,比便适度,面形丰满,线条流畅,是优秀的艺术品。志远和尚塔在寺东山腰,会昌四年(844年)建,八角形基座,上砌圆形覆钵式塔身,形体秀美,西向辟门,塔刹残坏。这种形制的唐塔,为国内孤例。大德方便和尚塔在寺东山腰,贞元十一年(795年),平面六角形,通高4米,西向辟门,塔刹残坏。门外北向嵌有塔铭刻石,记载颇详。唐代以前我国古塔多为方圆两种形制,六角或八角形者颇为少见,佛光寺墓塔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文化

佛光寺

佛光寺是1937年6月由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梁思成等人发现的。梁思成曾撰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他写道:“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五台县城后,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俯瞰田陇……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定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息,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在谈到测绘艰难时梁思成继续写到,“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测绘摄影工作完毕后,“七·七”事变已经爆发,全部图稿费尽了周折才带回北平。自1937年以后的7年间,梁思成先生一直在撰写这些测绘报告,心中无比担忧这名刹的存亡。1949年后得知佛光寺不仅尚存,听说毛泽东还在那里住过几日。梁思成先生在文章中讲:“这样,佛光寺的历史意义更大大增高了,中央文化部已拨款修缮这罕贵的文物建筑,同时还做了一座精美的模型。”

相关

(一)位于安徽潜山县西北天柱山。又称马祖庵。为唐代禅门高僧马祖道一修行之所。明万历年间,神宗赐名“佛光禅寺”。清咸丰时圮毁,同治年间重修。寺由群山环抱,绿竹掩映,石桥流水,雅丽非常。附近有马祖洞,为马祖静修之所。

(二)位于台湾南投埔里观音山。乐果法师创建于民国五十八年(1969),首建观音殿。寺地乃王连科居士所布施。翌年元月自香港请来丈六金身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安奉于观音殿中。六十八年二月乐老示寂于香港,信众发心创建舍利塔,迎奉其舍利。塔共三层,全部为大理石构造,于七十年二月落成。是年冬重建观音殿。翌年九月举行落成及佛像开光法会。

(三)日本真宗佛光寺派之本山。位于京都市下京区高仓通新开町。号涩谷山。建历二年(1212)由亲鸾开创,建保六年(1218)顺德天皇敕赐“兴隆正法寺”之号,数传至七世了源时,寺基迁徙至洛东竹中庄涩谷。嘉历二年(1327)供奉之本尊阿弥陀佛放光,奇瑞照凤阙,醍醐天皇遂敕改今名,宗风大振。寺域凡四千余坪,有支院明显寺、照流寺、米兰院、大善院、长性院、久远院、昌藏院、教音院、高林庵、西德寺、大行寺、常行寺等。p262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