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鹤村 |
释义 | 五鹤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地处安吉县西南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形似盆地。境内的公路支线北与省道彭(公)、安(吉)公路联接。历来以林业生产为主,为安吉县著名的毛竹产区之一。全村共545户,1936人。五鹤村1992年被评为安吉县十个"明星村"之一。连续被评为“明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标兵”。 中文名称:五鹤村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邮政区码:313311 人口:1936人(1992年) 历史沿革相传清代以前,境内荒无人烟。后有5名逃难妇女栖居。清同治年间,人口渐增,命名五女庄。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又不断有移民入境定居,其中有萧山、富阳、桐庐、绍兴、永康、义乌、天台、青田、东阳、平湖、宁波等地从事造纸和开矿的工人;有安徽省安庆地区的移民;有上海、杭州市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还有从江苏丹阳嫁来的妇女。全村今有108姓,其中以汪、邹、孙、卢、叶姓人口居多。 清属移风乡;民国期间属南屿乡;1950年属港口乡;1956年,取五云里和鹤岭两地名的首字,成立五鹤农林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属青山人民公社,为五鹤生产队(后称大队);1960年9月属港口人民公社;1983年5月属港口乡。辖西路、叙石坞、五云里、清吏、查家头、树景坞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五云里。 毛竹产业全村拥有毛竹林面积9627亩。1949年前,每亩竹林的立竹量100株左右,毛竹胸围平均7.5寸。60年代开始,毛竹生产由生产队统一管理,采取护笋养竹、防病治虫、除草、松土施肥等措施,做到合理砍伐,适时购销。70年代开始,实行"砍八留六",提高竹林的立竹量。1984年开始,开发笋、竹两用山,使每亩竹山的出笋量由62.5公斤提高到115公斤。目前,毛竹蓄积量达到212万株,平均每亩立竹200株以上;每度砍伐毛竹53万支;笋、竹两用山达到2000亩。毛竹的质量和长度均有提高,最大的毛竹胸围达15.7寸。大坑的毛竹以高、大、均匀而著名,自1956年以来,曾先后有原苏联、加拿大、印度、越南、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如今已成为省旅游线定点单位。 乡村企业发展历程七十年代初,五鹤村始办粮食加工厂,厂房简陋,设备落后;1977年扩建厂房,更新设备,经营范围为碾米、轧粉、饲料和年糕加工。1980年创办农机修配厂,生产农用打稻机,但规模不大。1984年,投资16万元创办笋厂(后定名为五鹤罐头食品厂,成为浙江省水煮笋集团成员厂),次年建成投产,年产水煮笋能力80吨。1986年开始,由王建平(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承包经营,并扩建厂房、仓库,增添杀菌、漂白、锅炉等生产设备,形成一套蒸煮、剥笋、分级、杀菌、包装生产流水作业线,年产水煮笋的能力增加到300吨;同时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开拓销售市场。1990年和1991年,产品质量名列全省第一。1992年,水煮笋的年产量达到703.1吨,实现产值309万元,出口外销670吨,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1991年上半年,村、乡联办五鹤竹制品厂,投资70万元,10月底投产。拥有厂房773.7平方米以及编织机、烘房、蒸煮等成套设备,生产凉席等产品。1992年,产值287万元。 1992年6月创办鹤遥竹制品厂,投资75万元,11月投产。拥有1500平方米厂房和拉丝机、编织机、针机、烘房、蒸煮等设备,主产凉席,日产200床左右,并以废料加工沙发坐垫、小背包、小旅行包等副产品,提高毛竹的利用率。产品销势良好。 此外,还先后兴办建筑、运输和服务等行业。目前,全村拥有载重5吨汽车2辆、工具车3辆、轿车1辆、拖拉机17辆、机动三轮车11辆,分别为村办工业装运毛竹、石灰、石煤和为村民服务。1992年,3个运输、服务性企业总收入达30.9万元。 村办工业的兴起,解决了全村劳动力的出路,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目前转为工业生产的固定劳动力有350多人,季节性劳动力150多人,人均月工资收入在150元以上。 农业经济仅有耕地749亩的五鹤村,始终不放松粮食生产。1949年以来,通过修水利,造水库,办良种场,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1992年,粮食总产550吨,平均亩产734公斤,比1980年增长17.8%。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08.34万元,比1980年增加13.95倍;人均纯收入1546元,比1980年增加5.5倍。 工业主导五鹤村扛起工业大旗,迈出创业步伐,借创建机遇焕发荣光。“无工不富,五鹤村用好、用足、用活丰富的竹资源,要近水楼台先得月”,村支部书记王建平带领全村全面推进“工业强村“发展战略”,积极扶持、鼓励、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合理开发村可利用荒山、荒滩以及闲置土地,使“粪土”变黄金,山中毛竹“转身”精美的竹制品流向世界。仅2007年全村就新建8家企业,被评为现代家庭工业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五鹤村进一步激励家庭工业做实做大,以竹制品加工业为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功能集中区。在清口自然村可以看到,60亩多的土地上集聚20多家企业。“我们不再是小打小闹”,说这话的朱联民是集中区内一家竹制品厂的老板,原本经营的是普通家庭作坊,去年他将工厂搬过来,不仅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企业积极转型升级,一律加工精品。客商不远千里进村下订单,产品飞进“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超市,企业一年产值达到800万元。 经济成效村办工业的兴旺,还解决了全村劳动力出路,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目前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0000元。立足新起点,全村要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加力加助发展家庭工业,致力于为村民的幸福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社会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相应发展。目前设在姚山的村办小学,已拥有13间两层楼和三层楼的教学楼以及完备的教学设备和体育活动器材,基本上达到"六配套"要求。1992年办起村级卫生室,将原来的个体医疗转为村办、乡管的村级医疗保健站。目前,全村已有80%以上的户参加合作医疗保健;95%的户已饮用自来水。 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是农民的世代追求,也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初衷。今年以来,五鹤村“砸”下220万,进行村庄环境提升,创建宜人的居住环境,让村民享受创建带来的实惠。 西路自然村是五鹤村的门户,也是中心村,一条从这里通往大竹海的交通要道不仅狭窄,且道路两旁破旧不堪,影响了旅居者的心情。“上头穿西装,下面不能穿草鞋”,于是村里动手拆除道路两旁18间危旧房屋,道路从4米拓宽到9米,铺设油路1.5公里,改造围墙2500米,房屋立面整治31800平方米。同时,建设农民休闲公园和文化长廊,安装健身器材。如今干净整洁的道路令人耳目一新,古色古香的路灯排列在整洁的村道上,徽派民居修葺一新、长廊蜿蜒曲折、景观大道赏心悦目。在提升村庄环境同时,村里投入25万元对村办公楼进行全面装修,建成村级服务中心,使村民办事不出村,给村民带来便利。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创建,要善于把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把环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于是,今年村里规划西路自然村至五云自然村一线,以大竹海景点为核心,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内容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相统一的休闲区域。现在大竹海景区收入一年可以达到300万元,景区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生态旅游成为五鹤村的一大产业。全村53家农家乐、10多家山货市场、50多名抬轿夫,一年共创收250万元,既与景区无缝衔接,又为竹农找到一条致富新路。 土生土长的五鹤村民章柏兴就是其中一位,他开办“沪上农家”农家乐,天天宾朋造访,节假日游客爆棚。年收入近30万让人意想不到。而五鹤人不满足于此,要将宝藏发挥得淋漓尽致,推进农家乐走星级路线。于是农家乐主将屋顶换上青灰瓦,墙面漆上环保漆,院落种上各种观赏花木……让五鹤的“竹海”农家乐成为一个个精致小品,别具风味。 竹海特色突出“竹海”资源特色,村里还实行竹林培育与景区开发的统一,建设以竹为主题,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的林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不久后,总投资180多万元,上千亩的毛竹高效示范林项目建成,这个与浙江林学院合作的项目将大大提高竹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科技园区以培育大径竹材为特色,为村内竹制品加工提供优质毛竹资源。同时规划观音堂至青吏、上姚山至大会堂的观光线路。届时,园内清新的自然空气,无限的竹海风光,淳朴的农家小院,使生态旅游更具地方特色,休闲经济更具人文含量,“农家乐”更具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