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慈膏 |
释义 | 五慈膏,纯植物制剂,可使病变细胞自然凋亡,彻底消灭病毒DNA复制,祛痣除疣无痛无痕,不复发。点后不怕水,不伤害皮肤,不留疤痕。 药品简介【五慈膏】运用最新纳米分离技术,从多种中药成份中提取出CAS凋亡蛋白酶,它能安全、快速的作用于变异细胞组织,调节细胞正常生长代谢,促使病变细胞快速凋亡,修复受损细胞,并参与细胞再生。对黑痣、寻常疣(俗称瘊子、刺瘊)、扁平疣(俗称扁瘊)、汗管瘤等多种皮肤顽症治疗效果极佳。 消除病变组织,促使细胞自然凋亡。 【五慈膏】中的CAS凋亡蛋白酶能有效作用于变异的细胞组织,消炎解毒、去腐生新、消除组织增生、软化病变组织,使皮肤赘生物细胞快速凋亡。 阻断病毒复制,杜绝复发。 【五慈膏】中的CAS凋亡蛋白酶能快速阻断病毒DNA复制,彻底消除变异细胞的生长环境,斩断病变根源,杜绝痣、痦、瘊、疣的复发。修复受损细胞,还原娇嫩肌肤。 【五慈膏】中的多种中药成份,能够滋养肌肤,修复破损的病变肌肤,让肌肤重现光滑细嫩,安全、有效、不留痕。 主要功效【五慈膏】三大功效 一、消除病变组织 促使细胞自然凋亡 二、阻断病毒复制 杜绝复发 三、修复受损细胞 还原娇嫩皮肤 四、前期效果会因人而异,建议头一次用先少量使用。 五大优势【五慈膏】五大优势 天然:纯植物祛痣除疣专业配方,不含任何激素,抗生素,不过敏,没有依赖性,适用于任何肤质。 安全:运用细胞自然凋亡法,通过CAS凋亡蛋白酶使病变细胞自然凋亡,不会对皮肤造成任何伤害。 不留疤:纯植物制剂,没有任何刺激性,不会伤害皮肤,祛痣除疣不留一点疤痕。 简单:使用方法简便,一般只需点涂一次即可祛除,如赘生物直径大于0.3cm,或一次未能祛完的,可精选第二次点涂,点后不怕见水,不会感染。 不复发:通过CAS凋亡蛋白酶,彻底消灭病毒DNA复制,祛痣除疣绝彻底有效,不复发。 藏医名著《四部医典》之《秘诀本》记载:“五慈膏,由鸦胆子、山慈菇、苦参、黄柏制成。祛腐肉、烂疮有奇效”。五慈膏的故事也在西藏民间广为流传。 相传18世纪初,西藏昌都地区贡觉宗(县)九代名医比吉后代旦增平措的母亲双手突染恶疾,不出几日,父亲、兄长、姊妹、邻里均被传染,速度之快令人恐惧。染疾者双手、脸颊出现大若黄豆且突出表皮的脓疮,呈污黄色或黑紫色,一连数十,瘙痒难忍,碰撞、摩擦后易出血,族中人惶恐至极,将此症视为不详征兆。族中人均觉旦增平措母亲为不详之物,为防给族人带来更大的灾难,决定将其母水葬。旦增平措万般恳求族人并保证在30天内一定会医治好此症,族长遂开恩给旦增平措30天。旦增平措拜别族人来到了当时奇方妙药珍藏最多的拉扎布楞寺。旦增平措将原委道出,万般恳求,但拉扎布楞寺的奇方妙药是专门供上层僧侣和贵族使用的,平民无法享用。班禅拒绝旦增平措的要求并请他离开。旦增平措跪在寺庙门口不肯离去。时至隆冬,风雪交夹,旦增平措这一跪就是15天,拉扎布楞寺班禅终被旦增平措诚心感动,将一小瓶药膏交给了他并嘱咐此药只需一日涂抹一次,5日恶疾即可痊愈。旦增平措将药膏带回族内,给母亲和患病的族人涂抹,5日后母亲和被染病者均痊愈。旦增平措决心将此膏药的组方研制出来,以供后人使用,后旦增平措历时15年,终制成此方,族中人被旦增平措的善心感动,特为此药取名“五慈”,此事也在西藏民间广为流传。 主要成份五慈膏主要成份 (1)鸦胆子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3m,全株被黄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1,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5cm,边缘有粗齿,两面被柔毛。花单性异株,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雄花序长15~25cm,雌花序长不及半;花极小,暗紫色;花瓣4,雄蕊4。核果椭圆形,黑色。花期3~8月,果期4~9月。生于草地、灌丛及路旁向阳处。主产广东、广西。 【性状】核果卵形或长圆形,长6~10mm,宽4~7mm。表面棕色或黑棕色,有隆起的多角形网纹,顶端稍向一边突出,两侧有棱线。种子卵形,类白色或淡棕色,微有网状隆起纹,一端较尖。气强烈特异,味极苦。 药理功效【药理作用】从鸦胆子的果实中分离得到了多个天然产物,其中主要是四环三萜苦木内酯类一苦木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是:提高白细胞作用; 选择性破坏癌细胞和线粒体; 抑制癌细胞生长和DNA 合成,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对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增生作用, 能诱导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0 /G1 期, 抑制p53和Bcl22的表达是其重要机制,其中p53途径起主导作用。鸦胆子油乳高浓度主要诱导肿瘤细胞坏死,低浓度诱导细胞凋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2)苦参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圆柱形,长可达1米,外皮黄色。单数羽状复叶,长20一25厘米;小叶l5—36,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很少椭圆形,长3—4厘米,宽1.2—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背面有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荚果长5—8厘米,种子间微溢缩,呈不显明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有种子1—5颗。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和山麓、郊野、路边、溪沟边;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根供药用。 【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含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羟基苦参碱(sophor-anol)、N-甲基金雀花碱(N-methylcytisine)、安那吉碱(anagyrine)、膺靛叶碱(bap-iifoline)、脱氢苦参碱(sophocarpine)、d-异苦参碱(d-isomatrine)、苦参啶(kurarid-in)。去甲苦参酮(norkurarinone)、苦参啶醇(kuraridinol)、苦参醇(kurarinol)、新苦参醇(neo-kurarinol)、去甲苦参醇(norkurarinol)、异苦参酮,另含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 苦参及苦参总碱于体外对该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苦参及其成分抗肿瘤作用包括: ①诱导癌细胞调亡; ②促进癌细胞分化; ③抑制癌细胞DNA合成; ④直接细胞毒作用。 苦参总碱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苦参碱还能通过改变细胞核酸的分子序列,抑制肿瘤的生长,是广泛的、多部位的。苦参总碱具有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治疗湿热、黄疽、痢疾、肠炎、皮肤瘙痒等症; (3)山慈菇 【别名】毛慈菇、茅慈菇、冰球子、泥宾子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性状】 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药理作用】中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抗肿瘤作用。从山慈菇中分离出的irrhopetalanth rin 对癌细胞表现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表现出很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 (4)黄柏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药理作用】提取液对实验组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广泛肿胀、扩张,细胞核糖体明显减少。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5)五倍子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性状】 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 ,直径1.5~ 4cm。表面 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角倍:呈菱形,具不规则的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药理作用】五倍子提取液有很强的抑制HIV - Rt 活性,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抗艾滋病药物。 五倍子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对自由基诱发的生物大分子损伤起到保护,维护细胞膜的流动和蛋白质的构象,防止辐射诱发的DNA 断裂, 五倍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癌化学预防活性, 同时毒性较低, 是一个潜在的比较理想的癌化学预防药物。发挥抗致突变作用。具有减轻DNA损伤和提高修复作用。 【功能主治】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