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猖会 |
释义 | 1 安徽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民俗的一种。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五猖会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另鲁迅有同名散文,收录于散文集《朝花夕拾》。 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祇五猖”之说。 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2 浙江上虞东关五猖会这就是鲁迅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五猖会。东关五猖庙位于镇上最热闹的二街(现“东关大厦”所在地,文革后期被拆)。五猖又称五通,即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旧时,五猖庙内供奉着青、黄、红、花、黑五种面孔的五个神像,另外还有一尊白面神像配享,庙内匾额上书有“六府修治”的字样。传说五猖神曾屡屡骚扰地方、搅戕世界,上天派了天神雷公电母在四月十五那天追杀他们。五猖急中生智,躲到海塘上正在修塘一青年身边,假装修塘,在闪电雷轰中天神看到的是六个壮丁在修塘,修塘是保境安民的好事,岂能是五猖所为,况且人数也不符,于是雷公电母只得收兵而回。从此五猖改恶从善,被百姓宽恕还被敬之为神,人们为其修了庙,并规定四月十五为五猖庙会期。 庙会那天一早,五尊神像被抬出大殿,先到街前“驻跸”,停放下来受人祭拜,等候各路会帮到齐。当时各会帮中最有名气的要数虞北的大旗会。大旗会相传有三四百年历史,明嘉靖年间,浙江沿海经常受倭寇骚扰,民族英雄戚继光带兵抗倭。一天倭寇探得虞北海防空虚,乘机偷袭,当时戚继光要从镇海前线调防已来不及了,急对一将军面授机宜,要他按计行事。那将军飞马奔向虞北,扯起几面“戚”字大旗并传令百姓用被面床单扎成旗帜,还要百姓搬出锣鼓铳钹,带上锄头铁耙,分路到海边集合。倭寇刚刚近岸,只听号炮连天,旌旗遍地,“戚”字大旗迎风招展,顿时吓破了胆,慌忙逃窜。为了纪念这一扎旗抗倭的胜利,虞北老百姓绣起了十丈高的大旗,并组织了“大旗会”,组织青年练功习武,以防来犯之敌,每逢附近有庙会,大旗会必定参与,一方面给庙会增色,更重要的是让全县父老检阅大旗会的实力。 各路会帮到齐,五猖庙会迎赛开始,万鼓齐奏,万铳齐鸣,队伍井然有序浩浩荡荡,蜿蜒长达二三华里。在这迎赛洪流中,有舞龙的,有踩高跷的,有大敲棚云门鼓的,有“轰轰”燃放荷花铳的,最好看的是杂耍中的戏钅党、戏彩瓶、哑背疯、掼跌打、跳无常等。迎赛队伍最后是五乘神轿,轿后还跟着一批因病曾在五猖神前许过愿而此时自觉地穿着罪衣罪裤、戴枷带铐的“犯人”。随迎赛队伍而过,路两旁是密密麻麻持香跪拜的善男信女。神轿每到一祭棚前便停下受祭,迎赛队伍也随之停下来而表演一番。尽管表演之中有的舞姿显得笨拙,但往往不失滑稽,让人捧腹。这样的迎赛要到中午时才能结束,下午至晚上东关街上还有许多台社戏开演,水乡的东关,岸上船上观众似海。 五猖会并非年年迎赛,一般数年迎赛一次,所以一旦迎赛就轰动全县,盛大异常。赛会期间,各方商贾云集,各方艺人献演,各路会帮赛技,沿街祭棚之华丽固然不用说,光是外乡赶来拜神的百姓是万头攒动,数不胜数。难怪鲁迅先生在儿时急切期盼去观看东关五猖会,他在后来写的《朝花夕拾·五猖会》中写道:“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是全县中最盛的会……” 3 鲁迅散文作品《五猖会》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当中。 ◎ 作品原文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就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月二十五日。 ◎ 作品注释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 ②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祈福。 ③《陶庵梦忆》:小品文集,八卷。明代张岱(号陶庵)著。 ④《水浒传》:长篇小说,明代施耐庵著。 ⑤头陀:梵语音译。原为佛教苦行,后用以称游方乞食的和尚。 ⑥臻臻至至:齐备的意思。 ⑦称娖:称行列整齐的样子。 ⑧明社:即明王朝。社,这里指社稷,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 ⑨上海的旗袍:当时盘踞江浙等地的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认为妇女穿了旗袍,与男子就没有多大区别(那时男子通行穿长袍),是伤风败俗的,因此曾下令禁止。 ⑩北京的谈国事:当时北京的军阀为了束缚人民的思想,压制人民的反抗,禁止谈论国事,因此饭铺茶馆等处都贴有“莫谈国事”的纸条。 11“眼学”:语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12“塘报”:即驿报,古代驿站用快马急行传递的公文。浙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也叫“塘报”。 13“高照”:高挂在长竹竿上的通告。“照”就是通告。绍兴赛会中的“高照”长二三丈,用绸缎刺绣而成。 14“高跷”:我国民间游艺的一种,扮饰戏剧中某一角色的人,两脚下各缚五六尺长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15东关:绍兴旧属的一个大集镇,在绍兴城东约六十里,今属绍兴地区上虞县。 16《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通行本为十六卷。清代蒲松龄著。 17五通神:旧时南方乡村中供奉的妖邪之神。唐末已有香火,庙号“五通”。据传为兄弟五人,俗称五圣。 18《鉴略》:清代王仕云著,是旧时学塾所用的一种初级历史读物,四言韵语,上起盘古,下迄明代弘光。 19《千字文》:旧时学塾所用的初级读物。相传是南朝梁代周兴嗣作,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成四言韵语。 ◎ 作品赏析◎ 中心思想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 读后感悟五猖会是鲁迅儿时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这是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吃人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这和当时中国病态的社会现象是息息相关的,并且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鲁迅在长大后与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等人一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他希望通过学术上的改革,使以后的孩子免受封建教育的荼毒。 然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依然不合人意,现在的孩子照样健康不起来,它将孩子的天真烂漫统统都剥夺,变成一种眼界狭窄、纸上谈兵的人。这是中国的国情,但平心而论,除却教育制度的缺陷,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真该反思反思了。 ◎ 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