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英殿 |
释义 | 北京故宫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 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 宫殿历史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2005年故宫开始进行大修之后,武英殿区被修缮,现已完成,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其东西配殿为典籍馆。 相关故事中国消防队始于武英殿 摘 要:1889年11月1日,清政府于故宫武英殿设立激桶处,以苏拉200名为激桶兵,作为宫廷的消防队。激桶是一种人工灭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当时叫做唧筒,灭火时,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条白色的水龙,因此这种灭火器具也叫“水龙”,由于是以人力作为动力,所以也叫“人力龙”。为何要在武英殿南设立防火机构——激桶处?因为,武英殿在清代为宫廷的修书之所,是皇室文化事业的核心。在这里修书、编书、校书最多时有上千人。在这里建激桶处很有必要。 相关论文名 称 作 者 出版社/发表处 发表时间 《故宫武英殿浴德堂考》 单士元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年3期 《武英殿各殿座晚清修缮诸作述略》 方裕瑾 《中国紫禁城学会学术论文集(第一辑)》 1997年 《三大殿的左辅右弼》 茹竞华 《紫禁城》 1984年5期 《清宫内务府刻书处》 翁连溪 《紫禁城》 1992年2期 《从清武英殿版谈到扬州诗局的刻书》 谢国祯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1年1期 《武英殿修书处及内府修书各馆》 杨玉良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0年1期 《武英殿刻书数量的文献调查及辨析》 朱赛虹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7年3期 相关新闻故宫武英殿半世纪来首次开门迎客 故宫武英殿昨竣工修缮严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紫禁城西南角,内金水河畔,与文华殿遥相呼应的,是修葺一新的武英殿。武英门终于再次敞开了———在阳光的照射下,黄色琉璃瓦、朱红墙壁、汉白玉栏杆色泽格外鲜亮,让人宛若身处一处新建的帝王寝宫。 27日,在京参加2005年国际清史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武英殿迎接的第一批客人。作为故宫“百年大修”的试点工程,武英殿建筑群修缮工作已经全面竣工,记者了解到,武英殿将于2011年10月故宫80周年院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日后武英殿将成为书画类文物的固定展示场所。 相关阅读修缮改“病态”不改“老态”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介绍,之所以选择武英殿建筑群作为故宫“百年大修”的试点,是因为大木结构、台基、院落铺装、屋顶、油漆彩画的破坏状况都比较典型,甚至大殿的二缝大梁及一根立柱严重糟朽,甚至殿的四个角都不在水平线上了。再则,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管理起来较为方便。 “病态不是老态,我们要把武英殿的‘老者风范’留住,但是得把‘病态’去掉,还原它整洁、庄严、肃穆的面貌。”晋副院长说。整个修缮严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据介绍,整个修缮工程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武英殿原来的主要构件在修缮中更换的量很少,不足10%。大殿的内檐彩画完全保留原状,只是加上了除尘保护。对于破坏过于严重的外檐彩画,修缮时尽量选用我国古代沿承下来的矿物颜料,少用当前的化学颜料。“就连琉璃瓦,我们也只换下来30%,尽量用原有的瓦片,我们宁可拿去回窑重烧,再重新上釉;一定要换下来的瓦,我们也按照老祖宗的习惯,用门头沟的土烧制。” 珍贵文物首次集中展出7日,武英殿以“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展”为客人们的见面礼,这也将是武英殿10月正式对外开放时展出的内容。按照武英各殿的格局,展览分为六个部分:“琅函秘笈———皇室藏书”;“典学治道———清帝读书”;“稽古右文———官府编书”;“锦囊翠轴———御书装潢”;“佛道成辉———宗教典籍”;“梨枣飘香———内府刻书”。此外,在东西值房,展示清代武英殿镌刻的经版和书版。武英殿从清康熙十九年以来就是皇家修书处,在这里展览清宫典籍文化,也是武英殿历史的延续。 本次展览重点是古籍善本,但是不仅仅展示书籍内容,还辅以大量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器物、书画等,多角度地立体展示清代盛世文化。在殿内,记者见到了举世闻名的“殿本”,这是第一次在“殿本”发源地展出“殿本”。只见保存完好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静静地躺在展览柜里,这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人从《永乐大典》中摘出珍本138种排字复印,后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最负盛名的“殿本”。记者还见到了“贝叶经”,它的经文书写在用菩提树叶特制而成的纸上,还有“五经萃室宝”印,由于木结构的武英殿不戒于火,上面还有嘉庆初年乾清宫火灾烧过的痕迹。除此之外,还有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圣寿之时的“文津阁”宝印。《四库全书》排架图、装帧精美的“满文《佛经》”等。这一系列珍贵文物集中展出尚属首次。据介绍,此后武英殿将成为书画类文化的固定展示场所:正殿和后殿辟为新的“绘画馆”,以展示历代绘画、书法为主;东西两庑为“典籍馆”,以展示历代古籍善本为主。 新闻背景武英殿是“殿本”发源地 武英殿建筑群落成于明永乐年间,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60余间,6500多平方米。建筑群为前后两重,由武英门、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斋、浴德堂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组成。明清交替之际,李自成曾在此仓促登基,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曾在此理政。从康熙十九年起在武英殿开书局。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武英殿陈列文物。武英殿建筑格局奠基在明代,主要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火后再建,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行过大规模整修。 自明初建成以来,武英殿建筑群落除用于政务、仪典等活动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动。明代曾在武英殿设画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清朝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成为词臣篆辑之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为专司校勘、刻印书籍之处。刻书活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兴盛,纸墨优良,校勘精审,书品甚高,版本学上即以刊刻地点称之为“殿本”。修书处的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几近贯穿全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