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屯中学 |
释义 | 武屯中学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融普教职教于一体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学校占地42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9986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7个"、学生2300余名、教职工151人。学校教育设施完备,育人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管理规范。 武屯中学简介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绿色校园”、 “西安市文明校园”、 “西安市标准化高中”、 “西安市中学德育先进集体”、 “西安市‘五四’红旗团委标兵”、 “西安市中小学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阎良区教育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阎良区教育教学优胜学校”、 “阎良区花园式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渭北地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奇葩”。 回望五十年,一代又一代武中人躬耕不辍,弦歌不绝,努力实践着百年树人的崇高理想;展望明天,武中人将以 “敢立潮头壮歌行,风云际会写华章”的豪迈气魄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教育诗篇。 今天武中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手抓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发展。 经过五十年的磨砺奋斗,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师资雄厚,管理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上乘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级中学。 学校初创 誉满三秦在大跃进形势下诞生的武屯中学,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是“凡事认真,严对一切”,全校师生热情高,干劲大,除完成正常学业外,还要参加建校劳动、支农劳动、学农基地劳动、大炼钢铁劳动…艰苦的劳动培育了学校积极向上的校风,锤炼了师生吃苦耐劳的精神.1960年秋季在石川河炮张段开荒 150余亩和学校学农基地的收获所得,为学校师生渡过“三年困难时期”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1959年11月学校被评为陕西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60年3月学校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高维秦被评为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960年9月高维秦作为陕西省先进代表到北京出席了文教系统群英会. 截止1961年7月,当时20名教职工中只有2名有大专学历(高维秦、杨庆智),5名新分配的中师毕业生,其余都是从小学抽调上来的教师,教师结构极不合理,专业知识有限,能取得以上成绩确实难能可贵. 1962年国家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冒进之风,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加之六二级升学只有5名同学(张学智、杨树敏、雷德兴、李振斌、段案信)被高中录取,1962年下半年,高维秦校长提出“打好质量翻身仗”的口号,对学校工作和教师配置做好适当调整.1962年秋季开学,学校22名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已有10人,有中师学历的教师经过几年磨砺,业务水平已大大提高,全校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局面,扎实细致的教风和勤学苦练的学风逐渐形成,1963年4月高维秦校长调离,新任校长韩耀辉更加重视贤能,管理更加细致严格,六三级有1 8名同学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相对六二级升学人数有了长足的进步.1963年秋季开学,韩耀辉校长因势利导,提出六四、六五两级两年再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形成领导严加管理,精心指导,教师爱岗敬业,认真教研,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六四、六五两级不负重望,六四级升入高一级学校44人,六五级升入高一级学校79人,特别是六五级录取比率高达81%,比省重点华清中学还高出2个百分点,跃居全县第一.学校体育运动也有声有色,1965年春,临潼县举办首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武屯中学第一次组队参加,便威振赛场.获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六五级学生王守义,六七级学生陈翠侠代表临潼县参加渭南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陈翠侠还代表渭南地区参加了陕西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学校涌现出一批教风正、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汤光智、张明钧、王应勋、杨智锐、聂随心等就是当时骨干教师的典型代表.武屯中学进入了鼎盛的发展时期. 全面复苏 再创辉煌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宣告“十年浩劫”就此结束。1977年国家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教育界百废待兴,武屯中学很快就恢复了昔日的活力,干群一条心,师生一股劲。这一时期,武屯中学三届领导集体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抓住质量不放松,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严格管理,广开言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勇为人先。特别是从1980年秋季开始,一批老三届学生毕业分配充实教师队伍,随后几年师范院校毕业生也相继分来,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相对趋于合理。在学生管理方面,武屯中学区别于外校的独特之处是张奉杰主持学校工作期间,引入了军事化管理模式,强化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培养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养成教育。这为恢复高考制度后,武屯中学能迅速进入良性循环打下坚实基础。 恢复高考制度到1987年行政区划调整这一时期,是武屯中学发展史上第二个鼎盛期,学校各项工作都位居临潼县教育系统先进行列,成为渭北乃至周边区县学子向往的求学之所。 走出低谷 再创雄风1987年7月,临潼区和阎良区的区域调整,将原临潼县管辖的“六乡两校”(关山、康桥、新兴、武屯、北屯、振兴六乡,关山中学、武屯中学两校)划归阎良区管辖,大批优秀教师调回临潼,加之阎良区行政管理机构扩大,又有部分教师调入党政机关。1987~1989年3年武屯中学就有四十多名骨干教师流失,造成学校优秀教师严重短缺,教师结构极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由于“十年浩劫”,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大批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初级中学选拔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毕竟对高中的生源质量有较大地冲击。特别是农村高中。尽管从九十年代后,严格限定只许初中应届毕业生参加中专入学考试,但对农民子女来说,考入初中专,毕竟是一条“短、平、快”的就业途径。初中复读愈演愈烈,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法设法限制,但改档案,冒名顶替等现象屡禁不止,即使考入高中的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又回流到初中复读。 武屯中学曾经历两次“区划”,第一次是1983年,临潼县由渭南地区划归西安市,第二次是1987年“六乡两校” 由临潼县划归阎良区。教育投资本来偏低,又由于“区划”,上级资金投入更为偏少,学校设备陈旧过时,房屋年久失修,师生宿舍破损不堪,严重制约了学校健康发展。 骨干教师短缺,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设施陈旧,三重困难,同时压着学校,使得学校1987年区划后举步维艰,积重难返,教育教学质量滑入低谷。 1987年夏季,艾琦任校长。1990年秋季任增国又接任校长,面对学校困难,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诸多难事,一点一滴克服,带领全校师生开始了漫长艰难的爬坡历程。 学校从凝聚人心抓起,尊重教师劳动,处处事事强调“细、实、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劳动。抓好常规管理,老教师言传身教,培养青年教师,细致入微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爱学生成长,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正轨。学校教师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形成以刘秉元、林从孚、徐兴甲、张宏、张温臣、董恒渭、吴继龙、雷亚团、赵平顺、李彩虹、代晓婷等为核心的老中青骨干教师队伍。在学校发展最困难时期,九二级学生朱小芹被北师大录取,增强了师生走出低谷的信心和勇气。 经过几年全校师生含辛茹苦地努力和各级领导鼎力支持,武屯中学社会声誉不断提高,1995年始招体育班, 1996始增设职业班,办学规划进一步扩大,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