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
释义 | 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则更负盛名,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武当道教在武当山这个特定区域里长期发展传承的产物。 建筑群简介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建筑群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 主要文化遗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金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这里还衍生出武当道教、武当道乐和武当武术等文化范畴的精髓,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建筑群布局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主要特征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棣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等级观念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宏观等级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宏观等级,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 “朝廷家庙”——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地位之极 在封建时代,一个宗教的发展兴衰,与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明朝诸帝崇奉真武神是明代武当道教兴盛的主要原因。早在洪武之世,朱元璋就开始奉祀真武神,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出于巩固皇位的需要又进一步提高了真武神的地位,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它钦定位皇室的主要保护神。此后,明朝诸帝就象遵守家规一样,虔诚奉祀‘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把武当宫观当成“朝廷家庙”,钦派官员、太监提督武当宫观,“终明之世,未曾间断。” 作为“朝廷家庙”,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在当时全国道教场所中的至尊地位就确立了。武当山各宫观中的神像、供器、法器以及神帐、宝幡等陈设,大多由皇室钦降,不仅富丽无比,而且规格等级也鲜有出其右者。宫观中有很多铜铸鎏金、铜铸镀金、铜铸贴金、银铸镀金等种类的神像造设,大顶的金殿更是雄伟奢华,重达数十万斤,全为铜铸鎏金,以构造巧、规模大、形式美而为全国之最。无怪当时人们极力盛称武当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 “九宫八观”——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规模之极 武当山素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的说法。“七十二”、“三十六”、“二十四”都是颇具道教神秘色彩的数字,与道教的八卦太极图形成姊妹符号。《易经?系辞》说:“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当圆方之边径相等时,其周径比约为三比四,所以天三地四被看做是真正的天地数(天地组合数),三和四两个数字的任何倍数也同样是天地数。而在零到九的个位数中,以九和八最大,九是三的三倍,八是四的二倍,所以“九”和“八”也就是最大的个位天地数,具有道教教义附加上的神秘意义。“不仅是象征天地及其交感之道的神秘符号,同时也是人类所以达到与神明交通,从而达成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同化企图的一种媒介物。因此这些数字可以是反映武当山至大至极、至善至美德象征。 不难理解,明成祖在主持规划和修建武当宫观时,无意识地便会以主体宫观建筑的数目来合应天地数。道教建筑类型中,宫观最高,而宫又高于观;天地观念中天大(高)于地,所以“九宫八观”之法当为最佳设计理念。 明成祖敕建的武当33处宫观岩庙也确实是以九宫八观为主体的。横观明代由皇室拨款敕修的诸处宫观,如龙虎山上清宫,齐云山玄帝太素宫,南京朝天宫、显灵宫、灵济宫等,像武当山这样规模巨大并长期驻有维修军队的宫观仅此一处。 其实,在元代后期,武当全山已有60余处道教建筑,其时便有“山列九宫八观”之说。而明代修武当宫观时,“皆撤前代之旧,大而新之。”元代的武当宫观庙宇,基本上是按照《真武本传妙经》中真武神修道成仙的神话而设计布局的,明代武当宫观的总体规划也同样突出了这一宗教信仰特征,用宫观建筑符号比附和宣传玄帝在武当山修真得道的神话,用“九宫八观”的顶级配置来衬托玄帝和武当山的超级地位。 “真武道场”、“太极祖庭”——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神位之极 如前文所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道神分有多个等级,每级都有主神和从神,道神的地位不同,供奉它们的道观的等级就不同。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道教的发展和历史演进中,逐渐由小神而为大神,由从神而为主神,由北方神而为尊神,那么供奉他的道宫道观的等级就相应的要与其“身份”相符。明代皇室一直把武当道教所供奉的主神——真武大帝作为“护国家神”来崇奉。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作为真武大帝的道场,在当时全国众多供奉真武神的庙观中当是最为尊贵显赫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武当山的遇真宫。道教创始人和各派的创立者,被称为祖师。他们进入神仙谱系后,也是地位较高的道神,这些创始人或教派创立者的住地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被称为祖庭。供奉他们的道宫或道观,其等级也比较高,建筑规模比较大,殿堂和院落的数目也比较多,建筑用材也比较高贵。如张三丰之于遇真宫。 张三丰是明初著名的游方道士,在民间极有影响。明成祖朱棣非常想把他延请诣朝,但多次派人寻访都没有结果。后来,武当高道孙碧云奉明成祖之旨前往武当山“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规划建设了遇真宫,专门用来奉侍张三丰。 全国各地供奉张三丰的道观非常多,但武当山遇真宫是唯一一座朝廷敕建的专门供奉张三丰的道宫。由于张三丰被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杨式、吴式、孙式等奉为祖师,于是,遇真宫自然地被武术界尊为太极拳的祖庭。且张三丰的道教史上影响巨大,奉其为祖师的道派达十七个之多。那么,遇真宫又成为这些信仰张三丰的道教徒们心向神往的祖师修道圣地。作为“太极祖庭”,遇真宫的等级地位是相当高的。 后来,随着明王朝的消亡,武当道教一度陷入困顿和萧条。倒是武当道人张三丰随着其创立的太极拳在民间的广泛传承而声名远播,人们逐渐淡漠了真武神而亲近了张三丰,稳固强化了张三丰与武当山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武当山沾上张三丰和太极拳的光。与这种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少林寺——作为佛教禅宗祖庭,现在的少林寺在佛教禅宗中几乎默默无闻,却更多地是靠少林武术而闻名世界。有意思的是,武当山也是借助太极拳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而声名重振,于是,整个武当山都成了太极祖山。 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微观等级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等级观念,具体来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层次 也就是建筑的布局位置。就某个具体建筑组来说,武当山道教建筑基本上遵循的是宫殿建筑的模式,即有相对严格的中轴线,主要单体建筑均按次序布置在中轴线上,其余辅助建筑和配套建筑则安排在中轴线两侧,在井然的秩序中体现出各个单体建筑在该组中的重要性和等级地位。沿中轴线推进,逐渐提升,并必将出现一个高潮,高潮的所在,便是该建筑组的主殿,换句话说,一个建筑组的主殿,必然表现为该组建筑中轴线的最高潮。主殿占据的必然是“最优地位”,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空间层次还包括着“最佳环境”的涵义,这一般体现在某个建筑组在整个武当山建筑群中的位置。所谓的“最佳环境”,往往带有一定的神秘意义。在传统的建筑理念中,阴阳风水是重要的,里面虽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更多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设计中重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的思想。 结合紫霄宫来说,中轴线上由前往后由下而上依次为龙虎殿、御碑亭、朝拜殿、紫霄殿、圣父母殿。纵观整条气势磅礴的中轴线,高潮位置上安排的便是主殿——紫霄殿,三进院落中紫霄殿前的院落最大,九层崇台中,紫霄殿建在其中的三层崇台之上。其他建筑如廊庑、斋堂、钵堂等,皆安排在中轴线两侧及左右跨院内,古人称紫霄宫所在“紫霄福地”为七十二福之一,乃因此处背倚展旗峰,前有禹迹池、大小宝珠峰,左有青龙背,右有白虎垭,即利避风,又易向阳采风。且紫霄宫位于武当山腰,上有金顶太和宫,下有山麓遇真宫,相当于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中枢所在。所以,紫霄宫在整个武当建筑群的地位也就很特殊,总体规划跨越山脉的轴线的腰腹,在此也就形成一个小高潮。 空间尺度 即建筑物在尺度上的大与小,包括标高上的高与低和数量上的多与少。 就某一具体的建筑物来说,由下而上,分别是台基、屋身和屋顶,即古人所说的“下分”、“中分”和“上分”。先说“下分”,即台基。武当道教建筑一般都修有台基,其作用是抬高木构和墙体,防止地下水和雨水对土木构件的浸害。“台基的重要技术功能和审美功能,使得它很早就被选择作为建筑上的重要等级标志。历代对台基的高度都有明确的规定,台基的高低自然地关联到台阶踏跺的级数,即‘阶级’的多少,‘阶级’一词后为衍生为表明人们的阶级身份的专用名词,可见台基的等级标示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其实不仅如此,即使在同一建筑群中的主次建筑之间,台基的高度也有明显的差别。区分建筑之间的主从关系和不同等级,主要措施之一便是控制台基的等级。 “屋有三分”的“中分”指的是屋身,包括两个方面:屋身立面(指前后檐从柱础到檐檩的立面和两侧的山墙立面)和内里空间(指殿屋的身内空间和廊内空间)。一般说来,屋身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内里实现了人在室内活动的空间的目的。屋身所表现出的等级观念,从外观来看,表观为对单体建筑的平面的体量的限定,即其三维尺度:面阔、进深和标高,最突出的是面阔和进深,也就是古之“间”、“架”。建筑的等级制度对厅堂和门屋的间架控制得非常严格。间的多少制约着建筑的面阔,架的多少制约着建筑的进深。在古代,九间殿堂为帝王所专有(北京故宫太和殿11间面阔的超级规格乃是天下仅有的特例),公侯厅堂只能用到七间,一二品官员不能超过五间,六品以下只能用三间。道教宫观是特殊的建筑类型,也同样要遵照执行。(紫霄殿面阔五间,紫霄宫的住持提点是六品官,似乎是僭越逾等了。其实,宫观殿宇是供神“住”的,而不是给人住的!) 从屋身的内观来看,其等级观念则主要表现为内里和装修、装饰和陈设等方面。这里的等级就更复杂得细致入微、无孔不入了。 这里仍然以紫霄宫为例。紫霄宫共有三进院落、九层崇台,中轴线依山势而上,第一重建筑为龙虎殿,面阔15.5米(三开间),进深2间7.26米,高9.64米。第二重建筑为朝拜殿,面阔3间进深2间。而主殿紫霄殿的面阔进深均为五间,通高18.3米,面阔29.9米,进深12米,面积近360平米。与前面两重建筑相比,显然是等级高贵的“庞然大物”,再加上3层崇台的衬托,更显得威武高大。紫霄宫的布置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样板模式。 建筑形制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沿循了传统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的等级形制,除去上述的“空间尺度”之外,武当道教建筑的等级形制还包括台基、屋顶、斗拱等的类型形制和装修装饰、屋面用瓦等项目的具体细腻的形制。这里主要以“屋顶”为例,作简要地解释说明。 屋顶是“上分”,是传统木构架单体建筑三大构成中最醒目的部分。与台基、屋身相比,屋顶的形态类型、形制规定更加程式化,形成一整套严密的等级系列和严格的等级品位。其中最重要的九种形制按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夹山式歇山、单檐卷棚式歇山、尖山式悬山、卷棚式悬山、尖山式硬山、卷棚式硬山。“屋顶的这套等级品位成为中国建筑区分等级的最显著标志,是官式建筑定型做法中极其重要的规制。”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常见的屋顶形制有:重檐庑殿(金殿)、重檐歇山(紫霄殿、静乐宫玄帝大殿等)、单檐硬山(复真观祖师殿)等。 此外,古代建筑中对色彩的限定早已有之,后来在琉璃瓦色上反映得很鲜明。按五色配五行之说,黄色对应“土”,属“中央”之位,等级最尊。因此,只有皇宫和少数高等级的宗教建筑可以使用黄琉璃瓦,而王公府第只能用绿琉璃瓦。一般官民根本不许用彩色屋面。 在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屋面用瓦和屋顶类型很直观地标志着建筑物的等级。一般的配房多为尖山式硬山顶,屋面为普通灰瓦,而主要殿堂则用琉璃瓦,颜色基本上都是翡翠绿(孔雀蓝),如紫霄宫的紫霄殿。唯一的特例是大顶的金殿,不仅全部铜铸鎏金而成,屋面仿瓦为最尊贵的黄色,而且殿顶的式样也使用了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仅此两项,便可知晓金殿在整个建筑群中的至尊地位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