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志英 |
释义 | 吴志英,女,1967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学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全国神经遗传学组组副组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得主。 1990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1995年该校神经病学专业硕士毕业,1999年同济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毕业,2001~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培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是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曾为该校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华神经科》等杂志编委,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秘书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遗传病及神经免疫病进行了较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第一申请人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另外8项教育部、省科技厅等科研课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eurology》、《Archives of Neur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Chin Med J》等国内外知名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作为第二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 Medicine》发表1篇论文,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先后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和二等奖2项(第一、五完成人),并荣获第五届福建青年科技奖和第七届运盛青年科技奖。2005年作为全国十名获奖者之一,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 她热爱祖国,勤恳敬业,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除了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和教学任务之外,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福建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省科技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她开展的肝豆状核变性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等多种神经遗传病的研究,有关结果发表于《Archive of Neurology》及《Neurology》等国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业杂志,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此外,她还与国外同行合作,对常见的神经免疫疾病“多发性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的《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谢绝了国外提供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率领国内的研究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在短短时间内已取得显著成效,在神经病学领域脱颖而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铜代谢障碍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临床上无症状,子女可得病,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出现肝炎、肝硬化,肾损害,运动不协调或精神障碍等。该病可有效治疗,但强调早诊早治。该病早期表现常不典型, 常规方法无法做到症状前诊断。吴志英教授系统研究了我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绘制了基因突变频谱图;研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证实了中国人第一突变热点Arg778Leu与严重的临床表型相关;对基因诊断出的症状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及5年临床随访观察,证实锌制剂可作为该病症状前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获得很好疗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上述结果分别发表于《Archive of Neurology》2001年第5期和2003年第6期,均为国际上首次报道,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的科技之光栏目亦曾采访报道,2004年11月她还应邀前往日本做了专题报告。近期,她率领的团队首次证实了本病发病与ATP7B蛋白的异常易位相关,研制的有关抗体申报了国内专利,曾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吴志英教授首次发现该病患者的4q→10q易位对表型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这对深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病人特点的基因诊断方法,研究结果于2004年8月底在《Neurology》杂志发表后,迅速被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重要杂志的论文正面引用。 吴志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从事合作课题研究期间,针对常见的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进行了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克服重重困难,证实了选择性阻断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的浸润可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结果发表于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刊物《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第3期,福建医科大学为第二作者单位。 该研究为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自然医学》杂志是《自然》系列杂志的刊物,以该校学者的身份在世界顶尖级学术期刊全文发表研究论文的,吴志英教授是第一人。深入研究发现,一种IFN-γ的诱导蛋白与多发性硬化密切相关,目前她正着手研发多发性硬化的基因疫苗。 当一名医师为患者解除痛苦,是吴志英从小立下的志向。她1990年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留在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先后师从国内知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慕容慎行教授和阮旭中教授,分别获得神经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余龙教授实验室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她,造就了她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作为一名医生,她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视病人如亲人,时刻为病人的利益着想。虚心向老一辈神经病学专家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由于诊病细致耐心,诊疗水平较高,所以慕名求诊者众多,每周的专科门诊时间病人常常爆满。病房主管临床医疗小组,床位总是住得满满的,常常要加床,病人康复出院时带着满心的欢喜和赞叹,赞叹这位年轻教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吴志英教授注重为人师表,总是利用简单的图解和临床病例将书本知识讲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深受学生的好评。她除了指导研究生们进行课题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外,更加注重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勤于钻研的实践精神。为了随访证实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家系成员的诊断结果,她自已也常常利用值班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到边远的山区,送医送药并采集血样,反复论证,以确保结果的高度可靠。 从医15年来,她在出色完成临床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第五届福建青年科技奖、第七届运盛青年科技奖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 1.吴志英 男,陕西省洛南县人,1934年生,1952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长期在区乡从事教育及行政工作,1983年调洛南县档案馆,1991年被国家档案局、人事部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吴志荣从事档案工作10余年如一日,贡献突出,全年平均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于区乡基层单位和县级机关、厂矿和企事业单位。1985年至1992年底,他骑车或步行帮基层进行档案管理等业务工作,足迹遍及全县172个区乡镇,69个区教育组及中学,16个县区农技站,18个县区医院,18个厂矿企业,帮助187个基层单位建立档案室,往返近3000公里,整理各种档案资料2.8万余册。为提高业务水平,他勤苦钻研,成效显著.1985年在渭南参加的陕西省档案业务培训会上以99分的优异成绩名列第一,他负责的商洛地区学习组亦以94.5分的平均成绩名列全班6个学习组的第一。为扭转档案管理混乱局面,他深思熟虑,分系统抓点带面,扩大影响,建立综合档案室,使档案向规范化管理迈进了一大步。并摸索总结出基层单位立卷归档的12道科学程序,写科技档案调查报告8000余字、业务培训教案3.6万余字,先后培训专、兼职文档人员750余人次。 2.吴志英 1930年生,又名吴文业。山西万荣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干西北人民医学院医疗系。曾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军医学校解剖教研室实习助教、助教,兰州军区总医院神经精神科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甘肃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现为神经科学会名誉主委,甘肃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从事神经精神病学专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脑卒中、癫痫等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和流行病学研究,分别获军队科技和省级、国家科技进步四等奖以上25项。其中“癫痫流行病学系列研究”获1991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脑血管流行病研究”在1990年和1991年先后获军队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代表著作《西北五省神经病学流行调查专辑》、《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发表论文助篇,主要有《经穴导电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初探》、《疏凿饮子加减治疗颅内高压综合征》、《急性脑卒中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及临床诊断意义》等。对脑卒中、癫病、更年期综合征等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有独到之处。1992年被中央军委和国务院评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1994年被卫生部人事司、卫生部科教司、总后卫生部科训局、健康报社授予“全国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