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越剑
释义

吴越剑,是一把战国时吴国贵族使用过的青铜剑,珍稀弥贵,倍为人们所关注。

广元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简介

吴越剑,笔名吴为,号为翁、则天乡人,生于1943年10月,四州广元人。书法家吴越剑因病于2009年12月21日去世,享年67岁。生前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广元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广元市书画院副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作品先后荣获《当代楹联墨迹》一等奖;《花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政协二十一省市书画联展一等奖;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榜书大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自撰楹联书法入选《中国楹联界首届自撰楹联书法展》;书画作品入编《夕阳之歌中国老年书画作品选集》;作品分别编入《中国当代名家墨迹》、《国际现代书法集》、《当代书画家诗词墨迹》、《当代书画家作品鉴赏》、 《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现代书法家人名词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社会评说

广元市吴越剑先生、多年来苦研书画艺术,自学成才,数十次在省市、全国获奖、在广元书画界独树一帜。

吴越剑先生童年时代便迷醉于广元皇泽寺摩崖石刻、因家境贫寒,读小学时常捡拾废纸团捋平练字,甚至扫地时,用扫帚蘸水在地上“挥毫”;后临贴苦练,由唐楷而及魏碑;人到中年,由魏返汉、化方为圆。深受康有为,肖娴师徒影响,选定了“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的《石门颂》为范本,探本溯源,悟其篆书的用笔,隶书的结体、行草的意趣,其书法作品结体四面扩展,紧缩中宫,体势开张博大,隽雅雄健,气度淳朴高古,空灵洞达,气势纵横奇宕,苍拙浑厚,用笔方圆并进,拟拙取巧,以气势取胜,深受同行嘉许。他以苦酿艺,墨香中不乏清苦的气息。

诗人阿民在,《吴越剑书画作品展览》诗思中这样写到:

“清代大书法家傅山的名言“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是我作诗的崇尚,亦是吴越剑书写作画的座右铭”。

越剑如是信、如是行、如是写、如是画、实是一种“木叶尽脱/独生古琴/一声迸騞/穿透疏林/空外应声/四山知心”的清越境界。

我艳羡他独坐这般境界。

《冷香》清冷凝香;

《听雨》淅淅沥沥丝丝入耳。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其实有人,有越剑的身影;其实有鹤,那鹤是他笔端的追寻……

观越剑的书画作品,我被他的清越所折服。”

据闻,吴越剑先生幼时常游皇泽寺,然不钦慕尊贵女皇,未崇信无边佛法,独迷恋于《金石乐、书画缘》的魅力。每每注目其点划,尽心察其内蕴,迁想品其意趣,虽数时不舍离去。

越剑与《金石乐》相恋日久,于书法兴致益浓,工余饭后孜孜摹习,学颜柳,功隶魏,练平正,求古拙,即使晨昏洒扫亦常以帚代笔而作临池之工;苦研简牍,更探险奇,毫端又几翻新样。

艺海茫茫,堂奥莫测。

吴越剑先生在墨海中奋橹扬帆,力达彼岸!

吴越剑先生现已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二级美术师、书画作品曾为各类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还勒石碑林,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吴越剑是我市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长期以来,热心参加文化公益活动。他最后一次出席公益活动是在9月28日,当天下午抱病到武警广元市消防支队参加市文联组织的文艺家红门献艺活动,为驻地武警官兵留下10余幅珍贵的墨宝。

吴越剑介绍

我国上古三代之青铜器,论礼乐重器,当属中原地区铸造的为最好,但谈及兵器,最精良的莫过于吴越之地。南京古为吴地,在此次朝天宫市博物馆举办的《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的文物展品中,自然不会忘记把看家的战国青铜剑拿出来展示。巧的是,这柄寒光闪闪的战国宝剑,当年极有可能正是在昔日的朝天宫铸造的。

现实中的吴越剑

昨天,记者在先秦部分的一个独立展柜中见到了这把青铜剑。它长近1米,通体青黑,造型挺拔,剑柄套双圆箍,剑格有饕餮纹,剑首同心圆,吴越剑的特征一一具备。沿剑尖往下细看,剑刃线条柔美,虽有豁口,依然寒光闪闪。市博专家告诉记者,此剑是1976年南京板桥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的,估计是吴国将相级的人物使用的。

历史传说

先秦时期,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原,在青铜器铸造方面,更是罕有大型重器,然而吴越青铜剑却为何独步天下?专家告诉记者,和北方诸国军队以战车、骑兵、长兵器为主不同的是,吴越军队以舟楫、步兵、短兵器为主,这是南方水网密集的地理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当时吴越争霸,战争频繁,使得铸剑之风日盛,铸成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一批千古名剑。 而当时吴越地区出现了先进的玻璃冶制技术,所以吴越地区贵族用剑上一般都装饰有玻璃、绿松石,更增加了其身价。

令人吃惊的是,名扬天下的吴越剑中有不少竟是在南京诞生的。专家告诉记者,朝天宫所在最早叫冶城,得名于公元前5世纪吴王夫差在此筑城,冶炼铜铁,铸造兵器。传说干将、莫邪宝剑正是在此铸成的。因此这把南京出土的千年宝剑很可能就是在朝天宫铸造的。

吴越剑典故

《考工记-叙》载:“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青铜剑在吴越地区获得长足的发展主要与其地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吴越地区自古水网纵横,开阔的平原较少,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战车作战方式在这里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吴越军队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适合于近身作战的既轻便且锋利的武器,而剑恰好具备了这些特点。加上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争霸的需要,十分重视兵器的制造,客观上也为之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吴地又富藏铜、锡,这又为铸造宝剑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吴越青铜剑一般认为是先在吴地发展起来的,而吴越两国又地域相连,交往密切,当青铜剑制造技术在吴地得到发展时很快也传入越国,使得青铜剑的铸造技艺成为吴越两国共同的财富。2500多年过去了,当时通过各种渠道流散至中原各国的吴越宝剑中极少部分被有幸保存了下来,使我们仍能一睹其往昔的风采。

吴越宝剑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点,其剑体的菱形暗格纹、剑首的同心圆和复合剑体更是被称为“三绝”。由于当时缺乏史料记载,这三种工艺在秦汉就一度失传,直到近年来通过一些专家研究和试验,谜团才被逐渐解开。

菱形暗格纹剑的剑体上均布满了很精美的菱形图案,如腐蚀不严重的话可以看到图案的线条是与剑基的青铜不一样的浅色金属,并与剑基铸为一体,而不是镶嵌的。现在研究认为这样的剑应是先铸出剑基,并留出菱形文饰的空槽,经修整后再注入熔点较低的高锡高铅合金,打磨后就形成了菱形暗纹,通过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剑的装饰性,又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

好多吴越宝剑的剑首都铸有多道同心圆,道数和排列又略有不同,一般认为是装饰或身份的象征。仔细观察这些同心圆其误差极小,且其间的凹槽又深达数毫米,很难想象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如何完成的。现在通过复原当时的生产过程后认为,只有在制作陶器的转轮才有可能完成剑首的陶范制作,待铸好剑首后再与剑的其他部分二次合铸而成,但要达到如此精度也决非易事。

还有少数吴越宝剑的剑体是由双金属复合铸造而成的,在剑的中脊可以看到一道明显的金属镶嵌痕迹,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泽。这种剑是事先铸好剑脊后嵌铸在剑体中的,中脊和两侧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含量的合金。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装饰,通过分析表明两侧的含锡量都高于中脊,含铅量甚微,使得合金硬度高而刃部能更为锋利。中脊的合金配比则刚好相反,使得金属硬度减弱、脆性降低,而韧性却大大提高,用这种方法铸造的复合剑既保证了两侧剑刃的锋利,又有效地增强了格斗中剑体中脊的抗震性能,从而使剑不易折断,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效果。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淬绿水,鉴红云,五采焰起光氛氲。

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

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騑未拟直。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一朝运偶逢大仙,虎吼龙鸣腾上天。

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

除灾避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唐李峤《宝剑篇》)

当年吴王阖闾为了一己私利将负责建造其陵墓的千名工匠斩杀于“虎丘剑池”前的“千人石”时,就是为了将那三千宝剑的秘密将永埋于此。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而干将、莫邪等铸剑师的名字却作为古代无数优秀劳动者的代表永载史册,那些凝聚着他们勤劳和智慧的吴越宝剑更为世代所珍爱,成为了我们后人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