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文光
释义
1 书法家

简介

吴文光(1900-1965)字星垣。福建长汀城关人。书法家。省立第七中学毕业,一生从教。为长汀县人民政府顾问委员会委员,县政协一、二、三届常委、县教育工会副主席。

擅长

他善书能画也会篆刻,书法,正草隶篆皆能,以楷、行、隶、魏见长,独具风格,驰名省内外。

作品

现保存完好的遗迹有:杭州西湖灵隐寺二幅柱联、及裱条幅4帧,福州鼓山岩刻一条,长汀县革命胜迹“福音医院”,卧龙山寺庙内“普陀岩”、“悉怛多钵怛啰”,南寨“接引寺”、“海会塔”,朝斗岩的“甘露亭”,牛岭的“牛岭亭”等字迹。

收藏家也还有少数条幅、对联。

擅长山水画,四十年代曾绘成长汀著名的“霹雳岩公园全景”大幅山水画,五十年代创作“大好河山”中堂画,获龙岩地区画展优秀创作奖。

2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1946——)江苏常熟人。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威斯里昂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论课程导师,教授民族器乐表演学科古琴专业课程;兼任研究部主任,中国音乐馆馆长职务。

史学研究

在史学方面,吴氏教学侧重于实际音乐的史学研究层面。自七十年代末起,吴氏致力于明代琴谱《神奇秘谱》的研究,在挖掘、整理、用打谱来重建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音响方面独树一帜。由他打谱并经他演奏后重新被赋予生命力的古代作品有:《幽兰》、《樵歌》、《离骚》、《秋鸿》、《大胡笳》、《小胡笳》、《列子御风》、《关雎》等数十首,此项研究现被列为文化部重点科研项目。

在民族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吴氏采用中西融通之实证方法,揭示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古琴音乐)的深层结构和微观体系。诸如,音乐不只是乐音的运动,同时也包括运动的乐音;左手揉滑弦时的运动方向、幅度、强弱及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组合,这些表面看来属于音乐形态学的问题正是琴乐表现的力的结构的具体体现,是演奏者情感的真实记录等;他主张尊重古琴演奏者演奏的现时心理时值,并运用拍速变化的理论进行记谱,这在理论上为长期困惑琴界因记谱不能反映实际演奏的状况提供了某种解决方法。这方面的著作与文章有:《中国音乐现象的美学探索》、《吴景略的古琴音乐》(英文)、《论古琴情感形象的生理记录法》、《<碣石调·幽兰>研究》、《琴调》、《打谱探赜》等。

教学研究

在古琴教学方面,吴氏的古琴演奏师承吴景略开创的以气韵见长的虞山吴派,以表现自然之趣和擅长心理描写为追求,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专业音乐基础训练及长期的生活磨练中,形成了新时代的文人行吟风格,把古琴的表现技术和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早期录制的唱片《潇湘水云》曾获得中国唱片社(现为中国唱片公司)金唱片奖(1949-1989)。近期灌制的激光唱片专辑有:《流水》、《阳春》、《古琴大师吴文光》、《琴统搴英》、《列子御风》等,包括了四十多首曲目;并出版有其父子两代人的打谱作品《虞山吴氏琴谱》作为古琴教材。

针对当前的多元音乐文化语境,在强大的西方话语形式中国化之思潮中,吴氏力主传统话语形式的当代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导向现当代,从而恢复民族音乐的话语权。

3 纪录片导演

人物简介

1956年10月出生云南昆明

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和新疆的中学任教

1985年至1988年在昆明电视台做记者

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写作和拍摄纪录片

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

著作

《1966,革命现场》(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3年)

《流浪北京》(台湾万象出版公司,1994年)

《江湖报告》(《芙蓉》文学杂志自1999年第4期起连载)

作品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

长度:150/70分钟;1990年

简介

片子记录的是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写作的张慈、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他们户口所在地分别是云南、四川、黑龙江等,他们放弃老家的工作来到北京、或者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动留在北京,途径不一,但目的大致相似,即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年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

制作人的话

八八年四月的一天,在北京靠写作谋生的张慈在她租住的小四合院里告诉我,她准备结婚出国。张慈的对象是个美国人,叫乔治,一头银发。在张慈处见过乔治的高波说他像海明威。张慈叫他作“我爷爷”。

我当时想,我们这群自八十年代初满怀艺术梦想,抛弃职业和户口约束盲流在北京的人或许不久都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自己“流浪北京”的历史,我应该动手拍点东西来记录下来。这就是当时拍这部片子的原始动机。拍摄方式是朋友帮忙,在各个剧组“蹭”不花钱的机器。张慈之后,张大力、高波、牟森、张夏平又以朋友的身份陆续进入到我的镜头前。拍摄时间断断续续从八八年夏天持续到八九年底。

九零年初我在昆明老家的一个朋友管的机房里剪出这部片子,当时才想到这个名字“流浪北京”。

我和片子里的人物有过类似的生活,希望过也失望过,痛苦过也快乐过,幼稚过也疯狂过。把现在中国这么一群特殊艺术族记录下来是我当时的简单想法,同时也想第一次不受任何约束和干扰地把自认为“真正的记录样式”玩一把。

这部片子完成之后,整个八十年代这一页已被翻过。对于一类中国青年来说,也许是一种浪漫的梦想主义时代的结束,以及进入的九十年代会完全是另一种面目,即便是《流浪北京》里的人物,他们操行的“艺术人生”也可能会变成“人生艺术”。

当然这都是我此刻在这么想的,而当时拍摄过程中,我只是想着如何老老实实、如一个真正的旁观者那样把他们记录下来。

1991年1月

三、参展放映

1991: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伦敦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国际论坛”

1992: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1993:巴黎卢弗宫电影院;柏林文化宫“中国新电影”;蒙特尼尔艺术节;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

1994:布鲁塞尔艺术节

1995:广州“首届现代艺术小剧场展演”;伦敦ICA艺术中心

1996: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里斯本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7:代艺术博物馆“新中国/新视觉”

《我的1966》

长度:165分钟;1993年

一、简介

片子主要以五位曾经是红卫兵的人物访问构成,他们是:刘龙江(现在身份为北京一饭店经理);胡晓光(现在身份为北京某公司干部);徐友渔(现在身份为北京某研究所哲学研究员);黄玲(现在身份为北京某研究所工程师);田壮壮(现在身份为电影厂导演)。片子分为五段:1、长在红旗下;2、加入红卫兵;3、拿笔做刀枪;4、见到毛主席;5、砸烂旧世界;6、建立新世界;7、回到九二年。

制作人的话]

1966年我十岁。我居住的城市是距首都北京有三天三夜火车旅途的昆明。我家窗口正对市中心的红太阳广场,这个广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模仿天安门广场修建而成的。

二十五年后,1991年的冬天,我在当年红卫兵的策源地北京开始寻访那些“大革命的过来人”。持续一年的寻访过程,曲曲折折的人物接触,最终形成了这部纪录片。

这是一次进入历史隧道的摸索,我时常感觉身处巨大的黑洞之中。

我相信:具体的人与事就是历史。我希望在一次“历史的倒带”中,让某一时间“定格”,看看历史是怎么在进行,人们是如何具体地活动。

五位历史的经历者关于“过去时”的叙述和一支女子摇滚乐队“眼镜蛇”排演名为“1966,红色列车”新曲的“现在时”过程构成这部片子。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构成。我希望有心于这段历史的人们能够直截了当地直入具体的人与事件之中。当然,企求从中愉悦的人肯定要大失所望,因为这部片子没有提供这种享受。

仅仅是共同在一条隧道里跋涉一次。

1993年1月

三、参展放映

1993: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并获“小川绅介”奖;香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国际论坛”;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悉尼国际纪录片会议

1994:纽约林肯中心 “中国新电影”;布鲁塞尔艺术节;德国奥格斯堡电影节

1996: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1997: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新中国/新视觉”

《四海为家》

长度:165分钟;1995年

一、简介

这部片子是《流浪北京》的续片,同样五位人物在五年之后、分别在五个不同国家的一段生活记录。片子分为五段:1、家在北京;2、家在巴黎;3、家在意大利;4、家在奥地利;5、家在美国。

制作人的话

《流浪北京》完成时是1990年,片子里五个人物中的四个已经陆续离开北京移居其它国家。九零年的夏天,我和唯一留在北京的牟森在北京一个胡同里喝酒,他当时是《流浪北京》的唯一观众。酒喝的半醉时,牟森问我:《流浪北京》的续片还打算拍吗?我说打算的;牟森说:那好,不过那时我肯定不在北京了。

那时我们对北京都非常失望,我自己也想离开北京。我当时存有续拍《流浪北京》的愿望是想问:在北京还有梦想吗?如果北京不给我们梦想,巴黎会给吗?美国会给吗?

三年后,也是夏天,《流浪北京》的续片《四海为家》在北京开始拍。牟森依然在北京,他是去了西藏,也去了美国,但后来还是回到北京。镜头是从他开始的,到九四年春夏,镜头移到海外,寻访拍摄了已经定居在外的高波、张大力、张夏平和张慈。这时人物已不止五个,原因是他们都有了配偶或孩子。

补充一点,片子临近完成时,高波、还有张大力带着他们的妻子、还有孩子回到北京定居。

五年过去,人的生活足迹就像画了个圆圈地轮回了一次。以后若干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还会再离开北京或是又返回北京。这一点他们不能肯定,我也不能肯定。我能肯定的是,我是希望用记录的方式关注着中国人这种永无归宿的肉体与精神的流浪。

1995年2月

三、参展放映

1995: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6:香港国际电影节;维也纳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

1997: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新中国/新视觉”

《江湖》

长度:150分钟;1999年。

一、简介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个名为“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团。这个大棚来自河南农村,大棚老板老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的女朋友和一群家乡村子附近的爱唱歌跳舞的青年男女在路上巡回演出。他们“上路”的目的只是一个:离开没有什么机会的老家,出门挣钱。他们所到之处都要在当地政府各种部门办好关系;演出节目是唱目前最走红的流行歌和通俗舞蹈;演出地点多半选择在大城市的郊区和附近的小镇。

老刘和大儿子小刘有了矛盾,在老刘回家后,大儿子接他的班管理这个团,但生意仍不见好转,一些人因为拿不到钱想要离开。小刘的一个好朋友从别的大棚跑来,说要帮助小刘,但他欺骗了小刘,带走了大棚的一个女孩。大风把帐篷吹塌,演出停止了,以后生意一直不好,两个月的工资发不出来,有的离开了。大棚的几个主要演员密谋向小刘要钱,不给钱就走人。小刘发了部分工资给他们,稳住了他的大棚。他们继续巡回下去,但挣钱的前景依然黯淡。

二、制作人的话

“江湖”是一个非常中国的词,直接的词意是“江”与“湖”,但其暗指的并非纯粹地理的概念,而是身体离开习惯支撑的土地之后漂浮在凶险难测、前途未明的“另一种生活”中,或者说,就象人被从家里抛弃到路上之后。所以这部片子里的人们经历的并不是一种吉普赛式的生活,而是被迫出门、上路、然后梦想着有朝一日挣到钱回家。这种生活注定与浪漫无关。

10年前我第一次独立拍摄的纪录片是《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那是关于5个年轻的外省艺术家到北京寻找艺术梦想的故事;现在一群离开土地、以大棚歌舞方式开始他们四处漂泊的挣钱谋生道路的年轻农民又成为我的纪录对象,我想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命中注定是被抛弃在“路上”上了。

1999年10月

三、参展放映

1999: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2000: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国际论坛”;北京“纪录片研讨会”;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瑞士尼昂纪录片电影节

4 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简介

1939年3月生,四川资阳人。名灿,文艾,字光然、田夫,号江鸿、野草,乙丁居士。毕业于内江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作家,中级职称。童稚6年,读书14年,务农16年,教书、、政工、工会、宣传工作24年,曾任初中、高中、中师、中专、技校、职校教师。

担任职务

曾供职于四川省资阳轻型汽车改装厂宣教科长、工会副主席、技校教务主任,资阳石岭集团主任、资阳市蜀东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资阳市警安学校学生科科长、资阳市经纪人协会秘书长。现系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员、中国散文旅游学会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雁江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资阳市文献学会副会长。

主要作品

少年时代爱上了文学,中学时期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四百余篇,三百多万字,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部分作品收入40余种丛书。著有长篇小说《天长地久》,散文《紫微集》、《紫莲集》,评论《紫荆集》,影视文学《石岗花》、《故乡》,诗集《西部情韵》,企业史志《石岭之路》等。曾饮誉中国当代桂冠诗人、诗星、优秀中华文艺家、国际中华优秀作家、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传略载入《当代诗人诗历》、《当代民间名人辞典》、《中外汉语诗典》、《文艺新人录》、《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华文学人才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家辞典》、《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世界人物辞海》等40余种大型辞书。

作品节录

没有爱好的人生是乏味的,所以选择了文学。文学并非因美而可爱,而是因为爱才美。有了文学人生才纯洁才高尚才伟大。人生不都是美好的诗,也不全是痛苦的泪,悲哀也是美,苦难亦成诗。世界拥有了你,你便拥有了世界及世界上崇高的追求。天底下最高尚的事业被你选就。爱上了文学,离不开也丢不脱,这也许是一生的悲剧。从你爱上文学那天起,上帝注定你也许失败,抑或成功。一条荆棘丛生坎坷曲折的路在你脚下延伸(选自《爱的奉献》)。人生格言:人生无愧,岁月有值,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新世纪寄语:不要让铜锈和势利玷污了人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