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守仁
释义

吴守仁,土壤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系统地研究了塿土的蓄水能力和养分丰缺指标,并提出了科学施肥方法;对塿土的氮素转化规律、损失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发展西北地区旱地农业作出了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

个人成就

简历

1916年5月12日 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吕村。

1931-1934年 在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1934-1937年 在陕西省西安高中学习。

1937-1942年 在西北农学院学习。

1942-1944年 在陕西省农业改进所工作。

1944-1945年 在陕西省户县师范任教。

1945-1949年 在西北农学院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任教等。

事迹与发展

吴守仁,1916年5月12日生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吕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吴景文以望子成龙的心愿于1925年送他在村塾开始读书,1931年考入省城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入学后不久就发生了日本侵略军侵占我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全国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他也积极地投身到这一斗争中,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熏陶,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他参加了摧毁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推翻戴季陶和1946年冬的一二·九游行示威等进步活动。1937年他中学毕业后,不久就发生了日本侵略军企图侵吞我中华民族的七七事变,在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抱着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线的决心,考入西北农专(西北农业大学前身)。1944年毕业后立即投身到良种推广工作中。1945年在西北农学院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陕西省农业学校前身)任教。开始了教学生涯,并继续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与鼓动工作,鼓励有志之士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向各解放区发动了疯狂进攻,同时在蒋管区出现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达到惊人的程度。当时学校里的国民党党棍、特务横行,吴守仁同广大师生团结一起同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府地区进行猛烈进攻,反动当局企图将西农迁往四川,他为维护教育事业和国家财产,以西农附高领导人之一的合法身份参加由地下党领导成立的西北农学院“应变委员会”,是该会的委员,同反动当局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为阻止迁校和保护学校财产作出了贡献。1949年2月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立志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1949年8月,吴守仁调入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任教,并受院党委的委托,在虞宏正、兰梦九等老一辈农业化学家的直接指导下着力于教学改革,带领同学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走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道路。1950年在兰梦九教授指导下,编辑了一本《米丘林学术论文集》,收集了当时社会上有关米丘林学说和威廉斯有关土壤学方面的短篇论文。1954年去北京参加威廉斯土壤学习班,提高和充实他的学术造诣。此后,他被推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和《土壤通报》编委。他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带领同学深入农村和农场进行生产实习和调查研究,撰写了许多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报告。对大荔、银川等地盐碱土的形成及改良提出了建议,制定了周至地区潜育土改良规划等等,这些都为提高粮食生产起到巨大作用,倍受群众的欢迎。1957-1960年他赴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学习。

1962年他同研究生一起从事塿土水分状况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实行耕作保墒的传统经验。1974 年他带领西北农学院部分师生深入到宝鸡市进行测土施肥的试点及田间试验等工作,制定出氮、磷、钾的丰缺指标和“因地定产、计划用肥”的科学施肥方案,获陕西省科学进步三等奖。1979年吴守仁赴美国、印度等国进行旱地农业的科学考察,回国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撰写了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和教材。1986-1990年他身患癌症,曾两次进行手术切除和长达近两年的化疗,可他从没有因此而停止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与病魔作斗争,如期完成了他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有机肥对作物营养和土壤肥力作用机理的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该课题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吴守仁是陕西省土壤学会筹建人之一,并历任一、二、三届副理事长和全国土壤学会理事、陕西省科协第二届委员、西北农业大学校务委员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也是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创始人之一,曾任该系系主任20余年。1989年离休后,仍坚持整理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为党的事业献计献策,鞠躬尽瘁,从不休止。吴守仁在他80余年的生涯中,总是以兢兢业业,敬业爱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赢得人们称颂。

主要著作

吴守仁.《农业土壤学》.西北农学院,1964

吴守仁.《土壤普查及作物营养诊断》.陕西省土壤普查办公室,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

吴守仁.《岐山县马江公社土壤普查试验简结》.宝鸡农业科技.土壤普查专集.1975

吴守仁.《户县城关公社土壤养分普查试验简结》.咸阳农业科技.1976,(2)

吴守仁.《土壤磷素丰缺指标与磷肥肥效之研究》.见:中国土壤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197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79,等等。

学术成就

陕西关中渭水一带、山西晋南、甘肃陇东等地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往往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劳动人民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为保蓄天然降水的“蓄墒、保墒、提墒”旱地耕作法,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了揭示“三墒”旱地耕作法的科学机理,吴守仁在1961-1965年期间对关中塿土的蓄水保墒动态变化,进行了4年的田间连续测定,总结出了在180厘米的土层范围内可贮蓄水分稳定在480毫米左右,其中对农作物生长的有效水分约占一半。在一般情况下,土层中这些贮水量可以保证作物抵御60天左右的连续干旱,并可能获得300~350千克的中等产量。此外,他认为只要在180厘米范围内,蓄水达田间持水量状态,再采取麦糠或秸秆覆盖抑制土壤蒸发,土层中的贮水就可基本保证一季作物全生育期的正常生长发育之需要,这一重要科学论断已被生产实践得到了充分证实。关于耙耱等中耕措施所创造的疏松土幕是否能减少或防止毛管悬着水的蒸发,在国际上曾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吴守仁在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1961-1987年期间,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地研究,认为休闲的裸地如不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非常强烈,可占到同期降水量的50%以上;疏松表土能显著抑制蒸发,表面上盖沙,效果更好;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14%(接近于萎蔫湿度)时液态水的流动还仍在进行,故采用中耕松土能及时的阻止下层水分向上的移动,达到抑制地面直接蒸发的目的,松土后在上下层间形成了一定温差,使上层蒸气压增高,促使水蒸气向下层移动并在下层凝结,湿润下层;而且上面干土层形成,使土壤导热性能降低,干土层起到了“凉棚”作用,大大的降低了土层水分的蒸发损失。他通过用土柱模拟蒸发试验,得到了同样结果。吴守仁还以在大型渗漏计中的实验资料,提出灌溉地区,在播前可一次性深灌,并采用表面覆盖技术可保证单季作物丰收的节水灌溉技术。上述这些科学论断不仅丰富了土壤物理学基本理论,而且对旱作农业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产实践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