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介璋 |
释义 | 人物简介吴介璋(1875-1926) 字德裕,号复初,江苏省无锡市阳山镇新渎村人。1875年12月26日出生。从小聪颖好学,16岁被人聘任塾师。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遂弃文从戎,考入江南陆师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毕业,留校助办教务。同年,陕西巡抚魏光焘到江南物色训练新军人才,被邀去主持文案及营务处帮办等,不久升任武威新军统带,为陕西训练了一批新军人才。嗣后清政府下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吴受江苏巡抚署邀请,归籍任督练公所提调兼征兵处提调。吴主张重新招收年龄较轻的有志青年,并改“募”为“征”,听从自愿报名。并先在常州设立征兵处,征招府属各县的乡民子弟进行训练。为改变百姓中“好男不当兵”的狭隘观念,亲赴各县演讲,用“国不强,焉能安”的道理,激励青年报效祖国。府县乡民受其精诚感召,报名者多达千余人。后吴到江西任江西武备学堂总教习及江西陆军测绘学堂总办,为江西训练了一大批新军人才,如李烈钧、熊式辉、刘峙等均出于他的门下。 1904年冬,江西武备学堂总教官吴介璋奉北京练兵处令,饬选四人赴日留学,在学生中挑出李烈钧、欧阳武、胡谦、余鹤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吴升任江西督练公所总办。次年清政府在全国各省筹建新军、统一编号,将驻扎在江西的清军编为暂编27混成协,任吴为协统。 清宣统3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西同盟会积极响应, 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由于他在江西军界声望较高,被推举为第一任江西都督。负责赣省光复后的军政事宜,裁撤府、道、州等旧建制。然而,吴介璋过于敦厚,不能用铁腕,驾驭不住局面,以致人心浮动,城内形势极为混乱,更不用说九江、萍乡、赣州等地的军分府,不久,驻扎在九江的前混成协53标“洪门会”会员植党营私,发动内江,倡言“江苏人不宜为江西都督”,推53标标统马琉宝取代。吴孤掌难鸣,被迫离开南昌回到常州隐居。吴介璋任江西都督仅12日。 民国5年(1916年)出任北洋政府多伦授勋使,前往蒙古考察边防。事毕撰有《蒙古边防计划书》,建议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开垦蒙古边防,收复被沙俄侵吞的外蒙古边防。可当时的北京政府根本无意顾及“蒙边计划”,吴非常失望。 1916年4月孙中山到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吴任军事参赞。不久被李烈钧聘任参谋部总参议,1917年奉命入川,集师北伐时,任兵站总监。1919年7月7日吴介璋被授陆军中将。 1923年,孙中山在上海重新改组国民党党部,成立13人军事委员会,当时这13人中有蒋介石、吴介璋。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张宗昌南下常州,将商团负责治安的枪械全部缴收。吴受里人之托,与恽禹九等出面交涉,使地方财产免受损失。 1926年11月1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吴外出活动,在上海南京路不慎被英美电车公司的汽车撞死,终年51岁,次年被南京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 人物陵墓1926年吴介璋遭遇车祸而殁,时年51岁,以陆军上将身份安葬于无锡市滨湖区莲花山下。当时是他的三个儿子一同立的碑。吴介璋的小儿子吴有荣是西安交大教授,解放后还曾来这里扫过墓,后来渐渐没人来了。因修建公路取土需要在莲花山挖了个大水塘。吴的墓沈入塘底,墓碑被抛在塘边。 2005年,无锡市考古爱好者贾扬偶然间在水塘边,发现了吴介璋的墓碑,碑面刻有“公元一八七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一日卒,吴公介璋之墓,男有炎、有楠、有荣敬立。”的字样。 2010年01月,水塘抽干水捕鱼,结果淤泥里露出半截棺木。经考察,系吴介璋之棺木。受市文管会委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织人手,将滑落水库底部的棺木拖上岸,并按照当地习俗重新安葬。封土后立上原先的旧碑。 2011年3月,长孙吴其斌和兄弟姐妹共四人联名给无锡市统战部写信,请求无锡市政府部门帮助重修吴介璋墓。 子女后人次子吴有炎1968年去世了。独生女儿史美秋(随母亲姓),61岁,在上海工作 三子吴有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留学生,后任西安交大教授,文革时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92年81岁时去世。“1957年上海交大迁往西安之际,曾专门带着我来扫墓。长女吴婷婷是西安著名的钢琴家,已经去世了。次女吴妽妽是太原钢铁厂高级工程师。 2011年4月18日,吴妽妽、史美秋来扫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