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介琴 |
释义 | 吴介琴,人名。1、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吴介琴;2、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雕塑家吴介琴。 中文名:吴介琴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成都人 职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我也要干》、《唐俑胸像》、《人与大地》 1、中航副总设计师-吴介琴人物简介吴介琴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在国内率先起用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电子预装配的无纸设计。 相关报道令人振奋:中国飞豹系统令法国高层惊叹! 为中国飞机工业设计贡献了30多年的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吴介琴坐在记者的对面谈笑风生,一点也看不出来他是年近六旬的老人,当窗外一阵阵飞机的轰鸣声传进房间的时候,他半开玩笑地说,飞豹战机的设计,如果没有“数字样机”的应用,恐怕很难成功。 CATIA完美应用 外国同行折服 事实上,吴总之所以要坚持选用CATIA,这和IBM还有一定的关系,CATIA软件是由法国达索公司开发,但软件的销售、方案实施和售后支持一直是由IBM来完成。十几年前,IBM便为当时的603所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到目前为止,中航一院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基本都来自IBM,其中包括两台服务器和275台NT图形工作站。考虑到软硬件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协同集成、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吴总力排众议,坚决采用CATIA。他开玩笑地说:“当时就有许多人问我干嘛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为什么不去多采用些其他品牌的产品,我就反问他们,我为什么要吊死在两棵树上,那样岂不很难受!如果当时杂七杂八选用一大堆软硬件产品,仅是调教这些设备,就够花个10天半月的时间,可时间耽误不起啊!” 当时采用CATIA软件进行飞机无纸设计的还有美国波音公司的767和777两个型号,但他们使用的都是CATIA的Vertion4版本,还没有直接采用Vertion5,吴总和他的攻关组之所以敢直接上马V5,除了他的魄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从Vertion4到Vertion5不是简单的产品版本升级,而是整个产品结构和运行界面的改变,V4根植于UNIX平台,而V5则可以在NT上运行,后者速度快,图形卡效果好,有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售后支持,因此,Vertion5便直接应用在飞豹“数字样机”的设计上。 在吴总的电脑上,展示着由CATIA制作出的“数字样机”三维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飞机的各个零部件毫发毕现,飞机的每一个机械动作流程也十分流畅自如。吴总说,这些都是通过CATIA设计出来,但要实现全数字化样机工作,光有软件还是不够,数字样机设计出来之后,要进行检验测试,然后再回到我们这里进行对照,最后再进行数字产品的装配加工,如果数字产品装配没有出现问题,到最后的物理装配肯定也不会出现问题。 2000年9月26日,603所的三维无纸设计传到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飞按此图纸生产加工出第一个零件。这标志着国内航空无纸设计获得了首创性的成功。随后,603所做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样机,最终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其中,在国内率先引进NT版CATIAV5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应用,从5.0版发展到5.6版,实现了飞机三维设计,超越了传统的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飞豹的设计中,仅用1年就完成了任务,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1年半,缩短了研发周期的60%,真正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当吴总在欧洲访问做报告时,国外的同行听说他们使用CATIAV5获得了成功时,紧紧追着他们讨教经验,连法国达索公司的高层都对此连声称叹。 意气风发的吴介琴副总设计师对中国航空工业未来前景充满了信心。 副总挂帅 首尝无纸设计 1998年,在第二届珠海国际航空展上,一架国产歼击轰炸机以一系列超高难度的动作赢得了中外军事专家的高度赞叹,一年后的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上,这款战机又一次出现在中央首长和亿万观众的眼前,这就是由西安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设计、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飞豹FBC—1歼击轰炸机。它的问世,使中国的战斗机生产制造进一步逼近世界先进水平。 近日,应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邀请,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了解到飞豹战机设计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吴总介绍,飞豹战机是我国第一代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它是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由原603所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按照“20年不落后”标准设计的,当时飞豹战机的零部件总共有43万个,每个零件都是设计人员用手工完成的,第一代飞豹飞机就是这样用了整整10年时间才设计出来。当时参与飞豹飞机研制的工作人员只有800多人,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仅仅依靠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整个绘制过程都是用铅笔和尺子在图板上一点点画出来的,条件非常艰苦。 第一代飞豹飞机研制成功后,上级紧接着下达了飞豹飞机改进型号和新型号飞机研制任务,为了缩短同国外先进航空工业的差距,603所立下军令状。由于上级给的设计时间只有常规时间的一半,如果当时仍用手工绘图设计,肯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603所决定将CAD软件应用到飞豹飞机的设计上,在国内率先起用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电子预装配的无纸设计。当时,57岁的副总设计师吴介琴毅然受命,成立以他为首的攻关组,选取曲面外形复杂的机体某段为突破口,进行计算机三维设计。 吴总告诉记者,在当时时间紧、任务急的条件下,选择何种CAD设计软件是他当时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在综合比较UG和CATIA之后,吴总决定采用达索公司的CATIAVertion5。在当时,CATIA的这个版本还没有被世界上任何航空公司所采用,吴介琴走的这一步棋,确实有些冒险。 攀登CIMS高峰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时,吴总表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先告诉了记者在飞豹装配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时很多传统的零部件加工工厂不完全是用数控车床来加工,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传统方法,因此中航一院的三维设计根本派不上用场,不得已,只有重新翻译成原始的二维图纸,可计算机过不了从三维设计自动翻译成二维图纸这一关,为此又要用绘图机绘出由三维转成二维的图纸。在这过程中,吴总和他的攻关组耗尽了心血。“当时领导天天掐着表催我,大家都快急疯了,我也为此大病一场,虽然最终问题解决了,但是反映出的问题也是发人深思的。” 这件事的教训便是航空工业要实现信息化,仅仅依靠“数字样机”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数字样机”的成功只能说明航空工业信息化迈了一小步,真正要实现航空业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战略,必须依靠以后扎扎实实的工作来推进。吴总告诉记者,中航一院在2000年无纸设计的基础上,为推进航空工业CIMS战略,又指定了一系列的任务,其中包括建立VPM系统和ENOVIAPORTAL软件应用运行环境;将飞机的产品数据由应用UNIX文件系统管理转为应用VPM系统进行管理;将飞机的预装配过程由应用文件产品结构改为应用VPM系统进行预装配管理;根据新支线飞机研制需求,建立异地分布式VP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运行体系;编制基于CATIAVS三维结构件设计员手册;研制数字化设计、制造标准规范等。 在采访中,吴总特地提到了“飞豹精神”,一个飞豹的成功可以成为以后更多飞机研制成功的巨大动力,以后无论是设计新型号的飞机和实现CIMS战略,都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撑。 2、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吴介琴简介吴介琴 (1927.7—)别名吴家骥, 四川成都人。 擅长雕塑。17岁那年他参军,参加了抗日战争;22岁的时候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雕塑,1953年毕业。1955年在该院研究生毕业。1978年,他回到学校当起了本科和研究生的英语老师。1983年回到雕塑艺术研究所从事专业艺术创作。此后他又出国访问教学了10多年,直到1998年回国。回国后的他又当起了英文老师,并开始搞起音乐创作,爱上了萨克斯。 现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工作。 作品有《我也要干》、《唐俑胸像》、《人与大地》等。编译有《 粉笔画》、《英汉美术专用词典》等。 ?? 恋爱经过闪婚去年9月13日,吴介琴老人在某交友网站上“发现”了成都的蒋晓辉。“看了她的照片,就觉得她是我要找的那个人。”吴介琴说,自从63岁那年和前妻离婚后,他一直是一个人生活。为了方便和远在美国的女儿联络,他添置了一台电脑,并开始学着使用,没想到就是这台电脑带给了他一段最美的缘分。 吴介琴出生在一个电影世家,后来在中央美院雕塑艺术研究所从事专业艺术创作。此后他又出国访问教学十多年,直到1998年回国。回国后,吴介琴当起了英文老师,并开始搞起音乐创作。性格开朗乐观的他看起来只有六七十岁。 喜欢在网上聊天的吴介琴认识蒋晓辉10天后,吴介琴就忍不住到了成都,见到了蒋晓辉。“见到蒋晓辉的第一面就知道自己找到真爱了。”吴介琴说。见面三天后,两人就决定闪婚,“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独立看世界是我的原则。”吴介琴说,他不在乎别人说他这么大年纪了还“网恋”,因为网络不仅仅是属于年轻人的。 内心孤独吴介琴讲述恋爱经过。1998年与妻子离婚后,他一直单身,住在莲花池附近,也在养老院生活过,觉得很孤单。去年9月,在网上登“征婚启事”。“开始就是想找个志趣相投的聊天。”吴介琴说,由于和自己年纪相当的网友都不合适,所以他把目标锁定在四五十岁的女性。就这样,他遇到了蒋晓辉。 吴介琴给对方发信:“孤独一人已十来年,倍感孤寂,渴望遇到知音相伴余生。”蒋晓辉很快回信,他们开始了网恋。吴介琴懂音乐、美术,这也是蒋晓辉的爱好,两人越聊越投机。 “他声音很年轻,不像80岁。”蒋晓辉说,一周后,吴介琴给她打第一个电话,告诉她已买机票,准备来成都见面,10天后,吴介琴在成都见到蒋晓辉。 “他很浪漫。”蒋晓辉说,见到吴介琴的第一面就被他的年轻、乐观吸引。三天后,蒋晓辉带他见了亲友。 蒋晓辉的父亲85岁,母亲86岁。一开始父亲反对,觉得吴介琴年龄大。蒋晓辉记得当时母亲问她。“他对你好吗?”“他健康吗?”得到女儿肯定的回答后,母亲默许。 在成都住了10多天,吴介琴回到北京将“家”搬到成都。 网恋经历1998年,吴教授与前妻离婚,此后一直单身。从1998年开始,吴介琴为了方便和远在美国的女儿联络,开始爱上了上网。去年,他的一位学生帮忙在一个征婚网站上建立了个人主页,陆续有很多女士与他见面,不仅有国内的,还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的。在见蒋晓辉之前,吴介琴曾与四五个网友见面,不过都“见光死”,其中见过一位50多岁的北京女士,吴介琴感觉对方太没内涵,最终没再续聊。 去年9月,他在网上刊登了“征婚启事”,与好几个年纪相当的网友聊了之后都感觉不适合,后来便将网友锁定在四五十岁的“年轻”女性。就这样,他遇到了蒋晓辉。他给蒋晓辉发信说:“孤独一人已十来年,渴望遇到知音相伴余生”。蒋晓辉很快回信。吴介琴懂音乐、美术,这恰也是蒋晓辉的爱好,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就网恋起来。 网恋一周后,吴介琴给蒋晓辉打去第一个电话,告诉她自己买了机票,准备来成都见面。10天后,两人真的在成都相见,彼此感觉相当好。三天后,蒋晓辉就将这位与父母年纪差不多的男友介绍给了亲友。在成都住了10多天后,吴介琴回到北京,将家搬到了成都,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前日才举办婚礼。 吴教授与蒋晓辉如今在成都市的一环路租房住,而蒋晓辉的父亲今年85岁,母亲86岁,也居成都。当初二人的结合,也曾遭到蒋晓辉父母的反对,但后来父母问:“他对你好吗?他健康吗?”得到女儿肯定的回答后,父母默许。 事件评论中央美院81岁的教授吴介琴在网上与58岁“川妹子”认识10天,便奔赴成都,两人见面3天,决定闪婚。昨日,两人在北京一家度假村举行西式婚礼。教授称“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独立看世界是我的原则”。(10月27日《北京晨报》) 81岁的教授、58岁的“川妹子”、“网恋”、闪婚,这许多“元素”加在一起,够前卫的。但这件事情,属于隐秘情感的事情,强调年龄和身份,加上时髦的事物,把教授闪婚夸张了许多。事实上,即便是“老少恋”,人们也很少抱有偏颇和世俗观念进行评价了,这也说明,看待老年人婚姻,已经从“古典主义”,到了“现实主义”。 其实吴介琴晚年的婚姻,年龄不是问题,和身份无关。通过“网恋”进而闪婚,是吴介琴和“川妹子”感情生活和个人选择的自由。他们有缘分一见钟情,没什么不好接受的。对人类老年爱情生活,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是一种精神的和美感的珍贵物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而吴介琴晚年的婚姻,应该尊重并得到美好的祝福。 但闪婚就是闪婚,不能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事情,而是应该在乎的实际情况。真不在乎,甚至满不在乎,接受其论调观点,产生错觉,只能让人变得“疯狂”。毕竟闪婚是“速食面”,缺乏营养,并且与闪离如影随形。实际上很多闪婚都物事人非,“欲语泪先流”。而让闪婚闪着,闪婚欲速则不达,婚姻失败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而如今的年代,恐怕脆弱的也是婚姻。奥运开幕的8月8日在中国是个吉祥数字,好不好?可是,“赶场”登记结婚,两个月后离婚“爆棚”,其“闪电式”无疑让爱情成了梦幻的泡影。 教授闪婚,“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等于观点正确。而无论如何,老年闪婚和年轻人闪婚性质上是相同的。从多义的角度看,爱情是复杂的,既有社会本质,也有自然本质,或者就是出一种需求。而婚姻需要感情牢靠,需要理性参与,在爱情没有瓜熟蒂落的情况下,“应理智对待”闪婚,最好不要尝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