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加芳 |
释义 | 四川男人吴加芳因为在汶川大地震后背亡妻回家的举动,被网友称为“地震中最有情意的丈夫”。半年后,吴加芳再婚的消息引发广泛争论。2010年6月,吴加芳与第二任妻子签下离婚协议。 中文名:吴加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3年 职业:泥水匠、农民 主要成就:网友称其为“背妻男” 事件进展(2008年5月 四川绵竹 情义男 2008年11月18日 绵竹 领证再婚 2008年12月28日 深圳 集体婚礼 2010年6月13日 深圳 签离婚协议书) 事件进展2008年5月 四川绵竹 情义男汶川大地震后,一张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广为流传。照片 中的男主角、绵竹农民吴加芳被媒体广泛报道。吴加芳对亡妻的深情及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家喻户晓,吴加芳被网友评为“中国最有情义的丈夫”。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给吴加芳写信,其中包括时年45岁、在深圳打工的成都女士刘如蓉。 2008年11月18日 绵竹 领证再婚刘如蓉辗转联系上吴加芳。第一次通话, 他们谈了20多分钟。此后近一个月,两人几乎天天通话。刘如蓉说,并不是每个人跟吴加芳都能沟通,她觉得跟他谈话亲切,这种共同语言给他们后来见面 9天就“闪婚”打下基础。 2008年11月9日,刘如蓉去了绵竹,双方一见如故。2008年11月18日,他们在绵竹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 吴加芳再婚再次引发全国热议。有网友称心目中的偶像形象轰然坍塌,也有网友称生活要继续,吴加芳是灾区丧偶人恢复生活、重新站起来的一个侧影。 2008年12月28日 深圳 集体婚礼当天,深圳南山区妇联为来深建设者举行集体婚礼,吴加芳夫妇作为代表发言。吴 加芳说:“她因为我对妻子的情义而爱上我,而我也因为她对我和灾区人民的情义而爱上她……”刘如蓉表示:“他是个平淡的农民,是个有情义的男人,他的朴实打动了我。”他们和29对新人一道宣读誓词:“今天我们结为夫妻,将共同面对未来,无论疾病健康,无论贫穷富有……” 2010年6月13日 深圳 签离婚协议书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位郭姓男子在看到他背妻回家的报道后,给他写来一封信,表示愿意给他一些实在的帮助,引荐他到深圳做工。2009年8月,吴加芳绵竹老家的新房修建后,在妻子刘如蓉的坚持要求和牵线联系之下,吴加芳到深圳做工。深圳期间,两人见面时间并不多。加之性格不合、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争吵等细枝末节,极大地消磨了感情和精力,导致婚姻无以为继。 吴加芳的孤独和乡愁难以排解,他决定回家。2010年6月13日,吴加芳签下与刘如蓉的离婚协议书:因性格不合导致感情破裂,男方支付女方4万元协议离婚。这4万元,是当初吴加芳修新房时刘如蓉赞助的。 生活重建他们是因为一张照片走在一起的。在地震中,吴加芳坚持骑摩托车把亡妻背回家的感人之举被外电抓拍,从而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这张名为《给亡妻最后的尊严》的照片记录了地震中一个中国农民对爱的诠释。而柳如蓉因为被这张照片中吴加芳对前妻的情意所打动,找到了吴加芳,才有后面的闪婚因缘。 记者回忆第一个报道吴加芳再婚事件的记者简方洲回忆:“我参与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法治心愿2008’晚会的节目录制。当时住在‘影视之家’宾馆,央视记者告诉我,房间还要住进一个人,就是吴加芳。吴加芳向我透露了一个最新的消息:他在来北京前的三天结婚了,刚才就是和他的新婚妻子通电话。突然听到这个‘惊人’消息时,我感到非常地错愕和意外。” 重新安家当主持人撒贝宁问吴加芳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吴加芳回答说就是迟早地把房子先建起来,重新安个家。他说地震后这半年,自己每天在家都只有一个人,心情和感情上也一直很孤独。家里房子重建总共得花近十万,这对于他来说也是大数字。现在他都在外面打工,先帮别人建房子,因为最近工价贵,他一天可以挣到100元……生活需要很多的钱,吴加芳说他想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生活,家可以重建得更快些。 在这次大震中,有近十万人遇难及失踪,成千上万个家庭因此被毁。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就没有温暖,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就没了依靠,地震后的重建不仅仅是建物质形态上的房子,更重要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家庭。而在这点上刘如蓉深切理解吴加芳。 刘如蓉刘如蓉是一个十分低调的成都女人, 45岁的她曾经沧海。以前她应该是一个“能折腾”的人。她并非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曾在成都市城建局任职,1993年,她辞职下海,从事饮食生意,曾开过饭店、火锅城……不过之后不久,婚姻破裂,事业上又“三起三落”。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开心,所以出来看看。 10多年的单身生活,在深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个地方不能去想感情归宿这些事情,“深圳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要很了解对方根本不可能。”她说自己年轻时喜欢能拼的男人,喜欢能干而能闯世界的男人,显然吴加芳不符合她的理想要求。而现在在多年的磨难之后,她对男人的要求改变了。“我当时从电视中看到吴加芳的事,非常感动,觉得他是个重感情的男人。我有一种冲动,想与他取得联系。” “当时我单位的老板娘也很惊奇,就问我,你们能够一起生活么?会有感情么?”刘如蓉说,她的回答是:现在说有什么感情可能说不上,大家见面那么匆忙。她回家和吴加芳办证就花了三天时间奔忙,现在对所谓的幸福还没有什么感觉。但她跟老板娘说,“我现在不是年轻人了,不是要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想回老家有个安稳的家,下半辈子能好好过日子。”刘如蓉表示她只想选一个朴实的男人。 “其实,我和他见面后最担心的是生活习惯问题,但我发现,他比一般男人爱干净,他的棚子虽然简陋,但东西摆放规矩,在那种建筑工地环境下,他的桌子上几乎没有灰尘,我还观察到,他有随时随地整理家务的习惯。” “我感到非常幸福,同时也非常不安” 两人毕竟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农村,生活上不可避免地有差异,刘如蓉欣慰的是,他很能听得进去她的意见,只要她提出来他立即改正,而且还表示一直改到她满 意为止。“例如他吃饭喜欢口味重一些的,而我喜欢清淡的,他立即改口味来适应我。”朴实而不死板,这是刘如蓉对吴加芳的欣赏之处。 “他虽然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但他的头脑仍然灵活。我们能交流,能沟通。” 于是,“敢爱敢做”的刘如蓉为自己的人生做了决定。吴加芳回应说:“半年就结婚了,其实我也觉得良心上有些过不去,但是对于两个人的感情,我都是非常真的。有些人不了解实情,也不了解我的心情。” 在集体婚礼上,吴加芳作为新人代表发言,他很惶恐。他说,“我感到非常幸福,同时也非常不安。因为背着死去的妻子回家而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人认识了我。说实在的,我不觉得这个行为有什么了不起。感谢我现在的妻子刘如蓉。我一无所有,她还依然义无反顾地嫁给我。” 家是什么?刘如蓉表示再工作几年,回四川跟吴加芳好好过日子。吴加芳则表示,“现在先盖房子,等盖好了房子再说”。在这对朴素的人眼中,家就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日常生活。 外界声音感动情义男人背亡妻回家 “5.12“汶川大地震后,一名男子给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穿上她最喜欢的衣服,固定在自己的背上,用摩托车载妻子回家。行进间,感觉妻子的头稍稍有点歪,他停下摩托车,转过头去扶正妻子的头……这一幕无意间被记者定格下来,照片中的主人公,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农民吴加芳,被网民称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 吴加芳是一名泥水匠,1985年,22岁的他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时遇上了21岁的石华琼。石华琼是绵竹市汉旺镇农民,斯斯文文,戴一副近视眼镜,干活时也喜欢穿得漂漂亮亮。两人结婚23年来,石华琼从来没有嫌弃过吴家的贫穷与困苦,而吴加芳对妻子宠爱有加。石华琼平时爱漂亮,吴加芳总是竭尽所能地让她穿得好些,平时从来不让她干农活。 然而,“5.12”特大地震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2008年5月12日下午,石华琼到汉旺镇为手机充完话费后,在茶楼看人打牌。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地震来临,石华琼被埋在废墟中,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丈夫和儿子。2008年5月12日5月14日,吴加芳为妻子穿上了她最喜欢的一套红衣服,把妻子的遗体背在了背上,用绳子固定。石华琼双手环绕着吴加芳的腰,脸紧贴着他的背。“那天,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能哭,要让老三(石华琼的昵称)高高兴兴回家。”吴加芳发动摩托车,背着妻子刚走了一段路,发现妻子的头有点歪。他停下摩托,转身去扶正妻子的头。这时,两外国记者碰巧遇见他们,把这一幕用相机拍了下来。 这张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让世界感动,吴加芳被网民称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经过报道后,各路媒体纷至沓来,无数人为之动容。 质疑半年后闪婚一见钟情 到2008年11月,来自安徽、四川和广东等省市的16名女士通过情书,大胆向吴加芳表 达了爱意。这其中,包括在深圳工作的成都女人刘如蓉。 2008年10月16日上午,吴加芳第一次接到刘如蓉的电话。“她在电话中向我了解灾区的情况,对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关心。我们谈得来。”第一次通话大约有20分钟,吴加芳感觉对方非常体贴,这一点和石华琼很像。此后的一两个星期,两个人几乎天天通电话。 2008年11月9日,吴加芳先骑摩托再转公交早早地到了双流机场,迎接请假前来的刘如蓉。在机场他们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对方,这让他们觉得这就是所谓的缘分。 2008年11月18日,相处9天的吴加芳和刘如蓉在四川绵竹市民政局登记结婚。 2008年12月28日下午,吴加芳和刘如蓉在深圳参加了由南山区妇联主办的“鸳鸯和鸣”来深建设者集体婚礼。 吴加芳和刘如蓉的“闪电式”结合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我们当初看他背亡妻遗 体回家,非常敬佩他。可现在他这么快再婚,让我们觉得他当初对妻子的情义打了折扣。”但大多数网友们对他的再婚表示了祝福。吴加芳说,他永远不会忘记亡妻的好,也要对现在的妻子好。“我是一个男人,地震让我更加珍惜别人和自己的感情。” 关注闪婚后一年半离婚 “两人因为观念、性格的差异和生活上的琐事经常吵架,她一吵架就会提离婚,过后又会写信或发短信来道歉,反反复复的,实在让人伤脑筋。”吴加芳称,刘如蓉还在自己的亲戚面前和公共场合下不给他面子。“我们还有半辈子要生活,这样吵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反复思考一阵后,觉得离婚可能对我们双方都好一些。”2010年6月13日,吴加芳签下了与刘如蓉的离婚协议。 刘如蓉承认两人时常发生一些争吵,并且在争吵中提到离婚,但夫妻之间吵吵架是很正常的事。她表示,现在不想离婚,愿意和吴加芳一起回老家绵竹共同生活。根据协议的规定,吴加芳要在6月30日之前支付刘如蓉4万元,双方最终才能协议离婚。“我现在还没有办法找到这4万元,只有尽力向亲戚朋友借,能不能借到还是未知数。”吴加芳说。一方面是吴加芳为离婚而筹款,一方面是刘如蓉辞职放弃深圳的一切希望回家共同生活。他们的婚姻感情最终何去何从,也还是个未知数。 从“情义男”到“薄情汉”汶川大地震“背妻男”事件回顾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地震过去的第三天,英国最具影响 力的报刊之一《每日邮报》 在头版刊登了一张题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美籍华裔摄影师沈淇徕于2008年5月14日在四川省绵竹汉旺镇的地震灾区拍摄的,照片上一个叫做吴加芳的中年男子将妻子石琼华和自己绑在一起骑在一辆摩托车上。在地震中吴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难,当他从废墟里挖出已经丧生的妻子后,不忍将妻子的遗体就这样留在冰冷的废墟之上,于是他把妻子的遗体和自己绑在一起,准备骑摩托车带亡妻回家。《每日邮报》在刊登这张照片时说,这位中年男子在极大悲痛的折磨中,努力要给妻子死后的尊严,这是大毁灭后存在的人性象征。 照片刊登后,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一时间,这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吴加芳被网友评价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吴加芳背妻的画面被国内众多媒体称为“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 随着地震的创伤慢慢平复,吴加芳似乎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淡化了,但在2008年年底,吴加芳与相识仅仅九天的刘如蓉再婚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对于吴加芳的再婚有人表示了祝福,但有人却因此对他在地震中给予亡妻的那种情义表示了质疑。到2009年2月9日,成都电视台一档“真相三十分”的节目中,一期名为《吴加芳,你究竟是情义男,还是绝义人》的节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颠覆了吴加芳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情义男”的形象。 节目源起吴加芳的同乡在网上发的一个帖子,帖子上称吴加芳就是一个很平常甚至带有恶习的人,而且在当地的口碑很不好,因此,成都电视台到当地对此事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节目中,村民纷纷表示吴加芳背亡妻回家是被娘家人所逼,而除此以外,更是“揭发”了很多吴加芳以往的“恶行”,比如吴加芳与前妻感情其实不合,经常闹离婚。又有人指责他品行恶劣,不赡养父亲。节目中的吴加芳言语粗俗,让人感觉他与大众心目中那个“情义男”相去甚远,一些人在看过这期节目后甚至表示“他们被吴加芳欺骗了”,还有人开始以他的再婚做起了文章。 吴加芳从“情义男”到“薄情汉”,中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让人不禁有些迷惑。当然,在其中也有人提出成都电视台的“真相三十分”报道并不全面,缺乏真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吴加芳之前的形象已经受到了影响,这个“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被打了折扣,而吴加芳究竟是“情义男”还是“薄情汉”,估计已经没有几个人可以说得清楚了。 “背妻男”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吴加芳前后两个如此之大的形象反差,人们各有自己不同的反应,根据新浪的一项关于“你怎么看地震中背亡妻回家男子疑被人逼?”的调查显示,61.9%的人表示“很震惊。原来我还被这个真爱故事感动,现在觉得自己受骗了”。24.4%的人则表示“不相信。在地震这样的灾难面前,即使夫妻此前有矛盾也会不计前嫌。”还有13.7%的人表示说“无所谓”。 网名“四一”的知名博客作者宋石男在自己的评论《冰冷的背亡妻“真相报道”》中提到“所谓‘真相报道’,无非集中在‘吴加芳背亡妻是被妻族家人所逼’,‘吴加芳不赡养老父亲’,‘吴加芳已经再婚’等方面。然而,在我看来,这些“真相”压根儿就不构成对‘吴氏背亡妻事件 ’之价值判断的颠覆。首先,我相信在2008年5月14日,吴加芳那一瞬间的真情流露。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任何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妻子的人都可能做出来,将之上升到‘人性的光辉’,已经有拔高之嫌。其次,吴氏没有作道德楷模的义务,也没有维护情圣形象的义务,这一切都是看客强加给他的……‘背亡妻真相’这样的报道就不应该问世。吴加芳本不是公众人物,因为偶然的机会被卷入到事件中,从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他只是接受了记者的拍照,并不意味着就得接受记者来检查他的生活。” 而对于吴加芳背妻这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末,媒体也各有各的说法。 在新华网一篇名为《“背妻男”是假典型不是假新闻》的评论中,作者邓辉林写到,“据我所知,这张照片为外国媒体记者拍摄,拍摄者本人给出的图片说明仅仅描述了事实,在被外媒采用时添加了‘给了她最后的尊严’的说法。外国媒体对此事的记叙到此为止,而‘最有情有义的男人’的称号,以及‘嫁人就嫁吴加芳’的说法,是国内媒体跟进报道的直接或间接产物。换句话说,‘地震背妻男’的图片新闻是真实的,但国内少数媒体的后续报道及其培养的这一人物典型是虚假的……当照片和简短的文字叙述引起媒体受众的强烈反响后,国内一些媒体采取了层层拔高的培育典型的做法……当吴加芳们被按照预定目的进行采访时,他们的回答在无形中也受到引导。如果典型们的回答偏离了预定目的,则可能会受到删节、重新提问以得出正确答案等不符合事实本来面貌的处理。如果媒体计划培养的典型一直不能与媒体配合,答非所问,不按套路来,那么这个典型就要夭折了……树立典型的初衷不一定卑鄙,反而可能良好……但当树立典型已经走到违背事实真实性的地步,那这样的典型再美也是恶之花。当少数媒体试图将吴加芳塑造成中国有情有义男人的代表时,才有了失却深入调查、层层渲染拔高的采访报道。” 《南方日报》的评论《“情义男”与“不孝子”,原本对立统一》一文中提到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吴家20多年的是非恩怨,自然不是我们旁观者通过他人的报道就能裁判的。但我们可以作出裁判的是,按照传统文化的观点,吴加芳不赡养老父,属于不孝,而不孝,在从前属于大逆不道,在今天也是有悖人伦的价值观。吴加芳对父亲表现得如此决绝,在不少人看来也许颇感意外,因为‘情义’与‘不孝’南辕北辙,二者之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哪怕一点点交叉的成分。然而,从‘情义男’到‘不孝子’,是‘发现者’通过他们的工具让我们看到的吴加芳,在他自己,这个顺序正相反,是从‘不孝子’到‘情义男’,或者二者在他身上从来都是对立统一体,20多年来须臾没有分离。所以,吴加芳至今仍然敢拍胸脯说自己是真实的,的确如此,融‘情义男’与‘不孝子’于一身,正是一个完整的吴加芳。” “背妻男”事件的启示背妻男吴加芳从之前的“情义男”到“真相”被揭露以后成为“薄情汉”,自始至终可以发现,无论吴加芳是被树立为“有情有义”的好男人,还是被贬为“不孝”的无情人,其间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认识吴加芳是通过媒体,而“了解”吴加芳同样是通过媒体,媒体在这次地震的新闻报道中,树立了很多典型,比如说吴加芳,又比如说小林浩,还有“可乐男孩”、“敬礼娃娃”,每一个都足以“感动中国”。这些原本普通的人本来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但在地震那样特殊的时期,他们无意中进入了媒体的视线,随着地震灾区被人们迅速关注,这些地震中的新闻人物也同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这些普通人在被塑造成典型的过程中,为了树立人物形象,达到媒体宣传某种观点的目的,一个普通的人瞬间会被放大,人物身上的一切闪光点也被深层挖掘,而且容易以点概面,让普通大众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而在挖掘人物本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与原先所塑造形象不符的东西,则同样也会被迅速放大,人们又开始怀疑之前所闻所见的真实性,人物的形象又迅速被打到另一个极端,而一些相关的负面报道也如同之前的正面宣传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据有的网友曝光,在最初宣传吴加芳时,各路媒体都 是一些正面报道、溢美之词,而有一些了解吴加芳的人曾经站出来说吴加芳其实并不像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更不像网友们称赞的那样是“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他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也有缺点,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但因为这样的说法与当时宣传吴加芳时所要体现的主题不一致,就被媒体迅速删除,或是被媒体的宣传攻势所淹没了,但到了今天,吴加芳的“恶习”被揭露以后,那些曾经被掩盖的“真相”又被媒体纷纷拿出来炒作。 作为普通的受众来说,我们需要具有典型的人物,特别像地震那样特殊的时期,好的典型可以给我们树立起更多的信心,但是对于典型人物的树立,则需要客观理智,同时更需要度的把握。 从媒体来看,对于典型形象的新闻报道,如同其它报道一样首先需要的就是客观,需要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新闻首要的要求就是真实,这也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对于典型形象的报道,不能说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些典型确实是从真实的客观世界中发掘出来的,但是在对人物塑造和提升为典型的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新闻真实并不意味着将所见所闻报道出来就可以称之为真实,只有完全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才可以说是真正的真实,除了对人物事件的描述,媒体所发表评论的客观性,同样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事件本身的认知。从吴加芳的事例中不难发现,吴加芳被评价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以及之后戴上了种种的光环,媒体都需要负很重要的责任。吴加芳背妻的照片最早出现在国外媒体上时,只是给图片配上了简短的说明,并没有加任何媒体或个人的主观评价,但是在国内媒体将照片转载时,却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加上了一些评价,从而引导受众从接触到照片的第一时间就对吴加芳有了一个基本印象,之后随着媒体的大肆宣扬,以及网络上网友们的议论,吴加芳的形象被不断的放大,最后甚至被塑造成了“情义”的代名词。 在真实的同时,如何把握宣传的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内的媒体善于而且乐于树立典型,但典型往往被过分的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就渐渐脱离了形象本身的原貌,而脱离了实际的形象就像丧失了根基的树木,又何以能够立得稳。其实典型报道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修饰,如果是一个真的具备宣传价值的人物形象,只需要用最平实的话语进行描述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往往是因为这样朴实的语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也会让人感觉更加真实。 赫尔曼·赫西说:“任何事情一经大声说出就多少有点走样了。”典型报道也同样,如果被不负责任的刻意拔高,不管本意如何,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也多少会有些失实。 对于典型性新闻,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认清典型性新闻的本质,典型性新闻的初衷就是要借助一个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人或事来警醒大众或是倡导一种态度,人无完人,“圣人”也不可能无过,被树立为典型人物的普通人同样如此,因此,只需要将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传递给大众,同样大众也只需要接受这部分信息就足够了,就如同背妻男吴加芳,我们为他在地震中的一个举动所感动,这就是媒体想要宣扬,同时也是我们所要接受的信息,至于他究竟是不是“言行恶劣”,是个不赡养父亲的“不孝子”已经与大众所需要了解的无关,无论生活中的他如何都不影响他背妻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感动,而对于之后那些挖掘事件以外的信息,挖掘人物背后的所谓“真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就更不需要媒体来为我们“揭秘”,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炒作来提高,我们所要记住的仅仅只是背着亡妻回家的吴加芳而已,记住那时的吴加芳给予我们的感动就已足够。 汶川地震博物馆征集吴加芳的摩托车征集吴加芳的摩托车时,博物馆人员称“费了不少力气”———第一次与吴取得联系后,吴开价2000元,可去取摩托车时吴又变卦了。于是,博物馆提出买一辆新的互换,吴折腾了几次,看中了一辆8000多元的摩托车,可要去买车时吴又变卦了,他要求只要现金,博物馆只好照办,付了8000元。成交后博物馆得知,吴的摩托车是他花700元买的二手货,“几次折腾,他有点不讲信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