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冠芸 |
释义 | 吴冠芸,生物化学家,医学教育家,突出的贡献是在中国首先建立起一系列遗传病的基因诊断的新技术方法并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她也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医药疗效原理开拓者之一。198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任命为WHO遗传病(地中海贫血)社区控制合作中心主任。她勤于育人,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人才。 中文名:吴冠芸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24年7月27日 职业:生物学家 代表作品:《医学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集》 《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 吴冠芸简介吴冠芸,1924年7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她的父亲去世3个月后,她举家避难于上海,就读于上海南屏女中。 1943年,在当时“科学救国”的思想影响下,她进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她很快加入了共产党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地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各项学生运动,是一个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1946年冬大学毕业,留任化学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她分配至上海华东师大任教(讲师)。1953年因工作需要,她由教授有机化学改为教授生物化学,由此她步入了生物化学的领域。在沈昭文教授的帮助下,她两次进入生物化学研究所学习,并参加了有很高评价的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从而得到了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等教授指导的机会。生化所老一辈的研究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和热心教授下一代人深深地教育和培养了她,并成为她在以后工作中的学习榜样。 1956年吴冠芸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她正式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现在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前身)生物化学系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深感核酸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组织了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在实验医学研究所成立了核酸研究组,由梁植权教授领导,开展核酸研究工作。吴冠芸于1961年调入实验医学研究所后,加入了这支研究队伍,负责一个小组的工作。经过核酸研究组全体同志的四年努力,研究工作有了很好的开端,做出了成绩。这项工作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在“核酸100年”的综述中提到了实验医学研究所的核酸研究进展,对其中一些工作的评价较好,1978年该项工作获得了卫生部的嘉奖。 20世纪60年代开始她相继参加了农村社教运动和四川三线建设。十年动乱导致研究工作全部停止,研究组的成员四处分散,吴冠芸被送到江西永修卫生部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锻炼。在四清、三线、五七干校5~6年的时间里,从事盖房子、养猪等她从未做过的体力劳动。 1971年,她和基础医学研究所在江西五七干校的同志一起回到已迁往四川简阳的研究所工作。1978年她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推荐参加应美国肿瘤学会的邀请、由中华医学会组织的肿瘤代表团赴美访问。这是十年动乱后,中美恢复学术交流后的第二个医学代表团。 1978年8月基础医学研究所迁返北京,研究条件有了改善,她和组内的同志们都已在四川八年的工作中成长,组里又增添了新的力量,这些都为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工作迅速展开。 吴冠芸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遗传病的产前基因诊断和中草药抗癌疗效原理的研究。 学术成就中国遗传病研究和防治工作 吴冠芸积极思考和寻找中国核酸研究的方向、目标、任务和发展途径。核酸是基因的载体,而基因与人体健康及疾病密切相关。当时,中国华南流行着一种常见的、高发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地中海贫血。这种遗传病临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不等,尚无根治的办法,这种遗传病的病因都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珠蛋白的基因的各种突变(多达100多种突变形式)。吴冠芸决定从开展地中海贫血产前基因诊断入手,指导控制重型患儿出生,为地中海贫血的防治贡献力量。 珠蛋白有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两大类,这两类基因的突变分别引起α和β地中海贫血这两大类疾病。因此吴冠芸所领导的小组率先于1980年和南方6个单位协作开始了α-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析及早期产前诊断的研究。她多方利用国内外信息和合作渠道,进行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她的实验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因分析方法,完成了中国桂、粤、川三省54例HbH病(一种较严重和基础组织最复杂的α-地贫)人的α-珠蛋白基因型,首次提供了中国α-地中海贫血基因组织的特点和基本情况,并发现一例新的基因型。1981年年初,她和广西医学院合作建立了孕早期抽取胎儿绒毛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30例α-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为中国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开辟了道路。此后,她相继进行了β-地中海贫血、甲型血友病、Duchenne型及Ba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脆性X综合征等遗传病的基因研究和产前诊断。 开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草药疗效原理的新领域 靛玉红是从中成药当归芦荟丸分离得到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成分。20世纪70年代末,吴冠芸领导的小组研究了靛玉红对细胞、整体以及体外DNA合成系统各个步骤的影响,证明它的抗癌作用主要是与DNA聚合酶及模板DNA形成复合体抑制DNA的合成。药物同时结合DNA聚合酶与DNA 的情况在抗癌药物中很少见到。这一结果以后为重庆药研所用碘化靛玉红进一步证实。吴冠芸等的工作不但阐明了靛玉红抗癌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抗癌机制的研究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与此同时,吴冠芸小组等还进行了抗癌药物三尖杉酯碱疗效原理研究,证明了该药是抑制蛋白质合成,其作用环节在第一个肽键形成之前,并得到了抑制第一个肽键形成的新证据。以上工作在中国药物(特别是中草药)作用原理研究中独树一帜,开辟了新的领域。 公益事业吴冠芸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捐助项目中最年长的捐助人。从2003年开始,她靠退休金,给新长城项目持续捐赠了近10万元人民币,用于帮助贫困学生。 一生的意愿: 1、她十二、三岁时亲眼目睹日本人对中国的老百姓的烧杀,她立志要自己努力工作,为国家的富强出力; 2、这么大的国家要富强,人才是基础。国家需要许多人才,自己要为培养人才出力; 3、在艰苦环境中长成的苗子能耐风霜,经雪雨。遇有困难中求学的才子,要伸手拉他一把。从2003年开始,吴冠芸老人靠退休金,给新长城持续捐赠了近10万元人民币。她通过各种方式找到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从最开始的宏志班到现在的新长城项目,从2003年捐助2个学生开始,到2004年3个学生,2005年5个学生,2006年10个学生,2007年、2008年每年12个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贡献着力量。 捐赠源泉吴冠芸辛酸的童年:年幼丧父,跟随哥哥长大。经历了日本人烧杀抢虏的抗日战争时代……“我当时就想,中国人为什么要受欺负?国家需要人才,我愿意为国家富强付出一辈子……” 大学生的成长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算应了圆了她这一生的承诺。多年来,吴冠芸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2003年,她亲自去了宏志中学,通过宏志班了解当时中国教育扶贫的情况,随即资助了宏志班1名中学生,时隔不久,她在电视节目中了解到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的一些情况,于是,她当下就决定资助3名特困大学生。三年来,老人已经资助了12名特困大学生,累计资助善款6万多元。 经典语录“国家需要人才,我愿意为国家富强付出一辈子!” “本来就没图什么回报,我就是希望他们能成绩好,品德好,能为国家尽点力,将来把工作做好。” “只要我活着,资助就不会停止。我要是不在了,他(吴冠云的丈夫陆如山)还会坚持下去。他身体比我好。资助这件事总要有人做下去。将来还有我的几个孩子。” 作品部分著作和论文 (1)《医学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集》(三)方福德 杨善蓉 沈岩主编 本文集共收集了吴冠芸教授的简介,自选论文8篇,100余篇研究论文的目录,以及 他的同事及学生撰写的论文和文章30余篇,从中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吴冠芸教授的重 要学术成就和严谨的学风。 (2)《基因克隆的策略》沈岩 吴冠芸 著 (3)《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吴冠芸,方福德主编 (4)《基因诊断》吴冠芸 王申五主编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数据手册》吴冠芸编 重点事件在科学研究上,她的突出贡献是:在中国首先建立起一系列常见的和严重的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新方法、新技术,并将之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翻开了中国遗传病研究和防治工作的新篇章,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带来福音,因而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部级嘉奖,并受任为世界卫生组织遗传病社区防治合作中心主任。吴冠芸也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医药疗效原理的开拓者之一,多有建树。 从2003年开始,她靠退休金,给新长城项目持续捐赠了近10万元人民币,用于帮助贫困学生。 评价吴冠芸,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教授,第一位开创产前基因诊断的老科学家,同时也是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捐助项目中最年长的捐助人。吴冠芸曾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多年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培养人才方面,她甘为人梯,勤于育人。吴冠芸教授不愧为“知识先锋,道德楷模”工作期间是一位活跃在医学科学前沿的科学家、教育家。携手白头爱相随,寸寸丹心报国家。 吴冠芸是一个十分热情的人,她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工作。她始终不渝地以满腔热情,毕生辛勤耕耘在科教战线上。她多次被各个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1982年她在生化系勇挑重担,身兼业务、行政等数职。她对科研工作要求严格,刻苦努力;在行政和党务工作中都能以身作则,敢抓敢管。因此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被评为医科院和基础所优秀党员。 她热爱教育工作,有组织能力,在她担任华东师大有机化学教研组主任后不久,由于她能团结全组同志共同努力,使原较落后的有机化学教研组一跃而为先进组。她从事教学工作中,坚持每次都认真备课,增加新内容,修改讲稿,因此效果甚好,深受学生欢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