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哥窟
释义
1 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庙宇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

基本资料

吴哥窟(Angkor Wat/ Angkor Vat

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Ⅲ)(Ⅳ)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气候

地处低纬度地区,属热带气候,11月至4月是柬埔寨的冬季,吹较干凉的东北季风,平均气温为25℃~32℃,是最佳旅游季节。5月至10月是夏季,因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气温徘徊在33℃左右,加上雨量充沛,相对温度高达90%。11月至次年3月是柬埔寨的旱季,天天丽日蓝天,气温凉爽。5—9月是雨季,酷热潮湿不宜。

现代评价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与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千佛坛一起,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

历史

基本简介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禄厄”。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ngkor Wat”即“寺庙都城”。元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学者推测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

1、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2、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史书记载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 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被欧洲人发现

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

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可以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

修复工程

1907年,暹罗将暹粒、马德望等省份归还柬埔寨。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为期数十年的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吴哥窟的190米宽的护城河,如一道屏 障,阻挡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窟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缝隙,逐渐将缝隙扩大,最后将红壤砖推落,使建筑物坍塌。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清除杂草、树林、积土、白蚁,稳定地基,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物,然后运用考古学家在希腊雅典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古迹重建工作中发展起来的分析重建术,运用在吴哥古迹的重建上。清理吴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开始用分析重建术复原吴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用遗址的原来材料,按原来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复原遗址,只有在原物无存的情况下才允许适当使用代替物。这项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停顿,于1990年代重新展开。吴哥寺在十四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纪时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为国教。十五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之后,因暹罗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吴哥寺变为上座部佛寺。此后吴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续至今。

地理与交通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约5.5公里,即北纬13°24′45″,东经103°52′0″。

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代号:REP)有航班直达曼谷、新加坡、吉隆坡、胡志明市、台北、广州、成都等各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边,然后由陆路搭长途汽车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离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迹。在吴哥窟北2公里是吴哥王朝的最后国都大吴哥(Angkor Thom);巴云寺、空中宫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吴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东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胶寺等古迹。自由人到吴哥窟旅游,Tuk Tuk和摩托是柬埔寨最常见的短途交通工具。所谓Tuk Tuk,就是摩托三轮车。单人做摩托车最快速,但如果带行李,或者多人出行,坐Tuk Tuk更佳。Tuk Tuk车速度大约与普通小轿车差不多。

布局

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乘坐热气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那里的台阶陡峭,需要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这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许多艰辛。只有一条建了扶手,因为在殖民时期有一位官员的夫人就是从这个楼梯摔下去世。

外廓

吴哥窟的护城河呈长方形如口字,东西方向长1500米,南北方向长1350米,全长5700米;河面宽190米。护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围栏围绕。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吴哥窟西门、东门;东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长200米,宽12米,上铺砂岩版,古时西堤是裹金的。护城河内岸留开一道30米宽的空地,围绕吴哥寺的红土石长方围墙。围墙东西方向长1025米,南北方向阔802米,高4.5米。围墙正面中段是230米长的柱廊,中间树立三座塔门。正中的一座塔门,是吴哥窟的山门,它和左右两塔门有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画廊外侧(西侧)石柱顶部的天花板,装饰着莲花和玫瑰花图案。各塔门都有纵通道、横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纵通道以出入寺院,横通道以游览画廊。此三座塔门的纵通道特别宽阔,可容大象通过,又名象门。三座塔门的顶部塔冠,虽已残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两座高些,仍然像一个山字形,多少保留着原来比例,和吴哥窟顶层正面看的三座宝塔相呼应。围墙的其他三面的塔门,较小和简单,而且只有小径可通,很少人去。南塔门之下供奉一尊毗湿奴雕像。苏耶跋摩二世在位时,这尊毗湿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吴哥寺顶层神庵内,在吴哥寺改宗佛教后,由顶层神庵请来此地守护。画廊内侧(东侧)是石壁,间以葫芦棂窗。画廊壁朝西的一面饰以舞女浮雕;画廊壁朝东的一面,装饰着跳舞或骑兽武士和飞天女神。

门南的一尊飞天女神浮雕,是寺庙内独一无二露齿微笑的飞天女神。由围墙包围的寺庙大广场,占地面积82公顷。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庙,这一片广场是古代城市和王宫的遗址,王宫遗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宫都荡然无存,满地被森林覆盖,只遗留下一些街道的轮廓。

由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的大路,宽9.5米,长约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铺砌;石路左右两边排列著七头眼镜蛇保护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为藏经阁的建筑物,其每个基点上都有出入口。往东,路北,在藏经阁和寺庙之间,有一片荷塘,绽放各色荷花;路南对称位置的水塘,则是清水一泓。路段尽头是一条通吴哥寺庙山门的十字阳台,称为王台。王台左右有狮子守护。水塘和王台都是后人添加的。

中心建筑

简介

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 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 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

第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许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回廊长方形,南北方向长190米,东西方向长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门。塔门和廊门有内、外二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寺庙外院。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着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宫女,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

传说故事

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普拉纳斯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毗湿奴搅乳海: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充绳索搅动乳海。接着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16世纪后人所加。北画廊显示毗湿奴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一般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布局介绍

进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名为“千佛阁”的田字阁,四周环绕回廊。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现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窥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主廊顶呈蛋尖拱形,以陶瓦盖顶。左右偏廊,宽约2.5米,高约3米;游廊总宽度约8米。几世纪来,朝拜者曾在阁内留下许多佛像,不过大部分佛像现在已被挪走。阁内还有不少颂扬朝拜者善行的铭文,多数是高棉语,一些是缅甸语。田字画阁之外的院子,乃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经阁。田字阁的北廊、中廊和廊各有石阶廊西通寺庙的第二层围囿。

第二层台基又高出第一层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回廊,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偏廊,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东南北各一,西边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二石阶,下通第一围囿内院,内通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第一围囿的田字阁。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添加的。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艰辛。台阶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画廊,60米见方,上立五座宝塔,四隅各一塔门,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个角塔高大;五座宝塔,排成五点梅花式。每塔内设神龛。主塔的神龛,最初四通,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各塔门之间,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相连。田字画廊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两部分,主廊靠外的墙壁分布著竖葫芦棂窗,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则分布长方形无栏窗。主廊的内侧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顶,偏廊内侧排列立柱,半拱顶高三米。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顶,二半拱顶,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顶和半拱顶上铺陶瓦。画廊顶部的天花板刻狮头蛇像,画廊和神龛入口有布满雕饰的门楣和三角墙。回廊东南西北四边的正中各有廊门,每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隅的塔门,各有二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建筑艺术

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著,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台基结构,源自希腊,传入印度,从印度传入真腊后,演变成为吴哥窟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滥之灾,时至今日许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吴哥许多古迹都台基。十世纪初的巴肯寺有五层台基,十世纪中叶的空中宫殿有四层台基。吴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后来台基发展成为吴哥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层建筑,如吴哥窟第二三层的内院小藏经阁,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纪中叶吴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宝塔更成为印度神话中须弥山的象征。须弥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宫殿虽有多重台基,但毕竟只有一座中心宝塔,还未能完全代表须弥山。吴哥窟顶层有五座宝塔,则完全地象征须弥山的五峰。吴哥窟的台基,也从早期平整的简单台基,演化为富有艺术性的须弥座形式,上下宽,中间略窄,构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装饰,雄健而简洁。台基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层台基也是常见的建筑形式。吴哥窟台基和中国古典台基最大的差异,在于台基周边的建筑物;中式台基周边常围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栏,吴哥窟的台基的周边则围绕着4-5米高的石柱回环画廊。吴哥窟的多层台基比同层数的中式台基高出几倍。

回廊是吴哥窟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吴哥窟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双重屋檐的廊顶。这三个元素除去明显的实用功能之外,对于美感的贡献,三者缺一不可。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为吴哥窟的总体外观,添加横向空间的节奏感。画廊的重檐,为吴哥窟的外观添加纵向节奏感。回廊首先出现于空中宫殿的顶层台基,而在吴哥窟发展到颠峰,三层台基各有回廊,如同乐曲旋律的重复,步步高,步步增强,最终归结到主体中心宝塔。

吴哥窟的长廊多种多样,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长廊或是一边两排石柱,或两边各两排石柱,没有一边一排或两边各一排的格式。因为吴哥窟的长廊的拱顶较高,顶拱结构,不是由径向楔形砖镶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两段墙壁上方的石砖逐级水平内错,最终在中线合拢,再放上盖顶石而成的叠涩拱。这类叠涩拱顶跨度较小,如果只有单排石柱,单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顶,难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筑偏廊,增加半个拱顶,加宽拱顶的总宽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边的两排石柱,一排支撑主拱顶,一排支撑偏廊拱顶。吴哥窟凡有双柱的长廊必有单边偏廊,只有一边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长廊,即每边各两排石柱,则两边各有偏廊;从任何一边看去都是重檐。长廊有两排石柱的一边是敞开的,另一边是石墙壁。吴哥窟长廊的墙壁,有的是整片雕墙,中间不留窗子,有的开着明窗,可以外望,有的开着装饰性的直葫芦棂假窗;明窗之间或假窗之间的墙壁,装饰著头戴金冠,足带金镯的女神的浮雕。回廊的出入通道,相当考究,有两种形式:有塔的塔门和没有塔的廊门。廊门像个亭子间,在与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两三进,每进的亭子有拱顶,有二三对方柱,每进的顶上有雕刻精细的门楣和三角墙。长廊的布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游廊三种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回廊组成田字廊。从外郭到顶层的长廊形式如下:

外郭围墙:直葫芦棂虚窗双柱重檐长廊。 基层围囿:雕屏双柱重檐回廊, 中层围囿:直葫芦棂虚窗单檐回廊, 顶层围囿:明窗双柱重檐回廊, 顶层、中层田字阁:四柱十字重檐游廊。 吴哥窟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空间,用长长的大道显示空间深度感,用回廊的横展,构造出建筑物的宽阔感,用不同层面回廊的透视重叠,构造出建筑物的高峻感;吴哥窟虽无大型的中心建筑,但其外观可以媲美于一座庞大的中心建筑。

吴哥窟的上圆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层实心,叠涩拱顶,下层和长廊有机地结合成为塔门,塔内设立神盦。圆形宝塔的轮廓,呈抛物线形,围着八九层美观的莲花檐。吴哥的石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9世纪初,吴哥的塔是一座座独立的密檐式塔,10世纪出现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东梅奔(951年)的双子塔,而空中宫殿的中心塔则矗立在有回廊的祭坛之上,11世纪初的茶胶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刚宝座塔,有五座宝塔在三阶宝座之上。塔布茏寺(1191年)的宝塔和长廊结合成为塔门长廊,这里可见吴哥窟外郭长廊原型。吴哥窟之所以被称为高棉建筑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正因为它有机地融合了前期建筑艺术中的宝塔、长廊、回廊、祭坛等要素:宝塔和回廊融合成为塔门回廊,塔门回廊又和祭坛融合为一体,堆栈成为有多层塔门回廊的祭坛。

浮雕艺术

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台基上的圆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却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1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东壁的搅乳海图,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均描绘神话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且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从里边向外望,赫然发现,墙上有许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据说是象征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术来说,竟然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真可说是鬼斧神工之作。 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丽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为是东方的蒙娜丽莎,相传是由浪花所变成的。宏伟的吴哥窟正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而整个鲜活了起来。

除了墙外的仙女引人侧目,走在神庙里,处处可见精美细腻的刻画,有时是在柱子上,有时是在墙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两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难发现。就连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栅栏,当阳光透过窗子洒入长廊,更融合出一种人文与自然交错的美感。

建筑特点

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寺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建材

吴哥窟基本上是垒石建筑。古时真腊只有祭祀建筑用石建造,王宫则是木结构,镶嵌金窗,宫殿顶部覆以铅瓦和土瓦。民居则是覆盖茅草的竹编的房屋;宫殿和民居现已无存。吴哥窟的是垒方式主要是长方石块层层堆垒,偶有工字形咬合,绝大多数场合不用粘合剂。吴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游廊顶铺有时设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筑师在12世纪已比以前更加熟练而自信地运用砂岩代替砖或红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吴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砖,红土则用于外墙和隐闭的结构。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粉红色的砂岩,质地坚硬,另一种是灰色砂岩,质地柔软,容易风化剥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这种灰砂岩的表面难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轮廓容易因岁月而模糊不清。吴哥窟的砂岩砖以灰砂岩砖为主。在离吴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采石场地遗迹,古时依靠水运,人力和大象运送到吴哥窟工地。吴哥窟建筑物的石块上,常见有直径为几厘米的圆孔,可能是古时建筑工人搭棚架运送砂岩石块用的,完工后这些圆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闭。

吴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种建材是红土石。红土石是岩石经过热带炎热气候长时间风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流失,残留不溶于水的氧化铁和石英等矿物质而形成的多孔红棕色岩石。中南半岛的地表含丰富的红土石,容易从地层中开采。开采出来的红土石可切割成砖状,置空气中逐渐硬化。在吴哥窟中,红土石常用作台基的护墙,或用于铺地、造堤和围墙。

黏土烧制的粉红色长方砖大小不等,多用来铺路,造墙。古真腊用瓦按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宫用锡瓦和琉璃瓦,庙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寝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吴哥窟是寺庙,长廊顶部铺土瓦。

吴哥窟的保护工作

199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同时也将它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又号召世界各国为保护吴哥古迹出力,鼓励柬埔寨政府保护现场。自1993年开始,世界各国对吴哥窟的保护工作重新展开。德国飞天女保护工程(gacp)正致力于保护吴哥窟的飞天女和其他浮雕装饰免遭损坏。该组织的调查发现,约有20%的神像条件极差,主要是因为岩石的自然侵蚀和风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护不当。修理工作还包括修理结构倒塌、防止进一步倒塌等其他项目;例如自2002年以来,上层围廊的西外墙,一直用棚架支撑。与此同时,2005年日本的维修队完成了周边廊内北藏经阁的恢复工作。

1993年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一年,吴哥窟只有寥寥无几七千多名游客,时至今日吴哥窟已成为旅游胜地,参观人数数字虽未曾公布,但根据柬埔寨旅游局资料,2004年柬埔寨全国迎来超过100万人次的国外游客,其中57%计划到吴哥寺里参观。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涂鸦之外,游客的涌入造成的损害较小。寺内的大型浮雕业已用绳栏保护,而地面则加盖木板保护。虽然大部分维修保养工作是由外国政府赞助的队伍进行,而不是由柬埔寨当局进行,但旅游业还是为维修工作提供一些额外资金,全吴哥境的门票收入中,约有28%用于吴哥寺。

经过世界各国古迹维修专家们,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迹维修队的十年努力,将原是一片废墟的周萨神庙修复完毕,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2004年7月4日决定,将吴哥古迹从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除名。吴哥古迹包括吴哥窟的维修工程仍然继续。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吴哥窟是东南亚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占地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包括林地,吴哥窟遗址公园。这个公园有从九世纪到十五世纪高棉王国各个首都的辉煌遗迹,包括著名的吴哥Wat寺庙,在吴哥Thom,Bayon寺庙里有无数雕塑饰品。

景点旅游

简介

景点门票:分为1天、3天及7天三种票价,1天20美元/人,三天40美元/人和7天60美元/人,可参观古迹林中的主要建筑有巴戎寺(Bayon),巴方寺(Baphuon),斗象坛(TerraceofElephants),癞王坛(TerraceoftheLeperKing),巴肯山神庙(PhnomBakheng),塔寇寺(TaProhm),塔布茏寺(TaProhm),圣剑寺(PreahKhan),圣龙蟠水池(PreahNeakPean),塔逊(TaSom),罗洛古寺群(ROLUOSGROUP),女王宫(BanteaySrei),高布思滨(KbalSpean)、十二生肖塔等各类寺庙。

开放时间大约5:00-19:00

详细

最佳旅游时间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和6月到10月之间分别是干季和雨季,使吴哥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尽量避免在3月到5月之间的热季旅游。出游小贴示:到吴哥窟旅游时,尽量避免在正午参观,最好带一些防晒物品,如帽子、阳伞和防晒油等。为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进入吴哥寺庙不要穿暴露服装,尽量穿长衣长裤。

吴哥窟之谜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

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此后,吴哥王朝的历代国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

按说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不过经专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因为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这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但却无法使—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

旅游注意事项

1、门票:吴哥的门票分三种:一天20美元,三天40美元,七天60美元。下午5点开始卖第二天的门票,买了票就可以进去参观了(一般的选择是到巴肯山看日落),不过5:30就不会再放游人上山,一个人下山才能放一个人上山,排队的人很多,最好4:30就过去排队上山看日落。

吴哥门票现在已经不需要自己带照片去办理,全部当场由摄像头拍摄照片制成,而且也都已经换成打印的纸质票了,三天或七天票要注意妥善保存。门票制作好发给你之前,售票员会用英语宣读有关的规则。景区内随时会有管理人员查票,一旦发现无票者,要罚80美元。

2、安全:吴哥的许多建筑都很高,而且楼梯又陡又窄又滑(有很多沙子),要注意安全,别逞强,一双合脚的防滑的鞋是必要的。

3、防暑:吴哥中午十分炎热,最好在阴凉的神庙里或回旅馆休息,如果要争取时间,可以游览一些丛林里的景点,就好象是Ta Prohm,Preah Khan,Ta Som等,当然,要带足够的水和食物。

4、防蚊虫叮咬:当地的蚊子及其它的热带昆虫很多,在BOOTS的药店里可以买到防蚊的乳液,虽然价钱有些贵,但是确实有用。听说有的游客被蚊子咬了后染上了疟疾。我们是在曼谷转机时在曼谷机场4层BOOTS的免税店里买的。暹粒市区的U CARE(类似屈臣氏)和LUCKY SUPERMARKET都有此类产品卖。

5、导游:如果包车,司机一般都经验丰富,可以兼做导游,讲述每个神殿庙宇的特色和历史,还可带你去一些有特色的拍摄点。如果请专业汉语导游,20-25美元/天,也可以议价。不过导游的行程和时间都有严格安排(上午07:30-12:00,下午14:30-18:30)。

6、书籍:介绍吴哥的旅游指南很多,Lonely Planet对安排行程很有帮助,中文书籍是卡门写的《五月盛放柬埔寨》,但毕竟是几年前出版的,很多情况已经有变化。在吴哥的市场上可以买到很便宜的盗版或二手Lonely Planet,还有很多精美的图书,大概4-6美元一本。

7、在吴哥会遇到很多孩子乞讨,出发前可以准备一些文具、小食品(如糖果)或从星级酒店带出不用的一次性洗具用品送给他们。

8、进入寺庙等地,不可穿拖鞋、短裤短裙、无袖上衣等,鞋应以轻便合脚、适宜行走为主,不宜穿新买的鞋、高跟鞋。

牛皮画

国际友谊博物馆馆藏文物。1966年5月,柬埔寨暹粒省省长赠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牛皮画《吴哥寺》纵34.7厘米,横68.8厘米。

吴哥寺是柬埔寨的印度教毗湿奴神庙,又称吴哥窟,建于12世纪初。后为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的陵墓。15世纪上半叶,随吴哥都城废弃而荒芜,19世纪中叶重新修整,成为世界著名古迹。该寺全部用砂岩重叠砌成,占地约2平方公里,四周有城壕环绕。神庙围有依次增高的3层回廊,各回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高出地面65米)为顶点,形成高度依层次递减的高塔群,呈现出均衡美。吴哥寺的装饰浮雕丰富多彩。浮雕刻于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题材取自印度教神话和高棉王朝的历史。

2 吴雨霏演唱歌曲

吴雨霏 - 吴哥窟

所属专辑:《我本人》

作曲:陈珀

填词:林若宁

编曲:陈珀

监制:Alvin Leong

睁开双眼做场梦

问你 送我归家有何用

虽知道你的她 无言地向你尽忠

望见你隐藏你戒指便沉重

心声安葬在岩洞

上帝 四次三番再愚弄

听得见耳边风 难逃避你那面孔

越要退出越向你生命移动

难道我有勇气与你在一起庆祝正日

难道你有勇气反悔诺言你专一

两个人 多挤迫 难容纳多一番秘密

捉不紧变得更加固执

不应该滥用名义

被你 引诱多一个名字

身份远 记忆深 浮尘滴进觉悟寺

雾里看花没有发生任何事

难道我有勇气与你在一起庆祝正日

难道你有勇气反悔诺言你专一

两个人 多挤迫 难容纳多一番秘密

捉不紧变得更加固执

原谅你太理性与我在一起要守秘密

原谅我太野性想这段情更深刻

两个人 一消失 谣言便得不到证实

只得幽暗的晚空记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