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德雨 |
释义 | 吴德雨,航天遥测技术专家,中国航天遥测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受命组建航天遥测研制机构,组织航天遥测专业技术队伍,探索我国航天遥测技术的发展途径和业务方向,开展有线、无线电测试和遥测系统设备的研制。他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前三代航天遥测系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还是我国航天传感器和磁记录专业技术的主要创业者和奠基人之一,并为航天计量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建立、为航天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文名:吴德雨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辽宁省海城县 出生日期:1914年2月7日 性别:男 人物简历1931~1932年 逃难在北平难民收容所。 1932~1934年 北平崇实高中学习。 1934~1938年 北平燕京大学应用物理和无线电技术专业学习。 1938~1939年 河北昌黎汇文中学任教师。 1939~1945年 北平华北建设总署工作。 1945~1946年 唐山开滦矿务局任帮工程师。 1946~1949年 北平平津铁路局工作。 1949~1951年 铁道部电务局工作,电台台长。 1951~1956年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 1956~1961年 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测试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61~1980年 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测试研究所所长、七机部一院704所所长。 1980~1983年 航天部一院704所第一所长。 1990年1月 离职休养。 2001年10月29日 在北京逝世。 生平概况吴德雨,1931年2月初中毕业后考入沈阳辽宁省立第三中学,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吴德雨逃难到北平。 1932年2月在北平崇实中学上学。1934年9月被保送到北平燕京大学应用物理和无线电技术专业。人大学后阅读一些进步书刊,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2月参加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为地下党组织制作安装秘密电台。1938年7月大学毕业后,在河北昌黎汇文中学任教师。1939 年3月在北平华北建设总署工作。1941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2月在唐山开滦矿务局任帮工程师。1946年2月在北平平津铁路局工作。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在铁道部电务局工作,任电台台长。1950年在铁道部因研究无线电话终端,并成功应用于铁道部无线电网,受到铁道部通报表扬。1951年9月,由于建立电台和建立全国铁道电话网成绩显著,被评为铁道部劳动模范。1951年12月在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1956年因研制超声波探伤器,被铁道科学研究院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6年12月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57年12月受命组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测试研究室(八室),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长、第一所长。1989年任航空航天部一院科技委顾问。1990年1月离职休养。2001年10月29日,在北京病逝。 1966年任七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子专业组副组长。1979年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运动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1985 年前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测遥控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5年参加在印度举行的亚洲遥感学会学术会议担任会议秘书长,并代表中国遥感界在会上做学术报告。还曾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学会理事长和北京市传感器协会顾问。 1984年在“三抓”任务中荣立二等功。1987年7月被授予研究员职称,二级教授。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中央组织部批准吴德雨享受中央国家机关副部级医疗待遇。 吴德雨长期担任航天遥测系统设备研究所的技术领导和行政领导职务,艰苦创业,为建立完整、系统的遥测专业研制机构和遥测系统设备的研制队伍而操劳,为创建和发展航天遥测专业技术、计量标准技术、计算技术、环境试验测试技术和导弹可靠性试验技术等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航天遥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物贡献创始航天遥测事业1957年12月,吴德雨受命组建五院一分院测试研究室(八室)。从1958年至1960年间,他反复研究、探讨测试研究室的任务和业务发展方向。1960年明确提出并经分院批准,测试室的任务方向包括:地面遥测和空用遥测、有线和无线遥测设备的研制;研究标准计量技术;研究程序设计计算技术以及环境测试技术。根据已明确的任务方向,吴德雨组建了相应的研究、试验机构和模样试制车间。1960年测试研究室承担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老一号、老三号测量设备的研制任务。他带领年轻的科技人员,克服困难,按时完成试车台测量系统设备研制任务,从而闯出了自行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测量系统的道路,并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在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时,他积极主动提出了在头部安装无线电发射机和磁记录器,测量导弹被动段参数的方案,获得批准后,列入型号研制计划,并组给领导了设备的研制工作,解决了研制过程中的许多技术难题。经过一年半艰苦奋斗,设备研制成功并按计划齐套交付装弹。地面设备共装备了4辆遥测车,开赴弹着区执行中近程导弹被动段测量任务。这是测试研究所在吴德雨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首次承担的自行设计研制的测量系统设备。虽然中近程导弹第一发发射失利,被动段测量设备未能得到实战考验,但通过这次研制工作的实践,锻炼和培养了人才,了解了型号研制的全过程、总体和分系统的关系,同时建立起科研程序、图样管理与物资管理等制度。 中近程导弹首发飞行试验失利后,领导决定建造全弹试车台进行全弹试车。试车台的测量系统设备研制任务由测试研究所承担。吴德雨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方案设计等研制工作,在半年内完成了设备研制。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多点速变有线测量系统和相关设备,首次取得了导弹全弹热试车振动数据,为模拟分析提供了第一手原始数据,对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1957年至1962年是航天遥测事业的起步和创业阶段,吴德雨为航天遥测专业研究所打下了基础。随着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对遥测系统的要求,他开始考虑自行研制第一代遥测系统。首先要确定遥测体制是采用时分制还是频分制,这是关系到我国遥测技术发展的方向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最后确定为时分制方案,这个正确的决策,为后来发展PCM数字遥测系统打下了基础。 为了满足中远程导弹和地空导弹等型号的测量要求,他于1964年初,组织领导全所科技人员开始研制我国第二代遥测系统——大容量遥测系统。1964年12月确定了速变部分研制方案。1965年10月确定了缓变部分方案。1967年一季度完成第一批7辆地面接收车和相应的弹上设备的生产配套工作。该系统是在遥测队伍集中后,研制出的第二代导弹上使用的遥测系统,是在基地分布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遥测系统。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是我国遥测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 在研制第二代遥测系统的同时,他根据卫星遥测、远程导弹弹头缓变参数遥测的要求,于1966年1月起,领导了中低速率无线电遥测系统(即我国第三代遥测系统)的研制。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跟踪遥测系统,采用较先进的PCM-PSK-PM遥测体制,首次设计了记忆重发系统,可以用来测量卫星在地球背面的参数,也可用于弹头再入时黑障区参数的延迟重发。地面遥测站由左右旋2辆自跟踪车、4辆主车和1辆辅车共7辆车组成。1974年正式投入使用,主要用于试验卫星、中远程导弹的弹头测量。作为试验卫星遥测系统的主体设备,既完成卫星实时遥测和回收遥测的任务,又利用遥测与卫星再人回收的指令系统,构成了大回路的卫星回收控制系统,完成卫星返回地球的控制任务。 研究航天传感技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仿制苏P-2导弹(中国代号为“1059”)时,苏方惟独没有传感器方面的资料图纸,要在短期内完成传感器的研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吴德雨的领导和直接参加下,群策群力,一部分利用飞机用传感器改装,如压力传感器;大部分需自行设计,如转速、流量、温度传感器。要克服研究、设计、改装中的难关,还要解决生产加工、环境试验、校验校准工作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有的需要自已动手,土法上马,反复试验,有的需要外出协作。他知识面广,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很快研制出第一批温度、压力、头部分离、转速、过载传感器,装在1059导弹上,参加首批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吴德雨带领年轻的科技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闯出了自行研制传感器的道路。 在研制中远程导弹时,他根据其测量要求,安排新型的传感器和信号调节器的研制课题。从课题的立项,确定方案,开展研制,到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他都亲自过问,关键问题由他审核批准。由于他工作抓得紧,抓得细,按计划完成传感器和信号调节器的研制,完成了各型号的配套任务。 吴德雨还亲自参加课题研究,尤其重视方案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参加角速度传感器的研究中,他从几个方案中选定最佳方案;在参加脉动压力传感器的研究中,提出着重研究气体介质在管道传输过程中对压力测量的影响的基础研究课题,总结出管道传输特性等问题,这都给广大科技人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1987年,吴德雨撰写了《传感器新技术展望》的论文,指出了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从结构型向物性型方面发展;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方面发展;已有原理的新应用;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以提高技术指标和智能化水平;新发现的物理现象、新元器件和新工艺的应用等,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吴德雨关于传感器专业与研制机构的设置、试验室的建立、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发展趋势的论述,对传感器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航天磁记录技术航天磁记录技术的研究,在1960年就提到了测试研究室的日程。吴德雨发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摸索发展磁记录技术的途径,派技术人员分别去上海自动化所、上海电影机械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计算所学习、调研和协作。一部分人在室内进行试验,设想弹载磁记录系统方案。到1961年底,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弹载磁记录器系统和第一个模拟磁头诞生了。尽管中近程导弹首次试射失败,未能回收磁带,但为今后的弹载磁记录器研制和发展打下了基础。1962年8月开始自行设计地面模拟磁记录器,历时3年,于1965年研制成功。产品性能可靠,装在大容量遥测车上,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导弹被动段参数测量问题,特别是导弹再人大气层无线电波传输中断是他日夜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总体部提出的对中近程导弹被动段测量的要求,吴德雨提出采用无线电遥测系统和磁记录系统相结合的方案,这样可互相补充获取被动段完整的参数。他亲自与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协作,解决用同位素示踪回收磁带保护囊问题。设备研制出来后,在飞行试验中获得了一些必要的弹头数据,硬回收磁带获得成功。取得了弹头再入时内部温度、压力、过载等被动段全部参数,为“两弹结合”试验提供了依据,也为弹头的再人测量开辟了一条道路。 为满足中程和中远程导弹被动段测量要求,吴德雨组织领导磁记录器研制人员,研制新的磁记录遥测系统(YE-2)。该系统为大容量、高精度,速、缓变兼测的被动段遥测系统,该系统分弹上和地面设备,第一次在磁记录遥测系统中使用PCM调制体制,同时也首先将计算机磁芯和大批量的晶体管元器件用于导弹系统中的空用设备。运带机构体积小、容量大,可整体回收。该系统历时一年半研制成功,1967年在中程导弹飞行试验中使用,比较完整地获得了速、缓变弹头参数。该系统后又用在中远程导弹上。 在吴德雨的领导下,截止1967年测试研究所已研制出多种弹上磁记录器运带机构及地面磁记录器,为我国磁记录技术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人物评价吴德雨长期担任研究所所长职务,对所的建设与发展日夜操劳,以务实的态度,既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考虑长远发展的要求,从探索、确定研究所业务发展方向,到研究所专业技术发展途径和业务发展规划的制定;从研究室、工程组和试验室的设置,设备仪器的购置,到人员的选录、配备和使用,他都亲自审查、过问和批准,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 吴德雨既重视理论研究,又身先士卒带头动手实践,自己使用烙铁焊接试验件和试验线路。在培养人才方面,他也注重实践,认为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首要的是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如建所初期,对分配来所的大学生,首先让其在试验室绕变压器,同时要会计算、会设计,会动手焊接试验件,承担课题,参加攻关,做出样机。他认为实践能培养人,每攻破一个技术难关,人员水平就提高一步,做出样机,就掌握了研制工作程序和全过程工作,这样就出了成果,出了人才,出了效益。这正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军事思想在国防尖端科研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他重视实践,同时又支持搞理论研究,安排专题开展预先研究,对研究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对取得研究成果的人员也予以重用。 吴德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工作。如在建所初期开始搞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制,不清楚技术报告和研制总结怎么写,就找兄弟所请教,派人去学习。他尊重上级领导,从不以专家自居,也从不标榜和夸耀自己。他对科技人员要求严格,又非常爱护,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失误,在弄清事实、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该批评的就批评,同时给予热心的帮助。他在讨论问题时,以平等身份待人。在技术上出现分歧意见,他从不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虚心听取,属于个人的不足,能主动承认或承担责任。 在业余时间,他和同志们一起谈笑风生,说笑话是他的一绝;他能拉一手绝妙的京胡,自拉自唱或为他人伴奏常使人赞不绝口;他还能玩一些自行车车技和同志们一起欢乐。正是由于他虚怀若谷,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因而深受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尊敬与爱戴。 主要论著1 吴德雨.在我国航天遥测起步的岁月里.遥测遥控,13(1) 2 吴德雨.遥测传感器.见:导弹与航天丛书:遥测系统(上).北京:宇航出版社,198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