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长安 |
释义 | 吴长安 1981年从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读研究生,专业为现代汉语,导师为李少卿先生;1988年7月毕业,获吉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2004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导师柳英绿先生。 教学经历 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在出版社任职;1995年起,为文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讲授 编辑出版学概论、汉语语法文献专题、汉语语法学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理论 句法语义学等课程。 基本信息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10.25 职 称 博士生导师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个人情况综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吉林大学语言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2005年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中现代汉语方向的学术带头人;2006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中学科带头人;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申报中学科带头人。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聘为“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被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聘为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语法语篇分委会委员。 专业兴趣为出版学理论、出版语言学、汉语语法学和理论语言学。曾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民族语文》《汉语学报》《语法研究和探索》《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编辑研究》《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研究》《汉语学习》《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逻辑与语言学习》《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北方论丛》等多种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中国编辑研究》全文转载1篇,《中国大学出版社年鉴》全文转载2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5篇。获得的学术奖励主要有:专著《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获中国语言文化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获吉林省第7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语义在次范畴确定中的自足价值》获吉林省第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为“千禧优秀科学论文”。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编辑学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评为“中国大学出版业先进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习工作简历一、学习经历 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先后就读于望奎县第三小学,望奎四中、一中,绥化市二中;1981年从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读研究生,专业为现代汉语,导师为李少卿先生;1988年获吉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2004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导师柳英绿先生,2008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二、交流经历 2001年作为中国教育出版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2002年为吉林省出版代表团成员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并赴法国 荷兰等欧洲八国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为中国基础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澳大利亚 新西兰,2004年作为中国师范大学出版考察团成员访问北欧四国,2005年作为中国大学出版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韩国举行的中日韩大学出版工作会议。 三、教学经历 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在出版社任职;1995年起,为文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讲授 编辑出版学概论、汉语语法文献专题、汉语语法学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理论 句法语义学等课程。 四、招收研究生情况 2001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硕士生,至今共计毕业4届12人(除去1人中途考入香港城市大学),去向为大学教师3人、中学教师2人,政府公务员1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3人,出版社2人,杂志社1人。 社会学术兼职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2.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聘: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语法语篇分委会委员; 3.中国编辑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 4.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5.吉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6.中国教育音像学会常务理事; 7.吉林省社联委员; 8.第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评委。 9.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出版广角》常务理事; 1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行政与法》编委; 11.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长春市评估委员。 12.吉林省新闻出版系统职称评审委员。 教学工作讲授过的课程有 编辑出版学概论、汉语语法文献专题、汉语语法学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理论 句法语义学 主要科研方向出版语言学 句法语义学 语法理论 主要科研项目1.国家语委重点课题“面向基础教育教材出版的语法 语篇规范研制”,经费3万元,项目号“BZ2005-05”. 2.教育部2006年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教材设计研究,项目号:06JA880015.第三参加者. 3.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特色项目:词法哲学。经费5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一、主要著作: 1.《文笔精华》(三卷本,第一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2.《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自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3.《中华语海》(编委,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现代汉语》(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二、主要论文 5.《数词表示概数的两种句式》(《汉语学习》,1987年,第2期), 6.《扩展法与汉语成词的理论基础》(《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第2期;又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4期) 7.《语境的范围及其在语法分析中的作用》(《语言学通讯》,1989年,3、4期;又收入《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年) 8.《评〈中国句型文化〉——兼论近年来文化语言学的论争》(《北方论丛》,1990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12期转载,201-203页),又《吉版图书评论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说“金、银”》(《读书》,1992,第12期), 10.《中日异而趋同的汉字观》(《外国问题研究》,1993年,第3期) 11.《二十世纪中国语法学著作的出版》(《中国出版》,1994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图书评介》1994年第5期), 12.《编辑加工中的语言处理技巧》(《中国出版》,1994年,第3期;收入《中国大学出版社概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语言拜物教及其使用的社会心理——禁忌语和隐语》(《语言散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4.《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异说》(《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第1期), 18.《语义在次范畴确定中的自足价值 》(《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3期;收入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95第8期), 15.《<办刊的误区>的误区》(《中国出版》,1995年,第4期), 16.《惯用语在文学类图书中的使用特点》(《大学出版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7.《寻找语言文化的感觉》(《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5期;收入《中国大学出版社概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红花莫拒绿叶扶——就编辑加工有关问题同张中行先生商榷》(《中国新闻出版报》,1996年10月19日,第3版), 19.《安他勒语句理解的三位一体学说》(《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2期) 20.《建立组稿编辑制的理论思考》(《编辑之友》,1996年,第6期;收入《编辑工作的规范与创新——中国编辑学会第3届年会论文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又收入《中国编辑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口语句式“W 死了”的语义、语法特点》(《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 22.《完善图书评奖工作的几点思考》(《出版发行研究》,1998年,第3期), 23.《跨世纪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出版研究》,1998年,第3期), 24.《大船行得稳,小船亦灵活——集团化时代小社的资源配置》(《出版研究》,1998年,第4期), 25.《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26.《编辑加工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编辑出版学专号), 27.《开辟文史互证的新途径》(《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5期), 28.《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大学出版》,1999年,第4期), 29.《学者型编辑与编辑人才》(《出版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0.《说“加工”》(《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书海出版社,1999年) 31.《大学出版社:未来发展的难点与对策》(《中国新闻出版报》,2000年3月15日,第3版) 32.《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的创新模式》(《大学出版》,2000年,第2期), 33.《建立策划编辑制的理论基础》(《出版策划: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4.连动式研究述评,《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编辑出版学专辑,2000年12月。 35. 对美国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3期。(第二作者) 36.《汉语中存在“‘名’修饰‘形’”结构》(《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 37.《名词的比喻意义与名词、非谓形容词的界限》(《汉语学报》第3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汉语语法学产生迟缓的原因,《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学专号2003.5. 39.单音词指称与陈述转化的标记模式和类型——兼谈单音词的词汇地位,《汉语学习》2004年4期。 40.也说“大”,《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编辑出版学的学与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1.“都”字补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编辑出版学的学与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2. 出版工作中的知识资本与制度创新,《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 43.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现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44.“第二”的词汇化意义,《中国语文》2006.2. 45. 关于“VP的3”的第三种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13)》,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6.现代汉语数范畴说略,《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7. “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当代语言学》2006.3. 48. 中小学教材中的语法、语篇问题与解决方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12期。 49.普通话培训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编者) 50.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现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51."大……的"说略,《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2期。 52.公理观念下的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2期(第一作者)。 53.关于中学标点符号教学问题探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2期(第二作者)。 54.向心结构理论与汉语句法结构系统,《21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语法研究的新进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55.“爱咋咋地”的构式特点,《汉语学习》2007.6 56.“VP+的+(VP)”结构中的“的”及其渐变性,《理论与实践——出版人的思考与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获奖信息1.《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获中国语言文化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1995)、东北师范大学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997), 2.《评〈中国句型文化〉——兼论近年来文化语言学的论争》获吉林省第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5), 3.《语义在次范畴确定中的自足价值》获吉林省第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 4.《建立组稿编辑制的理论思考》获吉林省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 5.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编辑学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1998), 6.中国大学出版协会评为“中国大学出版业先进工作者”(1998), 7.《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为“千禧优秀科学论文”(2000) 8.《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获吉林省语言学会第2届科研成果一等奖(2002), 9.《再说“金”、“银”》获吉林省语言学会第七届年会科研成果二等奖(200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 11.《“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获吉林省语言学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200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