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无畏级战列舰
释义

该舰为世界上第一种全主炮战列舰,装有10门305毫米主炮,未装副炮。排水量达18000吨,航速达21节。该舰于1906年服役,是当时火力最强,航速最快的战列舰。可以称之为战列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因此战列舰也被称为“无畏”舰。此后各国皆以该舰为范本建造战列舰。

中文名:无畏级战列舰

外文名:Dreadnought

舰种:战列舰

舰级:无畏级(单舰)

制造厂:朴次茅斯海军船厂

服役:1906年12月2日

退役:1919年

战列舰简介

无畏号战列舰采用长艏楼船型,取消了舰艏水下撞角。 无畏号与以往战列舰最大的区别是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采用10门统一型号的、弹道性能一致的12英寸口径主炮。5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舰首尾各一座,舰体舯部锅炉舱后一座,布置在舰体中心线上;在2个锅炉舱之间,两舷对称布置各一座。全舰侧舷最大火力8门主炮,向前火力理论上6门主炮,火力优势成倍提高。弹道性能一致的主炮,使采用统一火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副炮仅保留了3英寸以下口径火炮用来防御小 型的鱼雷舰艇。 无畏号首次在大型战舰上使用4台蒸汽轮机机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战列舰都要快。在最大航速提高到21节的同时,可以长时间保持高速航行并保持良好可靠性。相对旧式的往复式蒸汽机组功率更大,可靠性高。 无畏号防御装甲比以往任何战舰都不逊色,装甲采用表面硬化处理,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11英寸,提供了全面的防护能力。舰体舱室水线下水密舱取消横向联络门,加强水密结构,提高战舰的抗沉能力。

1905年5月无畏号的设计蓝图得到批准。1905年10月2日无畏号在普茨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10日下水,同年10月1日开始进行海试,建造进度出乎意料的快。进行长时间新设备的检验,直到1907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无畏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一直到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3月18日无畏号在北海海域撞沉德国U29号潜艇。因为入坞维修错过了日德兰海战。1916-1918年驻在泰晤士河口巡逻。1919年转入后备役。1921年出售拆毁。

划时代设计

无畏号(Dreadnought)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具有划时代设计的战列舰。是近代海军史上第一艘采用统一型号主炮的战列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主力舰,这是一艘使以往的战列舰在一夜间旧式化的划时代军舰。

无畏号在武备、动力、防护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尤其是火力和动力装置都成为革命性的设计,被各海军强国关注。主要海军强国纷纷按照无畏号的理念建造新型战列舰(被称为无畏舰),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作为战列舰建造技术的分水岭,在无畏号之前的战列舰被称作“前无畏舰”。

建造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舰载火炮射程与射速的原因,当时各海军强国各类战列舰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的方式,较小口径(6-10英寸)主炮(速射炮)可以弥补大口径(11-13英寸)主炮火力不足。20世纪初随着火炮技术的进步,舰载火炮的射速、射程和精度都大幅的提高。采用两种口径主炮射击时因弹道、射速不同,弹着点观测、火力控制都不能统一,使主炮射速和命中率都受到影响。这种弊病在1905年的对马海峡海战表现的尤其明显。

19世纪末随着大口径舰炮技术的进展,大口径舰炮在提高射程、射速的同时精度、威力都增加了,火炮瞄准技术的进步可有效提高火炮命中率。 无畏号战列舰

1903年意大利、美国、英国的海军舰船设计师已经提出了统一主炮的战列舰。主张取消较小口径的主炮,增加大口径主炮数量,大口径火炮可以在较小口径火炮射程以外开火,通过集中控制火炮齐射对目标区域的火力“覆盖”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随着火力控制从概念转为实用,上述主张也成为可能。1904年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爵士(John Fisher)出任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提出一个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方案:统一型号的10门12英寸口径主炮,可以长时间内保持21节航速运行的蒸汽轮机组。这个设计方案就是 无畏号战列舰。显然英国人认为统一的大口径火炮与航速的优势是海战的主导。费舍尔爵士称这种舰只为“煮老的鸡蛋”“因为它不可能被击碎”。

设计特点

“全重型炮”

“无畏”级战列舰上区别于以往战列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统一口径的10门305毫米主炮了。在“无畏”级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在舰体首尾各布置一座双联280毫米或305毫米主炮;在“无畏”级处于设计阶段的前后数年间,各国新建的战列舰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或两种同口径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国的“纳尔逊爵士”级,4门305毫米45倍口径主炮+10门234毫米50倍口径第2主炮(建造初期曾计划混装2种不同口径的12门305毫米主炮,因日俄战争的爆发及教训和后来“无畏”号的建造优先而折中布置),美国战列舰上通常4门305毫米主炮+8门203毫米第2主炮,日本由英国设计建造的混装不同身管的305毫米主炮和305毫米+254毫米混装方案,以及法国、意大利、俄国等海军强国的战列舰上诸多不同口径第1第2主炮混装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舰体首尾,而将其余的第2主炮炮塔(或炮组,有些采用无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舰体两舷(美国战列舰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2主炮塔,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很不成功,后期也采用两舷布置模式),这些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是在日俄战争爆 发前或战争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

蒸汽轮机

在动力方面最大的改进就是使用蒸汽轮机。在方案设计时,对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节,并且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的。在当时的经验来说战列舰创造的最大航速是19节,并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能够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节,且只能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的可靠性和寿命都是致命的,同时主轴过热,引擎过载,面对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轮机兵也无计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军已开始在较小型的战舰上实验性的采用了这一新型引擎以便测试和积累经验,1898年在300吨级的鱼雷驱逐舰“蝰蛇”号上采用了10000马力的帕森斯蒸汽轮机,取得了当时令人震惊的37节航速,后来陆续在一些驱逐舰和侦察巡洋舰上采用这种动力机组,实际使用证明了这种新式动力机组性能上相对蒸汽机组的全面飞跃。而在15000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上采用新式蒸汽轮机,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是首次,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设计思想的跳跃。“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18节,尤其是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速持续行驶13个小时而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这在战斗状态尤其重要。

全面防御能力

无畏号的全面防御能力不下于任何战舰,装甲以表面硬化处理,重要部位的厚度高达 11 英寸。水线下的水密舱不设横向联络门,以加强水密结构,提高抗沉能力。

无畏号战列舰

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0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性显著提高。“无畏”级的防护要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0毫米,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是280MM,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毫米,尤其是注重了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付水中爆炸物的攻击(水雷和鱼雷)。甲板装甲板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毫米,主甲板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强度和韧性。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另外取消了传统的 舰首撞角。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抗沉性都受到显著的效果。

服役生涯

无畏号的建造进度异常快速。其设计蓝图于1905年5月批准。同年10月2日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装龙骨,1906年2月10日下水,同年10月1日即进行海试。

无畏号耗时检验新设备,1907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并担任英国皇家海军各本土舰队的旗舰,直到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3月18日,无畏号在北海撞沉德国U-29号潜艇,由于入坞维修而错过了日德兰海战。1916-1918年派往泰晤士河口巡逻。1919年转入后备役。1921年出售拆毁。

无畏号革新武备、动力、防护等各方面的传统观念,其火力和动力装置的设计更具革命性。当时各海军强国非常重视,纷纷比照而建成新型战列舰,产生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无畏号代表战列舰技术的重要分水岭,一般通称其同类为“无畏舰” ,之前的战列舰则称作“前无畏舰”。

舰只参数


名 无畏”级确切说就是“无畏”号
(这一级就一艘)) 续
航力 
6800海里/10节



工 
1905.10.21 
武备 10门305毫米火炮(5座双联,射程15公里,每门备弹110枚)
27门12磅炮
5门457毫米鱼雷发射管


水  1906.02.10 制造厂 朴次茅斯海军船厂


水量 17900吨/21845吨(轻载/满载) 
退役 
1923年被拆除


速 
21节 意义 
开创了海军史上巨舰大炮的新时代

装甲 舰侧水线装甲带102-279毫米,炮塔正面279毫米,炮座279毫米,前指挥塔279毫米,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  定员 659-773人

外形尺度 长160.6米/宽25米/吃水8.1米 动力 18座巴布柯克-威尔考克斯型燃煤型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22500马力 推进:4轴4桨

相关简介

“无畏”号战列舰是20世纪初英国海军著名装甲战列舰。英国根据日俄战争经验,决定建造以大口径主炮为主要武器的装甲战列舰,其首舰命名为“无畏”号,1905年在朴次茅斯动工建造,次年完成,

“无畏”号于1905年10月2日在普茨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9日下水,创造了战列舰建造周期最短的纪录。无畏”号的海试进行了很长时间,加上对舰员的训练和新设备的检测,直到1909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在进行海试的时间里,尤其对新的蒸汽轮机组和火炮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测试,结果证明是符合设计要求的。在这段时间里,英国海军所有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包括未完成的前“无畏”级和“无畏”级的后续舰“贝乐洛丰”级)都被推迟。1914年,该舰编入大舰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航速较慢,1916年日德兰海战前退出大舰队。1916~1918年在泰晤士河口执行近海巡逻任务。1923年被拆除。

“无畏”级战列舰所配属的10门单一大口径305毫米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不亚于20世纪后期核航母的下水。在“无畏”级设计之前,其最显著特征——统一口径主炮模式,在1903年意大利海军界就已经提出。1904年,美国海军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BB26“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配备8门305毫米主炮,可惜在随后的两年中被搁置。1905年的对马海战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分水岭,此役总结了进入钢铁时代的海军技战术理论和战舰建造思想,并对20世纪前20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无畏”级的产生和此役是分不开的。

“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5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比“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性显著提高。“无畏”级的防护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指挥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8毫米,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有280毫米,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毫米,尤其注重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水中爆炸物的防护(水雷和鱼雷)。甲板装甲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毫米,主甲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强度和韧性。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另外,取消了传统的舰首撞角。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抗沉性都起到显著的作用。

动力方面的最大改进是使用了蒸汽轮机。在方案设计时,对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节,并且能够长时间保持。当时战列舰创造的最大航速是19节,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能够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节,且只能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的可靠性和寿命来说都是致命的,同时会引起主轴过热,引擎过载,而面对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轮机兵也无计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军已开始在较小型的战舰上实验性地采用了这一新型引擎,以便测试和积累经验。1898年,在300吨级的鱼雷驱逐舰“蝰蛇”号上采用了10000马力的帕森斯蒸汽轮机,取得了当时令人震惊的37节航速,后来陆续在一些驱逐舰和侦察巡洋舰上采用了这种动力机组。实际使用证明,这种新式动力机组的性能相对蒸汽机组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而在15000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上采用这种新式蒸汽轮机,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是首次。

“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功率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而“纳尔逊爵士”级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18节。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速持续航行13个小时且保持良好的可靠性。

“无畏”级战列舰区别于以往战列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了统一口径的10门305毫米主炮。在“无畏”级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在舰体首尾各布置一座双联280毫米或305毫米主炮。在“无畏”级处于设计阶段的前后数年间,各国新建战列舰的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或两种同口径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国的“纳尔逊爵士”级为4门305毫米45倍口径主炮+10门234毫米50倍口径第2主炮;美国战列舰上通常为4门305毫米主炮+8门203毫米第2主炮;日本是混装不同身管的305毫米主炮和305毫米+254毫米混装方案;法国、意大利、俄国等海军强国的战列舰上为诸多不同口径的第1、第2主炮混装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舰体首尾,而将第2主炮炮塔(或炮组,有些采用无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舰体两舷(美国战列舰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2主炮塔,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很不成功)。这些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是在日俄战争爆发前或战争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造成这种布置方式的直接原因来自舰载火炮的技术进步。19世纪的最后十年是舰载火炮进步最显著的时期,尤其是大口径舰载主炮,从弹药到发射器都与以往的火炮有很大的区别。就大口径主炮来说,冶金工业的进步使得火炮的药室能够承受更多发射药爆炸的冲击,身管的工艺提高和加长使炮弹的射程和精度都成倍地提高,反映在实战当中就是有效交战距离的显著增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