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 |
释义 |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这首诗写作者对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鲁迅曾经说过,他自己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用以“释愤抒情”。这首诗也正是抒发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愤怒和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之情。 作品名称: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 创作年代:1931年 作品出处:鲁迅日记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鲁迅 作品原文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① 雨花台边埋断戟②,莫愁湖里余微波③。 所思美人不可见④,归忆江天发浩歌⑤。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一九三一年六月十四日。 ②雨花台:本是南京城南的名胜,后被蒋介石用作杀害革命者的刑场。戟:音jǐ,古代的一种兵器。断戟:被折断的戟,这里用来比喻被害的革命烈士。 ③莫愁湖:南京城西的名胜,相传六朝时美女莫愁曾住在这里。 微波:比喻革命烈士的流风余泽。 ④所思美人:从字面上看是指莫愁,实际上是指被国民党当面杀害的烈士。 ⑤浩歌:雄壮的歌声。 作品译文雨花台边埋葬着烈士忠骨, 莫愁湖水为英魂起舞泛波。 思念战友竟不能一睹容颜, 面对江天我不由慷慨悲歌! 作品赏析雨花台这样的名胜变成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人民的刑场,许多英勇不屈的革命烈土牺牲在雨花台边。革命者的英勇斗争和革命思想的影响还留在人间,而作者思念的美人--革命烈士却再也见不着了。面对着东去的大江和浩瀚的长空,追念着被害的战友,作者唱出了悲愤的浩歌。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作品被编为《鲁迅全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