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无人读过的书
释义

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该书成书背后的故事,作者数次提心吊胆地穿越冷战边界线,又数次卷入珍本书失窃案,他不断地与历史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员、古书商、造假者、窃书贼,甚至联邦调查局和国际刑警组织打交道。四处追踪的收获不仅使他成为近代天文学史的权威,而且使他与妻子成为古书鉴赏家与收藏家。本书既是一部关于长期坎坷的考察历程的传记文学,也是一部关于西方文献学的悬念丛生的侦探小说。

基本信息

作 者: (美)金格里奇 著,王今,徐国强 译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4

字 数: 260000

页 数: 34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0802692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定价:¥32.00

作者简介:

欧文·金格里奇(1930~)是哈佛一史密森天文台荣退资深天文学家,哈佛大学天文学及科学史双料教授。他曾任哈佛科学史系系主任、美国哲学协会副主席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美国委员会主席。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恒星光谱的分析、哥白尼著作的研究和16世纪宇宙学家的研究。除了近六百篇专业论文和学术评论外,他的主要著作有《哥白尼大追寻与其他天文学史探索》(The Great Copernicus Cha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Astronomical History)、《天眼:托勒密、哥白尼与开普勒》(The Eye of Heaven:Ptolemy,Copernicus,Kepler)和《上帝的宇宙》(God's Universe)。金格里奇及其妻子米里亚姆生活在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他们不仅是旅游爱好者,而且是古书及贝类收藏家。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克斯特勒说过一句话“《天体运行论》是本无人读过的书”,这促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欧文·金格里奇教授由最初的质疑一发而不可收拾,历时三十佘年,行程数十万英里,从墨尔本到莫斯科,从波士顿到北京,他经眼了近六百本现存的前两版《天体运行论》,写出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评注普查》,并得到了很多新奇独特、震撼人心的发现。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该书成书背后的故事,作者数次提心吊胆地穿越冷战边界线,又数次卷入珍本书失窃案,他不断地与历史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员、古书商、造假者、窃书贼,甚至联邦调查局和国际刑警组织打交道。四处追踪的收获不仅使他成为近代天文学史的权威,而且使他与妻子成为古书鉴赏家与收藏家。本书既是一部关于长期坎坷的考察历程的传记文学,也是一部关于西方文献学的悬念丛生的侦探小说。

目录

译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法庭上的一天

第二章 开始追踪

第三章 追寻哥白尼的足迹

第四章 大斋节的椒盐脆饼与本轮的传说

第五章 杰出者的评注

第六章 真相大白的时刻

第七章 维蒂希的关联

第八章 越大的书传世越久

第九章 禁忌游戏

第十章 宇宙的中心

第十一章 无形学院

第十二章 行星运势

第十三章 “老于世故的”拷贝

第十四章 铁幕前后

第十五章 印刷台上的《普查》

尾声

附录Ⅰ 从等分点到小本轮

附录Ⅱ 《天体运行论》拷贝的现存位置

评论(一)

《无人读过的书》阅读的诱惑与刺激 杨小洲 新京报

《无人读过的书》并非真就无人阅读,从印制六百部这个数字来说,便知其受阅之广泛决非一般。此中故事源于著名作家阿瑟·克斯特勒《梦游者们》中的一句想当然:《天体运行论》是‘无人读过的书’。

此话有人当真,引出哈佛天文学家欧文·金格里奇的好奇心,这位退休教授三十多年前在爱丁堡图书馆偶然发现一册《天体运行论》批注本,兴致高涨,趁着退休闲居,将晚年尚存的激情倾注到追寻《天体运行论》版本考据上,不仅为六百余部《天体运行论》记录图书面貌、物理描述、传承渊源和评注考释,还将此汇集而成《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评注普查》,随后又将这几十年对《天体运行论》的追踪过程写成《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一书,讲述这个长达450年之久的谜团。

《天体运行论》最早出版于1543年,原书并没有书名,此名为德意志印刷商所加。有趣的是这部珍贵的哥白尼早期印刷著作,竟有两部珍藏在中国,金格里奇先生曾经抵京查阅这两部1618年随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带来的图书。此处不妨注明1453年古腾堡印刷术发明后,至17世纪,书籍的印刷与装订是两种不同的职业范畴,印刷出来的散页由个人分别延请装订匠人按不同要求制作成书,因此早期的同一版图书则有不同的装订,每本皆然,可知每本书都是孤本。

仅此而言,《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的考察趣味,在记述大量天文学史上久已湮没的故事时,用26万字描绘追寻经历,与阅读侦探小说一样在曲折情节里理出线索与头绪,都是对读者的诱惑与刺激。

评论(二)

终于看完了欧文.金格里奇的《无人读过的书》。

这本书跟书有关,然而讲的却是却是对我来讲很枯燥的科学类书,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初版于16世纪,这本书共出了两版,但有一个人克斯特勒断言这是一本“无人读过的书”,引起天文学家欧文的好奇,他不信服这句话,于是开始了他追寻这本书半个世纪的经历,在世界各地图书馆与私人藏书者那里他仔细研究两版拷贝的异同,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关注书中的评注,细研拥有书籍者和在书上评注的古人的历史渊源,终于可以自信的拿出真凭实据来说明以“无人读过的书”来评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乃是多么的荒谬。

作者几十年来追踪这本古书的经历可谓大不一般,让人难忘。使得一个天文学家最终成为一个古籍收藏鉴别专家,更有趣的是他又成了《天体运行论》古书的侦探和保护者,丢失古书状态行踪的预言家,世界上的刑侦专家和书商拍卖行往往要在他这里寻求帮助,辨别真书伪书,还有被盗取的书及时使它们物归原主。

如果因为书中间大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寻找到一本原版或者二版的书,并且探研书与所有者的经历与辗转历程的那些文字比较枯燥让人耐着性子往下读的话,那么书里一首一尾的关于作者辨别书的归属协助警察抓偷书贼的部分就很精彩,如此书的中间部分细细说来所有关于古书的一切来历与为之付出的精力记载就有了意义。这样,你就会惊叹一个天文学家如何成为一个辨别古书的大师,虽然这本书只是或者浩如烟海或者寥若晨星中古书的一本,但这本书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工艺特点及作者付出的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也可以让人为他神奇的判断古书的归属与来历的清晰准确而折服。往往欧文根据别人的一些资料,告知书的其它情况时,比如某书丢时还有其它的书同在一卷也丢了,让书籍的原管理者大为惊异。

书中最有趣的一部分是关于“未经世故”的书和“老于世故”的书这一部分,放在书的后面,也算书中的一个高潮,作者叙述种种目录版本真伪的断定,人工仿造以假乱真的书中某几页代替品的辨别及专家与书商之间的斗法等等别开生面。

还有尾声中,一些作者曾经关注的稀世古书的命运会让人预料不及的被改变,世界上存世的古书越来越少也越珍贵,人们小心的保有它们,它们或者已经被作者访到,详细记录在案,有的却隐密地被某个藏书家拥有,或者躺在无人知晓的库房里从来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价值,也许被贼惦记,谁又清楚作者详细的藏书所在记录以后会不会成为“盗宝图”呢?还有天灾人祸,保不定就会无情地毁坏存世几百年的稀世珍宝,那时候,是否只该庆幸,还好,还有别的拷贝;还好,欧文.金格里奇曾经详细的记录下它们的资料,真是万幸啊!

评论(三)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唐开元年间,文坛大腕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首都大饭店小酌,一群超级女生不期而至,在大厅里开起了联欢会。王高等人道:“咱都是红遍大江南北的词作者,待会看姑娘们唱谁的歌多,也好分个高下。”卡拉OK响起,第一首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次则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第三首仍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之涣老师急了,赌咒说:“现在拿麦的是今年超女第一,她指定唱我的歌,否则,我从此不做评委、退出文艺界。”之涣老师果然言中。三人拊掌大笑,引来歌者注目,得知大名后,赶紧请坐上席。三位诗人大吃一顿免费午餐。

《集异记》里的这个故事颇为传奇,可与张爱玲“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相辉映。诗仙诗圣的代表作入选过语文教材,快男超女都可以吟上几句,还能归纳出几条中心思想;爱因斯坦做了个不堪入目的小板凳、爱迪生水煮怀表、牛顿被苹果撞了一下头,这些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你我也都很熟。

不过,假如与你共进午餐的,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哥白尼,除了索要签名、合影留念,为大佬买单外,你该以怎样的话题与这位大师攀谈?

你在脑子里快速翻阅起小学语文课本、思想品德教材。哥白尼,哥白尼……一个有些模糊的名字;与他相近的,只记得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布鲁诺。哥白尼……没有砍过邻居的樱桃树,下暴雨时跑到外面放风筝然后被雷到的不是他,帮母鸡孵蛋的也不是他,他也没有被人捆起来用火烧过。

你只恨自己脑子里没长个搜索引擎,不能百度,不能谷歌。万般无奈之下,你只好嗫嚅道:“哥老师,我拜读过您的巨著,《天体运行论》,还有,还有……”还有啥?哥白尼老师没有写过一首老少咸宜的歌,没有说过几句流芳百世的话,这也罢了,怎么他老人家小时候连调皮捣蛋、脍炙人口的事也没干上几件?

思来想去,哥白尼先生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有那么一个标题很短的书名。而且,《天体运行论》这本书,它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太阳、地球、行星,这些五颜六色的东西开始在你浩瀚无边的脑海中杂乱无章地运行起来,同时参加进来的还有双鱼座、天蝎座本周的运程。真要命,哥白尼博士为什么不写一本《星相运程论》?

教士先生双唇紧闭,以他一贯冷峻的目光,从高挺的鼻梁周围耐心地注视着你。这种目光可真让你感到陌生。你开始痛恨起课本上所有那些瞎猫子画死老鼠的伟人头像素描。

与这位费拉拉大学的宗教法博士、医术高超的医生、费劳恩译格大教堂的教士、科学史上的伟人使用同一张桌布时,你会发现,你遇到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是为什么呢?

当著名作家阿瑟·克斯特勒——等一下,阿瑟·克斯特勒是谁?有谁能列出这位著名作家的三部随便什么样的著作?很遗憾,谷歌中文与百度都不能给你答案,维基百科上也踏破铁鞋无觅处。让我们暂且跳过这位名人才知道的名人吧。——在《梦游者们》里把《天体运行论》称作一本“无人读过的书”时,美国人欧文·金格里奇想必也曾如此暗自思忖。因为,他日后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哥白尼是什么样的人?他喜欢双关语游戏吗?他是否爱和同学或是他那些教士同事开玩笑?他喜欢音乐吗?或许他从来也没有享受过土豆、巧克力或是喝上一杯咖啡,在他的时代,这些食物几乎不会引起欧洲人味觉的兴奋,但是他是否对啤酒情有独钟呢?抑或他在意大利读研究生的那些日子喜欢上了红塔葡萄酒?他是不是很高、皮肤黝黑、相貌英俊?他有过女朋友吗?他喜欢不喜欢孩子?唉,这些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欧文·金格里奇,哈佛-史密森天文台荣退资深天文学家,以及许多其他一长串头衔的拥有者,他与其他让人望而生畏的天文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的作者。这位老兄把自己的差不多半辈子时间,都用在了数十万英里的旅行调查中。从墨尔本到莫斯科,从波士顿到北京,他经眼了近六百本现存的前两版《天体运行论》,数次提心吊胆地穿越冷战边界线,又数次卷入珍本书失窃案,并不断与历史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员、古书商、造假者、窃书贼,甚至是联邦调查局和国际刑警组织打交道。最后,他写出了一本科学象牙塔以外的人也愿意读的书。

简而言之,这位哈佛大学天文学与科学史的双料教授写出了一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问及因由,金格里奇先生会告诉你:“这都是周年纪念惹的祸!”为在1973年的哥白尼五百周年诞辰庆典上博得同行与听众的喝彩,金格里奇先生提前数年便开始寻找有关哥白尼的寡为人知的线索。当他偶然读到《天体运行论》的详尽批注本时,他决心挑战阿瑟·克斯特勒的命题:“《天体运行论》是否真是一本‘无人读过的书’?”在这本集三十余年之力而成的“大家小书”里,教授先生向我们透露道:哥白尼的一些思想可能源自阿拉伯天文学家之手;殉道者布鲁诺也许从未读过哥白尼的著作,而只是对其思想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宣扬;而哥白尼本人,本书的男一号,也并非如另一位科学史上的伟人达尔文那般,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哥白尼的成年时代与哲学家们最喜欢的那种宁静悠游的生活无缘,他需要时时提防或直面让他心惊胆战的非议、抵制、干涉,甚至是迫害。这位不幸的人直到弥留之际,才总算目睹了《天体运行论》的面世。

实际上,早在明朝末年,《天体运行论》初版七十多年后,这本划时代的著作就作为七千多部图书的一份子,随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来到中国。金尼阁来华之初曾拟定过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遗憾的是,这七千部书中的大多数最后都不知所终。而这本远涉重洋的《天体运行论》,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动荡后依然完好如初,现如今正安睡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里呢。用本书译者徐国强的话来说,“它们静静地沉睡在函中,真的成为一本没人读过的书”。因此,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幻想,假如当时那七千部足以支撑起欧洲一个大型图书馆的巨著得到翻译,会给中国科学、中国文化带来怎样空前绝后的冲击与影响。

《无人读过的书》的命运没有像它的题目那样糟糕。一经付梓,这本书立即成为当年亚马逊网络书店科学类十大畅销书之一,两年间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势。也许不少人找这本书来看,仅仅是因为奇怪的书名。也许有些人更想知道哥白尼先生和他那本家喻户晓的书,究竟能给21世纪的茶余饭后带来多少谈资。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你有可能与比尔·盖茨、巴菲特午餐,但你注定不能遇到一个哥白尼。不管怎样,在翻开这本书,触碰那看似遥远的17世纪之前,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我们身边,还有太多无人读过的书,在那些智慧之书的书脊,或者说,后脑勺上,在那些妇孺皆知的名字里,隐藏着太多无人不知的大寂寞。(2009.7.8)

评论(四)

来源:新浪读书文/江晓原

我1988年去美国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第20届大会,在会上初识欧文·金格里奇(Owen Gingerich)教授。他是一个个子不高但应该算相当英俊的人,古道热肠,当他听说我正在研究16、17世纪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时,告诉我他对欧洲这一时期的天文学史发表过不少文章,可惜那些文章的抽印本不在身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大会4年召开一次,因为是全球天文学家的盛会,所以会期很长,往往持续一周到十天左右。过了几天,金格里奇请我到他的宾馆房间去,送给我一厚叠他的论文抽印本——其中不少杂志是我那时在国内看不到的。它们对我那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相当有帮助。

金格里奇出生于1930年,是哈佛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和科学史教授,曾担任该校科学史系的主任,还担任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美国委员会的主席。他是研究欧洲16世纪天文学史的大权威,在这方面发表了大量论著。我们相识几年后,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哥白尼大追寻与其他天文学史探索》(The Great Copernicus Cha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Astronomical History)出版,他特意寄赠我一册。此外他的著作还有《天眼:托勒密、哥白尼和开普勒》(The Eye of Heaven:Ptolemy,Copernicus,Kepler)、《上帝的宇宙》(God’s Universe)等等。

上面说的都是金格里奇作为天文学史教授的“正业”。但他还有一个相当与众不同的个人癖好——追寻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版本。他三十多年间满世界跑,自称行程数十万英里,在世界各地查阅了近600册第一、第二版的《天体运行论》,成为世界上关于《天体运行论》版本之学的头号权威。

然而且慢,金格里奇为何要查阅那么多册的《天体运行论》?同一版印出的书,每一册难道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情形还真是这样。我们现在印刷的书,比如说某书第一版印了3000册,通常这3000册由印刷厂统一装订,每一册当然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这种传统是在17世纪才开始形成的,而从1453年古登堡发明使用合金活字的印刷术之后约200年间,流行的是另一种更接近古代手抄本风格的传统——印刷厂只提供作为书籍内芯的书页,每一个购买了此书的人,都要另外找人去做书籍装帧(最简单的就是装订),而且这种装帧可以完全根据买主的个人好恶来进行。所以,那时同一版印刷的书,每一册都可以各具特色,每一册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还喜欢将不止一种的书装订在同一册中,比如那册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的1617年的阿姆斯特丹版《天体运行论》中,就合订了另一册1611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弗里希星表》。金格里奇看过的近600册的《天体运行论》第一版(1543年)和第二版(1566年),正是上述传统很强的时期的版本,所以每一册都不一样,这才值得金格里奇发疯似地满世界搜寻和查阅。这三十多年来对《天体运行论》的追逐,使金格里奇夫妇在业余成了古籍鉴赏家和收藏家,也成了旅行爱好者。追寻《天体运行论》版本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癖好色彩,但是即使在这种个人癖好中,学者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学问来。这将近600册《天体运行论》,金格里奇毕竟也不是仅仅看着玩的,他在此基础上汇编了一本《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第一第二版评注普查》(An Annotated Census of Copernicus’De Revolutionibus:Nurumberg,1543 and Basel,1566)。对经典著作的评注在西方源远流长,自然是相当有价值的历史资料,金格里奇汇编这些评注仍属为“正业”做贡献之举,但出版商却从中嗅出了某种商业娱乐气息——他们立刻撺掇金格里奇教授将他三十多年追寻《天体运行论》的故事写成另一本更加好玩的书,于是就有了这本2004年的新著《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The Book Nobody Read: Chasing the Revolutions of Nicolaus Copernicus)。这种追寻显然让金格里奇本人乐此不疲,而且有过许多新奇的经历,例如,由于他在这方面的权威,他甚至被邀出席古籍盗窃案的法庭作证——他将这一天的经历作为《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的第一章。说起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几乎无人不知,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会知道有这样一本伟大著作。不过要说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哪怕只是不求甚解地浏览一下,或只是随便翻一翻),恐怕确实是非常之少。所以此书赢得了“无人读过的书”的称号——哥白尼若泉下有知,对这个称号一定非常不高兴。不止一个我的文科朋友曾向我表达过相似的意思:那些科学史上的大师经典,自己是看不懂的,也不指望能看懂了,不过还是很想拿在手里翻一翻,看看这些经典究竟是什么光景,也算是亲近大师,亲近经典吧。既然连中国的文科学者也有此心,那些在国内外各天文台、天文系工作的天文学家,想必阅读此书更该“当仁不让”了吧?《天体运行论》怎么竟会荣膺“无人读过的书”的称号呢?不过,在中国,如果你要想亲近一下中文的《天体运行论》,那在1992年之前是不可能的——直到这一年,《天体运行论》中译本才出版(叶式辉译,武汉出版社;2006年有北大出版社的新版)。那么亲近一下外文的《天体运行论》呢?也不是容易的事,拉丁文的原版没几个人看得懂,英文译本倒是出版了好多年了,但在国内图书馆也很少有藏本。 拉丁文版的《天体运行论》初版于1543年,其实它很早就来到中国了。1619年,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第二次来到中国,此行他携带了从欧洲搜集的七千部西文图书,其中有五百余部系罗马教皇赠送。这些书中就包括了拉丁文的《天体运行论》第二版(巴塞尔,1566)和第三版(阿姆斯特丹,1617)。这两部《天体运行论》如今仍在中国,它们被作为“北堂藏书”收藏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只是几乎不可能被允许借阅。20多年前,我在北京做题为《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的博士论文,想尽办法也未能接触到这两部近在咫尺的拉丁文版《天体运行论》,最后只能靠读英文译本了解其内容,靠查《北堂书目》聊睹其拉丁文版的扉页书影。将《天体运行论》称为“无人读过的书”,当然是文学性的夸张,无疑还是有很多人读过这部书的。比如哥白尼唯一的门徒雷蒂库斯(G.J.Rheticus)一定读过,比如1629至1634年间在徐光启领导下修撰《崇祯历书》的四位耶稣会士汤若望、邓玉涵、龙华民、罗雅谷一定读过——上面提到的那册1566年的巴塞尔版就是罗雅谷的私人藏书。这四位耶稣会士在《崇祯历书》中大量引用《天体运行论》中的材料,基本上译用了原书的11章,引用了哥白尼所作27项观测记录中的17项,不读行吗?至于本人,总算也可忝列“读过”《天体运行论》者之列,与有荣焉。

书摘

你能否确认你所说的都是事实,全部的事实,并且除了事实别无其他?”

我以前从未参加过带有陪审团的庭审,更不用说坐在证人席上了。保守的宗教信仰令我在这种场合保持慎重,特别是对于誓言的宣誓。1984年8月开庭的那天,法官应允了联邦调查局的要求,不但接受了我的宗教特质,而且答应所有证人都不必起誓,只要保证如实作答即可。被告曾经是一个神学院的学生,被控在穿越州界时携带了价值超过5000美元的被窃财产——确切地说,那是一本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拷贝。

窃书案在法庭中非常少见。大多数窃书案是通过达成辩诉交易而解决的,即便在审判开始之前没有解决的话,在起诉已经通过选定陪审团而昭示其严肃性之后,也就马上得以解决了。然而,在这个案例中,被告的工作需要有一份安全验证(securicy clearance),如果他接受了辩诉交易,那么他这个基本的社会标志就会立即被剥夺。

我一直关注着华盛顿地方法院对陪审团成员的选择,这个进程令我好奇而且越来越感到吃惊。到处都充满了可疑,一位仪表堂堂的退休黑人警官草草地就被拒绝了,他长期在大陪审团的经历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而一位小学图书管理员也不在考虑之列。总之任何有可能了解此书价值的人都被排除了。很明显,辩方希望陪审团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尽可能地低,这样他们就会拥有最多的同情心。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我几乎陷入恐慌。辩方律师提议:证人应被隔离。我只是从报纸上了解到这个词的意味:当陪审团被隔离时,只要他们离开法庭,就会被关在饭店的房间里。而我当然不希望审讯期间被困在华盛顿的饭店里。当我发现,在这个案子中隔离仅仅是意味着证人不能够听到彼此的证词,我虽然感到放心,但仍然气恼。然而,这种策略最终却弄巧成拙,因为我们独立的陈述印证了彼此的证词,并且连陪审团也知道,我们不可能事先串通。

首先是开庭陈述,这一环节禁止我旁听,但我后来仍然有所耳闻。然后,我作为第一个专家证人被带进了法庭。政府律师埃里克·马西(Eric Marcy)开始向我发问:“哥白尼是谁,为什么他很重要?”

我解释道:哥白尼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有时他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他1473年出生于波兰,在哥伦布准备起航去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就是1492年,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开始了他的学业,但他重要的天文学著作《天体运行论》是在16世纪的头十年成形的。在这部巨著中,他反对当时人们所持有的地球稳固地居于宇宙中心的观念。取而代之,他提出太阳才是不可动摇的中心,而地球与其他的行星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也就是说,他提出的太阳系布局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几乎一样。这正是为什么这部在他去世之年才首次出版的著作成为了一座里程碑,并且令收藏家们如饥似渴地搜求。

我可以提供大量有关哥白尼的信息,让那些陪审团成员听一个上午。可是我还没来得及继续下去,马西突然强行将物证A——一本《天体运行论》的拷贝——塞在我手里,问我以前是否曾经见过这本拷贝。

我告诉陪审团,我从事哥白尼这本书的研究已经有十余年的光景,我曾经亲自审查过几百本拷贝,寻找那些早期拥有者们在页边留下的笔记。我接着指出,这些书页最初是以散页的形式卖出的,而每一个拥有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品位去装订它。现代的书长得差不多,而那时的书不同,每一本16世纪的书都会分别装订而各具特色。最流行的装订方式采用了与制作各种证书和文状的“羊皮纸”类似的柔软犊皮纸,这特别见于在法国和意大利。在德意志,则将猪皮蒙在橡木板上,通常还会施以较大的压力将个性化的图案轧制其上。英国流行用小牛皮蒙在厚纸板上装订,通常还带有某种图案的花边矩形框,这在欧洲大陆也很常见。我仔细地检查了那本拷贝,仿佛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尽管联邦调查局在几个小时之前就曾经把它展示给我,已经勾起了我对它的回忆),然后,我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叠纸,它们是用打字机打好的。

我指出:“这本拷贝两侧装订的纸纹样式很不寻常,似乎是费城富兰克林学会目前丢失的那一本。根据我的记录,这本书是从一家专营珍本书籍的瑞士‘古艺术(Ars Ancienne)’公司那里购买的,并且这里用铅笔标注的‘AA’标志,正好与此相符。我的记录还提到,在扉页上曾有一枚早期的印章被抹掉了,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些痕迹。另外,似乎封面内有两枚藏书票被人取走了。其中一枚是水平的,这很罕见。我正好带来了富兰克林学会藏书票的样张。”

我夸张地把手一扬,向大家展示我带来的藏书票,一枚是垂直的,一枚是水平的,它们就像钥匙嵌在锁眼中一样与书上的两个长方形胶水痕迹相吻合。随后,书被传递给陪审团。

我还未继续陈述,马西又转而呈示出物证B,一小本黄色的书商目录,是华盛顿古旧出版物书店(Old Printed Word)发行的。我曾经见过这本目录吗?

“很多人都知道我正在搜寻每一本可能找到的哥白尼著作,所以,事实上,早在三年前,也就是1981年的夏天,一位朋友就曾经送给我一本这个目录。我立刻就发现了其中列有一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它之所以那么快地就被我的眼睛捕捉到,是因为目录上的大部分书标价只是50或100美元,而哥白尼那本却是8750美元。”

“然后你做了什么?”马西问道。

我回答,1971年我曾对费城富兰克林学会的第一版和第二版拷贝做过记录,但是当我四年后回去再次核查一些细节时,那本第二版就找不到了。黄色目录上那本拷贝的描述看起来正是我所了解的费城所丢失的那一本,于是我打电话给富兰克林学会的图书管理员,建议他与联邦调查局取得联系。

我还向陪审团提供了此后发生的一些细节。那个图书管理员埃默森‘希尔克(Emerson Hilker)给费城的联邦调查局打了电话,但在获悉书已经失踪了超过七年之后,调查局立刻对此失去了兴趣。法律诉讼的时限已经超过了,也就不能以窃书罪起诉罪犯。希尔克给我回电话告知了这个坏消息,他也不知道然后该怎么做。他问道:“你能百分之百确定那本书就是我们丢的那本吗?”

我告诉他我可以打电话给那个书店,请求他们把书寄来验货。一些额外的细节可能更具有决定性。于是我打电话给古旧出版物书店询问如何能得到那本书。

然而书店的主人德昂·德罗什(Dean Des Roches)给我的答复却是“抱歉”。他解释说,书店并非真正拥有那本书,而是别人在那里寄售的,所以他不能把书寄来验货。

但我又了解到,那本书虽非书店拥有,但当时确实就在书店中,于是我又请求他更准确地描述一下该书扉页的情况。他找到那本书,告诉我书的扉页上有一个虫蛀的小洞,然后他又补充说,似乎扉页上有一个椭圆形的图书馆印章被清除掉了。

这与我的记录——一个虫蛀小孔和一枚椭圆形的图书馆印章完全吻合。于是我给希尔克回电话,说我有绝对的把握认定那本书就是富兰克林学会丢失的那一本。

那个电话之后不久,我就从华盛顿联邦调查局那里得知,有些事情走漏了消息。希尔克先生头脑简单地给古旧出版物书店去了个电话,宣称那本书为他们所有,并且要求原物奉还。这令德罗什感到非常害怕,因为他其实已经对委托者产生了怀疑,他也不知道这本书最初究竟是如何得到的。而另一方面,如果这本书的委托人确实合法地拥有它,那么德罗什要是把它寄回费城,他就将面临数千美元的赔偿。于是他打电话到当地的联邦调查局,说明了事情原委,并且提到了委托人约翰·布莱尔(John Blair),说他位于马里兰州的家中显然还有大量其他的书籍。

尽管最初的偷窃已经安全度过了法律追诉期,但跨越州界运送赃物是联邦重罪,而且这件事很可能就发生在最近。如果是这样,那么法律的时钟将重新运转。

感到一项重罪正在进行,联邦探员们化装成购书者对布莱尔先生进行了造访。他们在其家中查抄出数百本美国工业化早期以来的小型商业目录,这些一度被认为几乎是用后即扔的短命蜉蝣,现在却极富价值。其中许多目录仍然标有富兰克林学会图书馆的印章。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还查抄了一份由英殖民地时期费城著名医生兼《独立宣言》的签署者本杰明·拉什(Beniamin Rush)留下的医学手稿。

此外,约翰·布莱尔被证实曾经是富兰克林学会的一名雇员。图书馆圈子里的人们都知道,富兰克林学会有一段时间陷入低潮,据传,那时的图书馆处于一种相当混乱的状态,且疏于防范。比如,那些商业目录曾被扎成捆后堆放在书库的走廊上,所以读者取书时还得迈过它们才行。很多成捆的目录都破散开了,数以百计的目录散落一地。布莱尔声称那些商业小册子完全是被学会扔掉的,这个辩解可能令图书馆感到极为困窘。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书册名现在仍然列于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之上,并没有证据表示它们曾经被丢弃,同时很显然,像本杰明·拉什的手稿这样的东西是绝对不会被丢弃的。

在联邦调查局看来,除了一个小的细节外,案子已经很清楚了,而这个细节就是:他们还不能确定哥白尼的著作是何时从马里兰州进入哥伦比亚特区的。但是辩方律师在开庭陈述时,曾承认过这只是最近的事,这令走廊里的联邦探员非常高兴。很明显,辩方将不得不采用另外的策略。

辩方列出了另一位书商作为证人,因此控方估计辩方律师安德鲁·格雷厄姆(Andrew Graham)将打算证明这本哥白尼著作的价值不会超过5000美元,这样,被告将被判为轻罪而不是重罪。如果书是第一版的,那就没必要辩护了,因为价值将在4万美元左右。而如果像本案中的一样是第二版,情况就复杂多了。由于此前我就留心到书价可能会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所以在审判开始之前,我就打电话给伦敦的一位正在出售第二版《天体运行论》的书商,向他打听此书的现价。

埃里克·马西突然打断了我,他向我询问物证A,也就是那本被盗的《天体运行论》价值如何。

格雷厄姆立刻跳了起来。“反对!这位教授在书的价格方面并不是一位专家!”

“反对无效。”法官宣布,他无疑和陪审团一样好奇地关注着那本旧书的价格。

为了让人们对书的价格有一个概念,我引证了几条近期的拍卖记录。1978年在鹿特丹,一本第二版拷贝拍到了6500美元,三年后在慕尼黑,一本拷贝卖到了9000美元。而几个月前,我自己刚以6800美元的价格将一本拷贝卖给了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图书馆。格雷厄姆再次反对,认为现在的价格与几年前(假定的盗窃发生时间)的价格并无关系,但他的反对再次被驳回。随后,我又提到现在正在伦敦出售的一本拷贝,标价为12500美元。但我承认,被盗的这本拷贝品相上不如伦敦的那本。最后,辩方还特意向陪审团展示了这本拷贝上的蛀洞,格雷厄姆再次当场提出反对,理由是我没有资格为书定价,这一次法官告诉他不要打断我的叙述。我说,也许古旧出版物书店的目录索价8750美元有些高,但可以说基本上是正常的。

现在该进行交叉询问了,辩方律师问我是否曾经被告知,这本书至少价值5000美元以上才能以重罪进行审判。是的,我是知道的,我回答,因为在审判之初我听到了指控的宣读。

我感到他大概就要使出撒手锏了,果然,格雷厄姆问道:“在你论述不同的拍卖时,你并没有谈到所有的拍卖,对吧?比如,三年前,索斯比拍卖行拍卖的那一本只叫到了2200美元,是吧?而1979年4月30日他们所拍的那一本拷贝也只卖到了3500美元,这又如何解释?”他看起来有点得意,好像他的反戈一击刺到了我的痛处。

我说,确实是这样,可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在某个拍卖会上,只有一个有意出手的买家,那么他就很容易以低于真正市价的价格得到物品,做一笔合算的交易。我指出,我最近曾经见到过格雷厄姆刚才所提到的第一本拷贝,那是意大利的一本私人藏品,上面的手写评注非常有趣。如果是由商家出售,那么它的价格将比拍卖价高出几倍。至于他提到的第二本拷贝,它已经非常破旧,纸页呈棕褐色,而且被水泡过,这都会使它极大地贬值。

作为一个称职的辩方律师,格雷厄姆仍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继续着:“你曾经学过书籍鉴定方面的课程吗?”

“不,我从没有上过这类课程。而我同样也没有上过科学史课,但我现在仍然是哈佛大学的科学史教授。”

“我只要你回答我的问题!”他大声呵斥着,但已经太晚了。庭上现出法官低沉的声音:“他正在努力回答。”

我即将走下证人席时,控方站起身,做最后的质询。马西问道:“你曾经和辩方人员沟通过吗?你是否曾拒绝帮助他们?”

我回答,我确实曾和格雷厄姆先生谈过,并且回答了他的一些问题。他问我,我是怎么确定那本书就是富兰克林学会丢失的那本,我为他做了详细的解释。说完我就离开了证人席。对于马西灵活应变,所杀的这招回马枪,着实让我刮目相看。

无疑,我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充满了好奇,但按照隔离要求,我必须离开法庭。不久之后,我就从其他证人和我的妹妹贝齐(Betsy)那里知道了详情。贝齐是个华盛顿人,她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全天的开庭过程。下一个走上证人席的是古旧出版物书店的所有者,绰号为“博士”的德罗什。他也被问及了一些与我相同的问题,包括那个是否学过书籍鉴定课程的问题,而他告诉陪审团,根本就没有这类课程。他对这本书价值的评估与我的观点基本吻合,当然,他讲了大量有关这本书是如何委托他出售的细节,此外还有约翰·布莱尔如何委托他出售数百本19世纪的商业目录的情况。布莱尔曾告诉德罗什,这些目录是他和父亲花了很长时间在宾夕法尼亚州东部各地的跳蚤市场中淘来的,当时德罗什曾经询问,为什么这么多的目录好像都有着统一规制的图书馆标记呢?于是第二批被送来的书,标记都被擦掉了,而很多则带有“周六午后俱乐部图书馆”的标签,布莱尔说,这是个短暂的私人组织,已经不存在了。但联邦调查局的说法是,这个组织存在的时间确实太短暂了,短到除了在布莱尔的想象中,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布莱尔为自己辩护,声称他是在兰开斯特附近的伦宁格跳蚤市场买到的这本《天体运行论》的,卖家的名字他已经记不清了,而那些商业目录则完全是被富兰克林学会丢弃的。他的故事并不是很有说服力。有一大盒子的商业目录被作为物证C呈现出来,这是联邦调查局查抄物品的一部分。富兰克林学会的图书管理员埃默森·希尔克解释说,这些小册子上的编号与学会的分类体系正好匹配,事实上,它们仍然列于学会的目录卡片上。看起来约翰·布莱尔对富兰克林学会的一捆捆商业目录所做的工作还是很有系统的,他只选择了那些最有价值的小册子。

我在星期二晚上离开了华盛顿,那时审判还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的好奇和担心与日俱增,因为我还没有得到任何有关审判结果的消息。终于忍不住,我在星期五中午左右打电话到控方办公室,发现马西还在法庭上。大约三点半,他给我回了电话。他告诉我,这个星期四下午,陪审团的讨论几乎陷入了僵局,他甚至担心必然要重审了。然而,星期五早上,陪审团又向法官问了很多问题,然后重新听取了布莱尔的证词录音。几个小时后,他们做出了裁定:被告有罪。

尽管法官给了布莱尔缓刑,但判决仍然是毁灭性的。被告随即丢了工作。后来,联邦调查局告诉我,他的妻子也弃他而去了。布莱尔贪婪的计划完全被挫败了,因为他偷错了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