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无后为大
释义

【拼音】wú hòu wéi dà 【解释】旧时认为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不孝的事。 【出处】《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事例】凡乡愚误将子女送人空门的,本地父老即将“寿夭有命”以及“~”之义,向其父母恺切劝谕。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无后为大

【拼音】wú hòu wéi dà

【出处】《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解释】对长辈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

【历史】孟子原话的意思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把孟子的话曲解为——没有后代就是不孝。

【事例】凡乡愚误将子女送人空门的,本地父老即将“寿夭有命”以及“~”之义,向其父母恺切劝谕。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详细出处及历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后代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曲解为现在的意思呢?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实际上,这些古话在21世纪仍然被人们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传宗接代,是把儿女当作生孩子的机器,当作财产。父母把生儿育女当作投资,这本身就是值得反抗的。

释义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没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后来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曲解孟子的话。把赵歧对于孟子说的话的理解,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词语解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只说了,最不孝,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无后为大“理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谬传。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儒家泯灭人性,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背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所谓过继,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长久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过继到他家作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没有,就到外族过继。目的就是保证他家不断后。所以,中国的家族沿绵几十世,这个血脉链上,有多少次的过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越是体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后,所以过继产生的几率也越大。

与过继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维持血脉流传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种。这两种情况,读者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看出其含义。而尤其要一提的是,关于借种,在中国古代的不少地区,曾经有一种集体的借种行为,是每年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有大量的长久无子的妇人聚集到一起,而那里还会聚集一群准备与那些妇人交合为她们提供“种”的男人。这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可以说是极其愚昧的行为,催使这种行为的就因为赵歧曲解孟子的那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确是孟子说的,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赵歧说理解的含义。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孟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夫子,并非不知变通的老道学。相似的例子还有“男女授受不亲”一句。其实在《孟子》里有人问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该不该给予援手,孟子说当然要给予援手。这里就不引原文了,建议求知的读者自己翻看原文。

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要旨。

呜呼!难怪有人说:“和尚是佛门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书生是儒家的罪人。”若问“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