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根植物 |
释义 | 无根植物不是一个标准的植物学分类名词,一般是指低等植物(lowerplant),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又称原植体植物。低等植物一般构造简单,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结构,合子离开母体后即可发育,且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形成胚,故又称无胚植物。低等植物包括藻类、真菌类和地衣三类。 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约有3万种,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中。植物体型多样,有单细胞、群体(由许多单细胞聚集而成,细胞没有紧密的生理联系)、多细胞的丝状体及叶状体。高等的藻类已有简单的组织分化。植物体(简称藻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100米以上。 藻类植物(Algae)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素和其他辅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求,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autotrophic thallophyte)。藻类植物体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体形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60米以上,藻体结构也比较复杂,分化为多种组织,如生长于太平洋中的巨藻(Macrocystis)。 尽管藻体有大的、小的、简单的、复杂的区别,但是,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 原植体植物。生殖器官多数是单细胞,虽然有些高等藻类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直接参加生殖作用;形成袍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无不孕细胞层包围。藻类植物的合子不发育成多细胞的胚。有少数低等藻类是异养的或暂时是异养的,这可根据它们的细胞构造和贮藏的营养物质,与异养原植体植物(heterotrophic thallophyte)-- 真菌分开。 藻类在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分布,主要是生长在水中(淡水或海水)。但在潮湿的岩石上、墙壁和树干上、土壤,养面和下层,也都有它们的分布。在水中生活的藻类,有的浮游于水中,也有的固着于水中岩石上或附着于其他植物体上。藻类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应环 境能力强,可以在营养贫乏,光照强度微弱的环境中生长。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后形成的新鲜无机质上,它们是最先的居住者,是新生活区的先锋植物之一,有些海藻可以在100米 深的海底生活,有些藻类能在零下数十度的南北极或终年积雪的高山上生活,有些蓝藻能在高达85℃的温泉中生活,有的藻类能与真菌共生,形成共生复合体(如地衣)。 藻类植物是一群古老的植物。化石记录,大约在35--33亿年前,在地球上的水体中,首先 出现了原核蓝藻。在15亿年前,已有和现代藻类相似的有机体存在。 从现代藻类的形态、构造、生理等方面,也反映出藻类是一群最原始的植物,已知在地球上大约有3万余种藻类。 藻类植物有重要经济价值,小型藻类是水中经济动物(如鱼、虾)饵料;有些种类可供食用(如螺旋藻、小球藻、紫菜、裙带菜、海带);一些种类可供药用(如鹧鸪菜、羊栖菜)和工业用(如石菜)。 根据它们的形态,细胞核的构造和细胞壁的成分、载色体(chromatophore)的结构及所含色素的 种类,贮藏营养物质的类别,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位置和类型,生殖方式及生活史类型等,一般将它们分为9个门。: 蓝藻门(Cyanophyta) 裸藻门(Euglenophyta) 甲藻门(Pyrrophyta) 金藻门(Chrysophyta) 黄藻门(Xanthophy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红藻门(Rhodophyta) 褐藻门(phaeophyta) 真菌类植物真菌(Fungus)一词的拉丁文 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种为单位)。按照林奈(Linneaus)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担子菌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高等真菌,多数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银耳、金针菇、竹荪、牛肝菌、灵芝等,但也有豹斑毒伞、马鞍、鬼笔蕈等有毒种。另外,半知菌亚门中约有300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节瘟和谷里瘟等。(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coenocytic hypha),后者称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chitin),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真菌的细胞既不含叶绿体,也没有质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 真菌常为丝状和多细胞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除大型菌外,分化很小。高等大型菌有定型的子实体。除少数例外,真菌都有明显的细胞壁,通常不能运动,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地衣植物地衣类(lichen)只有1门,是植物界中最特殊的类型,是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共生体由藻类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供给全体,而菌类主要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物体主要由菌丝体组成,以子囊菌最多;藻类多分布在表面以下的1至数层,以绿藻或蓝藻为多。 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另一种定义把地衣看作是一类专化性的特殊真菌,在菌丝的包围下,与以水为还原剂的低等光合生物共生,并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种特殊的原始生物体。传统定义把地衣看作是真菌与藻类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纳作出了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结论。在这以前,地衣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类特殊而单一的绿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属,26000多种。从两极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荒漠,到处都有地衣生长。 高等无根植物部分高等植物也会出现没有根部分化的状况,例如空气凤梨、天麻。 空气凤梨空气凤梨Tillandsia又名铁兰花,由于该种植物生长在空气中与泥土无关,能对空气起净化作用,所以称之为空气中的凤梨花,简称(空凤)英文名Airplant,为凤梨科空气凤梨属CAM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大部分为气生或附生型。 此类植物与一般植物最大的不同点是没有根系,所需要之水分及养分完全由叶面气孔吸收,若种植在泥土或水里反而无法存活,花与叶都十分特殊,叶演化成特殊的形态,包括储水组织、叶片有鳞毛、叶片数减少、根部退化等。它们对逆境的适应力极强,能耐旱、耐光、耐风、耐阴、耐热、耐寒;不需盆、不需土壤、无蚊虫滋生;是一种附生在树干、石壁甚至仙人掌身上的植物。 种类:空气凤梨包含近550个原生种和90种变种,以及无数的杂交种。植株大小差距很大,尺寸由3厘米至3米,一般株径约3-20公分,最大株径可达1公尺。 空气凤梨分布主要在美洲,从美国东部维吉尼亚洲穿过墨西哥、中美洲,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南部,品种大都来自拉丁美洲。这广大的分布范围,显示出其强大的适应能力;许多种类栖息于沼泽区、热带雨林区、雾林区,还有一些生存在干旱高热的沙漠或岩石上,于树木及仙人掌上、电线杆、半空中的电线、岩石...等等,以附生方式绵延了数千英里,从海平面到二、三千公尺的山上都有它们的踪迹。部分少数原生种则限制分布在单一山谷或山区,乃因它们特殊的生长条件,空凤的大部分原生种都生长在干燥的环境。 现在巿场出售的,全部为人工培育,只有极少数原地区生长的植株,在中南美洲国家出售,有些原生种更被列入华盛顿公约受保护物种之内,例如:霸王空凤(Tillandsiaxerographica)。空气凤梨生长的环境范围很广,因此不同品种各有其喜爱的环境,大部分的品种都生长在干燥的环境,小部分则喜潮湿环境。 空气凤梨一般可以用外观来分类: 叶子较粗硬、叶色较银白的品种,可以适应较干燥且日照较强的环境; 叶片较软、叶色略银白,略带红色的品种,则喜欢湿度高但阳光不过分强烈的环境; 叶色较绿,叶片宽厚的品种,则是喜欢湿度高且有遮阴的环境。 空气凤梨主要开花期在秋末至早春(原产地),不同品种的空气凤梨在不同季节开花,所有不同种类的空气凤梨都会开花,花期不同,完全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与气候无关。绿叶品种比银灰叶的可接受较长时间室内栽培,成长至开花。银叶品种必须有阳光直射的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及开花。部分品种会结出不同形状及颜色的凤梨,凤梨的大小约与花生米相同,十分好看。在花期后(有时在花期中),植株会长出子株,小苗依附母株的主干吸收养分逐渐长大。群生的植株就是母株跟多代子株联结成的,不会分离。 天麻天麻是草本植物,生长在林区山间,初夏时节,从地面长出像细竹笋似的,砖红色的花穗,穗的顶端排列着黄红色的朵朵小花,看上去真相一支出土的小箭,所以人们常称它为“赤箭”。花开过后,结上一串果子,每个果子里有上万粒如沙尘那样的种子,随风飘扬,不见一片绿色叶子长出。细心采药的人,顺着这根“赤箭”往下挖,从地下挖出一些像马铃薯、鸭蛋、花生米那样大小的块茎,但找不到一条根,这些块茎就是珍贵药材天麻。 没有根、不见叶,全身没有叶绿素,不会进行光合作用,也无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那天麻是怎样长大的呢?原来,天麻生长时有它自己的秘诀“吃菌!” 在林子里到处蔓延着一种名叫蜜环菌的真菌,菌盖是蜂蜜色,菌柄上有环,蜜环菌由此而得名。蜜环菌的菌丝体到处钻营,无孔不入,专靠吸吮其他植物的养料为生,腐烂木材,危害森林,当遇到天麻时,菌丝也照例把块茎包围起来。没想到真菌这时占不到便宜了,天麻的细胞里有一种特殊的酶,能把钻到块茎里面来的菌丝当作很好的食料消化,吸收掉,这样,真菌反而成了天麻的食物!靠蜜环菌的喂养,天麻长大了,没有根没有叶一样过得很好。这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根和叶慢慢便退化了,就是现在,你在块茎的节间还可以依稀见到叶的痕迹一薄薄的小鳞片。可是,当天麻衰老的时候,生理机能衰退,已没有“吃菌”的能力,这时反而成为蜜环菌的食物。所以天麻和蜜环菌是共生的关系,前期天麻吃蜜环菌,后期则是蜜环菌吃天麻。 当人们摸到天麻的脾气后,只要把它的“粮食”——蜜环菌准备好,给它一个阴湿的环境,在平原也可以人工栽培天麻。 天麻虽然无根无叶,可它具有高等植物最大的特征:有复杂的开花、结实的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它属于兰科植物。兰科里不少植物都生得希奇古怪,天麻恐怕是其中最退化、极有趣的成员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