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塌菜病毒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乌塌菜病毒病 英文名:Wuta—cai mosaic 病原中文名: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萝卜花叶病毒 病原拉丁学名: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萝卜花叶病毒(RMV) 病害类型: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小白菜、萝卜、芜菁、芥菜、菜薹等。 主要为害部位:全株 为害症状此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以苗期和生长期发病损失严重。田间常表现两种类型症状,即花叶绉缩型和蚀纹坏死斑症状。前者表现不均匀花叶或斑驳,心叶和嫩叶畸型,叶脉略透明,叶肉严重绉缩,凹凸不平,严重时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外部叶片黄化枯死;后者病株染病后外部叶片上出现许多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白色至灰褐色坏死斑,限制病毒向心叶发展蔓延。随病害发展,多个病斑连接成片,致叶片坏死枯焦。 病原形态特征目前已知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毒源有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萝卜花叶病毒(RMV)。其中主要是前3种,但各地略有不同。如湖南的小白菜主要毒源是TuMV、TMV、CMV和少量AMV(苜蓿花叶病毒),其中以TuMV为主,CMV和TMV次之,AMV发生很少,与国内外报道小白菜TMV、CMV比例较大有所不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mosaicvirus简称TuMV),粒体线状,大小700~800×12~18纳米,失毒温度55~60℃经10分钟,稀释限点1000倍,体外保毒期48~72小时,通过蚜虫或汁液接触传毒,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主要靠蚜虫传毒。除十字花科外,还可侵染菠菜、茼蒿、芥菜等。目前已知其分化有若干个株系。黄瓜花叶病毒见黄瓜病毒病。广州地区乌塌菜病毒病毒源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两个株系,即油菜系和芜菁系侵染引起。油菜株系致死温度60℃,稀释限点1000倍,体外存活期144小时;芜菁株系致死温度60℃,稀释限点1500倍,体外存活期72小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南方由于终年长有上述十字花科植物,则无明显越冬现象,感病的十字花科蔬菜、野油菜等十字花科杂草都是重要初侵染源。十字花科蔬菜种株采收后,桃蚜、菜缢管蚜、甘蓝蚜等迁飞到夏季生长的小白菜、油菜,菜薹、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又把毒源传到秋播白菜上,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此外病毒汁液接触也能传毒。新近研究指出TuMV和CMV除蚜虫传毒外,还发现有自然非蚜传株系存在,给防治带来困难。但对研究植物病毒又开拓了新领域。至于TuMV两株系主要在西洋菜、鹅肠菜、天蓬草、碎米芥、野油菜、荠菜等寄主上越夏,借桃蚜、萝卜蚜传毒,蚜虫数量大时,传毒率明显提高,至于黄条跳甲、斜纹夜蛾,或菟丝子及直接与病土接触均不传毒,小白菜根部受伤后,再用病汁液浸根,只能少量传毒。冬季不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毒在窖藏的大白菜、甘蓝、萝卜或越冬菠菜上越冬,冬季如栽植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则在寄主体内越冬,翌年春天由蚜虫把毒源从越冬寄主上传到春季甘蓝、水萝卜、油菜、青菜或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野油菜上。 防治方法(1)选用耐热、抗耐病优良品种。如梧州早芥蓝等。 (2)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高温干旱季节,注意勤浇小水。发病期加强管理,适时迫肥。注意及时防治蚜虫,重病株应尽早拔除。 (4)有条件的地方町采用遮阳网或寒冷纱覆盖栽培技术。 (5)育苗地应远离菜田,定植时注意剔除病苗、弱苗。 (6)收后及时翻晒土,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促进白菜生长,提早收获,可大大减轻为害。 (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