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龙镇
释义
1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

乌龙镇,中国乡镇名称,有多个叫乌龙镇的同名乡镇,如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安徽省霍邱县乌龙镇;河南省淮滨县乌龙镇。

基本概况

乌龙镇位于东川区西南部,享有东川城市“后花园”之美誉,也是东川的“米粮仓”,距城区24公里,是通往红土地骄子雪山的必经之地,辖区面积134.39平方公里,实有耕地19805亩,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2008年初,全镇总人口24526人,(其中农业人口23842人,非农业人口684人),少数民族1561人(其中回族1495人),占总人口的6.4%。境内最高海拔2676米,最低海拔1089米,山势平缓,年平均气温18.4℃,无霜期305天,年日照时数为224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20.39毫米,年均蒸发量3126.3毫米,属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为20.41%。乌龙镇属典型的农业生态镇,“地上无厂、地下无矿”,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具备一定的农畜牧业生产开发潜力。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洋芋和豆类为主;经济林果有核桃、板栗、李子、桃子和梨等。境内有古朴壮观的马氏住宅,秀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奇丽传神的“夫妻树”,还有青山绿水间开垦出来的红土地,蕴涵乌龙悠久的农耕文化;坝塘水库建成蓄水,为库区周边旅游开发带来良好机遇;土特产品有久享盛名的“乌龙米”,清香而柔韧,色泽、口感俱佳。当地广大回民精心饲养,采用传统的回族手工艺腌制而成的牛干巴,具有色泽鲜润,味美香浓,回味悠长,便于贮存、携带,食用方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新兴的鸵鸟养殖业已初具规模,鸵鸟肉是世界上公认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乌龙镇大力发展经济:一是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抓好示范村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全面启动乌龙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在稳定粮食总产,优化品质的基础上,主攻畜牧养殖业、果蔬业和林业三大主导产业、巩固和加快鸵鸟协会、养牛协会、养猪协会发展,实现良好运行;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发展好油料、蔬菜、豆薯、花卉(苗木)、药材的生产,对全镇的经济林果进行良种改造,初步建立起生态体系框架,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乌龙镇建成绿色无公害的旅游生态镇。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7年实施大树杨梅种植3000亩,加快西甜瓜、东桃、花卉、蔬菜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建成店房村肉牛养殖基地,培育养殖示范户,促进全镇绿色生态产业和特色支柱产业的形成。三是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用东川轿子雪山及红土地旅游景点的开发,深入挖掘全镇的旅游资源,搞好对外宣传,发掘二至三个红土地景点。在适宜的地方种植一些观赏性强的花卉、油菜,增强吸引力;做好马氏住宅的保护和宣传,借坝塘水库建成蓄水之机,坚持长期不懈抓生态,把镇建成一个生态旅游镇。加强发展旅游业,使其尽快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以鸵鸟协会及店房、坝塘的清真风味食品为龙头,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一些上档次的农家乐,提高接待能力。加强旅游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旅游管理人才。改善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提供方便、周到、快捷、高效的旅游消费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镇党委、政府认真谋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提出“生态立镇、农业强镇、旅游富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的“20字”发展方针和建设“绿色生态、和谐发展、平安富裕”的东川城市“后花园”目标;紧紧抓住特区建设、坝塘水库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机遇;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小集镇建设和推进“和谐乌龙”建设为契机,推进乌龙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基础设施

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乌龙镇狠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做到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2008年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投资220余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6个村22个小组1641户6485人的饮水安全,投资35万元,对刘家湾、山违背、大村子网乌龙小河河堤进行加高和延长(加高160米。延长300米)。投资2400万元,实施大村、碑棋等6个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修机耕路11530米,生产道路8.1千米,田间沟渠33.1千米,土地平整600亩,改善灌溉面积4500余亩,实施乌龙至钻天坡12.5公里、新村至坝塘10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公路通行能力得到提升。投资100万元,实施6个村6个村民小组的整村推进项目,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基层组织

乌龙镇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19个,党员573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1人,党员总数中,男党员513人,女党员60人。镇党委一直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来抓,为把“云岭先锋”工程抓出实效,制定了副科级领导挂钩到村制度。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建立农村党员活动日制度,开展“十百千万”科技致富先锋示范工程,鼓励致富能手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与各党支部签订了责任书,要求各支部每个党员每年要观看党员电教片不得少于12部。全镇19个党支部已播放各类电教片150余部,受教育党员干部达2000余人。

乌龙镇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6个,团员510人。2007年10月成立乌龙镇青年突击队。

农村经济

乌龙镇农业生产始终围绕“调好结构求丰收,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引导农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水稻种植方面,继续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普及率已达100%。2007农村经济总收入6094.23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1926年增长38%;2007年粮食总产量969人均有粮404.4公斤;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07出劳务收入797。

文化教育

乌龙镇有1所中学,13所完小。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154人,其中,小学85个教学班,共2226人,普通初中16个班,共928人。教职工总数181人,其中:小学120人,中学61人,初中、小学人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5.4平方米,3.2平方米。在“普六、普九”工作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实现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依法保障教育的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7月,初中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合格率达99.99%以上,升学率达72%。中学还开辟了校园文化建设专栏,心理辅导专栏,团队会工作专栏等。

乌龙镇有文化活动室一个,成立了乌龙镇业余文艺宣传队,2006年组织了乌龙镇农村文艺调演,参加节目有19个,节目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当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参赛队员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7岁。2007年8月,还参加了东川区组织的酒歌大赛,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这些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乌龙有少数民族1811人,其中回族1131人,占总人口的4.464%。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以德高望重的阿訇主持教务,阿訇在主持仪式时使用阿拉伯语。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诞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回族男人均戴白色花边无沿小帽,妇女均戴白色或其它颜色的盖头。洗漱(称之为净水)不用脸盆、用小壶,有特定程序,即呛鼻、灌耳、漱口。由上到下左三下右三下擦洗全身,洗漱完毕后,便聚集到清真寺内,听阿訇讲经,进行礼拜。宰牛、羊、鸡聚餐。还需挂功德(即捐款),所捐款项用于举办公益事业和救济生活困难的人。肉食以牛、羊、鸡、鸭、鹅为主,且要阿訇念经宰过才能食用,禁食猪肉、血液和自死的动物。长期以来,他们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过着和谐幸福的生活。

乌龙坝曾因有五个龙潭而得名“五龙”,清初称为乌龙,属东川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归流,设乌龙讯,驻兵防守;嘉庆十九年(1814年)属巧家厅白理化,设回三甲;民国设乌龙乡属巧家县,解放后划归会泽县新村区,设乌龙乡;1956年划归东川矿区属新村区,1958年属东川市,1959年成立乌龙公社;1963年分设乌龙、坪坝、马店三个公社;1964年乌龙、马店合并为乌龙人民公社,1965年乌龙、坪坝、合并为乌龙人民公社;1984年5月区乡体制改革,设乌龙区公社,1988年1月改设乌龙乡人民政府,2005年12月撤乡建镇,设乌龙镇人民政府,同时,原新田乡瓦房、大水井两个村委会划归乌龙镇人民政府。

乌龙镇园子村生长着两棵古衫,当地人称之为“夫妻树”。“夫树”干径3.65米,无果实,“妻树”干径4.32米,有果实,两树冠高30米。"夫妻"树并排而立,盘根错节,枝叶相交,遮天蔽日,二树成林,蔚为壮观。当地村民把之视为“神树”顶礼模拜。每当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谈婚论嫁时,便双双相约树下倾诉衷肠,互赠情物、立下誓言。凡在树下模拜过的夫妻,无不儿孙满堂,白头偕老。年复一年,每当月上树梢,青年男女就相约树下,对歌跳舞,欢庆丰收,表达友情,故此代代相传。

自然资源

乌龙是个绿色生态农业乡镇,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人民勤劳、善良朴实,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乌龙镇有耕地19805亩(其中水田5527亩,旱地14278亩),人均耕地0.84亩,拥有林地51224,有水面面积82574亩。乌龙镇的地势呈山区、半山区、坝区、河谷等多种地理结构。既可以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又可以种植鲜花、经济林果、蔬菜,还可以养鱼。

利用坝塘水库建设契机,结合3000亩大树杨梅的种植,开发旅游业。

2 安徽省霍邱县乌龙镇

乡镇简介

乌龙地处霍邱县西南部,东与长集镇、众兴集镇相邻,南与叶集试验区三元乡接壤,西、北分别与户胡、河口两镇相望,为大别山余脉延伸带,地势南高北低,属典型的丘陵地区。

乌龙是霍邱县第个一建立党组织的地方。1926年春,在上海东吴大学读书的共产党员樊逸仙回到霍邱,在乌龙庙、陡岗集、河口集一带以探亲访友为名,深入到穷苦店员、工友、教师中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中共党员。1926年6月,在乌龙庙黄大庄村东岗上召开了党、团员会议,到会20多人,成立了中共乌龙庙特别支部,樊逸仙被选为特支书记。特支在乌龙庙街上开设一家烟店,作为秘密活动联络点。

新中国成立后,乌龙历属几经变迁,先后划规三元区、河口区、户胡区管辖。1992年春,撤区并乡,原户胡区乌龙和陡岗两乡合并组建新的乌龙乡。随着乌龙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1998年秋,经批准,乌龙撤乡建镇。

乌龙镇现有面积103平方公里,3.8万人,6.8万亩耕地,辖21个行政村。105国道和阜六高速穿境而过,改善了我镇的交通环境,同时乌龙镇处于沣西干渠上游,乌陡支渠灌溉全境,农业生产条件便利,是全县产粮大镇之一,畜禽养殖业也较为发达。杂交稻制种、猕猴桃开发已成为我镇特色产业。

行政辖村

陡岗村响水堰村长沟村砖井沿村鹰塘村丁店村友联村跑马岗村马庙村乌龙村知母岗村堰口店村铜佛村松树庙村黄大庄村庙店村四里棚村尹老庄村烟墩村唐岗店村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2316 男16999 女15317 家庭户户数9505 家庭户总人口(总)32300 家庭户男16990 家庭户女15310 0-14岁(总)87620-14岁男49100-14岁女385215-64岁(总)2130515-64岁男1096715-64岁女1033865岁及以上(总)224965岁及以上男112265岁及以上女112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2253

3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乌龙镇

乌龙镇又名乌龙集,是淮滨县古镇之一,建于何时及命名来源无史籍可考。今城关镇老人杨仲亚六十年代在八尺深地下挖出汉砖一块;1951年镇民李应时打井,在一丈多深地下挖出房盖上的淮草,可见其历史悠久。据淮河管理处工程师毕有勋介绍,乌龙集老集分港南港北两处,中间一桥横架港上,该港为乌龙港,集为港名。这一推断与河南大学王晟教授的分析想吻合。淮滨建县前乌龙集属息县。清嘉庆《息县志》疆域图上在淮河北岸标有乌龙集;里镇卷记有:“乌龙集在县东一百五十里”;艺文卷记有康熙年间息县县令蒋彪作的“过乌龙集即事”诗,可见清初已有乌龙集。

清乾隆《光州志》载,乌龙集在雍正二年设过州判署。

1931年前后,息县设区,乌龙集在第七区公所所在地,属薄溪里;1935年——1945年合区设署时期,乌龙集为第三区公署所在地,归乌仁联保;1945年——1949年乌龙集设淮滨镇;建国后为息县乌龙区政府所在地。1952年在淮滨建县,乌龙集为淮滨县和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1960年淮滨县制撤消,归息县为淮滨镇;1962年淮滨复县,仍为淮滨县和城关镇人民政府治所至今。现名淮滨县城关镇。

乌龙镇历来是淮河上游的水上交通枢纽,陆上车水马龙,水中排来往如梭,商业繁盛。1949年有锦货店13家,百货店铺67家.盐粮行68家,烟厂两家,生产的"四民牌""竹叶牌"香烟驰名全区。每遇阴历双日逢集,每集成交粮食500石,杀猪200头以上,全镇人口8,000人(包括船民),为本地一大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2: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