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我们永无相会之期
释义

我真诚地将《我们永无相会之期》这部事关我们青春的故事,献给生于1980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们这一代孩子。我真诚地希望出生于1980年代的你们能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个用我们自己的故事编织起来的青春,以及我们曾经所有的悲欢离合。

小说简介

《我们永无相会之期》是发表在起点中文网上的一长篇校园小说,作者系李汝霖。

作者简介

性别:男;学历:本科。北方人,24岁。媒体工作者。

内容简介

死于一场青春。我们所谓的青春,就是在时间的洪流里崩盘、解散。在现实的拍击下,支离破碎。最后,很多的人,因青春而死。故事结束。

序言摘录

(1)

我真诚地将《我们永无相会之期》这部事关我们青春的故事,献给生于1980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们这一代孩子。我真诚地希望出生于1980年代的你们能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个用我们自己的故事编织起来的青春,以及我们曾经所有的悲欢离合。

虽然我们其中太多的人早已踏入社会,要么结婚生子,要么还在历经寂寞无聊的单身生活,要么还在爱恨里久久缠绕。但是,青春,我们毕竟都赤裸裸、无所畏惧地挥霍过;年轻,我们都真真切切地历经过。无论是欢快的,伤害的、抑或是平淡无奇、毫无波澜的。

当我们经历那些日子的时候,我们毫无察觉,而当她被彻底磨损完结,我们却又开始怀念和留恋那些已经不可能再次从头来过一次的光阴。可惜,那时候我们却都以为这是一种不会消灭的时光,一个不会被磨灭的时代。它弥散在我们的中学时代、大学时代,以及我们踏入社会的最初几年里,或挣扎、或堕落或物有所值地打从我们的青春里风沙般吹过。

青春,沦落成一种忧伤。忘记了我们在什么年纪,在什么地方,又是谁开始在人间传诵这类听来煽情匪浅的句子。因为这句话的启蒙,在某个年代的时段里,我们一次次避开杂乱的人群,一个人躲在无数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手持一只黑色的水笔,昂着一张稚嫩却又伪装成历经沧桑的脸庞,开始漫无目的地摘抄或创造这种读起来略夹杂着忧伤甚至颓废的句子。

比如“青春泪流满面”,比如“我在青春的日记里流浪,迷惘的脚步一行一行”,再比如“我的青春在流逝”云云。一句惨于一句的魅力,一行胜于一行的基因,一段高于一段的空前绝后。而后我们将它一条一条工整地列在自己的笔记上,在一个个风起云涌的清晨,我们驻守在人声鼎沸的教室里,在我们一次一次独自诵经般的朗读间,莫名其妙地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沉醉其间,不得自拔,不复外出。

而因为此,我们一度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看起来很忧郁的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语。然后突然却又在一群吊儿郎当的狐朋狗友面前,不知觉地现出了原形,废话连篇,出口成脏。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挺可悲的,因为我们被长我们几岁的七零或六零年代的人看成颓废的一代,没有作为却又严重地耗费着国家的资源。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却又让人觉得挺不错的,在国家遭遇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挺身而出,不怕流血不怕艰难,勇敢地冲在了灾难前面,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些冷眼鄙视过我们的人。

但是不管怎样,也不论别人怎么说,我们始终就是我们,谁都不可以代替的一代人。这也许就是我们的青春,一个让人发疯和癫狂的年代。而如今,这些东西就在我们一回首一驻足一流连之时,如同烟花般在夜空炸响、飘散,刹那间被时光所扑灭。

于是就无怨了被誉为台湾音乐教父的罗大佑早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就抱着他的一把吉他,戴着黑色的墨镜,站在一破损的高楼的缺了一把扶手的楼梯上,冷酷般地开始毫无顾忌地唱响了他的《恋曲1990》: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

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

转过头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而早已作古的闻一多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在他的一首现代诗中写下了这样一组令人振奋却又略夹愁伤的句子,是否也算得上给我们的青春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我在我生命的阳春三月

曾流过浩饥浩瀚的眼泪

那本是苏生解冻的甘霖

那也便映照了生命的悲哀……

(2)

对我而言,去年的一个大雪飘飞的深夜,我在潜意识里找到了一个落笔的触点,在毕业的这一年,我决定重新回头去看看我们的青春,看看我们1980这一代孩子的青春里的梦想和爱情,回头用心去纪录下那些早已被时光所取代的旧梦,以及旧梦里的悲伤和快乐。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当沈庆的歌声再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却已经挥挥手和学生时代道声告别,后会无期。

当我们告别中学时代,告别大学时代,当我们微笑或悲伤着哼起水木年华的《再见我最爱的人》和《失恋日记》来宣泄着我们最后的失去和失落,当我们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一无所有地走进这社会,融入这个充满尔虞我诈,又充满真诚友好的复杂社会,青春就在我们驻守投足之际,悄然溜走。

那么,如果是这样,请再次让我们即使登不上高楼,也再能“为赋新诗强说愁”而自我陶醉一回。因为我们都老了,都是已经活在青春之外的人,我们都不再是年青的人,不再是拥有一个可以毫无拘束地为了一点小事,张开嘴巴就忧伤难过,甚至哭泣的花样年华。

当我们再回首,当一切都恍然如梦,当一切都远走,当我们转过头去看看时,真的,一切都已匆匆数年……

而唯一能让我们开心的是,在青春的结尾上,我们却已走进这个缤纷彩色的社会,开始了对新的人生的探索。也许在这以后,我们还会跌倒会受伤,会再次爱上别人,或者被人所爱•

如今,回头去看我们的高中和大学,遥望我们这辈子最好的青春年华的时候,突然一种难以压抑的忧伤,缓缓地如同水杯里溢出的水一样的忧伤霍然入侵了整个心底,令人悲伤和难过。

(3)

《我们永无相会之期》这个故事,追踪它的名字的来历,确切可以认为是受了一张来自于网络图片的影响,而触发了我这个念头,最终决定将它定名为之。

那张图片,如今我已经把它储存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将永远地把它珍藏下来,直到我老去,不能再记起它。

那是一张画面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划痕的彩色图片,草绿色的画面上是一个身穿黑色风衣的人的手,一双十指紧扣的手,给我的最初的感觉就是无助的落寞和孤独。

然而,其中的人却没有在画面中显现,通过他(她)的臂膀,只能看见隐约模糊的高楼和一片好像操场的地方。那也许是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但是又仿佛是一座教堂。

但是最主要的是,在这张流传于网络上的图片上,却被芸芸众生之中的某个细心的人,添上了这样的八个繁体字:若我离去,後会无期。

若我离去,後会无期。一句很令人绝望和无助的独白。

文如其名。我想,这也许就是这个故事的名字的最初的来源灵感了。

而今,这个小说里所叙述到的各个时段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客串了一回的龙套角色,他们或者在高中毕业之后就踏入了社会,从事了各式各样的行业;或者业已大学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又再次扬帆启航,投入了更高层次的深造,读研、考博或出国。

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不自觉的演绎了真实的自己。他们有些人现在就还生活在我身边和周围,或者生活在离我不远的城市里,但是也或者很遥远,比如他乡异土。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在遗忘和被遗忘之间,自己已经被一个人写进了这个叫做《我们永无相会之期》的故事里。而此人正是曾在他们生活里做过短暂逗留,与他们擦肩而过的一个时间的过客。

而今,借此机会,我衷心地给他们献上我最真诚的祝福,为我曾经很幸运地历经了他们的生活,也为他们曾出现在过我的生活里而祝福。祝福那些已经将我们遗忘,或者还能记起我们的人。

(4)

在我将小说的其中的一个悲伤的片段抄给颍君和梁朝歌看的时候,颍君说,你把青春写得太绝望了,我不忍猝读了。然后吃吃地笑。而梁朝歌则因为自己在这个故事里混了个主要人物的缘故,激动得哈哈大笑,但是笑过之后,说,你把我们写得也忒凄惨了吧,写小说不带你这样的,把名字给我改了!改了!

命令式的口吻。

我于是只好潸然着笑了。话后我想,也许这未尝不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结果和状态。

而帽子其人,一再叮嘱我一定要把他写成个好人。

我于是只好瑟缩着双手对他说,帽子,你从来就是一个好人,这里是真实的你。

吕定则笑对我说,我很期待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故事,不是说想看看这个故事里是如何描写我的,而是想看看我最好的朋友是如何描写我们的青春的,我们活过的日子,我们走过的路,以及我们在爱情里的所是所非,所以我期待。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离开肥城已经很久的丁晓梅,在一个遥远的深夜,忽然打来了久违的电话,尚未开口,那边便传出哽咽的声音。

她说你还好吗,李絮?这么久不见,你想姐姐吗?

想,我当然有想,并且一如既往。但是闻听此言,忽然我却说不出话来。我察觉出这个曾经大大咧咧、天真烂熳又开朗活泼的姑娘,她在电话那头流泪的声音,忽然心头掠过一阵无言的悸动,不知道远在天涯海角的晓梅姐姐过得还如意否。

无所谓悲欢离合,也无所谓科学或宿命,在电话两头长久的相对无言的沉默之后,丁晓梅忽然开口,李絮,她说,凡事要往好了想,人也是。她顿了顿嗓音说,别对自己太刻薄了,要对自己好一些,多给自己些温暖,就像姐姐一样。

有时候我想,一个人,当他把青春写成一种悲伤的时候,实在是一种罪过,这是自己对自己在进行残害。但是,我不知道这罪从何追溯起,这罪到底又是从哪里来,而残害又都残害了我们的什么。

只是,当我们所历经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一种令人忧伤、彷徨的方式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笔下的叙述大约也就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左右的了。于是我只好以务实的态度和精神,并以现实的笔触来叙述完这个故事了。

(5)

我希望你知道,我从不希望你从这个故事里读到与悲伤的有关的任何东西,即使这故事中必然会提起这样的事。我愿我能做到的就是你能微笑着来听我说完这个故事,无论悲伤和快乐。然后告诉我说,你在这里看见了自己,找到了曾经的自己。

在那首名叫《小小》的歌儿里,容祖儿撑着有些沙哑的嗓音哼出来的词句里,开首有这样一句:生活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而我一度把乡音听为“伤感”二字。

于是我告诉自己,歌儿里都说“生活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伤感的口吻”了,那么我们这些已经在青春里挣扎太久的人,偶聚在一起用些伤感的口吻来追思过往,对自己的前1/4的人生做个总结了断,又有什么不可呢?

而我,就是在纵横交错、纷繁芜杂的时光里,很无知地被筛选为这样一个只能依靠苍白无力的语言来叙述这个故事的说书人。

(6)

最后,我真诚地将《我们永无相会之期》献给我的几个兄弟姐妹和朋友,比如帽子、梁朝歌,比如颍君、吕定,还有红裤衩,以及梁晓宛、陈汐、丁晓梅、萧玲,还有所有在这个故事中走进和走出的人。我真诚地感谢他们在这个故事里留下过一个个靓丽的身影,还有他们已经不再清晰的面孔。

最后,要把这个故事献给这个故事的第一女主角——已死去两年的林婉,这个故事正是因她所写。

最后,我再次真诚地将《我们永无相会之期》献给生于1980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们这一代孩子。

精彩内容摘录

第一章 再见萤火虫(1)

献辞:

春天里我葬落花,秋天里我再葬枯叶,我不留一字的墓碑,只留一声叹息。

于是我悄悄的走开,听凭日落月坠,千万的星星陨灭。

若还有知音人走过,骤感到我过去的喟叹,即是墓前的碑碣,那他会对自已的灵魂诉说:

那红花绿叶虽早化作了泥尘,但坟墓里终长留着青春的痕迹,它会在黄土里永放射生的消息。

——徐訏《鬼恋》

(1)

私のお墓の前で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眠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千の风に千の风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秋には光になって畑にふりそそぐ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朝は鸟になってあなたを目覚めさせる

夜は星になってあなたを见守る

私のお墓の前で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千の风に千の风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千の风に千の风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あの大きな空を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从前,我年轻的时候,在一次外出旅途中,偶然在一张被人遗弃的废纸上拜读到一段由日文写成的,名为《千风,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的句子。我猜想,大约是一首关乎爱情的诗歌吧。

在这张破损的废纸上,这首由日文写下的句子,名字为中文写就,日文下面附着的还有几句由中文所写的话,扭扭捏捏,不像是中国人的笔迹。我仔细辨别来看,是一段爱情的表白,原话如此:

亲爱的青,你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决绝地离我而去。那么,今后咫尺天涯,纵使人间有再多的欢乐和再多的幸福,但哪里又会是我的归途和未来呢?

我看不见你,仿佛看不见这世上的任何一切。没有你,我将如何度过这余下的半生,我又能与谁再“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呢?

……

我查看了一遍这张纸的正反两面,发现这段话原不止这些,在其后断断续续还写有不少的文字,但是仔细辨认起来,却都是用日文写下的字迹了。

但是苦于我对日文的陌生,句子的文意我完全不得其解。但是从这简单的几句中文来看,我察觉出这日文之内一定包含了很不幸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也就是写下这些句子的人,有可能是一位去日留学的中国学生,抑或是一位来华留学的日人所写。因为在这纸片的最后,模模糊糊留着有“某某大学”的字样,但是后来又被人用笔迹涂抹掉了。只留下后面的“大学”两个字,结尾处所签下的姓名也被涂抹掉了。

这张纸片后来被我无心保留了下来,带回了我所在的城市。但是,可惜后来我几度搬家,辗转反侧、离群索居,在杂乱的生活里,终于在其中一次的搬家中,不小心将这张纸片丢失掉了。我曾一度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自责,而最令我遗憾的是我竟没有把那张纸片上的文字复制出一个副本。因此在我的手上,再也无法看见那段令我一度震惊不已的话了。但是我一直还存着侥幸的心情,希望有一天我能在某个角落里,发现它,再次拾起它,我将永不再会把它弄丢了。

正如你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一样,你会千方百计地去搜集和她有关的所有信息,以藉此来更多地了解她,获得更多和她接近的机会。因此我从未停止地一直在搜集和这首歌谣有关的任何信息。后来我发现,那首名为《千风,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的句子,并非由那个我臆测中的人所写,而是一首很早以前就已经传诵久远的歌谣了。

最近,我在一个破败的旧书市场的角落里,在一本名为《世界知名歌谣概略》的书上,无意间发现了一段对这首歌谣最为详尽的资料记载。

据该书介绍,该书作者历经长达十年的研究发现,该歌谣有最大可能系出自美国一位默默无闻的女士之手,该女士生于1905年,卒于2004年。她是美国马利兰州巴尔的摩市的一位名叫MaryFrye的女士,该歌谣是她于1932年为纪念她的好朋友MargaretSchwarzkopf的母亲过世所写的作品。但是歌谣原本并没有名字,后来有一位好心的文人出于阅读方便的缘故,将该歌谣的第一句“请不要伫立我的坟前哭泣”提取出来,做了这歌谣的名字,并永久性地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了该歌谣的名字,英文写作《Donotstandatmygraveandweep》。

但是,该歌谣的国籍、作者以及写成时间具体是否果真如此,已无从考证。但是,我认为这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刻意计较的事。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是一首很优秀的歌谣足以。况且该作者最后还提出了一种见解认为:其实人们根本就无需刻意追求她来自于哪里,就像你爱上了一个姑娘一样,难道你会计较她出身于哪里?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吗?他说,优秀的东西都是无国界的,无论是知识还是科技。

所幸,后来大概该歌谣漂洋过海,东渡或西游到了日本。日人对该歌谣的喜爱比外人更甚,于是就有一个精通日英语言的日人耗费了几个通宵夜晚之后,终于将她译为日文,并开始在日人中间流传。

这便是我在开首抄写过来的那段日文。日人将此歌谣取名为《千の风になって》,中文译作《千个风》。此名与基于英文版本翻译过来的名字《千风,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相比起来,倒也不失为一种形象化的意译,因此此名在世界各国民间也流传甚广。

但是,日人对此歌谣的推崇远远胜于这首诗的原创者以及原创国度,日人不但把该歌谣的精髓全都翻译了过来,而且还有一位叫新井满的日人专门为之谱写了曲,一位名为木村拓哉的日人首次将歌谣以飞扬般地的嗓音朗诵了出来,并由另一位名叫秋川雅史的人士作了首唱。

据说,在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之后,在后来的一次追悼仪式上,一名十一岁的小女孩就在该悼念仪式上朗读了此歌谣,以表达她对在9•11事件中丧生的父亲的追思。而在2005年,日人为纪念在阪神地震中罹难的死难者时,宝冢歌剧团又再一次唱起了这首歌谣。这一个细小的举动,这一次无意的朗读和歌唱又再次让该歌谣成为更多人的关注和在意。另据说在2006年,秋川雅史在做了首唱之后,不久之后就出了单曲,并大受好评。

事隔多年以后,有一天我在路过一家刚刚装修完工的书店的时候,在一堆杂乱的青春时尚类小说堆里翻出一本名为《若我离去,後会无期》的小说。我随意翻开来看,诧异中发现在该书的扉页上便豁然写着那首中文译名为《千个风》的美国歌谣,那是以纯粹的手写体为蓝本刊印在小说扉页上的,俊秀而隽永。

于是,我赶掏出笔和纸来,迅速将她记了下来。我带着这首早年时候就已经熟悉的歌谣,急匆匆地回到我的住地去,反复地思考这首歌谣的全部内容,再也无心做出其他的事。

寒冷的深夜,我完全没有睡意,躺着坐着都是折磨。于是掏出那张我一字一画地抄写下来的歌谣《千个风》,认认真真地摊开在我床头的书桌上,忍不住一字一眼地朗读起来:

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沉睡不醒

化为千风我已化身为千缕微风

翱翔在无限宽广的天空里

秋天化身为阳光照射在田地间

冬天化身为白雪绽放钻石光芒

晨曦升起时幻化为飞鸟轻声唤醒你

夜幕低垂时幻化为星辰温柔守护你

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离开人间

化为千风我已化身为千缕微风

翱翔在无限宽广的天空里

化为千风我已化身为千缕微风

翱翔在无限宽广的天空里

翱翔在无限宽广的天空里

只是,这歌谣,我还没有读到一半,还没有读出几句,猝然,心底掠过一腔难以名状的心情。这种感觉仿如一对肆意交缠的水蛇,仿如一地明亮的水月光,游弋伏在我的心里,冥思间,我便再也无法朗读下去。

冥思间,隐藏在我的心底,一个刻意被我埋藏了两年的人物的影像,终于逐渐浮出水面来,开始永无停息的跳跃在我的心头,马不停蹄地地走进了我的记忆。

我记起某年一个湿雨纷飞的秋季,我逗留在北方某个边缘县城的旅馆里的某个深夜,在异地孤乡,回望旧日时光,想起这段刻骨铭心的美国歌谣,突然间内心一种狂乱的触觉潮涌而起,如墙般扑倒,覆盖在我的心上,绝无援救的可能。

终于,我招架不住,情感在伤口里丢盔卸甲,节节败退。

终于,眼泪潸然而下。

一个人,如果他有记忆,那么,这扇记忆之门将会在什么时候,又以怎样的方式去打开呢?

要在他步履蹒跚、齿牙松动的老年吗?要在他顶着灰白的头发、孤独一人走向暮色消沉的黄昏的时候吗?要在他闭上眼睛、老去死亡的最终的那一刻吗?

四年前,我通常一直在考虑的是我自己的宿命,而如今,我却已经将这种心情和一个人牵上了联系。但是,随着年龄的渐长,我却仍不得其解。此去经年,我不悔地辗转努力,再一次试图去找到这扇门,但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找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