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我的奋斗
释义
1 阿道夫·希特勒著书

《我的奋斗》是由希特勒口授,由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在初稿时被希特勒取名为《四年来同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无论其理论水平,还是逻辑性,都不很高明。但是,它却影响着二战前所有的德国年青人,这是因为它是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著作,是法西斯主义的理论的最集中的体现,是研究希特勒反动思想的必读之物。同名书籍还有罗永浩编著的励志书《我的奋斗》,以及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成长自传《我的奋斗》。

作品简介

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率领一批冲锋队员,在慕尼黑贝克勃劳凯勒酒馆扣押了巴伐尼亚州的三名军政长官,当场宣布“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这就是所谓“啤酒店暴动”。然而第二天,在与警察的冲突中,16名纳粹分子被击毙,若干人受伤,其余逃散。11月11日,希特勒被捕归案。1924年2月,被判5年徒刑,由于陆军方面的支持,只服刑8个月。在狱中,由希特勒口授,开始撰写《我的奋斗》一书。1924年12月获释。1925年12月8日,《我的奋斗》第一卷正式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卷。1928年,希特勒又开始口授《我的奋斗》续篇,由马克斯·阿曼打字记录,后来经过30余年的周折,1958年在西德出版,书名为《希特勒的第二本书》。

《我的奋斗》系统地阐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我的奋斗》一书,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内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纲领,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和行动的纲领,一些法西斯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战争狂人,将其奉为至宝。

1930 年,《我的奋斗》以两大册式出版,版面为15.3 厘米宽,22.8 厘米长,每套售价12 马克。同年又推出了一个合订本大众版,版面如一般圣经大小,为12 厘米宽,18.9 厘米长,每套售价8 马克。

希特勒上台后(1933 年1 月30 日希特勒上台执政),从1933 年2 月到12 月31 日,该书共出售了150 万册。到1939 年,发行量达到545 万册,1942 年总计发行845 万册,1943 年的数字为984 万册。(参看:Werner Maser,“Adolf Hitlers Mein Kampf”,Bechtle, Esslingen 1995, 第35页)截至到1945 年,“我的奋斗”被译为16 种语言,原作与译本共计发行了1000 万册,是当时发行量与译文文本最高的书籍。(同上,第37 页)

1934 年上海黎明书局推出了该书的第一个中文版,董霖、佩萱合译。

2012年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日前宣布,将在2015年后出版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的德语注解版。

注:图二为《我的奋斗》当时巨幅广告

作者简介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8时30分—1945年4月30日15时30分),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残酷的政治家和过于冒险的军事家,以及野心家,阴谋家,早年还做过画家。早年曾因暴动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出他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极端仇恨,如兼并奥地利,反犹和独裁。以及后来对苏联的进攻等。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正式名称为大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通常被称为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希特勒德国。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泥潭,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动性的群众运动而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不过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极端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

国内方面,他实行法西斯式的一党恐怖专政,仇视且排斥其它非纳粹政党和思想,包括共产主义运动,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他还鼓吹民族优越,仇视其它民族。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人种遭到了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数千万其它人种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军事占领期间用残酷的掠夺手段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创立了并且实践了闪电战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夜里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

作品目录

全书共27章

原 序 ……………………………………………………………………………

上 编

第 一 章 我的家庭 ………………………………………………………………

第 二 章 在维也纳苦学 …………………………………………………………

第 三 章 在维也纳所得的政见 …………………………………………………

第 四 章 在慕尼黑 ………………………………………………………………

第 五 章 世界大战 ………………………………………………………………

第 六 章 战争宣传 ………………………………………………………………

第 七 章 革命 ……………………………………………………………………

第 八 章 我政治生活的开始 ……………………………………………………

第 九 章 德国工人党……………………………………………………………

第 十 章 旧帝国崩溃的征兆……………………………………………………

第十一章 民族和种族……………………………………………………………

第十二章 民族社会主义…………………………………………………………

下 编

第 一 章 世界观和政党…………………………………………………………

第 二 章 国家……………………………………………………………………

第 三 章 公民和国民……………………………………………………………

第 四 章 人格和民族国家的观念………………………………………………

第 五 章 世界观和组织…………………………………………………………

第 六 章 初期的奋斗一演说的功效……………………………………………

第 七 章 和共产党的奋斗………………………………………………………

第 八 章 强者的独裁便成为最强者……………………………………………

第 九 章 挺进队的意义和组织…………………………………………………

第 十 章 虚伪的联邦主义………………………………………………………

第十一章 宣传和组织……………………………………………………………

第十二章 工会问题………………………………………………………………

第十三章 德国在大战的联盟政策………………………………………………

第十四章 东方政策………………………………………………………………

第十五章 紧急防卫权……………………………………………………………

作品节选和点评

原 序

依据一九二四年四月一日慕尼黑人民法院的判决,从即日起,我进入勒奇河畔兰支尔堡的监狱服刑。这是第一次给我机会,使我能在多年不间断的工作中,安静下来开始着手著书写作。曾经有很多人要求,我自己也曾希望有一本为运动而写的专著。因此我决定着手写作此书。 这本书分为两部,其主旨不单单是要阐明我们运动的目标,同时力求描绘出这一运动发展的前景。相对于其他纯粹教条的论著,我们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同时给予我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通过我著作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加深对我的理解,清除犹太报章上所散布的关于我的恶毒的神话。

这两部著作并不是为局外人,而是为追随这一运动的人士所写的。这些人心意的所属和他们的信念,还需要从内在的启蒙上作出努力。

当然,我也知道,要使一种主义获得人们的拥护,用口头远比文字叙述来得有效。世界上每一个伟大运动的成功,大都归功于出色的演说家,而不是伟大的作家。

但是为了能够在基本的理论上达到一致,并在行动上获得统一,我们需要有成文的著作,作为我们日后行动的指南。这两本书将作为运动的基石,它概括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著者 于勒奇河畔兰支尔堡狱中

攻击民主,宣扬专制独裁

群众并不有有所发明;大多数的人,也没有组织和思考的能力;所赖者,只是个人而已。

所以社会的组织不但不应该阻止有才智的人士高出于群众之上,而且还须努力使有才智的人士居于最高的地位。

决断权切不可操在大多数人手中,

君主政体确也有着他本知的价值的。

第一,君主制度能够使国家的领导权稳固,使国人所有的各机关,完全站在国家之下,那便可以免掉贪婪的政客的乘机捣乱;第二,君主制度具有本来的尊严和因此而产生的权威,在这种制度的下面,官员及军队的地位可以提高,但是,可以不受政党的影响。

做君主的人,以一人而为一国的元首。他的肩头所负的责任,自比了国会中介然成立的多数党为更重了。

德国的政治,所以被人素称纯洁的缘故,实在完全是由于这—点。

最后,君主德国国民的文化,有着极多的贡献,而且还能够去掉一切的流弊。

一个做领袖的政治家他的事业并不存在有独创的思想和计划。

而竟存在使他提议能为一群愚人所能了解,以求得他最后的同意的技术吗 ?政治家的标准,岂是专门在游说方面,而不在对重要的行为和决议具有当机立断的政 治手腕吗?世界的进步,不是出于个人的脑力而是出多数人集合的智力,这是我们可以相信的吗 ?我们岂是悬想将来的人类文化不是由这观念而来的吗?反之个人的脑力不是现在较之往昔更为需要吗?

国会取决于多数的原则是在否认个人的权力,而代以到会的多数的议员,这实在是违反了贵族政治的基本原则的贵族政治中所谓上等阶级,这并不是我国今日的腐改的上流社会

多数绝对不能代替“人”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多数常是愚蠢的政策和懦弱的政策的辩护者,合了—百个愚夫,不能成为一个聪明人。

所以基武的决断,决不能从一百个懦夫中得到。

民主政治的结果,就使国内重要的职位,有着极速的更动,这种事无论在那一种的情形中都是很不利的,而且易于发生在十分恶劣的影响,这因为不仅是庸碌无能的愚蠢得,因此得到了牺牲。便是那侥幸在位的真正领袖,也要受到更大的牺牲的。

这结果,便是领袖阶级愈加感以了精神上的颓丧;而国家的前途,那是不论什么人都可以想见得到的。

宣扬民族主义

我了解历史的意义,我是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

我的思想捷快发展着,十五岁那年,我便能把效君王的“爱国主义’和人民立场的“民族主义”分析得很明白。

日耳曼奥地利人的眼界,实较帝国中其他种族的眼界为广。

他们经济的关系,差不多包括了整个帝国的全部,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企业,差不多完全在其掌握之中。

凡是主要的技术专家和职员,多是属于他们的,

以前商业势力尚未被犹太人所夺取时,国外的贸易完全是由他们所经营的。

日耳曼奥地利的补充队,也可加入德国的军队之中,这种军队,可驻于黑塞哥维那(Herzegovina)正同在维也纳加利西亚(Caliia)一样。

军官力仍旧是日耳曼人,高级军官也是的,艺术和科学完全是属于日耳曼人的,除了晚近所发展的艺术(这或许是黑人的产物)之外,凡是只有真正的艺术思想以及传播者,都是日耳曼人,而且是只有日耳曼人。

至于音乐、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维也纳的于联合帝国(Dual Minarchy,Doppelmonarchic),好像是无尽的源泉,永不会有涸竭之日的。

最后,全部外交政策的责任,也是完全由日耳曼人来担负;不过偶或有了少数的匈牙利人在内罢了。

没有民族主义,那么,军队仅仅成为一种永久的维持治安的警察而巳,不再是抵抗敌人的一种力量了。

我们在世界上所赞美的一切——科学、艺术、工艺和发明,——不过是少数民族的创造品,推究他的根原或许出之于某一种族。

全部的文化,完全靠了这少数民族而存在的。

在是他们沦于灭亡,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灿烂的文物,自必也同归于尽了。

假如我们把人类分为文化的创造者,保持者和破坏者的三种,那么,唯有亚利安人种方能够资格做第一种的代表。

亚利安常用极少数去征服异族,而且能够得到多种的低劣民族的帮助,他们利用那新获的领土的特殊环境——像土地膏腴和气候等,——去发展他们潜伏着的智力和组织和本能。

经过了几百年,他们便创造他们独有的特别的文化,这种文化,起初仅有他们本身的特性,后来便依照他们所征服的土地和人民的特性而发展了。

时间过得稍久,他们那些征服者,便违背了保持血统纯洁的原则(这原则在起初他们是固守着的,而和被征服的土著通婚,因此,他们行殊的民族性,逐紧消灭这是天演的公理。

看看那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大都是亚利安人,那就可以证明了。

为了要发展高超的文化起见,那些文化较低的民族,实在有着存在的必要,因为只有这些民族,可以当作技术工具的代替物。没有技术工具,那么高超的文化是不可能发展的。

因人类发展的初期,赖于驯良的兽类的地方少;而赖于低劣的民族的劳力的地方多。

要直到被征服的种族成为奴隶之后,于是兽类才开始遭受同样的命运;普通人每以为兽类先于人类报着奴役,实在是对的。

但是,雅利安人所必走的途径已经十分明显。

他是一个征服者,他征服了低等民族,使被征服者遵从他的意志力和目的,受他支配而从事工作。

但是,当他驱使这班被征服者工作的时候,被征服者不但生命有了保护;而且命运也比较优于前所谓“自由”的生活了。

雅利安人长此以主人自居,他们不单是维持其主人的地位,而且是文化的维护者及培植者,可是有一天被征服者把了本身的地位提高了,或者和征服者的语言同化时,那就主奴的分别没有了。

雅利安人既放弃了他们纯粹的血统,那么所有的养真处优的权利也就跟着消失了。

雅利安人于是就一天一天的堕落,他们陷于种族的混杂之中,他们创造文化的能力也跟着慢慢地消失了,终于智力和体力,和被征服的土著人种相像而不类他们的祖先了。

虽然他们暂时仍能享受着文明的福利,可是对于文明,初则漠视。

终也遗忘。

这就是各种文明和帝国所以崩溃的原因,而各种新的创造,所以也代之而起了。

血统的混杂,以及种族的堕落,这实在是旧文明湮没的唯一的原因。

因为人类的覆亡,并非是为了战争的失败;实在是为了丧失纯粹血统所独具的抵抗力的缘故。

最后这种运动,它认为它的任务并不在恢复那—种特殊形式的政府而去反对其他的政府,它是在创立民主政权和君主政体所依着维持的基本原则。

它的使命,并不在建立一个君主政体,或是一个民主政体,而是在创立一个日耳曼的国家。

民族社会主义的纲领,不是在单做某一邦政治利益的工具。

而是在领导整个日耳曼民族。

所以它的纲领必须决定整个民族的生活重新来创造的。

宣扬极权主义

民族国家的紧急任务就是在于改进婚姻的制度,使它免得在种族上永久的留着污点,婚姻必须看作是神圣的制度,用以来创造像神的人类。

而不是创造半人半兽的怪物的。

站立在所谓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出而反对上面的主张;他所持论点是和时代不合的。因为吾人所处的时代一方面既是允许腐化份子繁殖子孙而贻害当代,流毒后世;一方面又可能允许药商小贩,向健康的父母去兜售节制生育的药品。

民族国家必须命名使种族成为全民族生活的中心,设法使它保持着种族的纯洁。

民族国家只许健康的国民生育子女;而把病人或是残废者的生育认为可耻。

如果他们能够制止病人或是残废的人的生育,那是很光荣的一种举动。

凡是有疾病或是遗传病人的缺陷的人,国家应宣布着他不宜生育的理由,并且来实行加以禁止。

国家对于青年的监护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这是永无终止的时候的。

从军以后,青年就变为成人了,不仅须养成服从的习惯,而且还当给予军官的训练,使他们将来有指挥的能力。

不仅须默受正当的责备;在必要的时候,且须能忍受不干的事而毫无怨言

青年于军队服役结束之后,必须有两种证明书;一种是公民证明书,许可他在一切的公共机关中服务;一种是健康证明书,证明书,证明他的体格健全,可以结婚。

合众国的政府,他们禁止不健康的人入境,而且严禁某一人种入籍,这实在是超向地民族国家观念的第一步。

关于妇女教育,第一应当着重地体育,其次是德育,再其次是智育,妇女教育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在培植未来的良母。

德国的子女,不过是国民,一直结婚以后,那才成为公民。

作品再版

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日前宣布,将在2015年后出版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的德语注解版。《我的奋斗》在德国可谓“第一禁书”。二战结束后,拥有该自传版权的巴伐利亚州政府一直反对这本书在德国再版,而此次宣布重新出版计划,是为了除去这本书的神秘面纱,帮助青年人正确看待历史。对于这一再版消息,德国舆论反应平静,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对此表示欢迎,称相信这是“负责任”的行为。

希特勒于1924年在巴伐利亚监狱中完成自传《我的奋斗》,里面除了描写自身经历外,也表达了他宣扬雅利安人“纯种论”、憎恨犹太人等观点。在1945年希特勒自杀前,这本书曾印制数百万册。英国广播公司称,包括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内的很多读者都认为该书非常枯燥无味。

二战后,德国实际上并没出台法律禁止《我的奋斗》的出版与发行,但为防止纳粹思想的传播,拥有版权的巴伐利亚州政府一直反对该书再版,所以这本书从二战结束后一直没有在德国再版,书中内容也几乎没有在任何报纸或杂志上出现过。今年1月,巴伐利亚州还成功阻止一家英国出版商在德国再版《我的奋斗》的节选本。但人们可以在二手市场或网络上购买二战结束前的版本或其他国家出版的版本,书的内容也很容易在网上获取。

依照德国法律,版权在作者去世70年之后不再受法律保护,巴伐利亚州拥有《我的奋斗》的版权在2015年到期,从2016年开始,第三方将无需获得巴伐利亚州许可,即可出版该书。为了防止不负责任的出版商因追求经济利益炒作此书,巴伐利亚州财政部长马库斯·泽德24日宣布,巴伐利亚州将出版带有历史学家评论注解的版本,其目的旨在消除这本书的神秘性,显示它的荒谬内容,并且表明这些危险的想法给世界带来了多大的灾难。除专业评论注解版本之外,面向学生的注释语言浅显易懂的教科书版本也将问世,以帮助青年人正确看待历史。

巴伐利亚州宣布这一决定后,大部分德国媒体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即使以耸人听闻见长的德国销量最大报纸《图片报》也仅仅在头版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叙述性文章。德国《明镜》周刊虽然以“《我的奋斗》将要成为教科书”为标题报道了此事,但其内容中的观点也显得较为客观和中立。

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对这一决定表示欢迎,该组织主席格劳曼认为这是一个“负责任”的行为,他表示:“首先我当然希望这本书从此人间蒸发,不再出现,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定要出版,我倾向于由巴伐利亚州出版带注解的版本,反对那些为了赚钱而取悦纳粹分子的版本。”《德意志犹太之声》报发行人拉法尔称:“德国社会已经非常民主和成熟,足以接受该书的再次出现。”

不过,还是有人对《我的奋斗》再版表示担忧。巴伐利亚州左翼党发言人埃娃·布林—施勒特表示,出版带注解的《我的奋斗》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是在科学历史研究的掩饰下进一步传播法西斯思想。注解版的危害并不比无注解版低,左翼党将用一切法律手段阻止《我的奋斗》的再版。美国《纽约每日新闻》网站评论称,这本书的再版恰逢“右翼势力在整个欧洲有所抬头”之际,“时间将会证明巴伐利亚的这一决定是否正确。”

2 罗永浩著书

书名:我的奋斗

作 者: 罗永浩

出 版 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4

字 数: 10万

开 本: 大32开

页 数: 193页

I S B N : 9787222064331

定价:¥29.00

图书类别:励志

作者简介

罗永浩,人称老罗,1972年生,吉林人。高中辍学,曾经摆地摊、开羊肉串店、倒卖药材、做期货、销售电脑配件、从事文学创作。 2001年至2006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任教,由于教学风格幽默诙谐并且具有高度理想主义气质的感染力,所以极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盗录其讲课内容在大学的校内网站上传播分享,这些音质奇差的盗录内容在2003年左右流传到了互联网上,旋即以“老罗语录”的名义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其中,“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已经成为一代年轻人的座右铭。罗永浩本人也因此受到众多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并两次当选“百度十大年度风云人物”。2006年6月,罗永浩辞去新东方的工作,于同年8月创立风格独特的博客网站“牛博网”。目前该站已成为大学生、文学青年、媒体从业人员和知识精英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网站之一。2008年,罗永浩和他的教师朋友们共同创办了一所英语培训机构,老罗也从一名教师转型为一个校长。

内容简介

《我的奋斗》是老罗写的一本极具语言才华的自传,也是他给剽悍的人生一个解释。作者是一个走路都往下掉个性的胖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描述成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愚蠢的制度对抗了九年,成为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小混混,然后,一直混到“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百度年度风云人物、牛博网创办人、“老罗培训”学校的校长。

读“老罗式”的幽默,可以感知他的诚恳和热情;读老罗的传奇经历,可以领悟如何用剽悍的内心创造传奇。

读者对象:中学生、大学生;老罗在新东方和老罗培训学校的学生;都市里奋斗的年轻人;15-40岁的读者。

附赠品:罗永浩全国高校巡回演讲DVD光盘。

老罗语录

我年纪越大,就越觉得那些心理阴暗、一肚子心计、满脑子阴谋论的人,是因为智力不够。这和我小时候的认识是大致相反的。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整体上,足够聪明的,进化得更好的人群,通常会倾向于选择公平、正义,更容易具有坦诚、善良的品质。

就像任何时代都有倚老卖老的老混蛋一样(“你呀,还是太年轻啦,我说了你也不明白”),任何时代也都有倚年轻卖年轻的小混蛋(“你老了,我跟你说不明白,咱们这是代沟”)。在任何一个时代,有尊严的人,都不会拿自己所处的年龄段说事儿。

很多半途而废的理想主义者喜欢说,我本来特别崇拜某某某,特别佩服某某某,是某某某当年启发和激励了我走上了信奉自由民主的道路,但是后来,我痛苦地发现某某某变节了(或是露馅了),从此我觉得什么都是骗人的,我什么也不信了。每次听到这种没出息论调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心里骂娘,干!原来你是某明星的粉丝,我他妈还误以为你是某种理想的粉丝呢!做你该做的,做你认为正确的,不要为了谁而做,当走在你前面的先驱者没出息地倒下或是变节的时候,你应该感到高兴:你走到你的偶像前面了,多牛逼啊。

由于我擅长摆生活态度健康积极的造型,所以我的学生都以为我没有情绪消沉的时候。实际的情况是,当我面对普遍存在着的丑恶现实的时候,常常会短暂地感到厌倦,感到人生虚无,但和那些因此“看透了人生”后变得犬儒的笨蛋的区别是:我会因此加倍努力地去尝试改变现实。因为我知道,正是每一个放弃了理想的人,使得别人的人生变得更加丑恶、艰难、令人厌倦甚至是虚无的了。

希望那些喜欢用“枪打出头鸟”这样的道理教训年轻人,并且因此觉得自己很成熟的中国人有一天能够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的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专门躲枪子儿的。

编辑推荐

在近三十年的中国,励志书从未如此诚恳。

专业书评

1996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有三个人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最广泛的影响,他们是韩乔生、万峰和罗永浩。

——王小峰

老罗是现世少见的有原始才气的人类,和赵本山、郭德纲、崔健构造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常常想,老罗什么时候开说一场扬名四海的脱口秀,仿佛二十年前崔健开唱那首《一无所有》。

—— 冯唐

很多人喜爱老罗是觉得他彪悍,叛逆,幽默,独立,诡异……但他对这个世界有我所知的罕见的善意和温柔。

—— 柴静

老罗是一个天真的人。他的成功让人羡慕,许多人可能觉得他运气好,却不知道正是他不世故,所以没有被世故毒害,当他猜想某物滋味不错时,他有勇气去尝一尝,而不是尊重他人的饮食习惯。在一个呆若木鸡的社会里,人人都在猛做心算,看看利润有多少,只能把机会让给了坦诚的人。他还天真地相信好的东西就该大声赞美,哪怕大家都以为那是一串会给自己带来厄运的魔咒,他一说,却变成了语录,听众开心地笑了。我们其实都在等这样一个天真的人,来呼应自己内心残存的天真。

—— 连岳

罗永浩创办的牛博网正在成为一个意见领袖的聚集地,一个独立、客观且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意见平台。对公共事务的持续关注与公民意识的坚持表达,使牛博网迅速区别于其他博客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精英知识分子的支持。由于其真实、直率与富于人性关怀的品质,也日益风行于普通网络读者。以牛博网为平台,罗永浩也在将“意见”转化为行动。从2007年的厦门PX项目和拯救黑窑奴工,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募资捐款,牛博网从未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缺席。

——南方周末

图书目录

自序:像坏人一样勤奋

我的奋斗(2009春季高校巡讲实录)

我的故事(1972~1990,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访谈及对话录

正版“老罗语录”

自序

2008年,我和我的教师朋友们创办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为了扩大这个新机构的知名度,我在全国高校进行了数十场演讲活动。由于大部分高校都不允许我们讲商业宣传性质的内容,所以我的演讲被迫处理得非常“高尚”,大都是英语学习或人生奋斗这样比较纯洁的主题。当然,除了目的本身不单纯之外,所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真实和诚恳的,为了让自己再舒服一点,我们还在征得高校同意后,在现场打出了“非公益讲座”的条幅。

稍后,这些演讲被听众录下来放到了一些大的视频网站上,这些视频很快也像当初的“老罗语录”一样流传开了,最后,我们自己也剪辑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官方版本”放到了优酷网上。到了2009年的秋天,陆续有些出版公司开始跟我接触,希望我能以演讲内容为基础,再补充一些关于成长历程的真实故事,写成一本励志的书。起初我对这个主意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虽然这对机构的宣传肯定会有一些帮助),因为“励志”这个原本比较美好的字眼已经被我们的时代毁得差不多了。在这个鼓吹所有的小草都应该成为大树,所有一米六的矮个子都应该去NBA打球,所有的人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有的人“只要没有成功,就是不努力”,所有在雨天被蛮横的宝马车溅过一身泥的穷光蛋都应该发愤图强努力赚钱买宝马车然后去溅别人一身泥的“励志”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有尊严的文字工作者,谁会想去写一本励志的书呢?后来磨铁文化的人告诉我,如果交给他们出,他们还会给这本书配套发行DVD光盘,并且把我的演讲录像放到机场书店的大屏幕电视上播放。如你所知,机场书店的大屏幕电视和“励志图书”市场一样,通常也都是 “成功学”骗子们的专属领地。“但这些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他们占领”,《时尚先生》的主编钭江明老师这样教育我,我想了想,就动心了,于是决定写一本有诚意的,不拿读者当白痴的,关于成长和奋斗的励志书,并且把书名定为《我的奋斗》。

开始着手后,我发现这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时间不够用是最大的问题,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和教学任务以及牛博网的日常事务加起来,已经使我的睡眠时间没法保障了,而且我写字的速度也一直都非常慢,意识到很难按照合同上的时间进度完成书稿后,我经常很焦虑,因为心理素质不好,我有时候还会为了这个焦虑而焦虑。稿件艰难接近完成时出现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有很多写得很投入的东西最后发现根本不适合发表,比如青年时代的几段感情故事(因为当事人还活着并且嫁了人,那些事情毕竟不是我一个人的隐私),比如新东方时期的经历(因为我现在做了竞争行业,所以一些事情只要一说就成了“恶意打击竞争对手”),比如牛博网的前世今生(因为很多事情要是说出来就再也休想继续在国内做网站了),这些暂时不能发表的内容占了整个完成稿的将近一半,这意味着很多东西要推倒重来,这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有那么几天,我甚至对于要不要坚持写完书稿都感到非常犹豫。

后来……后来我想到了生活的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上,坏人好像总是更勤奋一些。

为了尝试改变一点什么,我最后把这本书写完了,就是这样。

文摘

在幼儿园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中途觉得有了尿意就很自然地站起来往外走。老师叫住我问明了原因之后,告诉我以后类似的事情一定要举手请示,征得老师同意方能出去。虽然作为孩子的我在家也免不了被父母甚至哥哥姐姐管教,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件事是我对人生注定失去的那部分自由的最初体验。

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应该是我这辈子的第一个老师,她是个漂亮的上海女知青。我还能记起她的第一个原因是她长得漂亮,另一个原因是她糟糕的人品。她大概是让我意识到“生命是残酷的”这一事实的第一个人了。

我到了这个幼儿园的第二年,有一次,好像是儿童节,县里搞一个什么儿童活动,所有的孩子都要带着两把花到一个大操场走队列去。那时候,“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所谓的两把花就是两根有分叉的枯树枝,上面贴上大致剪成花瓣形状的彩色纸片,通常由孩子家长负责手工解决。母亲在食品公司工作,它的隔壁是一家殡仪馆。母亲和在殡仪馆工作的那些阿姨们都很熟,所以在参加那次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我拿到了两把巨帅无比的、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假花。这假花甚至有纤细精致的花蕊。可想而知,第二天我是横着膀子晃进幼儿园的。在我接受了所有孩子的恭维之后,漂亮女知青老师宣布,大家要把假花都堆放到教室前面的台子上,然后到自己的座位就座。等老师宣布完活动的纪律和注意事项之后,她又说:“大家走到前面随便拿两把花,不用拿自己带来的,抓紧时间到操场集合。”到了操场集合的时候,我看到那两把该幼儿园历史上最牛的假花刚好拿在上海女知青的女儿的手里,那时候我已经会说刻薄话了(如果不是生下来就会的话),一时没忍住,就说了些“真巧啊”、“咦,你说怎么就那么巧?”、“这事儿要我说啊,简直要活活巧死了”之类的讽刺话。在大家笑得都很开心的时候,我被上海女知青叫到屋子里声色俱厉地训了十几分钟,最后被告知不用参加这次活动了。在接下来的“叫你妈妈来一趟”的活动中,我被描绘成了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

离开这个幼儿园几年以后,有一天我在和龙县胜利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正上课的时候,漂亮女知青敲开我们班教室的门,堵着门口,当着我全班同学的面,对我们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讲述我和其他几个坏孩子一起在周末去了她工作的幼儿园,如何砸坏了储藏室的玻璃,如何偷走了孩子们的零食玩具,“还有两个这么大的西瓜”。后来知青她们最终弄清楚了那个偷东西的孩子是谁(也是我们大院的一个孩子,这个坏小子凑巧有一件跟我一样的暗绿色夹克,而且背影和我很像。他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他哥哥的名字却还记得,因为很扯淡,叫“文豪”),但是她并没有再次来到和龙县胜利小学三年级的教室,堵着门口,当着我全班同学的面,向我们班主任说明情况。这使得我在离开和龙县之前,一直被同学们当成是一个小偷。

……

3 本杰明·富兰克林成长自传

图书信息

作 者:(美)富兰克林 著,万绍红 译出 版 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3-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561331033

包 装:平装

页 数:316页

开 本:16开

分 类:图书 > 传记 > 自传

定 价:¥29.80

编辑推荐

“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敬佩的人只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第二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第三位还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

——美国开国元勋 华盛顿

“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

——法国经济学家 杜尔哥

“这项提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实为一种特殊礼遇,因为富兰克林博士一直被认为是惟一可与华顿竞争的人。”

——美国宪法之父 麦迪逊

这是一本被公认为最伟大的自传之一,主人公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人类道德与理性的最佳诠释者,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本书包含了他的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阅读本书,即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收获一份人生修养的智慧,完成一次实现美国梦的奋斗历程和完美道德的精神之旅。同时,本书中英文完全对照,每页上半部分是英文,下半部分是对应的汉语,是英语爱好者一本不错的学习资料。

内容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人类道德与理性的最佳诠释者,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他的多重身份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作为政治家,他是美国建国的创始者、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民主精神的缔造者、《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同时,他还是最杰出的科学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会实业家,他像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唐德语),成为举世公认的现代文明之父、美国人的象征。

本书是富兰克林的成长自传,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阅读本书,即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收获一份人生修养的智慧,完成一次实现美国梦的奋斗历程和完美道德的精神之旅。

作者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小商人家庭。10岁前上过一年多小学,后来在父亲的商店里打杂。12岁开始在他哥哥经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他白天工作,晚上刻苦自学。“时间比金钱更宝贵”是他的座右铭。他靠自学通晓多种外国语,大量阅读欧洲各国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他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成果。马克思在说明价值和劳动关系时,借用过富兰克林引用的一个例子,并且指出:“他是首先发现价值的真正实质的人中的一个。”

富兰克林成名之后在北美殖民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福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组织建立“共读社”、“美洲哲学会”、印刷厂、图书馆、书店、医院、大学、报社等学术团体和文化机构。他对宾夕法尼亚市政的革新、谷物的生产、新式火炉的设计、电学的研究、避雷针的发明都有。

图书目录

1909年版本简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富兰克林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精彩书摘

Twyford, at the Bishop of St. Asaph s, 1771 DEAR SON,

I HAVE ever had pleasure in obtaining any little anecdotes of my ancestors. You may remember the inquiries I made among the remains of my relations when you were with me in England, and the journey I undertook for that purpose. Imagining it may be equally a-greeable to some of you to know the circumstances of my life, many of which you are yet unacquainted with, and expecting the enjoyment of a week s uninterrupted leisure in my present country retirement, I sit down to write them for you. To which I have besides some other inducements. Having emerged from the poverty and obscurity in which I was born and bred, to a state of affluence and some degree of reputation in the world, and having gone so far through life with a considerable share of felicity, the conducing means I made use of,which with the blessing of God so well succeeded, my posterity may like to know, as they may find some of them suitable to their own situations, and therefore fit to be imitated.

That felicity, when I reflected on it, has induced me sometimes to say, that were it offered to my choice, I should have no objection to a repetition of the same life from its beginning, only asking the advantages authors have in a second edition to correct some faults of the first. So I might, besides correcting the faults, change some sinister accidents and events of it for others more favorable. But though this were denied, I should still accept the offer. Since such a repetition is not to be expected, the next thing most like living one s life over again seems to be a recollection of that life, and to make that recollection as durable as possible by putting it down in writing.Hereby, too, I shall indulge the inclination so natural in old men, to be talking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past actions; and I shall indulge it without being tiresome to others, who, through respect to age, might conceive themselves obliged to give me a hear-ing, since this may be read or not as any one pleases. And, lastly (I may as well confess it, since my denial of it will be believed by……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9: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