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闻邦椿 |
释义 | 闻邦椿,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振动机械理论的研究及新型振动机械的研制工作,为发展我国的振动机械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在机械动力学与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的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及工程机械的工作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中文名:闻邦椿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30年9月29日 性别:男 人物简历1951-1955年 东北工学院机电系学生。1955-1957年 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研究生 1957至今 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东北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 1985年 被聘为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7年 被选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90年 被聘为国际转子动力学委员会委员。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现为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兼职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IFT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振动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和《振动工程学报》主编等,现任或曾任全国20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和名誉教授。1984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还研究了转子动力学、机械系统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机电一体化以及工程机械理论的某些问题。曾发表论文700余篇,SCI、EI和ISTP三大检索论文250余篇。专著和主编的论文集20余部。 在闻老师5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大致地做以下较详细的概括: 1.教学方面 讲授过10多门课程; 指导20多届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任北京吉利大学名誉校长 2.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和国外访问学者共160位 博士61名; 硕士87名; 博士后10名; 国外访问学者2名(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访问学者各1名) 目前在籍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还有20多名。 其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工作的有17位: 在美国工作的3位; 在加拿大工作的8位; 在澳大利亚工作的3位; 在日本工作的2位; 在韩国工作的1位。 下面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简单介绍。 博士后: 代表性人物张义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和硕士: 被评为教授的有26人,有博士生导师12人。 12位已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的有张义民教授、江钟伟教授、段志善教授、柳洪义教授、刘杰教授、张天侠教授、巴德纯教授、李以农教授、芮延年教授、关天民教授、何卫东教授、赵明扬研究员。 年轻的代表性人物有李鸿光教授、熊万里教授、韩清凯教授。 已晋升为教授的还有曹宗杰教授、宋占伟教授、徐培民教授、曾海泉教授、罗跃刚教授、何勍教授、鲍文博教授、金志浩教授、沙云东教授、艾延廷教授、严世榕教授等。 3.开拓的新的学术研究方向 振动利用工程; 工程非线性振动; 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 产品深层次动态设计; 振动同步与控制同步; 振动摩擦的理论与方法。 4.学科建设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开展了“重大机械装备设计制造关键共性技术”985工程的创新平台建设; 创建了“动力学、可靠性与质量工程”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创建了“振动利用工程与动态设计”沈阳市重点实验室。 5.著作、教材和主编的论文集(共25种) 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著作、教材和主编的论文集有 (1)《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198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2)《振动筛、振动给料机、振动输送机的设计与调试》,(198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3)《机械振动学》,(2000年,冶金工业出版社) (4)《高等转子动力学》(200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5)《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动态设计方法》(200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6)《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解析方法及工程应用》(2001年,东北大学出版社) (7)《机械系统的振动同步与控制同步》(2003年,科学出版社) (8)《故障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试验》(2004年,科学出版社) (9)《振动利用工程》(2005年,科学出版社) (10)《面向产品广义质量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2006年,科学出版社) (11)《工程非线性振动》(2007年,科学出版社) (12)《产品全功能与全性能的综合设计》(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3)《产品的主辅功能及功能优化设计》(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4)《产品的结构性能及动态优化设计》(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5)《全国振动利用与波利用技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东北大学出版社) (16) Proceedings of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Dynamics,Shenyang: Press of Northeast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987 (17) Proceedings ofAsia Vibration Conference,Shenyang,Press of Northeast University ofTechnology,1989 (18) Proceedings of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ngineering,Shenyang: Press ofNortheastern University,1998 (19) Proceedings of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Changchun: Press of Jili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1 参加编写的著作、教材和手册有 (20) 洪致育,李玉娟,闻邦椿等. 《连续输送机》(198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21) 宫荣章,闻邦椿,丁耀武. 《选矿机械》(1960年,中国工业出版社) (22) 张维屏,闻邦椿,徐德超. 《机械振动学》(1983年,冶金工业出版社) (23) 闻邦椿. 《振动与冲击手册》,第三卷,第六章,振动的利用(199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24) 闻邦椿,刘 杰. 《选矿手册》,第一卷,“筛分” 篇(1993年,冶金工业出版社) (25) 陈予恕,郑兆昌,闻邦椿,徐业宜主编,《非线性振动、分叉及混沌》(1992年,天津大学出版社) 6.学术论文 700余篇,SCI、EI和ISTP三大检索论文250余篇。专著和主编的论文集20余部;其中以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180余篇。 7.奖励(共16项) 国际奖: (1)惯性共振式概率筛,1987 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 (2)个人发明 “骑士勋章”,1987 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发明博览会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3)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198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4)高等转子动力学,200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特别奖: (5)光华工程科技奖,2006年由中国工程院颁发 国家奖: (6)振动利用与控制若干关键理论、技术及应用,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技术,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激振器偏移式巨型冷矿振动筛,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惯性共振式概率筛,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省部级一二等奖: (10)振动利用与控制若干关键理论及应用,200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1)振动利用工程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2)大型旋转机械重大非线性振动故障机理分析与应用,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3)振动细筛,1986年获“六五”攻关三委一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4)碳化硅自同步概率筛,1980年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5)2585强制同步与自同步冷矿筛,1989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6)旋转机械的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及抑制振动的方法的研究,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专利(共10项) 国家 申 请 号 专 利 号 项 目 名 称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88 2 17039.2 锥形振动细筛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88 2 04063.4 振动同步传动式放矿机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89 2 10090.7 塔式振动流化烘干机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88 2 16625.5 双向半螺旋式振动细筛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89 2 10089.3 振动提升烘干机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88 2 21540.X 惯性石棉分选机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 00212508.0 复合同步振动圆锥破碎机 中 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 01 2 41435.2 用于振动机械的 中 国 软著登至029199号 中 国 200620093695.3 实用新型专利 振动惰性介子 中 国 200610048044.7 发明专利 振动惰性介子 中 国 200710011168.2 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 中 国 200710011169.2 发明专利 便携式连续记录 人物经历闻邦椿,1930年9月29日出生于杭州市,原籍浙江省温岭市。他的父亲是从事大地测量的高级工程师,叔父是大学教授,这样的书香门第,自然要安排他去学习。小学念书时,他的成绩却一直不佳。1943年9月,他进入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初中部学习,这所学校师资雄厚,学风端正,校纪严明,老师们时常给学生介绍科学发明和发明家的故事:蒸汽机是怎样发明的,电是怎样发明的,使年幼的闻邦椿逐渐了解到发明家的伟大,没有发明,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他开始学习发明家的创造精神,并亲自动起手来。他用灵巧的双手和善于思考的脑筋把家中沉睡几年的两只挂钟修复了。还亲自制作了木制的蒸汽机模型,他还想利用家乡的水力资源发电。这时,他渐渐地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发生兴趣,学习成绩逐渐上升。初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49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毅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他学习了革命理论,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逐渐懂得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参军一年半以后,由于疾病,不能继续留在部队工作,于1950年末复员回乡,在顽强地战胜疾病以后,他便踏上了学习科学技术的征途,考取了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机械系,立志在机械工程领域中作出一份贡献。 在大学学习有关课程时,他十分注意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课程的一个章节后,总要提出自己的一些新的看法,想一想这一章节内容的新的扩展。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该院机械系研究生班学习,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在学习大量基础课程的同时,他还进行一些研究工作。他的导师苏联专家Г·И·索苏诺夫(Cocyнoв)给他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振动机械的工作理论”。鼓励他要刻苦学习,勤奋研究,说:“一位优秀的研究生,应该把科学院院士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要像院士那样对科学技术与对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短短两年时间,他获得全优的成绩,并在振动机械工作理论的研究中写出多篇学术论文。 1957年他留校任教,并积极从事研究工作,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当许多人被迫放弃钻研业务的时候,他开始总结以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探讨,需要验证的,他亲手制作模型进行试验。此时,他完成了两部著作和近40篇论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在前一时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晋升为教授。 1983年,在震惊中外的296号客机被劫持到南朝鲜的事件中,闻邦椿也是其中旅客之一。他临危不惧,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和使全体旅客尽快返回祖国,他起草了一份声明,在全体旅客签名后,通过机上的3位日本朋友,转交给驻日本东京的中国大使馆,再转给联合国秘书长。声明要求联合国有关组织及国际红十字会惩办劫机凶手,保证全体旅客安全,要求返回祖国大陆。在相当复杂的环境中,争取使全部旅客安全返回祖国。在这一事件中,闻邦椿表现得机智勇敢,在远离祖国的时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1983年“七一”前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8年以后,他完成了多部著作和百余篇论文,他广泛地为冶金、煤炭、机械、电力、铁道、轻工等部门研究成功十多种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曾应邀去美、英、日、澳、德等国讲学和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他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在这期间,他荣获国际奖和国家级奖多项,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3年、1988年和1993年,他连续三次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1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 目前,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至今,他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10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人物贡献开拓振动利用工程学科50年代,正是振动机械大发展的时期,在国外,多种振动机械,如各种形式的振动筛、振动输送机、振动给料机、振动磨机等,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各个部门,如煤炭、冶金、化工、轻工、机械、电力等,中国也迫切需要发展和推广这一类新机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振动机械理论。在中国也还存在着很多理论与实际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种强烈的念头在他脑海中形成:我应该在振动机械这个新发展的领域内取得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他开始向自己的神圣目标进军了。 振动的利用,是机械振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机械学与振动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为了研究这一边缘学科,他除了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外,还自修了工程数学、高等动力学、非线性振动、电磁学等十多门课程,广泛阅读了国内外有关技术文献,看了二三十本著作和几百篇论文。50年代末,他连续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了5篇有关振动机械理论的学术论文,其中,“椭圆振动机上物料运动的理论”、“振动离心机中物料运动理论”和“非线性共振筛的工作理论”等3篇论文是国内外最先得出的研究结果。 初战的胜利,使闻邦椿增强了信心。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理论结果需要实验验证,没有试验样机他就自己动手,剪板下料,在车床上车削主轴,用电焊机焊接构件,终于制成了共振筛和电磁振动给料机试验样机。为了取得更多的实验数据,有时还到现场去做试验。30多年来,他结合各种振动机械的研究,如对弹簧隔振双管振动输送机、惯性共振式给料机、自同步概率筛、电磁振动给料机、冷(热)烧结矿振动筛、自同步式和惯性共振式放矿机、惯性共振式概率筛等,提出了有关振动机械理论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他用7年时间写成的60万字的专著《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1982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在有十多个单位20多位专家参加的审稿会上,对这本书给予很高评价:“该书内容丰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它对科研、设计、生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这是他20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对祖国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奉献。他在书中提出的上百个理论计算公式已被国内不少科研、设计单位和工厂所采用。这一专著为中国建立“振动利用工程”这一新分支奠定了理论基础。1983年,该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在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198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专著《振动筛、振动给料机、振动输送机的设计与调试》。在这期间,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闻邦椿成为中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 研制多种新型机器在科研实践中,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与其他同事一起研制成功10多种新型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有12项成果通过部级和省级技术鉴定。他还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他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制成功的新型机器有:惯性共振式概率筛、大型冷烧结矿振动筛、长距离振动输送机、大型振动放矿机、大揭盖清筛机、自同步概率筛、概率等厚筛、自同步直线振动筛、高中频振动细筛等。这些机械已成功应用于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铁道、化工、煤炭、冶金等工业部门,总数200余台,为国家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他所研究的机器直接应用于生产,出现问题时,必须在很短时间急速处理。他作为课题负责人,常常要冒很大的风险,在这些问题面前,他常常彻夜不眠,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试验测量,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一个一个地予以解决。在他研制成功的机器中,多数都具有创新的部分。 他十分重视使用的可靠性与先进性,有多种机器是根据他们自己提出的理论研制成功的。例如: 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和1987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的惯性共振式概率筛,应用了他所研究的概率筛分理论和非线性近共振机械的理论,将惯性共振原理与概率筛分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机上同时实现筛分、给料和托料三重作用,该种新筛机具有启动快、停车迅速、噪声小、防尘好、能耗低、既能给料又能筛分、一机两用等优点,完全适用于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实现了自动化,是国内外振动机械领域内首创的一种新设备,现在已有100多台用于中国工业部门中。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大型冷烧结矿振动筛,应用了闻邦椿首次提出的偏转式激振器自同步振动机的理论和他得到的同步性判据与同步状态的稳定性判据,应用了二次隔振的理论,从而解决了冶金工业部门中一个难题。目前已在中国10多个钢铁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约占全国使用的冷矿振动筛的2/3。该筛机在首都钢铁公司使用达10年之久,仍在继续使用。与之相比,从日本引进的冷烧结矿振动筛,仅使用一年半,其中有的冷筛的筛箱横梁出现裂纹,以致必须及时更换。从日本引进每台筛机为30~40万美元,而中国自己生产的只需30~4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该项成果的推广应用,替代了国外引进的同类产品,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开展多学科学术交流闻邦椿除对主要研究方向“振动利用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对“机械动力学与转子动力学”、“机械系统的非线性理论与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及“工程与矿山机械的工作理论”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 第一,发展了机械系统的非线性理论,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有关非线性振动的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工作有:研究与发展了分段质量的非线性振动系统的计算理论,提出了分段质量非线性系统的等效质量的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具有冲击的非线性振动系统和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指出了在某些带有冲击的非线性系统中存在负阻尼的特殊情况;和他的研究生一起,用胞变方法研究了某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并提出应用胞变换方法时节省计算机内存与机时的方法;研究了某些非线性系统稳态过程和过渡过程的数值解法;首先研究了在非线性机械系统中两个惯性激振器的高次谐波同步问题,提出了它们的同步性判据与同步状态的稳定性判据等。 第二,在机械动力学与转子动力学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他深入研究了工业机械的二次隔振的理论,并将该理论应用于多种工程机械振动与冲击隔离的系统中;通过理论研究与试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具有横向裂纹的转子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响应的计算方法,提出用二次谐波分量来识别部分转子裂纹的方法;研究了带有轴向振动的转子的动力响应和动力稳定性问题;研究了具有陀螺效应的锥形转子的不平衡惯性力、旋回力矩及其平衡方法。 第三,首先提出了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的方法,发展了某些工程机械的工作理论。他和他的研究生一起首先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工作中,提出了机械设备状态的灰色预测法和机械故障的灰色诊断法。 提出用时间序列方法中的判别函数的特性来判定机械设备故障的类型;同时还研究了时间序列AR模型结构的判定方法。在某大学编著的《时间序列方法及其应用》一书及有关文献中得到引用。 他研究了带有两个相对摩擦运动转筒的沉降式离心机的动力传递特性,揭开了在这种机械中存在巨大的环流功率的秘密。他还研究了惯性圆锥破碎机和振动球磨机的工作理论。为一些工程机械的设计提供了有用的理论依据。 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积极地在国内外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自1981年以来,分别参加了在前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英国、美国、西班牙、捷克、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召开的有关振动理论的重要学术会议,宣读数十篇论文,并负责于1987年组织了在沈阳召开的国际机械动力学会议,1989年负责筹备了在深圳召开的亚洲振动会议。并主编了这两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集。 参加这些国际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去国外讲学,对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5年来,闻邦椿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讲授过选矿机械、机械振动学、非线性振动、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矿山机械动力学等多门课程。指导过20届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指导过4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20多名博士研究生。为祖国培育了一批批建设人才。 他认为,要使中国“振动利用工程”这一学科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向学生传授新的理论,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先后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出新教材,开出了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非线性振动、振动的利用与控制、矿山机械动力学等四门新课程。这些新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难度较大,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出了几十万字的教材和讲义,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掌握振动机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他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到现场去调查、摸索、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他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多数是现场急需解决的问题。1975年,当他接受北京铁矿振动输送机的研究设计任务后,他带领6名学生,来到现场,有人议论:“这样老大难的问题,大设计院都没解决,凭几名大学没毕业的学生和1名教师能解决吗?”面对这些情况,他们从调查研究入手,经过方案讨论、模型试验、图纸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等一道道关口,去锻炼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长度20多米的4条振动输送机终于研制成功了,性能完全达到生产要求。单位的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给予高度评价。他还指导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写成6篇学术论文,并在国内有关杂志上发表。该项目通过技术鉴定,荣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奖。1978年,他带领学生与机械部第一砂轮厂同志一起研制成功的自同步概率筛,单位面积产量比其他类型的振动筛提高5倍。这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评为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他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题目多数是国家急需的科研课题,硕士生王雁斌和吴卫星等对具有裂纹转子振动响应和稳定性及其诊断方法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际价值。他们撰写的6篇学术论文均已发表在国际会议论文集及有关杂志中。硕士生文成秀进行的《不对称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及胞变换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可节省计算机的内存和机时,在学术上也有较大价值。博士生段志善《关于机械故障的灰色诊断方法》及《时间序列AR模型的定阶方法》等论文,在学术上与实际应用上均有创造性。他提出的“机械系统故障的灰色诊断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所提出的“时间序列AR模型的差比定阶准则”概括了日本与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多种定价准则,该准则在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扬叔子教授等编著的《时间序列方法及其应用》一书中得到引用。 闻邦椿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课题中要求完成的内容一定要努力完成。有人为研究生说情,希望放宽要求,以便及早进行论文答辩,他耐心地向学生和有关同志解释: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坑害学生。有一名研究生在做论文时,由于试验方法不得当,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果。正当这名研究生非常焦急的时刻,闻邦椿启发他进一步思考,经过反复琢磨,最后,这名学生提出了一种文献资料中没有报导过的方法,他的论文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较高评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闻邦椿教授好象一部高速运转的马达,加倍地工作着。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不少学生已在祖国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他指导的40多名硕士生已有30名取得硕士学位,指导的20多名博士生,也有12 名取得博士学位。目前他的学生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已有10余人获得博士学位,尚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有30余人。还有不少学生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科学技术界正发光、发热、正是“桃李满天下,功在育新人。”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