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须有益于天下 |
释义 | 《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指明了文章的功能,文章的宗旨,于作家创作而言,提出了作家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是否有益于人,有益于天下,可以看出是先生的明确态度和主张。 作品名称:《文须有益于天下》 创作年代:明末清初 作品出处:《日知录》 文学体裁:文艺批评 作者:顾炎武 原名:绛 别字:忠清、宁人 自署:蒋山佣 尊称:亭林先生 民族:汉族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原文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和译文注释:词类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赏析评点:本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正反两个角度陈述了文章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