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翁讲堂 |
释义 |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作品名称:文翁讲堂 创作年代:唐朝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卢照邻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文翁讲堂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卢照邻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注释(1)文翁讲堂:文翁,名党,字仲翁。安徽舒城县枫香树文家冲人。 (2)淹中:春秋鲁国里名,在山东曲阜。 (3)稷下:古地名,在战国齐都城临淄稷门附近。 (4)古壁有丹青:丹青,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常借指绘画。 (5)市:市里,市门。这里暗指齐国都城临淄稷门。 (6)铭:刻于器物之上的文字,称述生平功德,使传扬于后世。古多铸于钟鼎,秦汉以后,或刻于碑石。 (7)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后因称郡守、郎将为二千石。文翁为蜀郡守,故此处“二千石”指文翁。 作者简介卢照邻:(637左右-680左右),字升之,幽州范阳(郡名,治所在北京市大兴县一带)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称为“初唐四杰”。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调邓王府典签。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王爱重,比之相如。调新都尉,染风疾。去官,居太白山,以服饵为事。又客东龙门山,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颖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后不甚其苦,与亲属诀,自投颖水死,年四十。尝著《五悲文》以自明。有集二十卷,又《幽忧子》三卷,会编诗二卷。 相关资料文翁兴学:西汉景帝以前,四川没有官办学校。汉景帝末,任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 ”。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而文翁兴学,又开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 文翁之后约800年,初唐大诗人卢照邻(约636~695年)谒访石室旧址,其时正值社会注意力大转移,往日石室动辄“从者数千人”“岁时祭祀不绝”的盛况不再。诗人一定慨叹良久,触景生情,栏杆拍遍,留下《文翁讲堂》一首,诗人并未因一时的清淡而忘记往日的光荣,开篇即吟诵文翁的稷下风范: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诗人一定感应到了文翁当年的抱负和心愿。有证据表明,文翁当年修建石室时,的确志存高远,有意让这所学校合乎圣人仪轨,因为他并不仅仅修建了一座石室精舍,与此同时,他还修建了一座周公礼殿。历史肯定了他的苦心孤诣,在迄今两千一百四十多年的时光里,除个别时期,文翁石室基本上一直保持着文教圣地的形象。出自《文翁石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