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盛斋 |
释义 | 1 清朝彩灯作坊在云集着诸多经营文房四宝和古旧书籍、字事、古董、古玩商家店铺的琉璃厂地区,也有一些售卖文化娱乐用品的店铺。其中,就有两个同为著名的百年老字号,却又不同的文盛斋。一个是原址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大约开业于清朝嘉庆年间,以经营各类彩灯而著名,后来迁到东琉璃厂。另一个是清朝咸丰年间开业的乐器琴行,位于厂甸小沙土园北口西侧,后来迁到安定门大街。这就是文盛斋琴行。 创办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前门外廊房头条,是自产自销灯画扇的老字号商店,其灯彩驰名京华。品种有宫灯、纱灯、花灯、壁灯、会灯、年灯、玩具灯等,并经营苏杭雅扇、手绘壁画等业务。其宫灯,古色古香,一般用硬木作出框架,有四角和六角型等,可拆卸和折叠,在灯的每个角上都缀有丝穗,底下有一根独穗,灯框架之间嵌以玻璃,玻璃内画有彩色漆画。 晚清时,文盛斋多为京城的宫廷、王府制作宫灯。文盛斋的纱灯,俗称灯笼,一般用竹木或金属作框架,糊以纱绢,涂上鱼鳞胶,使灯既透明又不透风,同时,在纱绢上绘有彩画,灯内燃有蜡烛。这种灯,晚清和民国初年,多悬挂在王府、大户门口,起显示身份和照明作用。1915年,文盛斋的灯彩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两枚金牌。前门外廊房头条因灯彩店集中,被誉为“灯笼大街”。北京解放后,文盛斋和廊房头条街上的几家灯彩店经过公私合营,组成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其主要售货门脸和加工工厂均迁移到宣武门外东琉璃厂。 2 清朝乐器作坊文盛斋琴行,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其最 初的字号为“文盛斋弦字老铺”,位于厂甸南边的小沙土园北口西侧。店主姓张,是河北深县人。由于他生前无子嗣,死后便由已守寡的独生女继业。当时这家乐器店有房屋15间,其中有6间作为“前店”,主要用于售货和生产,同时也用作厨房、宿舍和饭堂;后院3间上房是店主人的住宅;其余的房屋则为库房。这是一家自产自销的乐器店,也是北京民族乐器行业的“鼻祖”。 文盛斋虽然在创业之初,只是一家很小的乐器店,然而当时北京城内,这样的乐器店也不过仅有三家。即还有位于打磨厂的“合音斋”和“合顺斋”,而且三家乐器店生产的乐器各不相同。文盛斋主要制作、销售琴、筝、瑟、双清、二弦、虎波等宫廷乐器,以及王公子弟喜爱的三弦、八角鼓等乐器。文盛斋出售的乐器,价格往往都比较贵,原因在于其所出售的乐器不仅在制作上,讲究工艺精良,还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每当在北京的市场上,有了来自福建产的紫竹、湖北产的蛇皮等制作乐器的原材料时,文盛斋总要派人去市场精心挑选,高价购回后制作乐器。因此文盛斋的乐器,在京城市场上,具有制作精,品质优,价格高的特点。清朝宫廷升平署、神乐署也经常选购,作为宫廷乐队使用的乐器。在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文盛斋还曾保存着当年为清朝宫廷御制的,供“雅乐”乐队演奏的乐器。这些宫廷乐器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油漆彩画,都十分精美、讲究。 文盛斋与其他两家乐器店,虽然制作的乐器各有侧重,但在招牌的内容上,却基本相同。都写着“弦子胡琴老铺”的字样。门口悬挂着一个幌子,像一个没安头的琵琶背子,下面栓有红布条。清朝时期,京剧还主要为宫廷独享,沿未成为社会流行的文艺形式。当时民间主要盛行的文艺形式是以曲艺、梆子为主,所以乐器店的生意并不兴隆。尽管文盛斋也经常为清朝宫廷制作乐器,但除此之外,前来购买乐器的王公子弟则寥寥无几,普通百姓更是无人问津。因此在这一时期,文盛斋只能惨淡经营,勉强维持。 清末民初,昔日皇家独享的京剧开始流入社会,并为社会各阶层所喜爱,迅速兴盛起来。乐器店的经营也因此出现转机,买卖逐渐兴盛。而这时京城的乐器店数量也迅速增加,新增的乐器店,大多都是由原在文盛斋、合音斋、合顺斋三家乐器店学徒出师之后自己开设的。 在各家乐器店买卖兴隆,仍沿用传统木V2V_具、手工工艺和方法制作乐器时,文盛斋的师傅们却在不断地对传统的制作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一些新的工艺和方法。曾在文盛斋从师学徒的李辛田师傅制作琴轴时,首创用“衡天杵”的新工艺。此外,为使乐器表面光洁,还摒弃传统的打蜡、烫蜡工艺,改以采用虫胶漆片。这些新的工艺的采用,不仅使乐器制作更加精美,性能和质量也都得到了提高。后来,其他的乐器店也竞相仿效,采用这些新的工艺和方法。京城乐器行也由此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京胡、京二胡、月琴、二胡、小三弦、大三弦等与京剧有关的乐器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占据乐器总销量的绝对多数。 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军挑起七七“卢沟桥事变”,将侵华的战火扩大至华北及北平(今北京)地区,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局势更加动荡。文盛斋也和其他的乐器行一样,生意惨淡,经营陷入困境。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又挑起内战,国内经济继续萧条。文盛斋的乐器销售依然没有多大的起色,勉强维持经营。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队随军进驻城内。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文艺工作队收购了文盛斋的其他一些乐器店的库存产品,使濒于破产倒闭的京城乐器行业获得新生,重新走上兴旺、发展的道路。此后,文盛斋的乐器以其精良制作技艺,在北京诸多乐器行中,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声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盛斋被视为“四旧”和“封、资、修”的产物而遭到批判,许多珍藏多年的乐器精口惨遭毁坏。 1987年,为了弘扬北京的地主传统文化,展示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恢复了“文盛斋琴行”的老字号,并在东城区安定门大街新址重新开业,成为北京最著名的乐器售商店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