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会书院
释义

奉天文会书院

中文曾用名:文会馆、沈阳商埠文会书院、奉天省立文会书院、文会大学

英文名: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文会——取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文华中学校训:Play the game(止于至善)

简介

基督新教教会在华教育机构。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苏格兰长老会罗约翰牧师来沈阳传教在小北关租房设堂讲道。第二年迁至西华门租房传教,不久迁到四平街(今中街一带),设立教堂布道。白天,对外布道;夜晚,则成为基督徒举行礼拜的地方。1876年(光绪二年)2月,罗约翰在抚近关(大东关)街北,创立苏格兰长老会分会,设义学。义学堂为小学教育,系外国人在沈阳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现在的青岛科技大学的前身。1888年在大东门外购地,即今天所在位置并开始筹建东关教堂大礼拜堂,当时峻峭巍峨的大礼拜堂,足能容纳八百个座位,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2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这里也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基督教堂。当时教会名为基督教长老会奉天教会。1891年4月16日,东北的爱尔兰长老会与苏格兰长老会合二为一,名为基督教长老会关东老会(以下简称英国长老会)。1894年(光绪二十年)英国长老会在此基础之上于奉天省设立一高等文科学院。为各教区中学毕业学生深造升学之地。此校原名文会馆。主持人称为馆主,为爱尔兰人纪礼备医生。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教堂被毁。学校一度迁到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义和团事平之后。1902年11月1日(光绪二十八年),英国长老会在奉天大南关租用民房,学校迁回。【钱公来《西方宗教对东北文化经济政治之影响》】1904年增招初中班。1908年以后的讲授科目包括《圣经》研究、数学、物理、生物、化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地理、英语等,教师包括3个欧洲教授和4个中国助手,有时也会到神学院借调教授来任教。早期学校非常重视基督教教育,学生在二年级结束的时候要暂时中断学业到基督教中学工作作一年,毕业生也人都到教会中工作。文会书院得到了东北官方的支持,该校新校园地基8英亩,地方政府以半价卖给教会三分之二,其余部分以20年的租期租给教会。1909年,该校迁到大西门外一经街,继续购置校地26640平方米,建四层楼房一幢。1910年包括学生宿舍和两座教学楼在内的学校主要建筑最后落成,定名为“文会书院’,时任奉天、吉林、黑龙江东三省总督、热河都统的钦差大臣锡良和其他的高官都参加开放仪式。文会书院系大学性质,“以灌输普通科学,演绎基督教理为宗旨,中西教员十,学生八十九”。该院分为本科和预科。预科学制一年,学习普通课,本科学制三年,分法、理、医、工四个系。主要招收县教会中学毕业生及教友、长老和学校中教职员子弟,目的是普及耶稣教,传布西方思想文化,使教会领袖等适应时代潮流。【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一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一O一一九二O)》『G1.中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516页】。当时奉天文会书院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牧师教员以及自选的职业(多进入需要通晓英语的海关、铁路、邮政、盐务等行业),也可以去英、美留学。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文会书院的化学教育。教学楼楼西部为化学实验室,“作试验时,学生每人分得必需的仪器一份”【政协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辽宁文史资料》】。沈阳是东北教会高等教育的中心。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基督教会在此创办两所教会大学,一所为综合型——沈阳文会书院,另一所为专用型——奉天医科大学。

初设校址于辽宁省沈阳市大南关,位于今沈河区小南街南翰林路8号;1910(宣统二年)年迁至沈阳一经街。分文理两科。招收中学毕业生。系大学。注重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学校生源以基督徒为首选,也不排斥公立学校毕业的申请者,但筛选比较严格,1913年各地中学投考人数84人,入选者不到一半。1914年,丹麦路德会出资合作,又增建3层楼房一栋。书院教授多由长老会特派,或就地由各区牧师分任,中文教授则多聘任“省城饱学知名之士”充任。1915年,文会书院的教员有英国人5名,华人4名,教育程度为高等专科,学生67人。1916年,文会书院有外国教员5人,中国教员5人,学生72人。1919年(民国8 年)增设中学部,并于奉天省教育厅备案。1924年(民国13 年)因改革学制,大学部停办。大学部神科并入奉天神学院(今东北神学院),文会书院改名为沈阳私立文会高级中学。东北易帜后,私立学校需在教育部注册,并规定外籍人不得担任校长。自1929年起,校长由中国人担任。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宪兵特务刁难学校,校长又换成丹麦教师惠德本担任。1932年春,国联派李顿调查团到奉天,调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罪行。校长惠德本将学校师生揭发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罪行的材料,秘密转交给李顿调查团。1934年文会高中自发订阅基督教刊物《玛呐》,自主地学习宗教知识。该校162名学生中有112人信仰基督教。其中52人受洗。1942年12月被伪满政府强制停办,学校被伪满国奉天省教育厅占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教会办过教育的知名人士刘仲明、高墨泉等人,发起组织教会教育筹备委员会,将文会高级中学恢复。1946年9月2日正式复校并合并了文华中学。

1912年(民国元年)5月,英国长老会利用庚子赔款重建东关教会——基督教中华自立教会[今沈阳基督教东关教会]在大东关成立,附设文华中学[传教士谭文纶(W·MacNaughtan)创设]。其经费来源,开办费由英国基督教会及中国热心教育者捐助。常年办学经费,一部分仍由英国基督教金补助.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学杂费。有学生300多人。校长高光达,教学主任郭承权,利用东关基督教会院内所有房屋,作为教室,宿舍和饭厅,院中狭窄,没有学生运动场地,学校简陋,甚至—室三用,白天为课室餐厅,夜间作为学生住宿用所。1915 年(民国4年)2月,基督教长老会在东关黄土坑创办文华小学。随后文华中学迁往黄土坑。文华中学是沈阳东关基督教会的附属学校。初为旧制中学。文华中学因系教会所办,学生所学课程,除按当时一般学校规定所学课程外,还设有英文、自然科学、生理卫生、伦理等科目,也聘有外籍教员,其薪俸由英国开销。1924年,由英国牧师陶万德出资,郭承权校长募得大东边门120亩地建校舍,1926年落成,有学生百余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百般刁难教会学校。因此,校长由英国传教士武师德(也作武斯德,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博士)担任。1930 年(民国19 年)奉天(沈阳)文华中学校址由沈阳市东郊黄土坑迁到大东边门外,更名为文华初级中学。1936年4月14日,日本宪兵逮捕了郭承权、李鸣罔、金宗壁三名主要负责人教师。从此,该校聘请日本基督教信徒平尾荣夫妇,担任日本语教师,负责与伪满政府联系工作事务。1940年底,基督教在沈阳所有的学校,均由伪满政府接办而停止。从此,文华初级中学改为市立第九国民高等学校。1946 年九·三胜利后,在一经街原慎德小学旧址[1900年传教士傅多玛(T.C.Fulton)的妻子米爱仁创设]复校并入文会高级中学。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共有二十三所。其中基督教大学二十所:

1919年10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大学校长会议,组建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的十四所在华教会大学。这十四所大学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长沙雅礼大学、湖北文华书院、武昌博文书院、华西协和大学。这十四所大学在当时已分别设有文科全部课程,多数设有理科或工科。为了表达简洁,通常将这些大学称为“在华十四所”。当时未加入教大联合会,但已开设大学课程(包括部分课程)的教会在华高等教育机构有沈阳文会书院、宁波圣公会学院[宁波三一书院]、太谷铭贤学堂、岳阳湖滨学堂、福州华南女子学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其中岳阳湖滨学堂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当时已开设文科大学的全部课程。为了表达简洁,通常将它们称为“会外五所”。

协和医学院(北京)于教大联合会建立的当年才开设医学本科,1920年加入为联合会成员;但是该校在课程设置和资金来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学有区别。简称“协和”。

此外天主教教会大学3所:辅仁大学,简称辅仁,起初由中国神父创设的教会大学有上海震旦大学,简称“震旦”,天津工商学院,简称工商。

从宗派关系对神学院校分类据统计, 1920 年全国13 所招收高中毕业程度以上学生的神学院校中,有6 所为某宗派独办并为该宗派服务,其中圣公宗3 所(圣约翰大学神科、文华书院神科,宁波三一书院),浸礼宗一所(沪江大学神科),信义宗1 所(信义宗协和学道院[湖北信义神学院])、长老宗1 所(文会书院神科)。其余7 所学校为3 至8 个宗派的合作事业(包括燕京大学神科、齐鲁大学神科、金陵神学院、湖南协和神学院[湖南圣经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神学院、华西协和大学神科、广州神道学校[广东协和神学院])

1958年原沈阳市第49中学设于其旧址今沈河区小南街南翰林路8号,其后又几易其名。1983年起改为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文会高中在一经路校址后为沈阳市委家属院住址,院内一座法式灰色二层小楼,沈阳第一任市委书记黄欧东曾住于此,后又有组织部长申之兰,宣传部长赵阜等到先后住过这里。现为沈阳市沈河区一经街第二小学[即一经二校]所在地。当时学校有大楼两栋称新楼和旧楼。旧楼四层,在北部,与基督教神学院毗连。底层西部为食堂,中间为锅炉房及工友宿食。东部为洗脸室及浴室。后面有瓦房数间为厨房。二层东部有大、小教室各一,供教学及集会、自习之用。大教室中备有书橱,内有工具书,供学生自习时查阅。东部为阅览室,备有报纸和杂志(大公、益世、盛京时报、小说月报等)。其余部分为教师和学生宿食。三层全部为学生宿食。每室四至五人,备有钢丝床和书橱(可作自习用桌)。四层设有图书讯但藏书不多。室内有暖气。设施设备方面,学校备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学生可以随时看到《大公报》、《盛京时报》等通行的报刊杂志。学校化学实验室设备齐全,试验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分到一份仪器和药品,生物实验室中放人千倍的显微镜也人手一台。其它设施如宿舍、盥洗室、球场、配电房、暖水管等一应俱全。教学课程通常采用通行的课本,而国文课则随教师的兴趣而变化,如老举人刘麟阁采刚占人本,要求学生作文言文,而孙伯蔚则采用白话文本,要求学生写白话文。教学语言中西合璧,中英文兼而有之,考试时候用中文、英文或中英文参照都可以。这些都反映出文会中学兼容并包的特色。班级没有班主任,也没有固定教师,课程安排随时通告。学生每学期期考一次,学年考试一次,五科不及格留级,三科不及格准予补考,再不及格则勒令退学或留级。由于执行很严格,每班学生逐渐减少,从中又可看到高等教育的影子。此外,学校统一安排晚自习、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学校秩序井然有序,校风也非常好。学校设备齐全,有化学、物理实验室,广大的体育场,400公尺跑道,篮、网、排、乒乓球类齐全,学生只有三班,每班40人,所以教出的学生总体水平高。

文会中学校医院名为爱仁诊所。1933年英国女宣教士米爱仁逝世。同年,英国女宣教士方瑞玫医生为纪念米爱仁而创办。位置在沈河区北一经街,属于英国长老会,初期仅为文会中学及神学院学生看病,并对贫民免费看病。1949年,盛京施医院被政府接管,那里的医务人员及部分医疗设备被安排到这里,并扩大为妇产科医院,改名为爱仁医院,1951年,也被政府接管,改为沈阳市妇婴医院。

文会中学相当于燕京大学附中。学生毕业不经考试,可由校方推荐直接升入燕京大学。

文会中学的毕业生或者到各地教会中学教书、或到教会机构服务、或到洋行里面做事,也有很多升入国内大学和出国留学的,在社会上有着极佳的口碑。

今沈阳市沈河区文会街因文会书院而得名,以示纪念。

历任校长

中文名 英文名 国籍 任教时间

罗约翰 John Ross 苏格兰 1876-1894

纪礼备 W.H.Gillespie 爱尔兰 1894-1906

劳但理 Daniel T.Robertson 苏格兰 1906-1928

惠德本  丹麦 1928-1929

马锡文 字明良 中国 1929-1930

王宾如 字志俨 中国 1930-1931

刘景双  中国 1931-1931

王仁甫  中国 1931-1932

惠德本  丹麦 1932-1942

郭承权 字玉衡 中国  1946-1950

名称变更

1876年2月年奉天苏格兰长老会义学堂创建;

1894年奉天文会馆设立;

1902年11月1日奉天基督教高等文科学院创建;

1910年奉天基督教高等文科学院更名为文会书院;

1914年改英国长老会和丹麦路德会合署;

1924年文会书院(大学部)并入奉天神学院;

1924年文会书院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

1912年文华中学创建;

1930年文华中学更名为文华初级中学;

1946年文华初级中学并入私立文会高级中学;1950年9月16日,由工业部轻工管理局正式接办前私立文会中学,改名为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简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旧址:沈阳市南市区北一经路3号)。原有学生高中3个班、初中8个班共572人,由轻工高职成立附设学校继续学习。原教职工继续留用。新招高职学生128名,分橡胶和造纸2个专业3个班。全校学生重新编制,分为高职、高中、初中三个部分。10月3日为庆祝工业部轻工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成立,于13∶00时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52年4月5日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52)工教中字第27号命令,将工业部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8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轻工部(52)人字第8375号令: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学校[黄炎培题]。

1954年沈阳轻工业学校(纤维造纸工业专业)并入天津造纸工业学校,后参与合并组建河北轻工业学院,并相继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

1954年6月24日更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1955年9月轻工业部上海制药工业学校并入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1956年上半年沈阳橡胶工业学校由轻工业部部属调整为化学工业部部属。制药专业调整成立化学工业部沈阳制药工业学校,后并入沈阳药学院,后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

1956年7月迁至青岛,改名青岛橡胶工业学校

1958年9月2日在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化工学院[郭沫若题],直接招收本科生。开设橡胶工艺、基本有机合成、合成橡胶、化工机械、化学工程五个本科专业。首批招收学院167名。另设橡胶工学、无机物工艺两个专科专业。

1961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学校(橡胶工艺和橡胶机械专业)并入山东化工学院

1958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学院创建(合署)

1968年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并入山东化工学院

1984年9月山东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赵朴初题]

1998年由原国家化学工业部划转山东省领导

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青岛化工学院

1962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创建

1963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改建青岛市美术学校

1981年青岛市美术学校更名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邵华泽题]

2003年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上海制药工业学校校史

1939年(民国28年)2月23日,新亚药厂总经理许冠群,针对当时国内只有医科大学而无药科专业学校的状况,为了发展医药事业,创办了以该厂董事长许广澄名字命名的广澄药学高级职业学校(1939年9月~1952年8月,学制三年)。面向社会招生,学校设在北京路(今北京东路)330号,毕业生除新亚药厂录用部分外,分别介绍于各省药业单位服务。

1952年9月29日,上海医药器械制造公司代表轻工业部与上海市教育局召开交接大会,宣布上海市东南药科职业学校和广澄药科职业学校收归轻工业部接办,两校合并成立轻工业部医药工业学校。年底,校名改为轻工业部上海制药工业学校,培养中等制药技术人才。

1955年9月上海制药工业学校迁沈阳,并入沈阳橡胶工业学校[今青岛科技大学],

1956年,沈阳橡胶工业学校制药专业调整成立化学工业部沈阳制药工业学校。

1958年8月1日,沈阳制药工业学校并入沈阳药学院[今沈阳药科大学]。

1960年后停办,先后培养中级制药人才约800余人。

文会学子

郭承权 1898年生,字玉衡,辽宁岫岩县人,文会书院毕业,南京中央大学进修,英国教育学博士。历任文华中学教学主任、文华中学校长,文会中学校长,沈阳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校长,民进沈阳市委员会理事会副主任,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朱霁青(1882-1955),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入奉天文会书院后毕业,1901年东渡日本,自费入东京东斌学堂学习军事。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东北抗日救国军总监部总监。抗战胜利后,任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1955年病逝。

钱公来(1886--1969)原名惠生,字希古。生于奉天黑山县小三家子村钱屯。曾毕业于奉天文会学院,后留校任教。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06年随朱霁青蒙边光复军起义,失败后赴吉林从事屯垦。1911年武昌起义,蓝天蔚组织关外都督府,被任辽西招抚使,1912年任同盟会奉天支部文事部长。在讨袁称帝斗争中,率东北革命武装进入山东,攻克潍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东北军第一师师长(中将)。1927年东北国民救国民指挥总监。1936年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至此1945年任第一二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会委员。

董德嘉(1899-1980),1915年自奉天(沈阳)文会书院毕业 鞍山市基督教会长老

陈北辰 1931年“九·-八’事变后,在文会中学补习。历任安东市(今丹东市)市长,中共安东市委第二书记,辽东省委、辽宁省委统战部部长,辽宁省委常委、秘书长,辽宁大学党委书记,辽宁省副省长,辽宁省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育明(1913-2001) 1931年至1934年,在奉天沈阳文会中学高中读书。中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辽宁省委员会副主席、侨联中央委员会委员。

牛平甫(1915-2008) 1931年考入沈阳文会书院读书。建国后,历任北票中学校长,热河省教育厅厅长,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原常委、原中国民主促进会参议委员会常委

何锡麟(公元1921~今),锡伯族,锡伯名何叶尔·李力,曾用名何乃祥、李力。著名化学工业专家。1937考入奉天文华中学(后并入文会高中)

戴天民,理性力学家,力学教育家。1947年,他以最高分数考入沈阳文会高中,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去英国留学以便摆脱困境,有所作为。不到半年,因无经济来源只好离开这所当时令人向往的教会学校。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何滨,1947年入沈阳文会高中。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阎述诗(1905-1963) 我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特级数学教师。 幼年就读于沈阳文会书院,后又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

崔恩选 (1917-1998) 中国化学学会理事、河北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1925年入朝阳基督教会崇德小学读书;1931年入锦州基督教会育贤中学读初中,1934年入奉天基督教会文会中学读高中;1937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科留学,1942年10月25岁毕业回国。

韩朔 1918年4月15日(农历)生,电工学家,中学时韩朔在教会学校文会高中念书,校长和主要老师为英国人,初步了解一点西方世界。大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那时是日本占领时期,同学半数以上是日本人,但因为韩朔成绩很优秀,总是第一,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担任班长工作。1942年毕业后,韩朔留校任教

刘希文(1916~2003)辽宁省铁岭县,先后在开原师范、沈阳文会高中读书,1935年在北平东北大学学习,外贸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副部长兼任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主任

王宾如 字志俨,辽宁省辽阳人。生于1903年7月18日。1921年考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理化系。192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沈阳文会中学教书,后任校长。1929年与法库县纯贞女校校长景星瑞结婚。1938年,住恩施的美国路德会为给万县的协同神学院培养后备生,拟在万县创办一所中学,遂聘王宾如前往万县筹办协同中学。1939年,王宾如抵达万县任校长。1940年9月,协同中学(Concordia Middle School)[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与文德中学合并,在高笋塘半边街路德小学的后院正式开学。1950年,王宾如回到沈阳,在建于母校文会中学旧址的轻工业部橡胶工业学校任教。1985年12月19日,在北京安然辞世。

邓绥甯 (1914.1.24~ 1996.2.26)本名 邓士铭 剧场艺术家.制作人.学者专家。九一八事变后,就读文会高中,1932年编写独幕剧《头号病室》,为其剧本处女作。1938年齐鲁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长白师范学院副教授。来台后,曾任教育部特约编审,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台湾国立艺术大学]影剧科主任,并任教于政治大学、政治作战学校、澹江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台湾艺术专科学校。

张辛实(1916~1984)原名张英华,爱国作家、电影导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了"东北抗日青年大同盟"。1933年他入沈阳市的一所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文会书院,。1936年春,考入日本大学艺术科攻读电影专业。1946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82年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

吴伯威(1914-2006) 遭“九一八"事变而转学沈阳文会中学和北平知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我国当代著名的写作理论家 1980年起,先后被选为全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吉林省写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纪刚 美国华裔作家 本名赵岳山。1920年生,辽宁辽阳人。就读沈阳文会高中时期,纪刚得了「狂读症」,创下一年读上百本闲书的纪录。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还在敌伪统治下暗地读了许多由津沪运来的五四之后的新文艺刊物。七七事变后就读满洲国的辽宁医学院医科,曾任台南第四总医院小儿科主任,在台南开设儿童专科医院。着有散文集《诸神退位》、《做一个完整的人》,小说集《滚滚辽河》等。

那恕(1915-1938),在沈阳文会中学读书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1支队政治委员,1938年于河北省涞水县作战牺牲

柳国明(1897—1938),次柳东亚,辽宁辽阳人。早年在奉天省立文会书院就读,后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物系毕业。留学美国,在美国爱欧瓦省立农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受东北大学的聘请,任教育学院生物学系主任教授。1929年,组建东北大学农学院,担任东北大学农学院第一任院长。他长期从事生物学研究,是我国生物学、农学方面著名学者

齐希武:原为沈阳同盟会活动中心——奉天文会书院学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任长春基督教中学校长。 清末东北三大革命报刊吉林《长春日报》创办人之一(另外两大革命报刊是哈尔滨《 东陲公报》、奉天《大中公报》)

金冶 ( 1913.9.25 -),满族,原籍北京,生于辽宁沈阳。 1932年在沈阳文会书院文科毕业 。1938年至1943年在北平从日本油画家横山央儿专攻油画,并在横山画室任教 。1945年在北平曾经创办《平津晚报》 。1946年至1948年先后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哈尔滨大学、东北科学院、东北大学美术系任教 。1949年任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天津美协副主席 。1950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理论教研室主任,曾兼任学报《新美术》、《美术译丛》主编 。现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 。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兼擅油画 。著作有1956年出版的《绘画色彩方法论》,并在报刊上发表有《正确评价绘画上的印象主义》、《关于绘画的抽象主义》、《色彩的理论和实践》等论文 。

蔡天心(1915.6.21--1983.3.5)原名蔡国政,辽宁省沈阳市常家湾子村(属东陵区)人,参加革命后改名蔡捷,又名蔡天心,著名作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6岁的蔡天心考入沈阳文会高中,接触到鲁迅、高尔基革命作品,受到新思想的启蒙。193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成都《新民报》副刊编辑,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员,中共辽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大学教授,辽宁学院(今大连大学初等师范学院)院长,《东北文艺》主编,东北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专业作家、副主席。

傅世英1919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市书香门第,祖父是一位心地善良、性格开朗的虔诚基督教徒,幼时就接受“博爱,仁慈”为核心的基督教义熏陶,为后来的品性和素质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傅世英教授勤奋治学,在“沈阳文会高中”仅读完高中一年级,就考取了沈阳盛京医科大学,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哈尔滨医科大学终身教授。

富景隆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教授。曾担任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命题组副组长、命题审定组组长等。1948年沈阳解放,当时17岁富景隆正在读沈阳市私立文会高中2年级。后进入东北军区军事工业专门学校。全国的解放,党中央决定将军事工业学校各专业的学生,一律保送到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54年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直至1996年离休。

杜西林 辽宁铁岭人 革命烈士 沈阳文会高中文科毕业 黄埔军校第十一期 东北民主联军(即东北人民解放军)保安第1旅第1团第2营第6连(隶属我军王牌军陆军第54军130师)指导员。1946年4月在解放东北战争中牺牲于吉林省四平市三道林子。

李渤仲(1918~1994)蒙古族。辽宁沈阳人。先后毕业于沈阳文华中学、北京育英中学、西北联合大学。民国31年(1942年)在西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任助教。同年起历任昆明中央机器厂助理工程师、英国CBI实习工程师、闵行通用机器厂副工程师。1949年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1955年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7年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船舶内燃机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东风”万吨轮主机主任设计师。科研成果“V型发动机偏振问题”分别获1977年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技大会奖。著有《船舶内燃机扭振》一书,为扭转振动的开拓先行者。在国内外发表《活塞式发动机轴系耦合振动问题》、《V型发动机偏振问题》等几十篇论文。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八届人民代表,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阎海文(1916―1937)辽宁北镇大市乡道台子屯人,满族。伯父阎祝三在清光绪年间考取武进士。父亲阎仲三曾考取武秀才,1930年前,在热河都统汤玉麟部下任副官。海文幼年时与母亲生活在乡下,15岁考入沈阳东关文华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就读于北平东北中学。1934年秋,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1936年10月毕业,分配到空军第五大队二十四中队见习。1937年4月任少尉飞行员。中国空军飞行员,早期抗战的民国空军英雄和第一个被日军“厚葬”的中国勇士。

赵孟原(小松) 作家。又名赵树权,笔名:梦园、白野月、MY。 1912 年10月4日、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虎镇。 1932 年参加白光社。从奉天公报社发行杂志《白光》。 1934 年文会学院西洋文学科毕业。进《民声晩报》(奉天)工作 。编辑副刊《文学周报》。 1935 年进大连的《满洲报》工作。 1937 年1月编辑副刊“文艺专页”。年末,转新京参加《明明》。 1938 年参加弘报处企画访问日记者团去日本。进满洲杂志社,成《满洲映画》(1941年改名《电影画报》)主编。1939 年参加创刊《艺文志》。 1941 年艺文书房副总经理。以《北帰》获奖文艺盛京赏。1946 年《中国新闻》主编。

高鹏振(1898-1935),别号“高老梯子”,黑山县朝北营子人。1920年毕业于奉天文会书院,曾在新民任警察署长。因好交际经常与绿林好汉来往,被革职后投身绿林。在新民、黑山一带拉起500余人的胡匪队伍。不久做了辽西一带绿林盟主。他的队伍从不乱抢乱夺,专门杀富济贫。九一八事变的当夜,他从沈阳返回辽西(当时正在沈阳养病),召集绿林旧部,同年10月10日举旗抗日。屡建功勋。1932年4月,被编为成庆龙第十二路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一直战斗到1935年11月牺牲为止。

王振乾曾用名王维平,张宏。男,汉族,1914年出生。籍贯:沈阳市郊区。1920年入上高士村小学,1927年入奉天市私立文华中学,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