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先于生命 |
释义 | 《爱,先于生命》由被文学史界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的美国现代女诗人狄更生创作的一首歌颂爱的小诗。 作品信息《爱,先于生命》是由美国女诗人,在文学史上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的狄更生(Emily Dickenson )创作的一篇小诗。 作品原文爱,先于生命, 后于,死亡, 是创造的起点, 世界的原型。 作品鉴赏全诗仅仅是简短的20来字,却十分鲜明地阐释了伟大的主题——爱。第一,第二句已经很好的写出了爱的超越生死,而后两句则说明了爱的力量,是创造和世界的源泉。言简意赅的一首优美小诗。《我有只春鸟》、《一只小船在飘荡》、《我没有别的东西送你》、《任何痛苦也不能使我屈服》等狄更生的其他作品中都表达了与这首诗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这首诗是其赞美爱的,爱是超越生死,先于生,后于死,看似矛盾的说法中,却包含了作者对爱的世界的憧憬和向往。狄更生的许多死亡诗中都提到基督之死。这些作品使文学评论家们将狄更生的死亡诗与基督教关于死亡的教义联系在一起。 应该说,如果脱离狄更生本人的生活,绝大部分从基督教角度对狄更生死亡诗所作的分析都显得很恰当。但评论家们在文章中却常常将这些死亡诗与狄更生的信仰联系。其实她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在学术界和评论界引起了持续的轰动。不同领域的学者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其诗歌进行阐释、解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不少学者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成功地把认知语言学与文学分析结合了起来,为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虚拟结构是指人们在说话或听话时建立起的不同于事实的想象或假设的心理空间。建构虚拟空间是认知者的一种特殊认知方式。以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脱离了传统的从形式上对虚拟空间的研究。他们认为虚拟空间的建构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是概念整合的一种特殊情况。 虚拟空间对诗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选择两首艾米莉·狄金森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以概念整合为理论依据,研究诗歌中虚拟空间是如何通过概念整合建构的。本文在分析虚拟空间建构的基础上,探讨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命哲学,着重分析她在反对传统隐喻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隐喻或图式理论创造奇特的想象和意象。分析表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建构的虚拟空间有助于加深并拓展对狄金森作品的解读。然而对于其作品的鉴赏,需要长期的品读。 作者简介狄更生,(l830——1886年,英文名:Emily Dickenson ) 美国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一个律师家庭。祖上是当地望族,父亲一度出任国会议员,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居。她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单调平静,很少外出,仅作过一次旅行。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光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长期隐居的原因。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 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 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狄更生于1886年 5月15日逝世。她的亲友曾选编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 3集,但逐渐为人忘却。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