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冈村
释义

文冈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的西南角,是一个拥有4600多亩耕地、3300多口人的村子,它南接南海官窑镇、西连三水乐平镇、东临南海和顺镇。历史上,文冈村就是一块四季绿潮涌的富庶之地,尤其这里的香芋和葱蒜,更是颇受称道。缘于该村数百年不衰的自然景色和绿色农副产品之诱惑,近日,记者和几位朋友沿着2006年修建的那条被当地人称之为“致富路”的公路前往文冈村。

村情概况

文冈村现有1100户人家,本地户口3655人,外来人口1350人,常住人口共4705人,耕地面积4607亩,工企业36家,是花都区一个自然大村落。

文冈村集雨地域,上至古云,下至石角;辖地南至南海和顺达矢村,北至骆村,东至群山顶脊,西至南海官窑河西及三水乐平河东,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是一个青山绿水芋飘香的富饶美丽古老乡村。

行政区划

文冈村原来由14个自然小村组成,分别是:陈暮坑(良村)、瓦康片、廖双前、岗头、阳光地、瓦尞、叶村江、白沙圩(上元头)、连塘元、陈田、石街巷(即七村,与今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墩睦村同辖一条石街巷。南面南海,北面花都)、姓钟村、谢子齐村、谭如海村。其中最早建村的是文一村。

历史文化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申酉十月(公元1081年),谭文盛(又名岩隐)从南雄珠玑巷携家至广州府南海县三江都骆村堡遂卜居陈暮坑山后(现炭步镇文冈良村)立村,后建有祠堂,村位坐东向西,屋舍有四十余间,居住着有45户人家。距今已有925年历史。在日寇侵华前夕还居住在良村的人家有谭书满、谭书荣、谭哑、谭胜等。日寇侵华后,良村已成瓦砾,村落从此不存在。在良村建村261年后,由谭如海之父谭宗远前十一代,从元朝顺帝至元庚辰(公元1340年)10月15日午时第十二代分支移民到现在的文一立村,距今已有666年历史。约635年后,在现文冈小学(岗顶的水塔脚下)西南向(即谢氏宗祠的西南面)建起谭氏大宗祠。

姓钟村立村的时间是南宋宁宗开禧2年(公元1206年)丙寅十月初八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比现在文一村立村时间早134年。

文二村谢子齐有两个儿子,长子隐文、次子隐昭。谢子齐原娶妻戴氏,后娶了陈氏、李氏。谢子齐于南宋景定辛酉(公元1260年)参加科举考中了解元,南宋咸淳乙丑(公元1265年)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出任广西宣化县知府解组。退官归里后由三水县院头村迁居羊城大钧市青紫坊。于宋端宗年间(公元1276年)携家到广州府南海县三江都骆村堡文冈用占卜选下宝地定居。谢子齐中年及第,拥有县令这样大的名气,不久因权贵之臣主宰朝政,好人、坏人不能同处,于是给皇帝上奏,请求辞官回文冈村享受隐居的乐趣,其时妻戴氏带着妾陈氏所生年方数岁的儿子隐文、隐昭,作为母亲操持家务,一个人养育着孩子,做事常常胜过男子。子齐去世前,令仆人扶起自己,执笔写下遗言,说明姓氏祖先起源,并嘱咐隐文兄弟:你们一定要好好侍奉生母,努力读书,继承先辈的志向。说完,于宋德祐元年丙子二月十四日午时(公元1276年)去世,终年41岁。10年后,即公元1286年,子齐公之妾陈氏,带着亲生儿子隐昭到娘家,即现今的三水县范湖镇园下村定居,距今已有730年历史。

文二村谢氏比现在文一村钟氏村迟立村70年;比现在的文一村谭氏村早立村64年。

谢子齐的男孙谢朝议喜欢本村钟乐郊的女儿钟懿德。经撮合两家同意,谢朝议(32岁)和钟懿德(22岁,生于宋仁宗延祐元年戊午八月十五戌时,卒于洪武十一年戊午五月初五)在宋顺帝元统二年(公元1340年)甲戌十月十五日终成眷属,从此谢氏和钟氏有了联姻关系,距今已有666年的历史。第二年的元至正八年(公元1341年)戊子九月初九日子时,谢朝议、钟懿德夫妇添了一个男丁叫谢兰馨,时隔两年至正十年辛巳八月初五丑时又生了一个男丁叫谢兰蕙。今天的上社、南社、西社的谢氏就是兰馨的后人;北社的谢氏就是兰蕙后人。

文一村移居立村后约二十年在现文冈小学谢氏宗祠的西南面建了祠堂(后在民国四年烧毁拆掉)。文二村立村后约680年在原谭氏宗祠的东面建了祠堂,也就是过去曾办过文峯小学、永同小学、文冈小学的今天旧址。进入明朝,谭、谢两宗祠都在岗顶下的南向并立。同争宝地向着文冈文昌阁的月光地龙脉争势,那时真有神奇色彩。

当时两村父老认为,我们这里居住的地方环山绕河,宝地中心出岗,横向南北地脉,就好像“文”字一横中心上面的一点,而二龙争珠,名虾出海,交叉争夺,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字。而村中有座“岗”所以就称“文岗”。但两条村的父老马上意识到:“岗”字顶头有一座大山压着,岂不是我们村世代没有出头吗?所以,应该把“岗”上的“山”推倒,只保留“冈”里的山字,这样名虾更易出海,所以大家商定使用一个没有山压着的“冈”字。这个“冈”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后来两村村民生活时间长了,总是觉得有些地方要共同合作:比如要建风雨亭、办学读书、建庙拜祭等,都离不开共同享有。所以,需要双方投资合作,成立经济机构。大家都认为,文冈的村名已经有了,但在经济合作方面不好双用,应另起名称机构,乡亲父老在琢磨,用什么名称好呢?后来想到了村中有群山环绕,就好像一座座山峯,而峯字的下面就像姓谭、姓钟、姓谢立村合一,团结起来像一座座泰山屹立的象征;任何时候都可以战胜困难、共享荣华。通过合谋献计,很快就命名为“文峯社学”。组成机构之后,很快就建起了现在大洲的两座风雨亭,办起学校,建起洪圣庙、文昌帝和陈田的风雨亭、瓦僚的风雨亭及楼台岗的北帝庙。由于三姓团结协作,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在原有十四条村中,时至今天,只剩下了完整的三姓文冈村。(即文一谭氏、钟氏;文二谢氏、石街巷七村谢氏,四村合一,统称为文冈村。)

文冈村原属南海县,在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2月划归花县,在1947年又划回南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又划回花县,现今归属广州花都。

民国十三年(1924年),文冈村人口共有1320人。

文冈村的第一批加入共产党组织的是1950年入党的谢惠群、谢惠仪;第二批加入共产党组织是1951年入党的钟子良、谢楫成、谢家礼、谢为益、谢志仁、谭沃航;第三批加入共产党组织是1954年11月4日入党的余业昌、谢仕团、谭湛才;第四批加入共产党组织是1955年入党的刘浩友、钟翠玲;第五批加入共产党组织是1956年入党的谭金泉、谢胜根。

最早担任乡党支部书记的是谭沃航;乡长是谭沾秋,然后是谭国汉,再到钟子良、谢汉华;副乡长是谢家礼、谢延年。

最早的农会主席是谢楫成,副主席是谭以才、谢经礼。

文冈村的圩市在民国初期已自发形成了一条街,设在北社与高仁里之间。1953年设立供销社,供销社主任是谢家礼,该社经营布匹、日杂、文具、咸杂、日用品等,另设有猪肉档、流动性小食档、理发店、卫生站、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社)。信社在同年4月成立,该社设在交仁里,后迁往北社,信社的第一任主任是谢家礼,第二任主任是谭湛才,第三任主任是谭毓河,第四任主任是谢广礼,会计兼出纳是谭楚才。

文冈村第一个汽车司机(1953年)是谢仕奖,他在军队服役时学会开车,转业后一直在炭步公社开车至退休。

1954年,国家办了一间国营煤矿,采煤范围由华岭至了哥岩(即南海和顺孙屋边),当时称为华岭煤矿,其实矿区中心点就在文冈的南岭下至楼台岗。煤矿从华岭到和顺孙屋边沿途都铺筑了铁道,用火车运输。1958年华岭国营煤矿下马停办。

同年,文冈第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分为文冈第一合作社、文冈第二合作社。在大跃进时(1958年)简称为文一、文二,此称一直沿用至今。

1955年,在海边的左东岸办过糖厂、石灰厂,后在1958年分别停办。

1958年,文冈村一共修筑了四个山塘水库。分别是文一的叶村江水库、马头石口水库;文二的北帝庙水库、麻狗岩水库。

同年,文二建了文二食堂(即文二会堂),内设有表演舞台,可容纳800人。

文二村解放初期已自筹资金,成立了一支较为规范的粤剧团,粤剧团的文武正生是谢炳乐,二生是何健东,正花旦是谭燕英,二花是谢翠霞,丑生是谢灿义,主要演员有谢福仁、谢仕显、谢英祥、谢展礼、谢旺桂等。

1958年,文一、唐美为一个大队,文二为一个大队。1961年,文一、唐美两大队独立,1963年文一、唐美、文二成立文冈大队。1974年划分文二另立大队,保留文一、唐美为文一大队。1979年文一、唐美划分大队。1983年三大队成立文冈乡,同时又另设文一村、文二村、唐美村。当时文冈乡由谭湛才任党总支部书记,谢顺家任乡长,庾业昌任副乡长,谢顺金任党总支部副书记兼妇女主任。1984年取消文冈乡名称,保留原有的文一村、文二村、唐美村至今。

60年代末,文冈水上运输业已兴起,先由木船转为机动船。船只共20多艘,船只载重量一般是单船50吨,最大的单船载重量达到一百多吨,载重总量达到1000多吨。

1962年,煤矿的铁道改为公路,通往花县县城新华镇。1988年文冈已开通公交客车,1995年文冈已铺设水泥公路。

文冈圩市场在1962年底迁往姓谭大巷中段北口至姓谢西社牌坊(当时文冈大队部址也在这里新设立)。

最早经营饮食业的开创者是谢球礼,开创时间在1982年,店名是妙香小食店,地址在西社祠堂西侧。1986年出现了冰室转营中餐的早茶和午、晚饭饭店。接着谭森才又在自己的住宅改装设立早茶及午、晚饭的饭店。1993年,文二村又独资在西社塘西面至岗顶东下建了较规模的综合肉菜市场,另设有一间有档次的酒店,酒店开设早、晚茶和午、晚饭、卡拉OK、旅业。同年文一村又在1999年独资在黄奇竹林设立了商铺市场。到了90年代后期,文冈村的饮食行业已到了兴盛时期,全村有饭店、茶楼10多间。

196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批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参加农业生产。1975年“知青”下放达到高潮。1976年,大批来自橡胶系统的广州知识青年下乡到文冈村锻炼。广州团结橡胶厂、广州橡胶四社,广州橡胶第二厂、广州第十一橡胶厂、广州胜利橡胶厂等单位与文冈村结成了友好关系。扶持文冈村搞活经济、发展橡胶企业生产,于是文冈村办起了很多企业。从此,文冈村经济有了生机,带动着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找到了出路。集体经济壮大了,1979年,文一、文二工业总收入达到一百三十多万元,是花县首富村,当年文冈村就建了两座自来水厂,是当时花县农村最早用上自来水的村庄。

80年代,汽车运输业开始兴起,九十年代末由楼台岗至塘美村的沿公路两旁办了文冈村工业园。

2003年,文一村在黄奇村前的公路两旁建起了有现代气派的别墅群。

同年,文二村也在北社与文一村三队及黄奇村交界处也建了别墅群。

2005年,文二村在村前南面修筑了一条水泥环村道,2006年12月通车。

同年10月,“文冈香芋”商标注册成功。

2006年初,文冈村从谢庆章别墅前面的三角塘50米开始,新铺筑了一条通往南海官窑墩陆村的水泥公路。2007年就通车,从此,文冈村村民往返南海区方便多了。

文一村委干部重视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认真搞好村容村貌,美化环境,2006年10月,在谭氏宗祠前面至长塘东北面建起了园林式的公园。

文冈村现有大宗祠堂8座,文一姓谭(谭氏宗祠2005年5月重修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姓钟各一座,姓谢6座,风雨亭四座。古屋41座,其中文一18座,文二25座)古石村面一处,古屋群宅一处。文冈村现在古树100年以上的树龄有9棵,有龙眼树、芒果树、榕树,分别种在姓钟、北社及学校。

文冈小学有一棵古榕生长在学校内谢氏大宗祠前面,生长茂盛,遮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树身直径1.5米,在毓兰小学初办年间即民国18年(1929年),由谢德初校长请西社乡亲谢胜环用10两白银栽种了两棵榕树,一棵种在上岗顶的右侧,另一棵就是现在的古榕,陪伴着教学的岁月达77年之久。

产业经济

文冈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蔬菜,盛产着各种畅销市场的农产品。如香芋、葱蒜、粉葛、辣椒、冬瓜、丝瓜、白瓜、西瓜酸、豆角、白菜等。还有著名的咸辣椒制作、水产、禽畜,养殖也是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纯正花生油同样是闻名珠三角的优质名牌产品。

文冈村现有种植蔬菜面积3505亩,大宗蔬菜以香芋和葱蒜为主,是文冈村农业的主要经济收入,年创造产值3205万元。特别是香芋,早在古代的明武宗正德年间,已驰名中外。进入清朝的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出巡南下,经过文冈村时也品尝过“文冈香芋”,到了八十年代,“文冈香芋”已远销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地,是一个香气四溢味无穷,名甲天下贡皇宫的名优品牌。“文冈香芋”在2005年10月注册了商标,所以今年的香芋特别畅销,售价每公斤8元,文冈芋农居然大呼“不卖了”!《南方日报》在2006年10月10日,专题刊载了“文冈香芋”上市即脱销的喜人信息,部分电台也播送了“文冈香芋”的畅销情况。“文冈香芋”的质量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中国特产报》也用一定的篇幅刊载了2006年国庆节和中秋节时“文冈香芋”的销售情况。

七十年代文冈是花县种植大头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实行种植加工一条龙,供应着全县人民的食用头菜。文冈红葱头、文冈火蒜头早有盛名,远销东南亚。葱青、蒜青虽然只是在近十年才发展起来,但名气也不小。到2004年已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总产4000多万斤。同年的1月14日,《南方日报》著名摄影记者曾越,专程到南海区官窑镇的葱蒜市场拍下了农民交易兴隆的镜头,图片中只见交易市场人海如潮,一望无边,所见的都是文冈农民。其实珠三角的葱蒜主要都是由文冈村供应,文冈村现在已是家家户户均有种植,每日都源源不断地运往珠三角市场。

特色产品

文冈咸辣椒是花都区炭步镇的土特产,已有三百多年的制作历史。文冈咸辣椒是用当地培育的大肉辣椒加工擂制而成的,每百斤红辣椒(不去籽)用十斤文冈大白蒜、五斤豆豉、三斤熟盐,混合擂成辣椒酱,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十天左右,成半干湿的固体,便可以食用。这种咸辣椒是上等的调味佳品,它以色鲜、够辣、味甜、香滑而著称,食后有醒胃、助消化的功能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冬寒时节常食一些咸辣椒,可全身暖和,精神奕奕。加工好的咸辣椒用玻璃瓶盛装封闭,可保存三至四年而不会变质、变色而更加吸引消费者。

(百科名片参考资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