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赋
释义
1 文学体裁

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元代祝尧说,“宋人作赋,其体有二:曰俳体,曰文体”;并认为用文体作赋,“则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古赋辨体》)。其论虽对宋代文赋有所偏颇,但却指出了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

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复古口号下改革了骈偶语言。他们的赋作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文赋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从体裁形式看,《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还保持“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而《后赤壁赋》则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的影响,独创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及遇鹤梦鹤的情节。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但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看,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壁赋》即为临界的标志作品。

2 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词义二: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产生背景

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专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这些文艺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作用,相对地忽视了文艺的艺术特点。魏晋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文学走进自觉地时代。随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价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学理论上也一扫两汉沉闷凝滞的气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全面展开。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自然,这样做难免会从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但是这显然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陆机与其弟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张华颇为看重他们二人,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机曾为成都王司马颖表为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汉置平原郡辖十九县,晋为平原国,诸侯国不设丞相而设内史负责政务)。司马颖在讨伐长沙王司马乂的时候,任用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二十余万人。《晋书》本传称:“列军自朝歌至于河桥,鼓声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陆机与挟持了晋惠帝的司马乂战于鹿苑,大败。宦人孟玖等向司马颖进谗,陆机遂为司马颖所杀。临终时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所著文章三百余篇,并行于世。洛阳遇害,还葬云间,现墓周河套尚存遗址,仍可辨认。弟陆云、陆耽也随后遇害。

《文赋》赏析

序言:论创作动机和目的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窃:谦称自己

夫放言遣辞,

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妍蚩:美丑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属文:做文章

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 恒:常。逮:达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 盛藻:褒义,华美的辞藻

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因论:凭借此而议论

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佗日:他日。殆:近于

至于操斧伐柯,伐柯:制做斧柄

虽取则不远;则:标准。操斧伐柯,取则不远,诗经之原句为“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随手之变:随机的巧妙变化。 辞逮:谓言辞达意。逮:达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参考译文:每当我阅读有才之士的文章,自感可以悟到作者的创作用心。他们遣词造句,的确变化丰富。对于文章的美丑好坏,我能体会,还能加以评说。而我自己写作时,虽然也很动感情,却常困惑于我的文学意象还不能称意地表现所感之物,辞也不够达意。总之,不是知理之难,而是难在都能做到啊。所以,我作《文赋》,阐述先前贤士的文章之华美,借此谈论作文时的利与害的缘由,期待他日作文可近于所谓完美。至于向前人学习,就像把树枝做成斧柄,虽然看上去与标准相差不远,但随手应变的把握之妙,实在难以尽述。而语言所能讲出的创作体会,都在这里了。

论文学基础修养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中区:人世间。玄览:深察。颐:养。典坟:三坟五典的省称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懔懔:戒慎貌。(《易·坤》:履霜坚冰至)。眇眇:高远貌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丽藻:华美的词藻。彬彬:文质间半之貌(语出文质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援笔:握笔。聊:且

参考译文: (文学的修养来自于)静看人世并洞察万象,用经典来颐养情志。尊重时节物候的兴替而感怀光阴变化,借观万物纷繁来引发丰富的思绪。深秋为叶落发感伤,阳春为细芽发欣喜。怀敬畏之心就像行于冰霜那样谨慎,立志向要高远而临云(指脱于尘俗)。应咏怀世人称德的壮烈之举,称诵先贤的清高节气。游心于好文章的如林库府,赞赏美文的得体之趣。心有感慨,且宣泄于文字。

论构思和想象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李善 注:“收视反听,言不视听也。”

耽思傍讯,李善 注:“耽思傍讯,静思而求之也。”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tong long)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曈昽:犹蒙胧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群言:众好书。沥液:李周翰 注:“沥液,涓滴也。”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天渊:星宿,《宋史·天文志三》:“天渊十星,一曰天池,一曰天泉······主灌溉。下泉:《诗经·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喻下民浸苦而思治

于是沈辞怫悦,沈辞:深沉之辞。怫悦:犹怫郁。本句形容吐辞艰涩。

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

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zhuo)而坠曾云之峻。藻:辞藻。缨缴:箭带之长丝。喻中箭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阙文:犹佚文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谢:避辞。朝华:晨之花。披:开。夕秀:晚花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须臾、一瞬:谓时间短

创作开始,要停止对外物的视听,沉思游想(以求神来之笔),让精神飞驰于八极之远,心绪游荡于万仞之高。当文思到来,思情理路逐渐明朗,物象随之清晰。积累的群书之精髓如涓滴倒出,六经之英华润荡于口中。思绪或与上神同浮天渊星宿之高,情系大河之安;或与下民同浸地泉之寒,意体微躯之苦。有时深切之辞难出,如同深水之鱼,即便上钩,也得从深渊处一点点牵出;有时辞藻纷至沓来,如层云之鸟中箭,陡然从天而降。遣词高古,在于广搜前代逸作遗韵作为积淀。不趋时风,因为它像朝花,虽绚烂却已是开过;要用更清新的词意,就像晚上刚开启的花,虽少为人知那才更鲜。作文就是这样,在刹那间思绪通观古今、抚念四海。

论形式与内容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抱景:有光彩的形象。怀响:有美声的乐器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因,就也。——《说文》。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本隐:本着含蓄。以之:使其。求易:从浅易处问。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扰:顺也,安也——《康熙字典》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ju yu)而不安。岨峿:本指山交错不平貌。引申为抵触,不合。

磬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磬:空。眇:尽也——《增韵》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笼:包举,装。挫:收缩。

始踯躅(zhi zhu)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踯躅:徘徊。燥吻:口干。濡翰:湿润之笔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扶质:扶持本根。垂条:枝条垂多。结繁:果叶丰富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觚:方简,喻写作。率尔、邈然:喻速成、迟成

参考译文: 情绪与思路激发之后,要按部就班安排结构、选择用词。(文笔讲究有声有色)描写光彩的物象、美妙的音韵,全都要推敲使用生动的文辞。(发论的方法多样,形象地比喻)或摇动主枝意在振动末叶,或沿洪波而上为寻滥觞之源头。或以含蓄笔法启发让道理彰显,或以浅显举例巧解难辩之理。(高论气当足),或如虎怒以令众兽顺服,或如龙出而令惊鸟逃散。(思路有畅阻),或信手拈来就很妥帖,或反复推敲还不合适。思考时要静心凝神(才能发意深刻);著文时当尽知众家思虑(言论才不偏颇)。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要以一形寓之、一笔喻之。(所以才思启动有个过程)初动笔时徘徊不定像干涩之口难语,但最终笔墨会流畅起来。持论应抓本质(而不是虚妄)作为成理的主干,文章要条理清晰并且枝繁叶茂才显得丰满。言情与写貌要令其真实可信,这样才能让读者的情感随之而动,一想见快乐必喜笑颜开,刚读到悲伤已发出喟叹。(情感的宣泄有时也有畅有阻),或一操而就,速成佳作;或握笔茫然,灵感迟来。

论创作乐趣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固:当然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课:议也——《玉篇》。责:求也。——《说文》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绵邈:深远。尺素:尺长白绢,借指短书信。滂沛:雨大貌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恢,大也。——《说文》

播芳蕤(rui)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馥馥:香气很浓

粲风飞而猋(biao)竖,郁云起乎翰(han)林。粲,鲜也。——《释言》。猋竖:风旋而上。郁:文采美盛。翰林:文坛

参考译文:文学创作令人欣悦,当然为圣贤所向往。语言是抽象的,却可以在议论描述中求得生动的形象;文字是无声的,却可以从推敲中求得众妙之音。好文章能把深远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吐纳于寸心、浓缩于尺幅。言论放眼于大处,文章气度可以涵盖无限;情思按捺于深处,文章发意更显意味深长。(美文之生动传神)就像可以目睹花开之娇艳、绿枝之繁茂,闻到浓郁的自然芳香。(好的文采)因鲜明而风起流行于世,因美盛而激发和促进了文坛。

论风格和体裁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纷挥霍,形难为状。李善 注:“挥霍,疾貌。”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程才:程通呈,指呈现才能。效伎:犹献技。司契:词达意

在有无而僶俛(min mian),当浅深而不让。李善 注:“僶俛,由勉强也。”

虽离方而遯(dun)员,期穷形而尽相。虽:纵使。遯:遁。员:圆。

故夫夸目者尚奢,夸目:好耀人眼目。奢:张也。——《说文》。

惬心者贵当,惬心:满足于自心要求。当:相称

言穷者无隘,穷:寻根究源,极也。——《说文》

论达者唯旷。旷:明也。——《说文》

诗缘情而绮靡,绮靡:华丽

赋体物而浏亮,体物:描述事物。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

碑披文以相质,披文、相质:文与质相称

诔缠绵而凄怆,诔:悼文

铭博约而温润,博约:内容广博,言简意明。

箴顿挫而清壮,箴:文体的一种,以规戒为表达的主题

颂优游以彬蔚,优游:从容洒脱。彬蔚:文采美盛貌

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平彻:谓词气平和而说理透彻

说炜晔而谲诳。说:文体,以议论或记事来明理。炜晔:谓文辞明丽晓畅。谲诳:诡奇虚妄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禁邪:克制歪风。制放:约束放纵。放,妄也——《博雅》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参考译文:世间的事物千差万别,没有一样的,而且变化纷繁,实在难以描述。(所以好文章既需要才情、也需要技巧),遣辞造意是才情的表演,可比名伎(演员)之传神;语意贴切是技巧的呈现,可比巧匠之精准。(言论不可含糊其辞),意思犹豫在有无之间,就显得含糊而勉强;话讲得该浅该深,都要得体而且清晰确定。(行文方法很多),纵使有时离开了规矩(也无妨),文章所期待的目标是逼真描绘事物的本相。(文章的风格会各异),喜欢外在表现的人,就崇尚词藻张扬;满足于内心抒发的人,就觉得出言贵在恰当。穷尽研究了各种言论和文体的人,他的议题就没有局限;理论高深文辞畅达的人,他的文章就会深刻而明晰。诗,这种题材长于抒情,因而言辞绚丽委婉;赋,这种题材长于描述事物,所以要求明快清晰。碑文,这种文体语辞要质文相称把握有度。诔,用于哀悼死者,词要缠绵悲凄。铭,内容广博而文体简短,用词讲究平和温润。箴,用于警醒,所以辞铿锵顿挫,语壮而气清。颂,用于歌德,行文要大气洒脱而词藻美盛。论,用于析理,讲究分析精密叙述明畅。奏,用于向上陈述事理,要语气平和而说理透彻,用词从容优雅。说,在于感染人,论理要明畅,叙事要生动甚至诡奇。虽然有这些区分,但也有相同的要求,即对文风要禁邪思、制放纵。文章的要处是言辞要准确,这样道理自然就彰显出来了,所以不一定非采取长篇大论。

论创作技巧

其为物也多姿,

其为体也屡迁。

其会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贵妍。遣言:用词。妍:美,巧。

暨音声之迭代,代:替。

若五色之相宣。宣:宣明。

虽逝止之无常,虽:每有。——《尔雅-释逊》。逝:行也,去也。——《增韵》

固崎锜(yi)而难便。崎锜:不安貌。便:顺利

苟达变而识次,苟:如果。达:知道。次:次序

犹开流以纳泉。

如失机而后会,

恒操末以续颠。恒:常常。末、颠:末梢,本初。本末谓颠末——《康熙字典》

谬玄黄之秩序,玄黄:玄为天色,黄为地色,借指天地

故淟涊(tian nian)而不鲜。淟涊:污浊

参考译文: 事物之形是千姿百态,文章体裁也随之不断变化。文章传达意思要追求巧妙,运用修辞贵在于美慧。文句的韵律要高低变化、长短迭起,好像缤纷的色彩相互辉映而更宣明。每每句式韵律的行止变化似乎没有规律,致使行文琢磨不定难以顺畅。如果能感受到变化中的韵律之美,又懂得它的规律次序;那就如同疏开流渠,把清泉引纳过来。 (如果在开始行文时不懂讲究)后文中领会到是失去机缘,常常会从后往前修改。(这种本末倒置的写法)就像弄错了天地的秩序,当然文章也就浑浊不清,没有了新鲜而流畅的感觉。

论文术

定去留(之一)

或仰逼于先条,

或俯侵于后章。俯、仰:指前后(来自于“前俯后仰” 的引申)

或辞害而理比,害:差。比:合。——《礼·射仪·注》

或言顺而义妨。

离之则双美,

合之则两伤。

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殿:排次末位。最:排次第一。锱铢:锱为0.25两,铢为0.16锱。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苟铨衡之所裁,铨衡:衡量。

固应绳其必当。绳:法度。

参考译文:(有时文章疏漏了前后文关系),或后部分量过重,盖过前文,使之有逼迫感;或前文叙述太泛,也会侵害后面发挥。有的文辞虽差而道理合宜,有时为追求句形顺畅而伤了文意。(有些修辞方法很美,但不宜放在一处)单独就很美,一起反而两伤。考量用词好与差,筛选确定字句,都要推敲到细微处。如果权衡后觉得确有应该裁去的部分,就应该坚决修正,使内容文辞必须妥帖。

立警策(之二)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繁:复杂。富:备也。——《说文》。指适:合乎主旨

极无两致,尽不可益。极:至高。致:到达。尽:至远。益:复加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重要处。警策:以鞭策马,喻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之语可为全篇之警策

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效绩:显示功效

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亮功:明显之功。累寡:拖累少。取足:充分取用。易:改

参考译文:有的文章,读来文辞复杂、论理完备,但意思却不能合乎主旨。至高,不会达两处;至远,不可复加。(同理,文章的主旨也只能有一个)。要把最核心的话,放在文章最要害的位置,使之成为带动全篇的警句。虽然通篇词句应当条理分明,但必须有警句统领才能显示功效。警策之句功用明显,而拖累寡见;所以要充分用好,不要改易。

戒雷同(之三)

或藻思绮合,藻思:才思。绮合:各色锦绮会合在一起。比喻文采灿烂

清丽芊眠;芊眠:草色盛貌。亦喻文采华美

炳若缛绣,炳:亮。缛绣:绚丽的锦绣,喻文采

凄若繁弦。繁弦:弦声杂

必所拟之不殊,必:倘若、假如。——《汉典》

乃暗合于曩篇。曩篇:前人的佳作。(曩,久也——《尔雅》)

虽杼轴于予怀,杼轴:织布机部件。比喻诗文的组织、构思。予怀:我意

怵他人之我先。我先:先于我

苟伤廉而愆义,伤廉:有伤廉名。愆义:违反道义

亦虽爱而必捐。捐:弃也。——《说文》

有时才思丰沛,文辞如彩色缤纷的绮罗,如清新明丽的草茵;明亮如绚丽的锦绣,凄切如纷繁的弦声。倘若所思所写没新的变化,就会和前人暗合。虽然文章是自己推敲构思的,也担心别人先于我用过。如果涉嫌就会伤廉洁、违道义,那样的话即使喜欢也必须割弃。

兼平奇(之四)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苕:草名,又苕苕喻高貌。颖:芒,喻出众。绝致:极为精致

形不可逐,响难为系。逐:追上。系:结、继。

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块:形块。峙:立。常音:一般的语言。纬:织造

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ti)。牢落:寥落、孤寂。揥:去除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韫:包含。川:河

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榛楛:树名,喻平常物。翦:剪。荣:茂盛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缀,连也。——《广雅》。下里、白雪:曲名。济:众多貌

参考译文:有时文章的词句超群出众,达到绝妙的境地。其意象之高妙,他人难以捕捉、企及;其韵律之优美,他人难以联结、继续。(作者心中的)文学形象之孤树特立,不是一般文辞可以编织创造、亦非常人可以理解;对此,作者心中也有孤寂和困惑,思绪徘徊犹豫不能舍爱。(好文章要平中见奇)石中蕴藏宝玉,使山有了光彩;水中怀有明珠,使河因之妩媚。留住榛树楛树那些普通的枝叶不剪,也在为森林的茂盛汇集苍翠。把《下里》(俗曲)与《白雪》(雅乐)连在一起,是因为《下里》通俗,能和唱的听众济济大观;《白雪》因之也有了更多的传播。(所以,好文章要平中见奇。)

论文病

内容狭辟,篇幅短小(之一)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穷、孤,皆喻小、少。

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俯、仰:动作连指环顾。寥廓:空虚

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譬:通“辟”,开。偏弦:非正曲。靡,无也——《尔雅》

参考译文:有的文章篇幅过短(所以叙述难详),叙述的事偏鄙到只有自己感兴趣。(文章一出,)环顾周围自然寂寞而无共鸣,更不要说别人承论相和了。这好比,开弹的是一只生偏之曲,那只好自己一个人来演;唱的是一曲清唱(独唱),无人伴奏应和也是必然的。

美丑不修(之二)

或寄辞于瘁(cui)音,言徒靡而弗华。寄辞:用词。瘁音:李善注:“谓恶辞也。”靡:费

混妍媸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妍媸:美丑。累:连累

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下管:古仪,奏管乐者在堂下,故称之 。疾:恶也——《增韵》

参考译文: 有时使用的文词不好听,结果徒费言辞而文章没有美感;(如果用词不讲究)美丑并出,结果拖累的那些好内容也憾染瑕疵。就像堂下管乐曲与堂上舞蹈者相呼应,(虽然舞蹈完美)只因演奏偏恶,整体效果还是不和谐。

立论失当(之三)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而逐微。遗理:遗弃正理。异:异说。微:小处

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寡情:少情感。鲜爱:少爱

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么:幺的俗写。此指六幺,曲名,悲调。徽:琴音节记处曰徽,引申为节奏

有人在讨论问题时,有意抛弃大理大节而保存异说;这种标新立异乃是徒然,因为寻求到的只虚理和末节。有些文章缺少情感,尤其缺少仁爱;唯见言辞浮华而不沉实,自不知文意归于何处。以上二弊可比演奏《六幺》,这种悲调应该慢节奏,演奏者却弹得急;(急,可证其不循大节大理、寡情而浮漂)所以即使音调都对,却并不好,没体现现曲子应有的悲情。

文风媚俗(之四)

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za)而妖冶。奔放:纵肆。谐合:和合,此指合于风尚,嘈囋:喧闹

徒悦目而偶俗,故声高而曲下。偶俗:与俗为偶友。曲下:格调低

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寤:悟。防露:诗歌名。桑间:“桑间濮上”之简说,指淫靡之咏。虽:纵使。又:再——《汉典》,复——《康熙字典》

有时文辞专放纵于音律谐于风尚,一定要使声韵变化丰富、喧闹妖冶。这仅仅是表面的好看,实际是媚俗;(就像有些歌者),唱的声音虽然高亢,而曲调却低俗。可以悟一下民间小调;它纵使再动人,却也不称上大雅。

论含蓄之度(之五)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清虚:清洁、虚空。烦、滥:皆指多余

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氾(fan)。阙:除去。大羹:未加五味的肉汁。《礼记·乐记》:“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朱弦:用练过的丝(熟丝)做的琴弦,较之生丝弦音厚。《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舒缓),壹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氾:淹没

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既:已经

有时文章为了追求干净而婉约,常常除去多余的修饰。就像除去清水煮肉的腥味;同理,朱弦之音所以浑厚疏越因为那是练过的丝,其悠长盖过生丝弦的清脆。(这样的作品)虽然一唱而余音三迭,自然已经典雅,而却少了艳丽。

总说演论之风格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若夫:至于。约:简约。俯仰:前后,自“前俯后仰”引申来

因宜适变,曲有微情。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

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袭:承袭。

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察:知晓

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赴节:踏节奏。投袂:挥袖,喻起舞

是盖轮扁所不得言,亦非华说之所能精。是:这。轮扁:造车名工匠。《庄子·天道》:“ 桓公读书於堂上。 轮扁斲轮於堂下。” 华说:难实行之巧言。

参考译文:至于文意繁简的裁定、上下文的形式布算,可根据适宜而有适度变化,使情节发展不致平淡而颇有曲折微妙情调。有时语言粗糙而比喻却巧妙,有时道理质朴深厚而语出轻松,有时承袭旧题却更出新意,有的文章发论看似混沌而昭理却更清晰,有的文章是看了必定能明白,也有的文章深研方可精通。(好文章要善于随机而用变)就像善舞者踏着节拍舞动衣袖,善歌者和着弦声而歌唱般自如。这(文章之道)有像轮扁造车不善言传于儿子的,但也不是只靠华美的巧说就能精通的。

论创作难度

普辞条与文律,普:普及

良余膺之所服。良:《博雅》良,长也。余:我。膺:心间。服:思。《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练世情之常尤,练:熟知。常尤:通常的过错。

识前修之所淑。前修:前贤。淑:善。

虽浚(jun)发于巧心,浚发:深发

或受蚩 (chi)于拙目。受蚩,笑也。——《苍颉篇》。

彼琼敷与玉藻,琼敷、玉藻:美珠饰物,皆喻文章佳句。

若中原之有菽,中原:原野中。菽:豆类。

同橐(tuo)龠(yue)之罔穷,橐:囊,又指鼓风之囊。龠:管乐(笛子等)。《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河上公曰:橐龠中空虚,故能育声气也。罔穷:无穷

与天地乎并育。

虽纷蔼于此世,纷蔼:繁多。

嗟不盈于予掬。嗟:叹。盈:满。掬:双手一捧。

患挈瓶之屡空,患:苦——《广雅》挈瓶:汲水小器

病昌言之难属。病:忧——《广韵》。昌言:直言、正当之言。属:缀辑(结成文)——《师古注》

故踸踔(chen chuo)于短韵,踸踔:滞留、拘泥

放庸音以足曲。放:散也——《玉篇》。庸音:平常音。足曲:凑成全曲。

恒遗恨以终篇,恒:常。

岂怀盈而自足。盈:满。

惧蒙尘于叩缶,蒙尘:蒙尘土,喻挡住本色。叩缶:击缶为粗鄙乐事,喻粗俗。(《蔺相如传》中,秦王以请赵王鼓瑟而轻之,蔺相如以请秦王击缶而羞之。)

顾取笑乎鸣玉。顾:反。(《前汉贾谊传》首顾居下。《注》顾亦反也。)鸣玉:身上佩玉,相碰有声,谓之鸣玉。

参考译文:普及遣辞、行文的条理和规律,长期以来我是心中之所思。熟知世情中通常的过错,就可见识前贤的智善。(这样思考写出的文章)虽然深发于内心的巧思,但有时仍难免为平庸者耻笑。那些琼珠玉藻般的美文,像是原野里自生的豆菽那样常有。又同风箱和管笛所采的自然之气那样无穷,它们生生不息与天地同存。看上去是那么纷繁,可叹我去采摘却难满一捧。我苦于文思如汲水的提瓶太小屡空,忧虑直言难于结成(被认同的)文章。所以拘泥于作些短文,放出一些平庸的声调以凑成全曲。写完后常觉遗憾,岂还敢满怀自足。又怕自己的本色蒙尘于击缶般的粗俗之作,于是反拿那些鸣玉般的美文来取笑评论。

论艺术灵感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应感:响应灵感。通塞:打通阻塞。纪:绪也。——《方言十》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景灭、响起:消声灭迹,或者相反。(景通影)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天机:灵性,天赋灵机。骏利:快而利索。理:条理清楚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胸臆:内心

纷葳蕤以馺遝(sa ta),唯毫素之所拟。葳蕤:美盛貌。馺遝:多貌。(李善注)。毫素:笔纸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徽徽:象声词,灿烂貌。泠泠:象声词,清越貌。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韦昭曰:底,著也;滞,废也。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兀:不动貌。——《康熙字典》。豁:空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营魂、精爽:指魂魄。探赜:探索奥秘。顿:停顿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翳:盖。叠声则有暗的意思。轧轧:象声词,新芽生长音

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竭情:用尽情才。寡尤:少有错。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余:我。戮:同勠,并力也。——《说文》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开塞:开茅塞(起悟)。由:路径

至于灵感应我而来,那是重要的机会,是打通思路阻塞的开端(要及时把握)。灵感来时不可阻止,去时无法挽留。藏下则消声灭迹,走来则轰轰烈烈如闻其声。一旦灵性开窍则文思犀利,何愁纷繁的头绪不能理顺。才思如迅风从内心吹来,句子像清泉从唇齿中流出。辞汇之美盛,如大树般枝繁叶茂,这一切唯付以纸笔才能把它比拟出来。灿烂的文彩溢于眼前,清越的声音盈于耳际。(然而思绪交织过旺)也会有众情相抵而造成阻滞,一时间此志欲往而彼神欲留,在深思徘徊中人看上去呆若枯树,空空若干涸的河谷其实他正在揽游魂以探寻深远的奥秘,或停顿下灵魂自问自答。理路被纷乱所遮盖伏而不清时,文思需要一点点理顺,就像轧轧抽芽的春草。所以,写文章有时情绪很丰富强烈反倒多悔误,有时很轻松随意却少有错。虽然这文事由我而生,却非我之全力就能强求。所以我常常扪心而惋叹,(因为我自认为)我还没有完全认识打开文思阻塞的因由。

论文学作用

伊兹文之为用,兹:此固众理之所因。固:久也——《小尔雅·广诂》。因:由

恢万里而无阂,恢:大。阂:碍也。——《集韵》

通亿载而为津。载:年。津:渡口

俯贻则于来叶,俯:前,喻前人。贻:赠。则:尊则、标准。来叶:后世

仰观象乎古人。仰:后,喻后人。象:法

济文武于将坠,济:补益。文武:周文王、武王,喻德政

宣风声于不泯。风声:教化。。《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涂无远而不弥,涂:途。弥:遍

理无微而不纶。纶:知也。——《释文》

配沾润于云雨,沾润:浸润,恩泽

象变化乎鬼神。

被金石而德广,被:披——《康熙字典》

流管弦而日新。流:流传于。管弦:乐曲,喻传唱

这些好文章写出来是为了用,很久以来众理都是由它来传播。文章中的大道,使人行万里之远而无碍,通行亿万年之久而仍为(通往智慧彼岸的)渡口。前人的馈赠成为后世的尊则,后人读它可知取法于古人。文章能补益文武先王明德将坠的危势,它宣扬教化使圣贤遗教不致泯灭。再远的路途,文章都能遍至;任何精微的道理,它都能让人知晓。文章能配得上这些作用,得益于云雨(代指自然、人世的丰富变化)对写者的丰厚恩泽,这些积淀使文章的气象变化如鬼斧神工般神秘莫测。经典文章被披刻在金石上,使其文德理道广为宣传,流淌在流传的音乐中日久而弥新。

《文赋》评价

《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作者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5)《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