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室白粉虱 |
释义 | 又叫小白蛾子。成虫和若虫吸取植物汁液,使叶片褪色、变黄、萎蔫,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果实和叶片。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较平展,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2毫米,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淡绿色变褐色,覆有蜡粉。若虫体长0.3-0.5毫米,长椭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 生活习性原产于北美西南部,其后传入欧洲,现广布世界各地。在北方,温室一年可生10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危害。成虫有趋嫩性,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集中危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在北方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此虫世代重叠严重。寄主植物达 600种以上,包括多种蔬菜、花卉、特用作物、牧草和木本植物等。尤偏嗜黄瓜、番茄、烟草、茄子和豆类。成、若虫聚集寄主植物叶背刺吸汁液,使叶片退绿变黄,萎蔫以至枯死;成、若虫所排蜜露污染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且可导致煤污病及传播多种病毒病。除在温室等保护地发生为害外,对露地栽培植物为害也很严重。温室条件下一年发生约10余代。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越冬虫态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繁殖适温18~25℃,成虫有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产于叶片上。若虫期共 3龄。各虫态的发育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大,抗寒力弱。早春由温室向外扩散,在田间点片发生。 防治措施(1)把好育苗关,培育无虫苗。育苗前熏蒸温室除去残余虫口,清除杂草残株,在温室通风口加一层尼龙纱避免外来虫源。 (2)尽量避免混栽:特别是黄瓜、西红柿、菜豆不能混栽。调整生产茬口也是有效的方法,即头茬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危害轻的蔬菜,二茬再种黄瓜、番茄。 (3)生产中打下的枝杈、枯老叶及时处理掉。老龄若虫多分布于下部叶片,茄果类整枝时适当摘除部分老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种群数量。 (4)释放丽蚜小蜂或草蛉:当白粉虱成虫在0.5头/株以下时,每隔两周共3次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头株。 (5)轮枝菌能寄生白粉虱、并致使种群病害流行。白粉虱种群密度越大越利于该菌的侵染、传播及流行。(6)利用黄板诱杀成虫,黄色对白粉虱成虫有强烈诱集作用,在温室设置黄板(1米X0.7米纤维板或硬纸板,涂成橙皮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每亩用32-34块),诱杀成虫效果显著。黄板设置于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平,粘油一般使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均,7-10天重涂1次。注意防止油滴在作物上造成烧伤。 (7)药剂防治:当平均每株成虫3头时用3%天达啶虫脒乳油1200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15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1-2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