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麻 |
释义 | 病证名出《麻证新书》。指麻疹偏于温热者,症见壮热,烦渴,疹出稠密而色鲜红等。麻疹由于感受温热、疫疠时行之气而发。治宜辛凉宣透,兼以解毒。用银翘散加减。皮疹色红,、热甚者,则宜清热解毒,用紫草红花饮(方见麻疹条)或清营汤加减。 历史地名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始设温麻县(今福建连江县,一说霞浦县),因境内有温泉,且多种植麻类作物而得名,是福建最早的8个县份之一。隋大业三年(607年)一度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重置温麻县,当年改名连江县并沿用至今。 《晋书校注》卷十五下第十九页地理志云:“晋太康三年,晋武帝分建安郡立晋安郡(属杨州),领县八:原丰、晋安、侯官、罗江、温麻、新罗、宛平、同安”,可知温麻设县始此。《宋书》卷36《州郡志》云:“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与此相类似的记载。还有“永嘉太守”条下的“横阳令,晋太康四年以横屿船屯立”,可资参照。所以温麻置县时间,后世都以《宋书所记为准,如宋《舆地纪胜》、《舆地广记》,清《大清一统志》等都作“晋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置县的实际时间晚于置郡一年,是可以相信的。隋统一后,针对当时“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为两三”(见《宋书》卷11《律志·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遂决定废州,并郡县。晋安郡属县中,除晋安县已先在梁天监(502—519年)升为南安郡外,开皇九年(589年),侯官、温麻均并入原丰县(后称闽县)(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中有关的两条记载:一、“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分闽县置温麻,其年改为连江”,《辞海》第二册连江条载:“连江县名,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岱溪下游,晋置温麻县,隋并入闽县,唐复析置温麻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