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卫州 |
释义 | 概述古地名,在今豫北境内,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治所长期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历代稍有变更。 历史建置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 年)置,治所在朝歌(隋改卫县,今河南淇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卫州为汲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为卫州。贞观元年(627),州治移汲县(河南卫辉)。辖汲县、卫县、共城、新乡、黎阳五县。 宋称卫州,州治除先后短时间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和胙城(今河南延津县胙城乡0外,其余时间均在汲县。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至1188)州治曾迁共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迁胙城 。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0),属卫辉路总管府。路治汲县。领录事司、辉州、淇州。辖汲县、新乡、获嘉、胙城四县。 明、清属卫辉府,府治汲县。先后辖汲县、胙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考城11县。 民国2年(1913),废府设道,属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县。民国22年(1933),改为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1949年),设新乡专区,专署驻焦作。辖新乡(驻小冀)、汲县、辉县、修武、武陟、获嘉、博爱(驻清化镇)、沁阳、温县、延津、原阳(由原武、阳武2县合并设置,驻阳武)、济源、孟县等13县。1949年8月,设平原省。1953年平原省撤销,归河南省制,设新乡地区,辖汲县、濮阳、安阳、内黄、鹤壁、济源、焦作等县。 1986年2月,撤销新乡地区,安阳、鹤壁、焦作、济源、新乡分别设市,自此结束了卫州1500多年一体化的历史,形成了现有市县分离的格局。 文化卫州地属中原,文化昌盛。周为京畿之地。自春秋时,卫国与郑国隔河相望,郑卫文明一衣带水。郑卫两国虽以黄河为界,文化相似,都属中原诸侯国。五代之后,分演为卫州、郑州。自民国后,卫州故地开始分割。 卫州先民善音乐,《诗经》中《卫风》为古卫地的生活写照。《礼记·乐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明代严嵩曾做“闲客清宵抚玉琴,露凉新月在高林。凭君洗净松风耳,无限人间郑卫音”来高度赞赏。 卫州忠贤,历朝历代,层出不穷。如亘古忠臣比干、军事家姜尚(姜子牙)、战国政治家商鞅、卫国贤大夫蘧伯玉、东汉水力专家太守杜诗、三国隐士孙登、唐代丞相关播、周武酷吏傅游艺、唐代天文家尚献甫、唐代尚书班宏、唐高僧释明诞、宋名臣魏仁浦、宋名臣韩璹、宋贤相吕大防、宋词人贺铸、金太一道创始人萧抱珍、元代翰林大学士王恽,以及近代的中州名儒李敏修、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历史学家嵇文甫、、实业家王锡彤、地质学家李春昱、地质学家潘钟祥、航空航天专家高为炳、著名画家(齐派四大家之一)卢光照、著名诗人王绶青等。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卫州,汲郡。望。开元户三万六百六十六。乡六十七。元和户二千七百七十七。乡一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後为殷都,在今州东北七十三里卫县北界朝歌故城是也。 今州理,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国风邶》、《?》、《卫》是也。邶封纣子武庚,?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人,谓之三监。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封康叔为卫侯,今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之分。其後十五叶,懿公为狄所灭,更封於楚丘,今滑州卫南县是也。河内殷墟,更属於晋,後又属齐,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 在汉为汲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置朝歌郡,属冀州。晋武帝改朝歌为汲郡,仍属冀州。後魏孝静帝移汲郡理枋头城,在今卫县界,又於汲县置义州以处归附之人。周武帝改义州为卫州,隋大业三年改为汲郡。武德元年又改为卫州,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讨平,仍旧名焉。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三百九十里。东北至相州一百九十里。东渡河至滑州一百一十五里。正西微南及怀州二百六十里。正南渡河至郑州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澶州二百五十里。西北逾山至泽州陵川县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绢。赋:绵,绢。 管县五:汲,新乡,卫,共城,黎阳。 汲县,紧。郭下。本汉旧县,属河内郡。後魏於此置义州及伍城郡伍城县,周改义州为卫州,伍城县属卫州。隋开皇六年改伍城县为汲县,大业三年改属汲郡。武德元年重置义州,汲县属焉。四年废义州,县属卫州。 黄河,西自新乡县界流入,经县南,去县七里谓之棘津,亦谓之石济津。 《左传》“晋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是也。宋元嘉中,遣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亦是此处也。 比干墓及庙,在县北十里。 太公庙,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太公,即河内汲人也。 新乡县,紧。十九。东至州四十八里。本汉获嘉县、汲县二县地,隋开皇六年於两县地古新乐城中置新乡县,属卫州。武德四年属殷州,贞观元年废殷州,县属卫州。 清水,在县北一里。 获嘉故城,在县西南十里。本汉旧县,越相吕嘉反,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 卫县,紧。十九。西南至州六十八里。本汉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阳歌郡,晋武帝改为汲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卫州。大业三年,改朝歌为卫县,属汲郡。皇朝因之。 黑山,在县北五十五里。汉末眭固白绕等起黑山,聚众十馀万,号黑山贼。 苏门山,在县西北十一里。孙登所隐,阮籍、嵇康所造之处。 延津,在县西二十六里。魏曹公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此地也。 枋头故城,在县东一里。建安九年,魏武帝在淇水口下大枋木为堰,遏淇水令入白渠,以开运漕,故号其处为枋头。晋太和四年,桓温北伐,慕容?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馀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将慕容垂率众八万来拒,温大破之,遂至枋头。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骑追温,战败於襄邑,亦谓此也。後苻氏克邺,改枋头为永昌县。《十六国春秋》曰:“晋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率师至枋头以拒之,知晋军盛,乃退。”後魏尝移汲郡理此。 阳河水,出县西北平地,即纣?朝涉之胫处。 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殷之故都也。 鹿台,在县西。殷纣营之,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尺。 共城县,上。二。东南至州六十二里。本周共伯国,厉王无道,流崩於彘,共伯奉王子靖立为宣王,共伯复归於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高齐省。隋开皇四年加“城”字,於此置共城县,属卫州。皇朝因之。 白鹿山,在县西五十四里。 天门,在县西五十里。 淇水,源出县西北沮洳山,至卫县入河,谓之淇水口。 故凡城,在县西二十里。古凡伯国也。 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许步,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於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陂南通漳水。 黎阳县,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古黎侯国,汉以为黎阳县,在黎阳山北,属魏郡。後魏属黎阳郡。隋开皇三年属卫州,十六年又属黎州。大业二年省黎州,县属卫州。皇朝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黎州废,复属卫州。 大亻丕山,正南去县七里。即黎山也,《尚书》云“东过洛?,至于大亻丕”,注曰:“山再成曰亻丕。” 枉人山,在县西北四十二里。或言纣杀比干於此。 黎阳镇故城,在县东南一里。古翟辽城也,翟辽於此僭号。皇朝改曰白马镇。 袁谭故城,在县西南百步。 曹公故城,在县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谭时所筑。 白马故关,在县东一里五步。郦食其说高祖曰“杜白马之津”,即此地也。 後更名黎阳津。慕容德自邺将徙滑台,至黎阳津,风飘船没,魏军垂至,三军色惧,昏而冰合,是夜济讫,旦而魏军至,冰亦消泮。德大悦,改黎阳津为天津津。 高齐文襄征颍城,仍移石济关於此,即造桥焉,改名白马关。周又改名黎阳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