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尉迟青 |
释义 | 于阗人尉迟青是唐代著名筚篥演奏家。唐代宗时尉迟青居住在长安之长乐坊,唐德宗时他官至将军。尉迟青来自西域,他吹奏西域乐器筚篥的水平自然很高,时人称他冠绝古今。于阗人尉迟璋是尉迟青的晚辈,通音律,善吹笙。筚篥在唐代很盛行,著名的筚篥演奏家有安万善、尉迟青、董庭兰、李龟年、敬纳、张野狐、王麻奴、薛阳陶等,其中有不少是从丝绸之路东来的少数民族艺术家。 中文名:尉迟青 出生地:西域于阗人(今新疆和田市)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唐代著名筚篥演奏家 主要成就:于阗音乐家 尉迟青隋唐时代,王朝宫廷对乐舞的重视程度和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冲击程度都达到了最高峰。在源源来到中原的西域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中,有不少是于阗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于阗音乐家尉迟青和尉迟璋。 当时还有一位筚篥高手,就是名冠幽州的王麻奴。此人架子很大,一般人请他吹奏筚篥是请不动的。一次,幽州一官员奉调入京,朋友为他送行,派人请王麻奴去演奏,被他拒绝了。使者戏言说,你和长安尉迟青的筚篥演奏相比,还差得远呢。王麻奴听了不服,就特意到长安尉迟青住处附近租了间客房住下来,从早到晚吹奏筚篥,显示技艺。 如此一连几日,尉迟青路过其门,如同没有听见。王麻奴无奈,只好买通尉迟青的守门人人而求见。叙礼完毕,尉迟青请奏一曲,王麻奴以高般涉调吹奏了一曲西域乐曲,曲毕累得汗流浃背。接着,尉迟青拿起筚篥吹奏了同一曲调,轻松裕如,音韵殊异。王麻奴心悦诚服,拜而求教。由于尉迟青和王麻奴这些名家的弘扬,使西域乐器筚篥在长安乃至中原大地广为流行。 筚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这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它源自西域,经汉地改制成一种新的管乐器,以竹为管,以芦为首,上有9孔,发音悲烈,因此得汉名为“筚篥”。 《通典》说这种乐器“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吹之,以惊中国马。”可知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正如唐朝著名诗人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所说:“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他在诗中还说,一般人不会欣赏,只是听听。不遇知音,任乐曲徒在风中荡漾。只有仔细体味,才能发现音调旋律十分神奇。再加上有尉迟青、安万善、王麻奴这样的演奏高手,才使筚篥声名远播。 尉迟璋于阗人尉迟璋是尉迟青的晚辈,通音律,善吹笙。 他于唐文宗太和年间,活跃于长安乐坛,曾任仙韶院乐官。他不仅善吹笙,其技艺在当时首屈一指,而且琴、瑟、鼓、箫样样精通,还会作曲,曾整理改编过《霓裳羽衣曲》。特别引入注目的是,尉迟璋的歌唱得也很好,“能啭歌喉为新声”,有“一声飞出九重深”之美誉。其“音辞曲转,听者忘倦”,引得京城乐人纷纷效法,并尊称尉迟璋为“拍弹”。 当时,尉迟璋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拍弹不挡的全能音乐家。唐文宗李昂十分喜爱音乐,善吹管乐,亲自召见了尉迟璋,并命朝廷三品以上官员都穿上朝服来听尉迟璋吹奏和唱歌。他先用笙吹奏了自己创作的《瀛州曲》,音调高亢,清亮辽远。接着演唱了传统的《霓裳羽衣曲》,音域宽阔,意韵深长,令当朝文武大臣眼界大开,耳目一新。 开成二年(837),唐文宗给尉迟璋授予六品王府率的官职,后来又提升为五品光州长史。在唐文宗授给尉迟璋显赫官职的时候,先后受到右拾遗(谏官)和丞相的反对,认为给一个西域于阗来的异族,又是个上不了品级的乐工舞人,怎么能授予这么高的官职呢?唐文宗则力排众议,指出虽是于阗来的异族人,却能把汉族乐器笙演奏得那么出神入化、优美动听,中原都无人与他相比,可见尉迟璋的聪明才智卓尔不凡,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因他是异族而不予以重用呢? 筚篥乐器简介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古代管乐器之一,多用于军中。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自唐至清,一直是宫廷燕乐中的重要乐器。据文献所载,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大筚篥也在唐十部乐中开始应用。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现在广泛流传于中国的新疆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朝鲜族聚居地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八孔的,一种是九孔的,它是由古代龟兹的筚篥演变而成的。 历史沿革筚篥最初是龟兹牧人的乐器,它同胡笳、角、笛一样,经历了由羊骨、羊角、牛角、鸟 骨制作改用竹子制作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比起笳和笛来,筚篥的构造是比较复杂的,是在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筚篥比起角和笳来,有相同之点,如都是竖吹,都经过用羊 骨、羊角等制作阶段。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筚篥是有簧的,并且吸收了笛的指孔,只是 外形上看,筚篥与笳比较近似,所以人们把筚篥又叫作笳管。筚篥分有大筚篥、小筚篥等种类,声音低沉悲咽,故有悲笳和悲篥之称。起初筚篥是用羊角和羊骨制成,而后改由竹制、芦制、木制、杨树皮制、桃树皮制、柳树皮制 、象牙制、铁制、银制等等,而以竹制最为普遍,制作较易。 筚篥在汉魏时代由西域龟兹传入内地,至唐代已盛行中原。成为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隋唐宴享的 胡乐中,以龟兹乐为主,此外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据记载有六钟,根据不同的乐部来源分为: 西凉乐:大筚篥,小筚篥 龟兹乐:筚篥 疏勒乐:筚篥 安国乐:筚篥,双筚篥 高丽乐:小筚篥,桃皮筚篥 在唐代,著名的筚篥曲有《勒部羝曲》、《离别难》、《雨霖铃》、《道调子》等。其中《雨霖铃》曲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了长安,唐玄宗李隆基 带着宰相杨国忠和宠妃杨玉环,往西南夺路而逃。 刚出长安一百多里,饥饿疲困的禁军哗变,杀了奸臣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杨玉环自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事变”。杀杨贵妃后,禁军队伍继续南行。由秦蜀栈道进入斜谷,又遇细雨绵绵不断,路途艰难,在栈道最险处,有铁索供人攀扶 ,索上挂有铃铛,人走时手扶索链,铃声前后相应,以便相互照顾。玄宗在淅沥的夜雨中,听到断断续续的铃声,倍觉愁肠欲断。此情此景,勾起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为悼念杨玉 环,他挥泪写了一首乐曲《雨霖铃》,寄托自己的思念和抒发旅途愁苦之情。 当时有梨园乐工张野狐(又名张徽)在玄宗身边,他是天宝时著名筚篥演奏家。玄宗将《雨霖铃》让他试奏,乐声一起,深沉悲咽,听到动情处,玄宗挥泪如雨。后来回到长安,玄宗还经常叫张野狐为他演奏此曲。 《雨霖钤》曲调缠绵悱恻,到了宋元时,又受到失意文人喜爱,争相填词传唱,于是成为词牌“雨霖铃”的起源。北宋慢词家柳永填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更使该乐曲流传开来,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筚篥古曲。 乐器特点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管也分大、中、小三种,以及双管和加键管。大的管约33厘米长,中的24.5厘米长,小的18厘米长。大管比小管低四度,音色高亢,在北方管乐中 常常用于领奏。近年来管的制造及演奏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两个八度又六个音,而加键管还能演奏十二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了更大的效能。 目前在乐队中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所谓双管也就是两支管并排扎结在一起演奏,口含两个簧哨,双手同时按两管的音孔,而发出双音,用于民族乐队合奏与独奏 。管子的音色响亮、清脆、个性强,音量大,模仿和表现力很强。这种乐器用途广,多用于地方戏曲、民间管乐合奏、寺院音乐等。 唐代名家唐代开元年间,有位从西域安国来的少数民族乐师叫安万善,他特别喜欢吹筚篥,在长安很有影响。一个除夕之夜,著名诗人李颀等五、六人围聚在一起饮酒,安万善吹筚篥助兴。龟兹古乐器婉转悠扬的乐声使众人痴迷。李颀诗兴大发,当即挥毫写下—首《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诗中写道: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传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晨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夸赞安万善吹奏筚篥极尽能事,一会象龙吟虎啸,令人不寒而栗;—会儿如黄云失色,白日无光,十分悲壮;后来乐音再变,使人又感到春意盎然,如百花盛开。 少年童奏篥扬名 中唐时期,有位善吹筚篥的小童,名叫薛阳陶,很受白居易赏识。有一次长安举行宴会招待教坊的乐工和在京的艺术家。数百名宾客衣冠楚楚、欢歌笑语。这中间唯有一 位穿着很破旧的少年也在座,人们都嗤笑他,看不起他。 但等他吹奏筚篥时,人们大吃一惊,顿时喝彩叫绝、掌声四起,赞叹12岁的童子技艺如此精湛。白居易特地写了首长诗《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赞赏这位乐童的技艺。诗中写道: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 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尺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白居易把薛童吹奏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李德裕、罗隐等也都写有赞美薛阳陶的诗篇。 尉迟青善吹筚篥 西域于阗人(今新疆和田市)尉迟青以善吹筚篥而著名。据《乐府杂录》中说:“德宗朝有尉迟青官至将军。大历中,幽州有王麻奴者,善此技,河北推为第一手;持其技踞 傲自负……。”后经寻访尉迟青与之比试,自愧不如。麻奴泣涕愧谢,曰:“边鄙之人,偶学此艺,实谓无敌;今日幸闻天乐,方悟前非。”表示了对尉迟青的演奏技巧非常敬佩,以后他俩竟成了至交。 这件事被认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它说明筚篥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喜爱,无论是中原汉族艺人,还是西域来的少数民族艺人,他们经常演出交流,互相学习,自达官贵人以至庶民百姓擅长演奏筚篥的人不少,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这种乐器遍于朝野上下,风行全国,甚至连皇帝都成了吹筚篥的名手。《卢氏传说》云:“唐文宗善吹小管(即筚篥)。” 名家名曲筚篥在唐代很盛行,著名的筚篥演奏家有安万善、尉迟青、董庭兰、李龟年、敬纳、张野狐、王麻奴、薛阳陶等,其中有不少是从丝绸之路东来的少数民族艺术家。 唐代著名的筚篥曲有《勒部羝曲》、《离别难》、《雨霖铃》、《道调子》等。 文献记载记载筚篥主要的文献(书籍)有: 唐代安节著《乐府杂录》中说:“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有类于茄。” 唐代杜佑撰《通典》中说: “筚篥,本名悲篥,出于 胡中,其声悲。” 宋陈旸撰《乐书》中说:“筚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状类胡笳九窍。……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 《北史·高丽传》:“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宋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筚篥本名悲篥,出於边地,其声悲亦然, 边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 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 影响筚篥得以在千余年间普及,其重要的原因是筚篥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功能。筚篥通过气息支撑,可以表现出圆润不断,委婉起伏的持续音。它的音色深沉、浑厚、凄怆,对人们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激发力,特别是表现悲愤、激昂情绪时有独到功能,古人往往借它抒发伤时感事的情怀。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巴拉曼,至今仍然保持古龟兹筚篥形制,用苇子制作,与木制管相比,音色略带沙哑,更具有新疆地方特色。巴拉曼是古代筚篥的遗制。巴拉曼在维吾尔语里称“皮皮”,即簧片之意,巴拉曼可以用于维吾尔一切歌舞活动中。 在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里,它常常担负“琼拉克曼”(即大曲)部分的散序演奏。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巴拉曼独奏曲,如《美丽的祖国》、《繁荣的和田》等,深受欢迎。管子、巴拉曼这两只古代筚篥的后裔,必将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出现于中国音乐宝库中间。 20世纪末,中央民族乐团两赴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中国新春音乐会。在盛大的会场上,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家就用筚篥为西方人吹奏了天籁之曲,获得满场潮水般的掌声。 龟兹古乐器筚篥从中国传入到朝鲜和日本,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中,还保存着一支中国唐代筚篥,成为日本国家藏宝之一。 日本的荜篥据说是唐代传入的,一般为九孔,六孔为风管,谓之小荜篥。音律上一般为四度音程。通常认为荜篥是竖吹的,但在日本的古文献里还记载着一种横吹的荜篥,是否属实不得考究。 在韩国仍然有荜篥存在,并运用于韩国最受欢迎的器乐演奏之一的巫乐之中,称为荜篥巫乐。在韩国,荜篥是八孔,有三种不同形态,用来演奏唐乐的称为唐荜篥,演奏乡乐的称为乡荜篥,而演奏小音阶乡乐的叫小荜篥。在巫乐中演出的乡荜篥又叫巫乐管,需要特殊的演奏技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