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丕植 |
释义 | 人物简介魏丕植,男,汉族,字崇琰,号巴山侠士,笔名翰林,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盐亭人,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党组副书记,兼任《火花》杂志社(旬刊)社长,北大三方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兼任国家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文化部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主席、国家文化部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华人教育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在国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理论方面均有重大成果。被誉为复合型学者和著名诗人。 个人事迹曾经担任宁夏同心二中、宁夏农垦干部学校教师;宁夏农垦局《农垦教育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宁夏联函大教处处长、副校长、副教授;宁夏银川成人教育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兼任宁夏文联《塞上文谭》杂志社社长;中宣部中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当代思潮》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秘书长兼宣教部长;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演讲中心副主任兼任《领导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著有《心理学》、《比较文学教程》、《血沃桑干河》(上、中、下三册)等多部作品,影视作品包括《长江人家》、《非常岁月--邓小平在江西的日子》、《格达活佛》等。 社会评价魏丕植把半生的心血凝结成字,成就了《追日云路》等诗词、文集几大本,常常为熟知他的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悲愤出诗人”。寥寥数字,点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心之间的某种关系,告诉人们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真理。古往今来许多伟大诗人和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惨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遭遇之后,才奋发图强产生了不少警世力作。 悲愤出志气在特定条件下,“自古英雄出少年,纨绔子弟少伟男”。人们常说:“自古英雄不遇时,大都无大志”(袁牧),而“伤心人别有怀抱”,“贫贱足以立志而睿智”(郑板桥)。丕植一岁飞来横祸,因头部破伤风命危旦夕;六岁刚上学时患了败血症,于大动脉开刀九处;十一岁从高高的秋千上摔落,大难不死;十二岁母亲去世;十三岁父亲入狱;十六岁起寄人篱下;二十二岁离乡别井远赴异地;刚过三十而立之年初有成就,却不期遭人暗算、身陷囹圄。他在经历了种种不幸遭遇后,产生了创作的钢铁般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惊人毅力从心底里铁定决心:奋发图强! 悲愤出感情为了继续上学,他不怕同学耻笑课余给学校清理厕所,为自己挣得了学费;他十五岁出于正义感为邻村的女乞丐抱打不平,将其不孝儿子当众教训一顿;高中时满怀同情心和强烈的正义感又促使他为同村被打架受伤者去县公安局据理力争,才使此案被公正处理,给四乡八里的人民群众留下了侠义少年的好名声。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与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增强对压迫者的仇恨和反抗精神,产生热爱人民的感情,不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便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丧魂失魄似的惶惶不可终日(见其诗《怒斗逆子泼妇记》、《不应有的遗憾》、《侠客的苦恼》、《正义无过》等)。诗人的前半生,是遭遇许多不幸的半生,是抒写其千难万险抗争的半生。当他遇到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失败与痛苦之后,便更深知人民的痛苦、喜怒和哀乐,所以才能够吟咏出人民的心声,创作出“诗言志”、“诗言情”的上千首诗词。 悲愤出时间当他身居高位、荣显富贵、八方拥戴、门庭若市、应酬良多,在学问上下功夫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加上“怀不足之心”,纵有余暇,又极愿帮人解救于危难,肝胆心肠溢于言表。同时能摆脱“世俗之气”的种种干扰,抓紧点滴时间,坐下来安静地学习,冷静地思考,集中精力,目标专一地用心血浇灌文苑的花朵。“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种不寻常的辛苦,与他“不寻常”的身世与经历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幸的遭遇终能成为魏丕植取得非凡成就“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 功夫在诗外魏丕植的诗兴大发不单是他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重担和困境,而且他做人很独特,一直敬师爱贤,宽以待人。用得上六十年代号召学雷锋的几句话: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坏人)要像冬天般的冷酷无情。我们先看看他在北京的小故事。他与韩英珊先生的相识神交,是从读《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开始的,之后几次交谈几次书信往来就认定韩先生是同道是诗友,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对书画家贺秉发的发现(从我办公室的书画简介上看到)、尊重(当时就认为贺老是书画名家)及拜访(当天下午就安排去贺老家),也就一半天的工夫,见面交谈看画,安排火花杂志2007年第七期用彩色版面宣传介绍贺老!被贺老誉为相见恨晚的知己朋友。诗人在北京的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如大鹏展翅,事业能不蒸蒸日上吗!? 北京是人文荟萃之地,政治文化中心。他的交友圈子上至国家领导人、党政部门负责人,再到司局处科级室好友一大堆。这点是通过书中合影照片和给他的题词题字可以看出来的;一大批从高层退下来的老同志,在他眼里都是宝贝,有汲取不完的营养,所以常去家中拜访,或请到办公室坐谈聊天,关心国家政策走向,听取多方面的高见,事无巨细地善待他们,这也成为他做事成功的基础。 首记头功的是他只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国家历史的日记体“国日史”50大卷。这是一件国内外史学史上的大事。他在诗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用文学体裁的形式记录了策划、编写、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的酸甜苦辣历程,实际也是他悲壮的一段人生史实的真实记录。我的朋友韩英珊多次对我说:丕植的“国史”壮举,将名垂青史,这是许多政府官员及我国史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开山之作,他和“国日史”的价值将不断被人研究。比较“国日史”及丕植的诗词。其诗词也只算是他个人成就的小花絮而已。 他的观人识人和用人极其独特。“国日史”的编撰是非常浩大的文字工程,全靠他慧眼识人,多方谋划,组织成百上千全国名地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史学、编辑、出版工作者协同作战。凡他观察过的人,都能派上用场。如抗日史馆原馆长张承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当代中国研究所历史学家演讲家李永田等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在职或离退休后都尽心尽力地为“国日史”奔忙、操劳。丕植说:“国日史”的成功,完全是千军万马的共同劳作所结出的硕果,我只是一个“弼马温”的角色。但是,谁都知道:没有这个“弼马温”,千军万马怎么能够朝一个方向奔腾,怎么会完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国日史”大工程。三年零几个月把“国日史”推出来,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人审阅了送审稿,当即予以充分肯定。在全国发行后,获得极大成功!这足以说明丕植在观人、识人和用人上的高超与巧妙。 策划、编辑、出版“国日史”的成功,应该在史学史上给丕植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 诗人有诗人的特质。“愤怒出诗人”是说诗人的情感积极控制的一面,但如控制不好情绪,诗人也可能出现影响身心健康的负面效果。魏丕植才四十多岁,今后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希望他能适当控制激情,继续开拓进取,无论是干事业还是做诗文,都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