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州城市精神 |
释义 | 主要内容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郑州的城市精神:博大、开放、创新、和谐。 2008年7月20日,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郑州精神正式确定为“博大、开放、创新、和谐”。 我市自1996年就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具体表述为“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加压负重、勇争一流”。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市的城市规模、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广大市民群众对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更准确地概括新的我市“城市精神”,市文明办邀请省社科院、市社科联、防空兵指挥学院等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就郑州市“城市精神”问题进行专题座谈,确定了初步方案,并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在充分借鉴市民群众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经专家进一步推敲、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新的郑州城市精神概括为“博大、开放、创新、和谐”,以此反映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的独特个性。 郑州城市精神解读“博大”,是指郑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006年,郑州被正式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都邑。现有史料统计,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此地域积淀形成了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人文博大、历史厚重。 “开放”,是指郑州城市的鲜明个性和城市品牌。 郑州市一度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地理位置居于中国之中,东西南北四方贯通,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皆汇集于此。今天,郑州成为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城市之一,外来人口占了常驻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天还有从郑州转车换乘的流动人口数十万。由此便形成了郑州人不排外、不自大、心地坦荡、待人宽厚、思维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容和接纳不同文化与习俗的特点。这种“开放”的特征和风格,将给郑州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 “创新”,是对郑州市历史、现实精神面貌的总结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现。 上个世纪初,一声汽笛拉响了中国近代工人运动的导火索。工人们面对北洋军阀的刺刀,勇敢无畏,拼搏进取,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怕流血和牺牲,最终赢得了胜利。改革开放后,郑州人再一次抓住了机遇,以不甘人后的精神大胆探索,开“商战”之先河,在商业零售业领域创造了新的服务理念和经营意识。进入新世纪,郑州人在制造业、汽车工业、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和工业原材料等行业都创出新路。目前,郑州正在集中力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着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都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和谐”,是对郑州地域文化的本质概括。 郑州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在黄帝时代,部族融合是其一大特征,这与和谐的文化指向是相吻合的。郑州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一个阴阳太极图,彰显出的是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与人世间的其乐也融融、其处也洽洽的太平盛世景象。所以和谐是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人文特征与社会价值追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