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书 |
释义 | 1 二十四史之一《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 基本概况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采用编年体。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编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邢峦、崔鸿等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的起居注。北魏原有邓渊所撰《代记》、崔浩所撰《国书》等编年史,和李彪、崔光改修的纪传体史书等,为魏收取材所资,今皆亡佚。南朝著作如沈约《宋书》等,魏收当亦得见。他于天保二年(551)奉诏撰魏史,五年(554)完成。虽有高隆之任总监,房延佑等六人协助斟酌,主要由魏收执笔。 ◎ 作者简介魏收(505-572),字伯起,北齐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15岁已能属文,显露才华。入仕后,曾任太学博士等职。26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在东魏,官至秘书监,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入北齐,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这距他开始接触有关魏史的工作,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了。他的年辈小于温子升、邢劭,而文誉齐名,世称“三才”。温子升死后,他与邢劭是北齐文坛两大派的领袖,“邢赏服沈约而轻任□,魏爱慕任□而毁沈约”,“各为朋党”,互相讥讦。当时人祖□评论说:“任、沈之是非,乃邢、魏之优劣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大体中肯。 “梁常侍徐陵聘於齐,时魏收文学北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沈之,从者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出自隋唐嘉话) ◎ 成书过程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采用编年体。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编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邢峦、崔鸿等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的起居注。北魏原有邓渊所撰《代记》、崔浩所撰《国书》等编年史,和李彪、崔光改修的纪传体史书等,为魏收取材所资,今皆亡佚。南朝著作如沈约《宋书》等,魏收当亦得见。他于天保二年(551)奉诏撰魏史,五年(554)完成。虽有高隆之任总监,房延佑等六人协助斟酌,主要由魏收执笔。 魏收以前和同时代人曾经编写过魏史和其他资料,隋、唐时期也有人另写过几种魏书,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其中北魏部分基本上是魏书的节录。因此,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 当时,文宣帝高洋对他说:“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高洋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怎么样,但他能讲出这样的话,也是难得的。魏收撰《魏书》,可以直接继承、借鉴的文献并不多。据他自己说,可资参考者,主要有邓渊的《代记》十余卷,崔浩的编年体《国书》(一称《国记》),李彪改编年体为纪、表、志、传综合体国史等,但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再就是邢峦、崔鸿、王遵业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和元晖业撰的《辨宗室录》;其余就是当时还能见到的有关谱碟、家传。魏收与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博总斟酌”,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帝纪十四篇,列传九十六篇,志二十篇。魏收自认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 不料,《魏书》的撰成,在北齐统治集团中却掀起了一阵阵轩然大波。有人说,《魏书》“遗其家世职位”;有人说,“其家不见记载”;也有人说,《魏书》记事“妄有非毁”,等等,一时间闹得“群口沸腾”。这场风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是北齐皇帝高洋、高演、高湛都相继过问此事;二是在十几年中魏收两次奉命对《魏书》作了修改;三是于“众口渲然”中《魏书》被有些人称作“秽史”。这最后一条,影响所及,直至于今。 ◎ 《魏书》的特点《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是记载汉族的历史。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自《史记》、《汉书》开始,历代“正史”中都有少数民族历史记载的专篇。十六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述各个割据政权史事的专书,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魏书》记述了我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魏书·序纪》还追叙拓跋氏的远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虽未可尽信,但却大致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因此,研读《魏书》,对于认识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的自觉性。除了它的列传具有比《宋书》更突出的家传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书》的志,新增《官氏志》、《释老志》两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启》中说,这两篇志所记述的内容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官氏志》首记官制,后叙姓族,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释老志》记佛、道二教,以记佛教为主。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 这两个特点,也可以看作是《魏书》的主要成就。 历史上有不少人批评《魏书》,仅刘知几《史通》一书,批评魏收及其《魏书》的地方,就有数十处之多。但历史上也是有人肯定它的。唐初,许多史家认为《魏书》“已为详备”;李延寿更是称赞它“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沉致远”。隋唐时期,重撰魏史者甚多,但千载而下,诸家尽亡,《魏书》独存,说明它是经得起历史的选择的。 以今天的眼光怎样看待《魏书》所引起的这场风波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在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死人的历史地位直接关系到活人的现实利益,这比封建社会任何其他时期都更为突出。唯其如此,门阀地主对其家世、郡望、先人的职位才这样敏感,这样关心。《魏书》的风波,不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地主直接干预史书编撰工作的一个突出例子罢了。第二,不论是当时的人以《魏书》在记述门阀地主家世时的某些“不实”为理由。还是后人以《魏书》“党齐毁魏”(维护北齐而诋毁东魏)为口实,把《魏书》称作“秽史”,都是不妥当的。曲笔,一向为正直的史家和读者所唾弃,无疑是应当反对的;但也不能因为一部史书存在某些曲笔就全然否定它,以致谥为“秽史”。曲笔和秽史,既有联系,又不可完全等同起来。否则,就会把许多存在曲笔的史书都视为“秽史”,那是极不妥当的。《魏书》的风波所造成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因此,澄清这些问题,是后人研读《魏书》所必要的。 魏书向称“秽史”有所谓“曲笔”,其实关键在于魏收把个人恩怨感情放在了史书之上,他宣称宣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凡是史官的祖先姻戚,「多列史传」,「饰以美言」,还有受贿行为。由於魏收在列传人物的去取褒贬上触犯了某些门阀地主,诸家子孙控诉「不平」的一百多人。可见魏收并不完全代表所谓“门阀地主”的干预,而更多的是他个人的“私欲”。 《隋唐嘉话》言:「梁常侍徐陵聘於齐,时魏收文学北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沈之,从者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表明魏收当时就为人不齿。又魏书成书后众口沸腾,当时遍骂为“秽史”,被迫两次重订乃成。 早在北魏末年魏收就参加「国史」和起居注的编写。他在东魏、北齐虽然官职步步高升,直做到尚书右仆射,但除起草诏令之外,修史长期是他的专职。这次设局纂修,高隆之只是挂名,魏收推荐的史官都是一向趋奉自己的人,凡事由收专主。 此外魏书多取不可信之言论,李延寿截取魏书大部分入北史也为司马光讥诮。魏书之价值在于没有更多的史书留存。魏收以前和同时代人曾经编写过魏史和其他资料,隋、唐时期也有人另写过几种魏书,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其中北魏部分基本上是魏书的节录。因此,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 魏书十志内容疏略,杨守敬批评地形志「貌似高古,然有详所不当详,略所不当略者」。详略失当,不仅地形一志,其他各志也是一样。例如食货志不记徭役;官氏志不记官府部门,官吏职司;天象志四卷、灵徵志二卷,全是宣扬灾变祥瑞。 不管纪传和志,魏书都载入大量无关重要的诏令、奏议,以致篇幅臃肿。但却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例如李安世传载请均田疏,张普惠传载论长尺大斗和赋税疏等,有助於对北魏均田制和残酷剥削的瞭解。书中所载文章诗歌是后人搜辑北魏诗文的主要来源。 曲笔之言,修魏史者如崔浩因修史被诛,所以史官多不敢直书拓跋之“隐恶”,固可以谅解,评为“秽史”主要还是因为魏收的不良人品直接作用于修史的过程及考证引用之不精确治学不严谨的缘故。 ◎ 《魏书》的流传魏书在宋初业已残缺,嘉祐六年(1061年)曾命馆阁官校勘魏书和宋、齐、梁、陈、北齐、周书。今魏书前有目录序,署名为刘攽、刘恕、安焘和范祖禹,不记年月,大致当在治平四年至熙宁三年(1067--1070)间。二刘和祖禹都是宋代有名史学家,尤其刘恕精熟南北朝史事。他们作了较细致的校勘,查出本书残缺为后人所补各卷,并比对了修文殿御览、北史和唐人各种史钞、史目,将补缺各卷的来源“各疏于逐卷之末”,目录中也注明那一些卷“阙”或“不全”。今将补阙各卷的宋人校语移入校记,目录传本错误,有原阙无注,或不阙而注阙,今皆改正。通计全阙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 北宋初刻的确切年月无考,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至迟不晚于政和中。这个初刻本当时就流传不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曾在四川翻刻魏书和其他六史,这两种本子都没有传下来。传下来的魏书最早刻本也是南宋翻刻,但传世的这个本子都有元、明二朝补版,即所谓“三朝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所谓“宋蜀大字本”,其实也就是这种三朝本。北京图书馆藏魏书善本三部,也都是三朝本,该馆善本书目七三五四号一种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所据底本相近。 ◎ 清代以来关于《魏书》的补表补志万斯同:《魏诸帝统系图》。 万斯同:《魏诸王世表》。 万斯同:《魏异姓诸王世表》。 万斯同:《魏外戚诸王世衰》。 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西魏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东魏将相大臣年表》。 吴廷燮:《元魏方镇年表》。以州为纲,每州之下按年记途任刺史之人名,并举出处。序文中概括叙述北魏疆域之开拓,较《地形志》更为简要有用。 温曰鉴:《魏书地形志校录》。书名校录,实为据正史及各种古地志为《地形志》订讹补缺。虽未能恢复拓跋氏疆域全貌,足供利用《地形志》时参考。 卢文弨:《魏书礼志校补》。据《通典》补《礼志》第十四之缺页。 陈毅:《魏书宫氏志疏证》。 谷霁光:《补魏书兵志》。 罗振玉(1866—1940):《魏书宗室传注及表》。据出土墓志注《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至孝文五王列传,订正名字年月误字,补充世系官爵。附宗室世系表,增补周嘉猷表之脱漏。书成于1924 年,以后出土的很多墓志未及利用。 朱祖延:《北魏佚书考》。清代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撰《西魏书》二十四卷,纪、传、载记之外,有三表(封爵、大事、异域)、四考(纪象、仪制、地域、百官)。材料来源于正史及《通鉴》等,可供参阅,不宜作为史料引用。 ◎ 全书篇目本纪第一 - 序纪 本纪第二 - 太祖道武帝 本纪第三 - 太宗明元帝 本纪第四上 - 世祖太武帝 本纪第四下 -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 本纪第五 - 高宗文成帝 本纪第六 - 显祖献文帝 本纪第七上 - 高祖孝文帝 本纪第七下 - 高祖孝文帝 本纪第八 - 世宗宣武帝 本纪第九 - 肃宗孝明帝 本纪第十 - 敬宗孝庄帝 本纪第十一 - 前废帝·后废帝·出帝 本纪第十二 - 东魏孝静帝 列传第一 皇后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 寔君·秦明王翰·常山王遵·陈留王虔·毗陵王顺·辽西公意烈·窟咄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 清河王绍·阳平王熙·河南王曜·河间王修·长乐王处文·广平王连·京兆王黎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 乐平王丕·安定王弥·乐安王范·永昌王健·建宁王崇·新兴王俊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 晋王伏罗·东平王翰·临淮王谭·广阳王建·南安王余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 阳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汝阴王天赐·乐浪王万寿·广平王洛侯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中 - 任城王云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下 - 南安王桢·城阳王长寿·章武王太洛·乐陵王胡儿·安定王休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 安乐王长乐·广川王略·齐郡王简·河间王若·安豊王猛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上 - 咸阳王禧·赵郡王干·广陵王羽·高阳王雍·北海王详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下 - 彭城王勰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 废太子恂·京兆王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汝南王悦 列传第十一 - 卫操·莫含·刘库仁 列传第十二 - 燕凤·许谦·张衮·崔玄伯·邓渊 列传第十三 - 长孙嵩·长孙道生 列传第十四 - 长孙肥·尉古真 列传第十五 - 穆崇 列传第十六 - 和跋·奚牧·莫题·庾业延·贺狄干·李栗·刘洁·古弼·张黎 列传第十七 - 奚斤·叔孙建 列传第十八 - 王建·安同·楼伏连·丘堆·娥清·刘尼·奚眷·车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几·豆代田·周观·闾大肥·尉拨·陆真·吕洛拔 列传第十九 - 于栗磾 列传第二十 - 高湖·崔逞·封懿 列传第二十一 - 宋隐·王宪·屈遵·张蒲·谷浑·公孙表·张济·李先·贾彝·薛提 列传第二十二 - 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万安国 列传第二十三 - 崔浩 列传第二十四 - 李顺 列传第二十五 -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 列传第二十六 - 刁雍·王慧龙·韩延之·袁式 列传第二十七 - 李宝 列传第二十八 - 陆俟 列传第二十九 - 源贺 列传第三十 - 薛辩·寇讃·郦范·韩秀·尧暄 列传第三十一 - 严棱·毛修之·唐和·刘休宾·房法寿 列传第三十二 - 罗结·伊馛·乙瑰·和其奴·苟颓·薛野?·宇文福·费于·孟威 列传第三十三 - 韦阆·杜铨·裴骏·辛绍先·柳崇 列传第三十四 - 窦瑾·许彦·李䜣 列传第三十五 - 卢玄 列传第三十六 - 高允 列传第三十七 - 李灵·崔鉴 列传第三十八 - 尉元·慕容白曜 列传第三十九 - 韩茂·皮豹子·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 列传第四十 - 赵逸·胡方回·胡叟·宋繇·张湛·宋钦·段承根·阚骃·刘昞·赵柔·索敞·阴仲达 列传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冲 列传第四十二 - 游雅·高闾 列传第四十三 - 游明根·刘芳 列传第四十四 - 郑羲·崔辩 列传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列传第四十六 - 杨播 列传第四十七 - 刘昶·萧宝寅·萧正表 列传第四十八 - 韩麒麟·程骏 列传第四十九 - 薛安都·毕众敬·沈文秀·张谠·田益宗·孟表 列传第五十 - 李彪·高道悦 列传第五十一 - 王肃·宋弁 列传第五十二 - 郭祚·张彝 列传第五十三 - 邢峦·李平 列传第五十四 - 李崇·崔亮 列传第五十五 - 崔光 列传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列传第五十七 - 崔休·裴延俊·袁翻 列传第五十八 - 刘藻·傅永·傅竖眼·李神 列传第五十九 - 裴叔业·夏侯道迁·李元护·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诞·李苗 列传第六十 - 阳尼·贾思伯·李叔虎·路恃庆·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列传第六十一 - 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 列传第六十二 - 尔朱荣 列传第六十三 - 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度律·尔朱天光 列传第六十四 - 卢同·张烈 列传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杨机·高崇 列传第六十六 - 孙绍·张普惠 列传第六十七 - 成淹·范绍·刘桃符·刘道斌·董绍·冯元兴·鹿悆·张熠 列传第六十八 - 朱瑞·叱列延庆·斛斯椿·贾显度·樊子鹄·贺拔胜·侯莫陈悦·侯渊 列传第六十九 - 綦俊·山伟·刘仁之·宇文忠之 列传第七十 - 李琰之·祖莹·常景 列传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 贺讷·刘罗辰·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峻·李惠 列传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 高肇·于劲·胡国珍·李延寔 列传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卢丑·张伟·梁祚·平恒·陈奇·常爽·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孙惠蔚·徐遵明·董征·刁冲·卢景裕·李同轨·李业兴 列传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升 列传第七十四 孝感 列传第七十五 节义 列传第七十六 良吏 列传第七十七 酷吏 列传第七十八 逸士 列传第七十九 术艺 列传第八十 列女 列传第八十一 恩幸 列传第八十二 阉官 列传第八十三 - 匈奴刘聪·羯胡石勒·鉄弗刘虎·徒何慕容廆·临渭氐苻健·羌姚苌·略阳氐吕光 列传第八十四 - 僭晋司马睿·賨李雄 列传第八十五 - 岛夷桓玄·海夷冯跋·岛夷刘裕 列传第八十六 - 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 列传第八十七 - 私署凉州牧张寔·鲜卑乞伏国仁·鲜卑秃发乌孤·私署凉王李皓·卢水胡沮渠蒙逊 列传第八十八 - 高句丽·百济·勿吉·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 列传第八十九 - 氐·吐谷浑·宕昌羌·高昌·邓至·蛮·獠 列传第九十 西域 - 鄯善·于阗·车师·焉耆·龟兹·乌孙·疏勒·悦般·波斯·大月氏·安息·大秦国 列传第九十一 - 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 列传第九十二 - 自序 志第一 - 天象志一 志第二 - 天象志二 志第三 - 天象志三 志第四 - 天象志四 志第五 - 地形志上 志第六 - 地形志中 志第七 - 地形志下 志第八 - 律历志上 志第九 - 律历志下 志第十 - 礼志一 志第十一 - 礼志二 志第十二 - 礼志三 志第十三 - 礼志四 志第十四 - 乐志 志第十五 - 食货志 志第十六 - 刑罚志 志第十七 - 灵征志上 志第十八 - 灵征志下 志第十九 - 官氏志 志第二十 - 释老志 ◎ 四库提要记载《魏书》·一百十四卷(内府刊本) 北齐魏收奉敕撰。收表上其书,凡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分为一百三十卷。今所行本为宋刘恕、范祖禹等所校定。恕等《序录》,谓隋魏澹更撰《后魏书》九十二卷。唐又有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今皆不传。魏史惟以魏收书为主,校其亡逸不完者二十九篇,各疏於逐篇之末。然其据何书以补阙,则恕等未言。《崇文总目》谓澹书才存《纪》一卷、太素书存《志》二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谓收书阙《太宗纪》,以魏澹书补之。《志》阙《天象》二卷,以张太素书补之。又谓澹、太素之书既亡,惟此《纪》、《志》独存,不知何据。是振孙亦疑未能定也。今考《太平御览·皇王部》所载《后魏书》,《帝纪》多取魏收书,而芟其字句重复。《太宗纪》亦与今本首尾符合,其中转增多数语。(“永兴四年宴群臣於西宫使各献直言”下,多“弗有所讳”四字。“泰常八年广西宫起外墙垣周回二十里”下,多“是岁民饥,诏所在开仓赈给”十一字。案此数语,《北史》有之,然《北史》前后之文与《御览》所引者绝异。)夫《御览》引诸史之文,有删无增,而此纪独异,其为收书之原本欤。抑补缀者取魏澹书而间有节损欤。然《御览》所引《后魏书》,实不专取一家。如此书卷十二《孝静帝纪》亡,后人所补,而《御览》所载《孝静纪》,与此书体例绝殊。又有西魏《孝武纪》、《文帝纪》、《废帝纪》、《恭帝纪》,则疑其取诸魏澹书。(《隋书·魏澹传》自道武下及恭帝为十二纪。刘知几《史通》云:“澹以西魏为真,故文帝称纪。”)又此书卷十三《皇后传》亡,亦后人所补。今以《御览》相校,则字句多同,惟中有删节。而末附《西魏五后》,当亦取澹书以足成之。盖澹书至宋初尚不止仅存一卷,故为补缀者所取资。至澹书亦阙,始取《北史》以补之(如《崔彧》、《蒋少游》及《西域传》)。故《崇文总目》谓魏澹《魏史》、李延寿《北史》与收史相乱,卷第殊舛。是宋初已不能辨定矣。惟所补《天象志》二卷为唐太宗避讳,可信为唐人之书无疑义耳。收以是书为世所诟厉,号为“秽史”。今以收《传》考之,如云收受尔朱荣子金,故减其恶。其实荣之凶悖,收未尝不书於册。至《论》中所云,若“修德义之风,则韩、彭、伊、霍,夫何足数”。反言见意,正史家之微词。指以虚褒,似未达其文义。又云杨愔、高德正势倾朝野,收遂为其家作传;其预修国史,得阳休之之助,因为休之父固作佳传。案:愔之先世为杨椿、杨津,德正之先世为高允、高祐。椿、津之孝友亮节,允之名德,祐之好学,实为魏代闻人。宁能以其门祚方昌,遂引嫌不录。况《北史·阳固传》称,固以讥切聚敛,为王显所嫉,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从征硖石。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不云固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李延寿书作於唐代,岂亦媚阳休之乎?又云卢同位至仪同,功业显著,不为立传。崔绰位止功曹,本无事迹,乃为首传。夫卢同希元义之旨,多所诛戮,后以义党罢官,不得云功业显著。绰以卑秩见重於高允,称其道德,固当为传独行者所不遗。观卢文诉辞,徒以父位仪同,绰仅功曹,较量官秩之崇卑,争专传附传之荣辱(《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崔绰》自有传,后奉敕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亦未足服收也。盖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於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李延寿修《北史》,多见馆中坠简,参核异同,每以收书为据。其为《收传论》云:“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其必有所见矣。今魏澹等之书俱佚,而收书终列於正史,殆亦恩怨并尽而后是非乃明欤。收叙事详赡,而条例未密,多为魏澹所驳正。《北史》不取澹书,而《澹传》存其《叙例》。绝不为掩其所短,则公论也。《魏书》至宋时已缺二十九卷。
2 《三国志》中记载曹魏历史的部分◎ 目录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韂二刘傅传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韂卢传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丘诸葛邓钟传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 ◎ 节选十二月甲申,黄龙见华阴县井中。甲午,以司隶校尉王祥为司空。 二年夏五月朔,日有食之。秋七月,乐浪外夷韩、濊貊各率其属来朝贡。八月戊寅,赵王干薨。甲寅,复命大将军进爵晋公,加位相国,备礼崇锡,一如前诏;又固辞乃止。 三年春二月,青龙见于轵县井中。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楛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是岁,诏祀故军祭酒郭嘉于太祖庙庭。 四年春二月,复命大将军进位爵赐一如前诏,又固辞乃止。 夏五月,诏曰:“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往岁破败之后,犹复耕种沓中,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夫兼弱攻昧,武之善经,致人而不致于人,兵家之上略。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今使征西将军邓艾督帅诸军,趣甘松、沓中以罗取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诸军趣武都、高楼,首尾嚺讨。若擒维,便当东西并进,扫灭巴蜀也。”又命镇西将军钟会由骆谷伐蜀。 秋九月,太尉高柔薨。冬十月甲寅,复命大将军进位爵赐一如前诏。癸卯,立皇后卞氏,十一月,大赦。 自邓艾、钟会率众伐蜀,所至辄克。是月,蜀主刘禅诣艾降,巴蜀皆平。十二月庚戌,以司徒郑冲为太保。壬子,分益州为梁州。癸丑,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乙卯,以征西将军邓艾为太尉,镇西将军钟会为司徒。皇太后崩。 咸熙元年春正月壬戌,槛车征邓艾。甲子,行幸长安。壬申,使使者以璧币祀华山。是月,钟会反于蜀,为众所讨;邓艾亦见杀。二月辛卯,特赦诸在益土者。庚申,葬明元郭后。三月丁丑,以司空王祥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为司徒,尚书左仆射荀顗为司空。己卯,进晋公爵为王,封十郡,并前二十。一丁亥,封刘禅为安乐公。夏五月庚申,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甲戌,改年。癸未,追命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为晋景王。六月,镇西将军卫瓘上雍州兵于成都县获璧玉印各一,印文似“成信”字,依周成王归禾之义,宣示百官,藏于相国府。二 一汉晋春秋曰:晋公既进爵为王,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诣王。顗曰:“相王尊重,何侯与一朝之臣皆已尽敬,今日便当相率而拜,无所疑也。”祥曰:“相国位势,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 二孙盛曰:昔公孙述自以起成都,号曰成。二玉之文,殆述所作也。 初,自平蜀之后,吴寇屯逼永安,遣荆、豫诸军掎角赴救。七月,贼皆遁退。八月庚寅,命中抚军司马炎副贰相国事,以同鲁公拜后之义。 癸巳,诏曰:“前逆臣钟会构造反乱,聚集征行将士,劫以兵威,始吐奸谋,发言桀逆,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时使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各参会军事;和、琇、抚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辅语散将王起,说‘会奸逆凶暴,欲尽杀将士’,又云‘相国已率三十万众西行讨会’,欲以称张形势,感激众心。起出,以辅言宣语诸军,遂使将士益怀奋励。宜加显宠,以彰忠义。其进和、辅爵为乡侯,琇、抚爵关内侯。起宣传辅言,告令将士,所宜赏异。其以起为部曲将。” 癸卯,以卫将军司马望为骠骑将军。九月戊午,以中抚军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 辛未,诏曰:“吴贼政刑暴虐,赋敛无极。孙休遣使邓句,敕交址太守锁送其民,发以为兵。吴将吕兴因民心愤怒,又承王师平定巴蜀,即纠合豪杰,诛除句等,驱逐太守长吏,抚和吏民,以待国命。九真、日南郡闻兴去逆即顺,亦齐心响应,与兴协同。兴移书日南州郡,开示大计,兵临合浦,告以祸福;遣都尉唐谱等诣进乘县,因南中都督护军霍弋上表自陈。又交址将吏各上表,言‘兴创造事业,大小承命。郡有山寇,入连诸郡,惧其计异,各有携贰。权时之宜,以兴为督交址诸军事、上大将军、定安县侯,乞赐褒奖,以慰边荒’。乃心款诚,形于辞旨。昔仪父朝鲁,春秋所美;窦融归汉,待以殊礼。今国威远震,抚怀六合,方包举殊裔,混一四表。兴首向王化,举众稽服,万里驰义,请吏帅职,宜加宠遇,崇其爵位。即使兴等怀忠感悦,远人闻之,必皆竞劝。其以兴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南中大将军,封定安县侯,得以便宜从事,先行后上。”策命未至,兴为下人所杀。 3 王沈撰写的史书王沈《魏书》是裴松之为《三国志》注引最多的史籍,多达227条,是曹魏时王沈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的。“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见《晋书》列传第九之王沈等传)。 4 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魏书(约1660年前后在世)字石床。江西省宁都县县城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曾以其画法授罗牧。明亡,弃诸生,尽情著述。性放浪不羁,不入俗流。嗜酒,常剧饮大醉。每论古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不得意时,则仰天擂胸,痛哭狂叫,虽有贵人在旁,也毫无顾虑。安徽歙县商人孙某侨居宁都,适遇兵乱,将一袋金银交魏书保存。孙死,其子从歙县来,魏书将物奉还,原封未动。著有 《石床诗文集》二十卷、 《逸民传》三卷,纂选宁都董越、董天锡、谢蒙恩、谢士章、刘泰兆及其父魏应秋等 《六子诗》八卷行于世。《中国画家大辞典》、《江西通志》有载。 5 字体◎ 特点筋骨浑厚,苍劲利索,粗犷有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