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伪文化 |
释义 | 伪文化就是借“弘扬文化遗产”大搞假冒伪劣“文物”,或借“革命传统教育”“发展贫穷地区经济”为名,大捞不义之财。这实质反映了一种以“政绩”和“金钱”开道的虚伪文化现象。当不能证实是历史遗址或遗迹的“虚”,而故意笃定为“真”,叫人们狂投银两的“伪文化”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尊重——起码也是不道德不光彩的卑劣行为。 现象名胜者,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古迹者,历史遗迹和物化遗产也。这是游客通常历史沿袭下来观光的两个亮点。不知如何,近些年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抑或还有什么其它目的。全国许多地方兴起新建“历史建筑”和发展“红色旅游”,借机搞起骗人的勾当赚取他人银两伎俩勾当。这种畸形行为,称其为“伪文化”。 表现2011年-2015年,东莞 市将投入5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同时,东莞还出台了若干政策,其中包括东莞市将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办文化……但东莞降低“门槛”,大力发展文化企业,吸引文化人的同时是否也会把“伪文化人”吸引过来呢? 建立准入制严防“伪文人”现在社会上打着“著名作家”、“著名画家”、“著名歌手”标签的人无处不在,而怎么个“著名法”市民无法考证,这种文化造假成本低廉但是后果严重。对此,东莞市可园博物馆馆长王红星 认为,东莞建设文化名城,从源头就要把握好,一开始就要严防虚文化、假文化、伪文化的出现,建立“准入制”,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在举办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的时候,负责人特别是公共场馆的负责人要认真审核参与者的资料,确保其资料均有章可查,同时要把握好活动的内容,给百姓把好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约研究员林江 表示,何谓“伪文人”是很难界定的。要去伪存真需要东莞整体鉴赏水平的提高。但文化主管部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和判断力,在文化活动进来的时候就要做足功课,把好关。 辨别价值避免制造“伪文化”今年4月份,有着“东莞老街”美称的振华路拆迁引发了一连串的争议,很多老莞人都呼吁保护东莞的骑楼文化。一边是东莞人的记忆,另一边是城市的发展,这两者该怎么权衡? 王红星认为,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上,一些基层组织,一方面对现有的文物缺乏足够的重视,保护不力,一边在拆文物、古建筑,而另一方面又热衷于新仿古建筑的建造,营造一种“伪文化”。王红星还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古建筑都要保护,古代有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的东西才算文物,保护它才有意义。仿古建筑完全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不具备任何的文化内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