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伟人之旅 |
释义 | 《伟人之旅》是一本由上海出版社翻译发行的哲理小说,是以一个仆人的视角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 本书有着光芒四射的语言和喜剧般的辛辣笔调,小说家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用轻松的笔触和渊博的学识编织出了哲理小说一般的想像。既可以娱情,也可以明慧,《伟人之旅》具有启蒙时代斑斓的语言、不羁的言行、自由的思想和闪光的智慧,书中的对白、人物形象和城市画面相当精彩,极富想像力 书名:伟人之旅 作者:(法)瓦尔若(Vallejo.F.) 译者:龙云 ISBN:9787208068377 页数:277 装帧:平装 印版时间:2007-6-1 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纸张:胶版纸 字数:161000 图书信息作 者: (法)瓦尔若(Vallejo.F.) 著,龙云 译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 字 数: 161000 版 次: 1 页 数: 277 印刷时间: 2007-6-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8068377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 本书有着光芒四射的语言和喜剧般的辛辣笔调,小说家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用轻松的笔触和渊博的学识编织出了哲理小说一般的想像。既可以娱情,也可以明慧。 在他们的保护人和情人德毕内夫人的资助下,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开始了他们的意大利之行,佣人朗贝尔沿途护驾。对这次旅行,这三位法国名人讳莫如深,他们想掩盖什么呢?佣人朗贝尔发现,他在旅途中看到的卢梭和狄德罗与他们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截然不同。是朗贝尔在杜撰故事,抑或是他这个小小佣人揭露了历史谎言? 《伟人之旅》具有启蒙时代斑斓的语言、不羁的言行、自由的思想和闪光的智慧,书中的对白、人物形象和城市画面相当精彩,极富想像力。 弗朗索瓦?瓦尔若投身于启蒙时代那斑斓的语言,不羁的言行,自由的思想和闪光的智慧中。置身于当时三个代表人物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的一段传记文学的空白之中,他让三人一起去意大利旅行,而这次旅行的“资助者”则是卢梭的保护人和格里姆的情人德毕内夫人。为此,德毕内夫人把自己的马车和仆人——后来的游记作者——朗贝尔“先生”借给了他们。书中的对白,场景,人物形象,城市画面,一切都会让读者爱不释卷…… “年轻的时候,我就像一粒又大又干的种子,发出芽来骨瘦如柴;长长的红红的满是褶皱的双腿,宛如两株大黄苗,双手也是白里泛红,又宽又长跟大黄叶子似的,在这个年纪好歹也算得上帅小伙儿,一副顶天立地的感觉。母亲是个厨娘,她每每这样说道:看你周身透红,真像从夫人家菜园子里拣回来的啊,而且你还有点涩,有点嫩,有点甜,有点酸,和我们那果酱中的大黄真没两样。这个正直的女性如对待心肝宝贝一样地疼我,把我看作她的杰作,宛如圣母玛利亚眼中惟一的耶稣。” 弗朗索瓦?瓦尔若献给大家一部美妙绝伦的18世纪小说,书中浸淫着哲理小说的嬉笑怒骂,他让当时才情横溢的三位文人乘坐同一马车出门旅行:狄德罗,格里姆,卢梭,还有沿途护驾的仆人朗贝尔……绝对的阅读盛宴! ——法国《快报》 弗朗索瓦?瓦尔若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他不但颂扬了当时的精神特质,也凸现了当时的文学风格。《伟人之旅》有着光芒四射的语言和喜剧的辛辣笔调,小说家用轻松的笔触和渊博的学识编织出了哲理小说一般的想像。 ——法国《自由曼恩周报》 在每一部小说中,弗朗索瓦?瓦尔若都能让自己的想像推陈出新,《伟人之旅》是他奉献给我们的一部卓越不凡和条理清晰的作品,既可以娱情,也可以明慧。 ——法国《电视博览》 内容简介在他们的保护人和情人德毕内夫人的资助下,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开始了他们的意大利之行,佣人朗贝尔沿途护驾。对这次旅行,这三位法国名人讳莫如深,他们想掩盖什么呢?佣人朗贝尔发现,他在旅途中看到的卢梭和狄德罗与他们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截然不同。是朗贝尔在杜撰故事,抑或是他这个小小佣人揭露了历史谎言? 《伟人之旅》具有启蒙时代斑斓的语言、不羁的言行、自由的思想和闪光的智慧,书中的对白、人物形象和城市画面相当精彩,极富有想像力。 作者简介弗朗索瓦·瓦尔若(Francois Vallejo),法国著名小说家,古典文学教师,其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学识、品味和风格,是动听的故事和精彩的美文的完美结合。他的小说《昂日罗佐夫人》(Madame Angeloso)获得2001年法国电视奖,《蓬皮杜离奇命案》(Groom)获得2004年法国出版人奖。 媒体评论书评: 《伟人之旅》:智者们的荒唐事: 读《伟人之旅》这本书心情一直是欣喜的,有快感的,这种拉伯雷传统和启蒙时代斑斓的语言,引人入胜。“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要不是腰封上的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我恐怕真的会随着这荒唐的故事,重翻历史,研究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旅行的细枝末节。 这本书的由来,是由当时伺候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的仆人朗贝尔所写。在分别多年之后,年老的朗贝尔无意中在巴黎一场重大仪式中,发现被大家追捧的大人物,居然是他曾伺候过的主人,并向悲痛万分的人群呼喊,“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出大名呢!我还伺候过他呢!他以前很喜欢巴结侯爵夫人……”无数跟在灵车后面庄严送别的平民听到这样的毁灭性的话语,当然不能接受,结果可怜的朗贝尔几乎被激愤的群众打了个满地找牙。仆人朗贝尔为了平复愤愤之情,写下了回忆以示天下。 一个看似荒唐的故事,一趟看似乱糟糟的意大利之旅,有堂吉珂德的搞笑思维,拉伯雷式的灰色幽默,光芒四射的语言和喜剧般的辛辣笔调,小说家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用轻松的笔触和渊博的学识编织出了哲理小说一般的想像。三个浪漫又世故的男人,永不停止的争吵。他们彼此友爱又勾心斗角;追逐名利,又虚伪地不肯承认;一心追寻风流韵事,反被妓女蒙骗;临到头来,三人几乎完全闹翻,小仆人甚至怀疑卢梭要毒死另外两人…… 小说中的狄德罗谈吐如行云流水,而吃饭也如风卷残云,显然缺乏基本的教养,他会不时地拍一下卢梭的屁股。而卢梭不仅一路尿频,吵起架来脸红得像鸡冠子,而且在穿着方面也品位低下,是个不着边际的人。作者写道:“他的总体色彩并不协调,花里胡哨之间还有点悲伤的影子。”这样的情节既可以娱情,也可以增慧。如果想体味其中乐趣,就赶快拿起这本《伟人之旅》,随之一起嬉笑怒骂吧。 老老实实地恶搞伟人: 翻看《伟人之旅》,必须放弃某种心态——某种无知者无畏的后现代心态。这个问题是我读完这本小说才发现的。因为这本看似平淡的小说太特殊了,特殊得悄无声息。作者瓦尔若究竟在写小说还是怀历史,究竟在恶搞伟人还是向伟人致敬,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勃兰兑斯说过,了解异域的东西,即便是外国的专家都一定比不过本国的儿童。何况我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像封底上那样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我是隔膜的。法国人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好,我只能略知一二,却没法感同身受。 我不知道架空历史、把此书当纯粹的趣味读物看,会带来多大的欢愉。当你的脑部和心脏都已装有拉伯雷的玩笑、马尔克斯的魔术、卡尔维诺的男爵时,一本《伟人之旅》到底还能不能刺激你的肾上腺素?没错,小说还是有趣的,一个仆人带着三个哲学家游意大利,听歌剧、泡妓女、跟教士们吵架、蹲监狱,一路上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一个尿频、一个腹泻,还有一个脑鸣如鼓。这些人行动不合常理,说变就变,毫无征兆。三个貌似好朋友,相互暗地里算计对方,一个比一个厉害。仆人朗贝尔(还真该叫做“狼狈儿”)插在三人中间有时春风得意,有时却苦头吃尽:“我是最不幸的仆人,成天陪着三个疯子。” 的确,瓦尔若笔下的这趟旅行是子虚乌有的,但并非胡编乱造。《忏悔录》里讲的不可全信,但《狄德罗传》作者安德烈·比利总不会乱说——“卢梭很怀念意大利。他早已想找着两位志同道合的同伴,每个都愿花费五十路易和一年的光阴共同步行去周游意大利半岛”,他把想法告诉了狄德罗和格里姆—— 他们十分拥护这一主张,当场就行动起来。狄德罗仿佛早已动身,他描绘阿尔卑斯山,什尼峰和大圣贝尔纳山口。随后,一转眼他又来到卡拉布勒。格里姆好像到了威尼斯,煞有介事地描述卢梭因有言论而被捕,实际上那些言论是出于狄德罗之口。他又自以为到了罗马,叙述让-雅克如何由于误会而被烧死,可不信神的却是狄德罗。卢梭对种种嘲弄毫无反应,只是嗤之以鼻,他就继续大开诸如此类的无害玩笑。不久,意大利旅行计划告吹。狄德罗认为,要是把《百科全书》扔在一边不管,简直是发疯。他当时是,以前也一直是个不喜欢出门的人。他认为他年已三十七岁,东奔西跑的日子已过去了。 原来,历史上三人确实有过去意大利旅行的打算。这样的好事最终没发生,反倒成了文学创作的好题材。“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瓦尔若的虚构正应了亚里士多德的见解,“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想像力的火花迸出来,猪八戒可以跟铁扇公主成婚,潘冬子也可以崇拜李咏。凭法国人的文学天赋,什么东西想不出来。 瓦尔若在恶搞吗?看上去很像——让卢梭一路上不停地撒尿,够损的。但你要知道,历史上卢梭因先天膀胱畸形导致尿闭症让他吃尽苦头。让三个哲学家在意大利找妓女,毁坏人家形象是吧?但读读十八世纪生活史你就知道,“风化的世纪”不是随便得名的。背景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瓦尔若笔下的每个小细节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物:一趟旅行中三人的不和其实折射的是他们在历史中的分歧。卢梭真正恨的是格里姆,在他眼里,格里姆虚伪、势利,邪恶得无以复加。相对来说,对狄德罗他还是怀抱感情,令他难以容忍的是这家伙大嘴,把他的风流韵事拿出去广播,还没事找事在本小册子里写“恶人才是孤独的”这么个句子刺激他。有时,这种分歧常常被后来的我们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上去,其实在瓦尔若看来,没那么高深,不就是下棋时的一次争吵,或是为女人争风吃醋,最终妨碍了他们的伟大友谊。 所以说,瓦尔若的小说其实写得很老实,让幻想在历史的坚固根基上,生长发芽。后现代的小丑们,调戏古典大师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气得布鲁姆暴跳如雷。不过你们用同样的策略来对付这几个现代哲学家的话,恐怕就要输了。你们是玩世不恭的后现代,他们却是比你们甚之百倍的讽刺家。他们可不是什么大师,他们是“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你们嘲笑他们的,远没有他们嘲笑自己来得好玩。你们想让他们脱下虚伪的面具,他们却让你们挂上尴尬的表情。你们想让他们没面子,他们要的就是里子;卢梭说他作为暴露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闻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个人最应该感到羞耻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感到羞耻。”卢梭传人乔治·摩尔这句话,或许连后现代们都吃不消。 伟大的事物常常经不起一个屁的攻击,所以这些“行为糟糕的哲学家”宁要真理也不要伟大。但瓦尔若还是硬送给他们一顶“伟大”的帽子,我想他们也是会接受的。瓦尔若对启蒙时代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伟人之旅》无疑表达的是他对思想家们最高的致敬。他真的热爱法国传统,热爱自由、平等与博爱。如果你还把它当作调侃读物来看的话,瓦尔若恐怕真的会尴尬。 三个伟人的意大利之旅: 读《伟人之旅》,脑子里面浮现的便是三个吵吵嚷嚷的茶壶: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外加一个杯子,他要同时伺候三个茶壶,忙得团团转,这便是本书中的 “我”,小仆人朗贝尔,德毕内侯爵夫人的心腹。 多年之后,年老的醉醺醺的朗贝尔在巴黎撞上一场重大仪式,某位大人物去世要葬入先贤祠。人群泣如雷鸣,无数平民跟在灵车后面庄严地送别。朗贝尔意外发现,众人仰慕的是他的老相识卢梭,便出来大鸣大放:“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出大名呢!我还伺候过他呢!他以前很喜欢巴结侯爵夫人。”可以想见,可怜的朗贝尔几乎被激愤的群众打了个稀巴烂。回家之后小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写下当年的回忆,这便是这本《伟人之旅》。 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这三人里面,我最熟悉的是卢梭。他老人家留下的史料最多。这不仅因为他始终生活在风口浪尖,引人注目,也不仅仅因为他伟大的思想给法国带来两百年的激荡,还因为他最喜欢回忆自己的生平。我读《忏悔录》的时候,已经多少有点辨别能力,看到里面的伪善和自私,不觉悚然。卢梭当然是伟大和真诚的,当他为人类的不平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时;当他提倡人类回归自然和本原时;但是一转背,他又去讨好达官权贵,这也是真实的。他抛弃“小妈妈”华伦夫人是真,他不和终身照顾自己的善良女工结婚是真,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福利院是真,他一辈子离不开导尿管也是真。他在《忏悔录》中提到露阴癖和威尼斯小妓女的时候,读者不难发现口气里的沾沾自喜。可是,在大革命的激昂气氛之中,公民怎能看到伟人的缺点? “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这句印在封面腰封上的话恰如其分。作为古典文学教师和小说家的弗朗索瓦·瓦尔若,善于虚构历史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伟人之旅》很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令阅读成为乐事。 《伟人之旅》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一个伟大传统,就是拉伯雷传统。书里是拉伯雷式的笑到满地打滚的那种笑声。在拉伯雷式的笑声里,闹趣可以变成骚乱,性与煽动成为狂欢,大人物的庄严面具被扯下,真实面目被围观。最妙的是结局,回到巴黎后,这个小仆人为什么同时失去三个人的欢心呢?为什么进一步又失去的侯爵夫人的欢心呢?难道这不能够反证小仆人在途中看得太多、了解得太多吗? 这是一趟乱糟糟的意大利之旅。三个浪漫又世故的男人,永不停止地吵吵嚷嚷。他们彼此友爱又勾心斗角;追逐名声,又不肯承认;一心追寻风流韵事,反被妓女蒙骗;临到头来,三人几乎完全闹翻,小仆人甚至怀疑卢梭要毒死另外两人。在瓦尔若笔下这趟奇妙的意大利之旅里,启蒙时代的伟大人物,吵架的样子也不过是三个令人捧腹的茶壶。 书摘插图要是没有昨天的事,我就不会生气;要是不生气,我也不会自怨自艾;我这等条件的人本不该谈论他们,我完全是为了出风头。 我错了,这是千真万确的,我错了。昨天想出风头,结果惹了祸。看来最好还是闭嘴,而且今天也不该开口。我不但错了,而且还在错下去,真的。那就闭嘴吧,朗贝尔,永远闭嘴。 要是你昨天三缄其口,该会避免多少下被靴子踢,被棍子抽啊。看你今天早上,要死不活的,还自个儿生气,而且还想在街头献丑? 但在气头上的时候,怎么能沉默呢?最好还要有人来听我抱怨,就是你们这些在我屁股上、后背上剥皮的人。如果还想假装不知道,那也来体念一下吧,绝对可以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首先,我想说说自己受的苦,还有事情的来龙去脉。 就在两天前,我看见杜伊勒里公园里正在准备一个仪式。我打远处经过,感到很奇怪,就来到了近前,抓住一个人开始打听。为什么要在水池正中间装点小岛,还有树木,以及没有干透的罗马式庙宇?为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不知道,我从来就搞不懂这个和新罗马式庙宇一样崭新的世界。 这是个大人物,被我抓住袖子的那个小年轻说,大人物要入葬先贤祠,国民公会已经投票通过了,他要从圣?德尼方向过来,很多人都要来看望他,你也应该来。好的。明天晚饭后来这里,我们一起迎接他吧。我也想来,但他是谁啊,这个奔我们而来的大人物?奔我们而来,在他那种情况下,这话说得太过了,是他的灵车要过来。灵车?不会是送某个国王回来吧?比国王还要伟大,一个公民,公民的遗体,就是让?雅克,公民卢梭,他可是伟人中的伟人,我们的革命之父,他要追随伏尔泰和米拉波来了。明天一定来啊,公民。 卢梭也要入葬先贤祠?卢梭,公民卢梭,我绝对不能错过。晚饭后,我来到了杜伊勒里公园,我想找到昨天遇见的那个伙计,于是在罗马式庙宇周围远近找了两个小时,连他的影子都没有看见。这不是耍我吗,这满世界多难找啊。然而,四周都装点着帷幔和树枝、扎花,先来的人已经把水池围了个水泄不通,都冲着那些白杨树,垂柳树,还有庙宇的廊柱大声叫喊。 我打算放弃寻找他。这时他却来了。他走在一队青年男女的前面,他们唱着歌,声嘶力竭,一边鼓掌,一边呼朋唤友,一会儿跑出去,一会儿跑回来,再拉来几个熟人,快乐,快乐,我想像不出这让人发狂的快乐。小伙子经过时看见了我。他靠过来对我说,公民,加入我们的队伍吧,别把我们晾一边太久了。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